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弘一法師生平簡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弘一法師生平簡介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南京大學前身)音樂、圖畫教師。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歌就是由他譜曲的。

人物簡介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歷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盡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禅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為一種發洩,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禅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

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恺、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人物年譜

1-50

1880年(光緒六年庚辰)10月23日(農歷九月二十日)辰時生於天津河北區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銳,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經營鹽業與銀錢業。父李世珍,字筱樓,清同治四年進士,曾官吏部主事,後辭官承父業而為津門巨富。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

1884年(光緒十年甲申)5歲在天津。8月5日,父病逝,終年72歲。乃父臨終日,延高僧誦《金剛經》,時,初見僧人。是年起從母王氏誦名詩格言。

1885年(光緒十一年乙酉)6歲從仲兄文熙受啟蒙教育。

1886年(光緒十二年丙戌)7歲從文熙學《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及文選等。

1887年(光緒十三年丁亥)8歲從常雲莊家館受業,從乳母劉氏習誦《名賢集》。又從常雲莊受業,讀《孝經》、《毛詩》等。又讀過《唐詩》、《千家詩》《古文觀止》《爾雅》《說文解字》等。約是年,又從管家、帳房徐耀庭學書,初臨《石鼓文》等。

1892年(光緒十八年壬辰)13歲讀《爾雅》、《說文》等,始習訓诂之學。攻各朝書法,以魏書為主,書名初聞於鄉。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15歲讀《左傳》、《漢史精華錄》等。是年誦有“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句。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6歲考上文昌院輔仁書院,習制藝。又延館教學英文、算術等。

1896年(丙申光緒二十二年)17歲夏,出素冊廿四幀,請唐敬嚴師為鐘鼎篆隸八分書。秋,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學詩詞,兼習辭賦、八股。喜讀唐五代詩詞,尤愛讀王維詩。又從津門書印名家唐靜巖學篆書及治印,並與津門同輩名士交游。

1897年(丁酉光緒二十三年)18歲與俞氏(時年二十)完婚。同年,以童生資格應試天津縣學,學名李文濤。

1898年(戊戌光緒二十四年)19歲傳李叔同刻有“南海康君是吾師”一印,表示對康有為、梁啟超維新變法的支持。暮秋,奉母攜眷遷居上海。十月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擬宋玉小言賦》,名列文社月會第一。

1899年(己亥光緒二十五年)20歲是年春遷居許幼園家的“城南草堂”。與袁希濂、許幻園、蔡小香、張小樓結金蘭之誼,號稱“天涯五友”。

1900年(庚子光緒二十六年)21歲農歷九月十九日(11月10日),子李准生。是年出版《李廬詩鐘》、《李廬印譜》。與畫家任伯年等設立“上海書畫公會”。每星期出書畫報一紙,由中外日報社隨報發行。

1901年(辛丑光緒二十七年)22歲正月,為許幼園所撰《城南草堂筆記》題跋。春,曾回天津,擬赴河南探視其兄,後因故未果,遂返滬。是年秋,入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就讀經濟特科班,與黃炎培、邵力子、謝無量等同從學於蔡元培。

1902年(壬寅光緒二十八年)23歲各省補行庚子、辛丑恩正並科鄉試,叔同先後以河南納監應鄉試,以嘉興府平湖縣監生資格報名應試,均未中。仍回南洋公學。11月,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發生學生罷課風潮。蔡元培同情學生辭職,李叔同等繼而退學。

1903年(癸卯光緒二十九年)24歲與退學者在上海“滬學會”內增設補習科,常舉行演說會。以“李廣平”之名翻譯《法學門徑書》及《國際私法》二書由上海開明書店相繼出版。

1904年(甲辰光緒三十年)25歲三月,曾為“铄镂十一郎”(張士钊)傳記著作《李蘋香》撰序,署名“惜霜”。常與歌郎、名妓等藝事往還。在上海粉墨登場,參加演出京劇《蟲八蠟廟》、《白水灘》、《黃天霸》等。12月9日(農歷十一月初三)子李端生。

1905年(乙巳光緒三十一年)26歲3月10日,生母王氏病逝。攜眷護柩回津。

出版《國學唱歌集》。是年秋,東渡日本留學。行前有《金縷曲·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在東京為《醒獅》雜志撰寫《圖畫修得法》與《水彩畫法說略》。

1906年(丙午光緒三十二年)27歲正月,在東京編輯《音樂小雜志》。7月1日,首以“李哀”之名在東京首次參與日本名士組織“隨鷗吟社”之雅集。9月29日,以“李岸”之名注冊,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與同學曾延年(孝谷)等組織“春柳社”,此乃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從川上音二郎和藻澤棧二朗研究新劇演技,藝名“息霜”。是年曾回天津,有《喝火令》一詞記己感慨。

