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千經萬論,指歸淨土:法華經與淨土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千經萬論,指歸淨土——法華經與淨土宗 印光大師:千經萬論,指歸淨土;聞即往生,位齊等覺 選自《印光大師文鈔》: 竊聞淨土者,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統攝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書,可以包括無余。廣說之,雖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諸祖師之妙義,亦诠不盡縱饒盡大地眾生,同成正覺,出廣長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又豈能盡。良以淨土本不思議故也。試觀華嚴大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則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者,有由來也。文殊發願,普賢勸進,如來授記於大集,謂末法中非此莫度。龍樹簡示於婆沙,謂易行道,速出生死。則往聖前賢,人人趣向者,豈徒然哉。誠所謂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注腳也。不但此也,舉凡六根所對一切境界,所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見聞覺知,聲香味等,何一非闡揚淨土之文字也。寒暑代謝,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侶邪見,何一非提醒當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廣說其可盡乎!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法華經寫本序 法華經寫本序(民二十二年) 法華一經.義理宏深功德廣大。開權顯實.授聲聞成佛之記.而散心念佛.及舉手低頭之善.亦作未來成佛之因。開跡顯本.示如來壽量無邊.而本地眷屬.及大士利生妙用.亦得跡本徹底全彰。普令一切眾生.同知永劫輪回之幻苦.本具佛性之真心。從茲上幕諸聖.下重己靈.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以期永離五濁.速證無生.如藥王本事品所明。暢如來出世之本懷.作九界眾生之善導.其為利益.非佛莫知。以故凡讀誦受持書寫流通者.其功德亦非世間凡夫二乘所能測度也。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凡讀誦受持書寫之人.必須淨身口意.竭誠盡敬.如忠臣奉明主之聖旨.孝子讀慈親之遺囑.敬恭寅畏.不敢怠忽.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矣。若或漫無敬意.任性亵渎.亦如近世儒者之讀儒書.絕無對越聖賢.不敢自安之想念.雖亦可以種未來得度之善根.其亵慢之罪.殊非淺鮮.固不可不為注意也。因契誠居士曹崧喬.敬寫此經.欲後之讀誦受持者.鹹得真實利益.祈余略序其意.故書此以贈之。若不以吾言為謬.其所得之益.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也。 倓虛大師談《法華經》與淨土 誦法華經,臨終生西 如蓮法師,法名澄志(俗名張煥臣),吉林通陽縣人。一九四七年任吉林佛教會會長。他持身謹嚴,不苟言笑,待人和霭,外號張善人。出家後,除虔修淨土法門外;並日誦《法華經》一遍,幾十年如一日。一九四八年農歷二月十六日,預知時至,前三天,將身前一切安置妥當,向諸法侶告假。臨終時,讓大眾打普佛,自己在念佛聲中含笑往生淨土。這都是因平常誦《法華經》的好處。 為什麼專誦《法華經》能往生極樂世界呢?要知念佛一法,為最上乘法;《法華經》為如來最後極談,亦為最上乘法。《彌陀經》,無問自說,直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反復讓人發願往生,最後成佛。《法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開權顯實;後十四品,開跡顯本。和《彌陀經》一樣,都是無問自說,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畢竟成佛。 我常說:“《法華經》就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就是略說的《法華經》。”這兩部經都是全事即理,並沒像其他諸經說很多法相名詞,讓人悟理修行等。所說的完全是以現量心,觀現量境。在經文裡所說最明顯的,如《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法華經》第二十三,藥王本事品雲:“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這些意義都相同。其他在彌陀經裡,所說的國土莊嚴,說佛的壽命,說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諸佛護念等,雖然和《法華經》的文字措辭有廣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義,都是理無二致。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無量法門。請大家要老實念佛,千萬不要把這句阿彌陀佛看輕!(倓虛大師《影塵回憶錄》) 《阿彌陀經》是《法華經》的略說 《阿彌陀經》是釋迦佛無問而自說的,裡面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義,和《法華經》相同。因為《法華經》,也是對捨利弗尊者,無問而自說的。佛說過《無量義經》之後,便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土,現出種種瑞相,致使聞法大眾,起種種疑難。經過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為大眾決疑之後,佛便從三昧安詳而起,沒用人請問,開口即對捨利弗尊者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我常說:“《法華經》就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就是略說的《法華經》。”這兩部經都是全事即理的話,並沒象其他諸經說很多法相名詞,讓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說的完全是以現量心,觀現量境。如果大家對於《法華經》和《彌陀經》細心研究過的,對裡面文義會通起來,一對照,就明白了。 《法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例如在《彌陀經》裡說:“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在《法華經》第二十三《藥王本事品》說:“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意義都相同。其他在《阿彌陀經》裡所說的國土莊嚴、說佛的壽命、說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諸佛護念等,雖然和《法華經》的文相、措詞有廣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義,都是理無二致。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無量法門。(倓虛大師《念佛論》) 念佛法門最殊勝 過去的祖師們,如天台智者大師、永明壽禅師、蕅益大師、徹悟禅師等,末了都歸於淨土,專門念佛。因為修其他宗,往往因為根器不適合,或者遇不到相當人指導,會出毛病、走錯路。念佛人,只要信、願、行具足,腳踏實地去念,既仗佛力,又仗人力,決不會走錯路的。所以說念佛法門最方便,最直捷。 修其他宗,都是仗自力,能斷惑才能證真。說起來很容易,實際上沒有相當功夫,不容易做到。修淨土法門有一種特別好處,可以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仗阿彌陀佛的力量,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其他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共同熏修。將來慢慢就可以業盡情