1907年(丁未光緒三十三年)28歲2月“春柳社”首演《茶花女》,李叔同飾茶花女一角。此為中國話劇實踐第一步。7月再演《黑奴吁天錄》,飾美洲紳士解爾培的夫人愛密柳同時客串男跛醉客。留日期間,因與美術模特(姓名不詳)產生感情,後隨同回國。

1908年(戊申光緒三十四年)29歲退出春柳社,專心致力於繪畫和音樂。

1911年(辛亥清宣統三年)32歲春,創作畢業自畫像。3月,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偕日妻回國抵滬,在直隸高等工業學堂任圖畫教員。同年家道中落。

1912年(壬子民國元年)33歲春,自津返滬,在楊白民任校長的城東女學任教,授文學和音樂課。是年加入“南社”,被聘為《太平洋報》主筆,並編輯廣告及文藝副刊。與柳亞子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秋,《太平洋報》停刊。應經亨頤之聘赴杭州,在浙江兩級師范學校任音樂、圖畫課教師。

1913年(癸丑民國二年)34歲浙江兩級師范學校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5月,校友會發行《白陽》雜志,設計創刊號封面,全部文字亦由李叔同親手書寫石印。

1914年(甲寅民國三年)35歲是年加入西泠印社,與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時有往來。課後集合友生組織“樂石社”,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

1915年(乙卯民國四年)36歲應校長江謙(易圓)之聘,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圖畫音樂教員,在假日倡立金石書畫組織“寧社”,借佛寺陳列古書、字畫、金石。二十四年後,南京高師校長江謙大師六十周日甲詩雲:“雞鳴山下讀書堂,廿載金陵夢末忘。寧社恣嘗蔬筍味,當年已接佛陀光。”是年夏,曾赴日本避暑。9月回國。秋,先後作詩詞《早秋》、《悲秋》、《送別》等。

1916年(丙辰民國五年)37歲因日本雜志介紹“斷食”以修養身心之方法,遂生入山斷食之念。冬,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試驗斷食17日,有《斷食日志》詳記。入山前,作詞曰:“一花一葉,孤芳致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返校後,開始素食。時,受馬一浮之熏陶,於佛教“漸有所悟”。

1918年(戊午民國七年)39歲春節期間在虎跑寺度過,並拜了悟和尚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農歷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出家前,將所藏印章贈西泠印社,該社社長葉舟為鑿龛庋藏,並有“印藏”題記:“同社李君叔同,將祝發入山,出其印章移儲社中。同人用昔人‘詩龛’、‘書藏’遺意,鑿壁庋藏,庶與湖山並永雲爾。戊午夏葉舟識。”九月,入靈隱寺受比丘戒。十月,赴嘉興精嚴寺小住。年底應馬一浮之召至杭州海潮寺打七。

1919年(己未民國八年)40歲春,小住杭州艮山門外井亭庵,後移居玉泉清漣寺。夏居虎跑定慧寺,秋至靈隱寺,專事研佛。

1920年(庚申民國九年)41歲春,居玉泉寺,為《印光法師文鈔》題詞並序。稱“老人之文,如日歷天,普燭群品”。6月,赴浙江新登貝山閉關,研究律學。秋,離貝山赴衢州,客居蓮花寺。

50-62

1921年(辛酉民國十年)42歲正月,自新登返杭州,居玉泉寺,披尋《四分律》,始覽諸先師之作。春,曾在閘口鳳生寺小住,豐子恺游學日本前夕曾前往話別。3月,自杭州赴溫州,居慶福寺。撰《謝客啟》,掩關治律。6月,所撰《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初稿成。

1922年(壬戌民國十一年)43歲正月初三,在家發妻(俞氏)病故於天津本宅,俗家仲兄文熙來信囑其返津一次,因故未成行。仍居慶福寺。

1923年(癸亥民國十二年)44歲2月,在上海與尤惜陰居士合撰《印造經像之功德》。赴上海途中曾在上虞白馬湖、紹興、杭州等地停留。6月,為杭州西冷印社《彌陀經》一卷刻石。9月重至衢州,居蓮花寺。

1924年(甲子民國十三年)45歲4月,由蓮花寺移居三藏寺。不久,取道松陽、青田抵溫州。5月,至普陀山,參禮當代善知識中最膺服之印光大師。6月,返溫州整理《四分律》,8月完稿。赴杭州,因交通有阻,暫止寧波,居七塔寺。應夏丐尊之請,至上虞白馬湖小住。10月返溫州。

1925年(乙丑民國十四年)46歲春,雲游寧波七塔寺、杭州彌陀寺、定慧寺。應夏丐尊之請,至上虞白馬湖小住。不久返溫州慶福寺。

1926年(丙寅民國十五年)47歲春,自溫州至杭州,居招賢寺,從事《華嚴疏鈔》之厘會、修補與校點。夏丏尊、豐子恺曾自滬至杭專程拜訪。夏初,與弘傘法師同赴廬山,參加金光明法會。路經上海時曾與弟子豐子恺等訪舊居城南草堂等處。冬初,由廬山返杭州,經上海,在豐子恺家小住,後返杭州。

1927年(丁卯民國十六年)48歲春,居杭州吳山常寂光寺。7月移居靈隱後山本來寺。秋,至上海,居江灣豐子恺家。主持豐子恺皈依三寶儀式。期間與豐子恺共同商定編《護生畫集》計劃。是年春,豐子恺等編《中文名歌五十曲》出版,內收李叔同在俗時歌曲13首。豐子恺在序言中說:“李先生有深大的心靈,又兼備文才與樂才。據我們所知,中國作曲作歌的只有李先生一人。”

1928年(戊辰民國十七年)49歲春夏之間,在溫州大羅山誅茆坐禅。秋至上海,與豐子恺、李圓淨具體商編《護生畫集》。冬,劉質平、夏丐尊、豐子恺、經亨頤等共同集資在白馬湖築“晚晴山房”,供大師居住。

1929年(己巳民國十八年)50歲正月,自南安小雪峰至廈門南普陀寺,居閩南佛學院,參與整頓學院教育。春,返溫州,途經福州,在鼓山湧泉寺藏經閣發現《華嚴經疏論纂要》刻本,歎為稀有,發願刊印。9月,在“晚晴山房”小住,10月重至廈門、南安,與太虛法師在小雪峰寺度歲,並合作《三寶歌》。是年2月,《護生畫集》第一份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50幅護生畫皆由大師配詩並題寫。大師在跋中曰:“我依畫意,為白話詩;意在導俗,不尚文詞。普願眾生,承斯功德;同發菩提,往生樂國。”並雲:“蓋以藝術作方便,人道主義為宗趣。”是年,夏丐尊將所藏大師在俗時所臨各種碑帖出版,名《李息翁臨古法書》(上海開明書店)。是年,仲兄李文熙卒,年62歲。

1930年(庚午民國十九年)51歲正月,自小雪峰至泉州承天寺,與性願法師相聚。4月赴溫州,後至白馬湖“晚晴山房”。秋赴慈溪金仙寺,講律兩次。11月赴溫州慶福寺。時人稱弘一大師為孤雲野鶴,弘法四方。1931年(辛未民國二十年)52歲2月,自溫州過寧波,旋赴白馬湖橫塘鎮法界寺。發願棄捨有部律,專學南山,從此由新律家變為舊律家。9月,廣洽法師函邀大師赴廈門。同月在金仙寺作“清涼歌”。歲末在鎮海伏龍寺度歲。

1932年(壬申民國二十一年)53歲是年在鎮海龍山伏龍寺為劉質平作書法。年底,至廈門,住山邊巖(即萬壽巖),在妙釋寺講《人生之最後》。

1933年(癸酉民國二十二年)54歲2月初曾赴廈門,旋返妙釋寺。是年在妙釋寺講《改過經驗談》,在萬壽巖開講《隨機羯磨》,重編蕅益大師警訓為《寒茄集》。在開元寺圈點《南山律鈔記》,在承天寺講《常隨佛學》。

l934年(甲戌民國二十三年)55歲2月,至廈門南普陀寺講律。協助常惺院長整頓閩南佛學院。見學僧紀律松弛,認定機緣未熟,倡辦佛教養正院。是年,跋《一夢漫言》,作寶華山《見月律師行腳略圖》。冬移居萬壽巖,講《阿彌陀經》。又編《彌陀經義疏撷錄》。

1935年(乙亥民國二十四年)56歲正月在萬壽巖撰《淨宗問辨》。3月,至泉州開元寺講《一夢漫言》。5月抵淨峰寺,後應泉州承天寺之請,於戒期中講《律學要略》。

1936年(丙子民國二十五年)57歲春,臥病草庵,數月方愈。5月居鼓浪嶼日光巖。年末移居南普陀寺。是年,《清涼歌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1937年丁丑民國二十六年)58歲年初在南普陀寺講《隨機羯磨》。2月在佛教養正院講《南閩十年之夢影》。3月為廈門市第一屆運動大會作會歌。5月應邀至青島講律,10月返廈門。歲末赴泉州草庵。

1938年(戊寅民國二十七年)59歲1月31日在草庵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2月19日入泉州。3月2日講經於承天寺。後赴梅石書院、開元寺、清塵堂及惠安、廈門等處講經。5月4日,即廈門陷落前數日離廈門至漳州南山寺。冬初至泉州承天寺,後移居溫陵養老院。

1939年(己卯民國二十八年)60歲4月入蓬壺毗峰普濟寺閉門靜修。著《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書。9月,澳門《覺音月刊》和上誨《佛學半月刊》均出版《弘一法師六秩紀念專刊》。秋末,為《續護生畫集》題字並作跋。

1940年(庚辰民國二十九年)61歲春,閉關永春蓬山,謝絕一切往來,專事著述。10月,應請赴南安靈應寺弘法。

1941年(辛巳民國三十年)62歲4月,離靈應寺赴晉江福林寺結夏安居,並講《律鈔宗要》,編《律鈔宗要隨講別錄》。冬,入泉州百原寺小住,後移居開元寺。歲末返福林寺度歲。

1942年(壬午民國三十一年)63歲2月赴靈瑞山講經。但弘一提出三約: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請齋。3月回泉州開元寺,後居溫陵養老院。7月,在朱子“過化亭”教演出家剃度儀式。8月在開元寺講《八大人覺經》。10月2日下午身體發熱,漸示微疾。10月7日喚妙蓮法師抵臥室寫遺囑。10月10日下午寫“悲欣交集”4字交妙蓮法師。10月13日晚7時45分呼吸急促,8時安詳西逝,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

生平經歷

李叔同卒於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從祖輩起移居天津。其父李筱樓是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的進士,當過吏部主事,後辭官經商,先後創辦了“桐達”等幾家錢鋪,掙得偌大一份家業,被人稱為“桐達李家”。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樂善好施,設立義塾(提供免費教育),創立“備濟社”,專事赈恤貧寒孤寡之人,施捨衣食棺木,有“李善人”的口碑。李筱樓晚年喜好內典(佛經),尤其耽愛禅。很顯然,他的言傳身教對兒輩(尤其是李叔同)影響極大。童年時,李叔同常見僧人來家中誦經和拜忏,即與年紀相仿的侄兒李聖章以床罩做袈裟,扮成和尚,口誦佛號。他兒時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位姓劉的乳母,她常教李叔同背誦《名賢集》中的格言詩,如“高頭白馬萬兩金,不是親來強求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雖只有八九歲光景,他居然能理解榮華盡頭是悲哀的意思。李叔同五歲失怙(父親去世),十八歲時遵奉母命與俞氏(津門茶商之女)結婚。

百日維新時,他贊同康、梁“老大中華非變法無以圖存”的主張,曾私刻一印:“南海康君是吾師”。因此在當局者眼中李叔同乃是不折不扣的逆黨中人,他被迫攜眷奉母,避禍於滬上。1901年入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受業於蔡元培。但由於校內新舊思想相爭激烈,校方禁止學生閱讀部分雜志、報紙,激起學生的憤怒,與校方發生了沖突,蔡元培先生站在學生一邊據理力爭,但無效果,於是帶領學生和積極教師毅然離開南洋公學,李叔同也在離開的學生之中。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攻油畫,同時學習音樂,並與留日的曾孝谷、歐陽予倩、謝杭白等創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吁天錄》、《新蝶夢》等,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並同柳亞子發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同年10月《太平洋報》停刊,應聘任浙江兩級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南京大學)美術主任教習。在教學中他提倡寫生,開始使用人體模特,並在學生中組織洋畫研究會、樂石社、寧社,倡導美育。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雲游溫州、新城貝山、普陀、廈門、泉州、漳州等地講律,並從事佛學南山律的撰著,另據余秋雨《廟宇》,李叔同曾經居於五磊寺。抗日戰爭爆發後,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號,說“吾人所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於此之時不能共纾困難於萬一”等語,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

李叔同多才多藝,詩文、詞曲、話劇、繪畫、書法、篆刻無所不能。繪畫上擅長木炭素描、油畫、水彩畫、中國畫、廣告、木刻等。他是中國油畫、廣告畫和木刻的先驅之一。他的繪畫創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後多作書法。由於戰亂,作品大多散失。從留存的《自畫像》、《素描頭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畫》等可窺見一斑。《自畫像》估計是出國前所繪,畫風細膩缜密,表情描寫細致入微,類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宮廷肖像畫,有較高的寫實能力。《素描頭像》是木炭畫,手法簡練而潑辣。《裸女》受其師黑田清輝影響,造型准確,色彩鮮明豐富,有些接近於印象主義,近看似不經意,遠看晶瑩明澈。

書法是李叔同畢生的愛好,青年時致力於臨碑。他的書法作品有《游藝》、《勇猛精進》等。出家前的書體秀麗、挺健而潇灑;出家後則漸變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淨、平易、安詳。李叔同的篆刻藝術,上追秦漢,近學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吳熙載等,氣息古厚,沖淡質樸,自辟蹊徑。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存世。李叔同創作的《送別》也廣為傳唱。

佛學研究

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弘一大師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也是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大師入佛初期,除了閱讀僧人必讀的經典,其進修博覽而廣納。何況,他原是個對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認真徹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學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對此,林子青概括說:“弘一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鏡,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淨土法門。他對晉唐諸譯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華嚴集聯三百》,可以窺見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師一生嚴守律宗戒律,悲天憫人,生前每次在坐籐椅之前總是先搖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蟲被壓死,其臨終時曾要求弟子在龛腳墊上四碗水,以免螞蟻爬上屍身被不小心燒死,其善心可見一斑。

中國佛教律學,故譯有四大律,即《十誦律》、《四分律》、《摹诃借祗律》、《五分律》。為弘揚律學,弘一大師窮研《四分律》,花了4年時間,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此書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弘揚佛法,合為精心撰述的兩大名著。

傑出貢獻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中國僧俗兩界聞名於世弘一法師,在近代文藝領域裡無不涉足,詩詞歌賦音律、金石篆刻書藝、丹青文學戲劇皆早具才名。而他在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笃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他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傳奇的一生為我國近代文化、藝術、教育、宗教領域裡貢獻了十三個第一,堪稱卓越的文藝先驅,他愛國的抱負和義舉更貫穿於一生。弘雲穆蘭於2008年懷著無限景仰之情專赴杭州虎跑寺李叔同紀念館瞻仰,2010年初拜谒泉州開元寺弘一法師紀念館、廈門鼓浪嶼紀念堂,2011年底滿懷虔誠的心赴浙江平湖紀念館和天津大悲院紀念堂敬拜,並拜訪他的弟子劉質平之子劉雪陽先生和嫡孫女李莉娟居士,傾談中感受最多的是大師人格的魅力宛如一輪皓月永耀天心,深深感染著晚輩後學。大師的懿行在當代清晰可尋,上海、溫州、漳州、惠安、安海、青島、台北等許多地區建有弘一法師紀念館堂、設立大師銅像,供人們祭奠瞻仰、參觀學習。

1918年,弘一法師38歲出家,1942年62歲圓寂於福建泉州開元寺。依據有關他的大量史料和傳記,吾認真地進行了有據可考的總結,弘一法師可成就中國近代歷史第一的則有十三個之巨。弘雲穆蘭謹敬列如下:

一、1906年考入日本東京最高美術學府學習西洋繪畫,主持創辦中國第一個話劇社團“春柳社”。

二、1906年主編中國第一本音樂刊物即《音樂小雜志》介紹西洋音樂和自己創作的歌曲到國內發行。

三、1907年組織中國第一部話劇《茶花女》在日本東京為國內赈災義演,主演茶花女傳為佳話,開中國話劇先河。

四、1908年作為中國第一位將西方通俗音樂介紹到國內的音樂家,如填詞《送別*長亭外》傳唱百年至今。

五、1912年中國采用圖文廣告藝術第一人,時任上海《太平洋報》美術編輯,一改國內長期單調乏陳的文詞版面。

六、1913年第一位編著《西方美術史》教材,講授西方油畫藝術,著名畫家徐悲鴻等為推進者。

七、1913年中國美術史上第一位采用男模裸體寫生課教學的美術教育家,著名畫家劉海粟緊為其後1914年采用女體寫生課第一人。

八、1914年最早介紹《石膏模型用法》用於西畫教學,著名畫家豐子恺、潘天壽乃大師高足也。

九、1915年最早創作、倡導中國現代木版畫藝術的教育家。

十、1915年最早撰《西洋樂器種類概說》,開創了鋼琴音樂教學的先河,音樂家劉質平乃大師高足、在俗弟子,情同父子。

十一、1931年第一位自撰自書佛教對聯集——《華嚴集聯三百》弘法利生,在中國佛教藝術史上留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

十二、第一位重興泯滅了八百余年最難修的唐朝南山四分律宗。他過午不食,苦行戒律,著述佛理,辦佛學院弘法,尊奉為第十一代律宗祖師。

十三、第一位對傳統書法審美觀進行革新的藝術大師,他的書法稱古今絕無的“弘一體”。他將中國書法藝術別開生面依西洋畫“形象”美學理念表現,並用佛教靜觀法打破傳統元氣論以動態氣勢美學作為書法的本體論基礎,開啟了新的書法審美道路。

藝術造詣

戲曲藝術

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先驅、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他是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的主要成員。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節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國人上演的第一部話劇,李叔同在劇中扮演女主角瑪格麗特。後來,他還曾主演獨幕劇《生相憐》、《畫家與其妹》和改編自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話劇《黑奴吁天錄》。李叔同的演出在社會上反響極大。李叔同的戲劇活動雖如星光一閃,卻照亮了中國話劇發展的道路,開啟了中國話劇的帷幕。特別是在話劇的布景設計、化妝、服裝、道具、燈光等許多藝術方面,更是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啟蒙作用。 在音樂方面,李叔同是作詞、作曲的大家,也是國內最早從事樂歌創作取得豐碩成果並有深遠影響的人。他主編了中國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志》。國內第一個用五線譜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國內最早推廣西方“音樂之王”鋼琴。他在浙江一師講解和聲、對位,是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一人,還是“學堂樂歌”的最早推動者之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編輯出版的《國學唱歌集》,被當時的中小學取為教材,他創作的歌曲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主要分三類。一是愛國歌曲,如《祖國歌》、《我的國》、《哀祖國》、《大中華》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別》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鐘》、《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調優美,歌詞琅琅,易於上口,因此傳布很廣,影響極大。

繪畫藝術

李叔同,中國油畫之鼻祖,是最早在中國介紹西洋畫知識的人,也是第一個聘用裸體模特教學的人。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編輯了《木刻版畫集》。他是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最早創作者和倡導者。他廣泛引進西方的美術派別和藝術思潮,組織西洋畫研究會,其撰寫的《西洋美術史》、《歐洲文學之概觀》、《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創下同時期國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學校美術課中不遺余力地介紹西方美術發展史和代表性畫家,使中國美術家第一次全面系統地了解了世界美術大觀。作為藝術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師授課采用現代教育法,培養出豐子恺、潘天壽、劉質平、吳夢非等一批負有盛名的畫家、音樂家。

李叔同在西畫創作上卓有建樹,人們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筆素描《少女》和水彩畫《山茶花》等;但存世可靠的油畫可能只有三幅:油畫珍品《祼女》創作於1909年(佚名),為中央美院美術館鎮館之寶;《李叔同自畫像》現藏於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簽名:李,1911);第三幅風聞疑似出家後作品,至今下落不明。

李叔同不僅大膽引入西方美術,而且十分重視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和技法,尤其善於將西洋畫法與中國傳統美術融為一體。他與弟子豐子恺合作的《護生畫集》,詩畫合璧,圖文並茂,為世人所稱道。

書法篆刻

李叔同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他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沖淡樸野,溫婉清拔。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這是絢爛至極的平淡、雄健過後的文靜、老成之後的稚樸,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樣:“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沖逸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謂獨樹一幟。他早年治印從秦漢入手,兼攻浙派。35歲那年入“西泠印社”。39歲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將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贈與“西泠印社”。該社為之築“印冢”並立碑以記其事。治印賞印論印,是終其一生未曾放棄的癖好。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齊若錐狀者,為朽人自意所創。錐形之刀,僅能刻白文,如以鐵筆寫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終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錐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對印學的貢獻還體現在他對近代篆刻事業的弘揚上。他親自發起成立了繼“西泠印社”之後的又一印學團體——樂石社,定期雅集,並編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匯編。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領風氣之先之事。

他的書法猶如渾金璞玉,清涼超塵,精嚴淨妙,閒雅沖逸、富有樂感,樸拙中見風骨,以無態備萬態,將儒家的謙恭、道家的自然、釋家的靜穆蘊涵書藝之中,聞字猶聞佛法,愛而寶之者頓生歡喜心,得者珍如拱壁,堪稱中國歷代書法中的逸品。弘一和他的書法亦謂國之至寶,華夏之光。

弘一法師臨近中年放棄諸藝和身外之物遁入空門後,惟書法不綴,書寫佛語,廣結善緣,普度眾生,秉持文藝應“以人傳文藝,不以文藝傳人。”大師圓寂近70周年,嘉言懿行早已載入中華史冊,成為後人景仰的一代高僧。吾頌弘一法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人可超。謂此贊譽,國際華人歌後鄧麗君與大師有相類比之處。“壽事無長物,丹青片羽留”,如大師所言,生前了無片瓦,身後卻留給人們的是一筆筆豐富的、歎為觀止的精神遺產,令後眾在國內各城市環境優美的地方為他建立紀念館堂供人瞻仰。夫人生幾何,當有何人能以一生十多個第一載入中國文化藝術、教育、宗教之史冊,讓後人仰慕、敬佩、贊歎?!

弘一法師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恺、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詩詞文學

李叔同的詩詞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同樣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輕時,即以才華橫溢引起文壇矚目。客居上海時,他將以往所作詩詞手錄為《詩鐘匯編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傳閱,後又結集《李廬詩鐘》。出家前夕,他將清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間的20多首詩詞自成書卷。其中就有《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哀國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稱道的佳作,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間,他還有30余首歌詞問世。這些作品,通過藝術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在相同境遇中大都會發生的思想情緒,曾經風靡一時,有的成為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

弘一法師對聯語也有濃厚興趣,並有極高的鑒賞和創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後,大師為各地寺院和缁素撰寫的諸多嵌字聯語,更表現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藝術功底。他在宣傳佛法導引終生佛化過程中,將聯語這一形式作為勸人為善的巧妙手段。他書寫的那些內容深刻、極富哲理的名聯,現也成為警示後人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

音樂作品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采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出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歎。

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歌詞中,如“夕陽”,笛聲殘”“長亭”等詞語都象征著離別之意,不捨之情,詞與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曲調搭配和諧,可謂是中西合璧上的經典之作。

這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最優美的歌詞。

李叔同在寫《送別》這首歌詞時,還有一段動人故事。弘一法師在俗時,“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有年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是一片淒涼;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進去。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的叫聲,仿佛也沒聽見。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便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的傳世佳作。

《送別》一詞寫的是人間的離別之情,述的是人間美好之緣,構築的卻是人生的無盡風景。從歌詞的字裡行間,我們也感悟到人間事事本無常的道理。花開花落,生死無常,何況離別呢!在這首清詞的麗句中,蘊藏著禅意,是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作品中充溢著不朽的真情,感動著自己,也感動著熟悉的陌生的人們。在弘一法師的眾多作品裡,從另外一個角度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意蘊和精神。“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弘一法師的作品充滿了人生哲理,蘊藏著禅意,給人啟迪,寧靜淡雅。法師的詞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純淨,淡中知真味。[6]

從李叔同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追求人生的圓滿境界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他的臨終絕筆“悲欣交集”充分說明了這一事實;李叔同一生有三個過程: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對他的一生,趙樸初居士有詩為證:

深悲早現茶花女,

勝願終成苦行僧,

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圓月耀天心。

李叔同是中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昆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中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余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

《南京大學校歌》

創作於1916年前後,由李叔同先生制譜的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歌是南京大學歷史上最早的校歌,也是南京大學現采用的校歌。該校歌由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首任校長江謙先生作詞。

歌詞如下:

大哉一誠天下動,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

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東;

巍巍北極兮,金城之中。

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

吾願無窮兮,如日方暾。

歌詞譯文:

誠實之德多麼偉大,整個世界都為之鼓動;

象鼎之三足支撐著它的,是智慧、仁愛和奮勇。

集大成的聖人是孔子,是眾聖匯聚歸依的正宗;

直到千秋萬代,旁及四面八方,我們的目標都相同。

隨著海潮沿江西上,就是富饒的江東;

巍峨的北極閣啊,聳立在雄偉的南京城中。

上天開啟了教育的恩澤,我們的事業永無窮;

衷心祝願事業無窮,像初升的太陽照耀長空。

歌曲歌詞

1.《送別》

詞:李叔同 曲:約翰·P·奧德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2.《三寶歌》

詞:釋太虛曲:釋弘一

人天長夜,宇宙黯暗,誰啟以光明?三界火宅,眾苦煎*,誰濟以安寧?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佗耶!佛佗耶!昭朗萬有,任席眾生,功德莫能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淨得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磐城!眾緣性空唯識現,南無達摩耶!達摩耶!理無不彰,蔽無不解,煥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淨律儀,成妙和合,靈山遺芳型: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績佛燈明,三乘聖賢何濟濟!南無僧伽耶!僧伽耶!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3.《春游》

詞曲:李叔同

春風吹面薄於紗,春人妝束淡於畫。游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

4.《夢》

詞:李叔同 曲:斯蒂芬·C·福斯特

哀游子茕茕其無依兮,在天之涯。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蘿偃臥搖籃以啼笑兮,似嬰兒時。母食我甘酪興粉餌兮,父衣我以彩衣。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憐兮,吊形影悲。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夢揮淚出門辭父母兮,歎生別離。父語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語我以早歸。日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5.《清涼》

詞:釋弘一 曲:俞绂堂

清涼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潔。今唱清涼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涼風,涼風解愠暑氣已無蹤。今唱清涼歌,熱惱消除萬物和!清涼水,清水一渠滌蕩諸污穢。今唱清涼歌,身心無垢樂如何!清涼!清涼!無上究竟真常! 

6.《花香》

詞:釋弘一 曲:徐希一

庭中百合花開,晝有香、香淡如,入夜來,香乃烈。鼻觀是一,何以晝夜濃淡有殊別?白盡眾喧動,紛紛俗務榮。目視色,耳聽聲,鼻觀之力分於耳目喪其靈。心清聞妙香。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古訓好參詳。 

7.《世夢》

詞:釋弘一 曲:唐學詠

欲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人生自少而壯,自壯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無窮已,生不知來,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萬劫不自知,非真夢欤?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裡。今貪名利,梯出航海豈必枕上爾!莊生夢蝴蝶,孔子夢周公,夢時固是夢,醒時何非夢?廣大劫來,一時一刻皆夢中。破盡無明,大覺能仁,如是乃為夢醒漢!如是乃名無上尊! 

8.《歸燕》

詞曲:李叔同

幾日東風過寒食,秋來花事已爛珊,疏林寂寂變燕飛,低徊軟語語呢喃。呢喃呢喃。雕梁春去夢如煙,綠蕪庭院罷歌弦,烏衣門巷捐秋扇。樹杪斜陽淡欲眠,天涯芳草離亭晚。不如歸去歸故山。故山隱約蒼漫漫。呢喃呢喃,不知歸去歸故山。

9.《夕歌》

詞曲:李叔同

光陰似流水。不一會,課畢放學歸,我們仔細想一會,今天功課明白未,老師講的話,可曾有違背,父母望兒歸,我們一路莫徘徊。將來治國平天下,全靠吾輩,大家努力呀,同學們,明天再會

人物語錄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濟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謂是智慧通達。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恩怕先益後損,威怕先松後緊。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義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劉念台雲:“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閒暇時,才見涵養。

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後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於作事,必克己謹嚴,要做到極致。於生活,應戒絕奢華,一切從簡。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處須住。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以切磋之誼取友,則學問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

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御侮。

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瑣屑。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

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後計其利。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處事須留余地,責善切戒盡言。

喜聞人過,不如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

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惡莫大於縱己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

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德勝者,其心平和,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問余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人物評價

林語堂:“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張愛玲:“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轉圍牆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夏丏尊:“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

其他資料

浙江平湖紀念館

浙江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坐落於東湖景區大瀛洲內,建築造型為一高雅、潔白之蓮花,是東湖風景區的標志性建築。二OO七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紀念館主體建築分上下兩層。二樓設有七個陳列室和一個能展示上百件書畫作品的環型展廳。

天津李叔同紀念館

李叔同故居修復工程在天津市河北區海河東路與濱海路交口西側完工。修復故居按照“前門朝東,後門朝海河,故居坐北朝南”的原則設計,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由故居和附設花園兩部分組成,由蘇州園林設計院負責設計,保持原故居的建築規模和建築風格。李叔同故居將按原貌恢復重建,保留下來的李叔同原故居建築材料將被用於紀念館工程;花園內將建弘一大師紀念亭和雕像等設施。故居修復建成後,在故居內建“李叔同——弘一大師故居紀念館”,並向社會免費開放。

紀錄片

紀錄片:弘一大師

浙江衛視紀錄大片-弘一大師。他,是個才氣橫溢的藝術家,更是一代名僧。在人們心目中,他,實在是個“謎”,一個難以琢磨的謎。的確,一個家資萬貫、風流倜傥的豪門公子,曾東渡扶桑,成為我國第一個赴日學西洋藝術的留學生。回國後,也曾為中國美術史、音樂史和話劇史開辟了一個新紀元,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然而,這樣一位集詩詞、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的藝術家居然在三十八歲盛年之時悄然皈依佛門,二十四年後又被佛門弟子奉之為律宗第十一代宗師。他,就是近代文化名人李叔同——弘一大師。

電視劇

電視劇《弘一大師》

制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普通話/國語

首播日期:1995

集數:20

導演:潘霞

主演:佟瑞欣

監制:陳漢元

編劇:徐星平,柯章和等

制片主任:李佩铎

出版社: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版

拍攝單位:中央電視台電視劇制作中心拍攝

內容簡介:1995年是我國近代文化名人李叔同,近代三大高僧之一弘一法師誕辰115周年。為了紀念這位曾為中國現代文化藝術及其佛教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先輩藝術家和一代名僧,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創作了二十集電視連續劇《弘一法師》,並在天津楊柳青“石家大院”完成拍攝。

該劇根據徐星平同名傳記文學改編,以生動的情節表現了出身豪門的才子李叔同從小到大,由投身文化救國到遁入佛門的人生經歷。李叔同是個才氣橫溢的藝術家,更是一代名僧。


 

上一篇:二十文章驚海內:弘一法師李叔同
下一篇:跪拜父母會消耗他們福報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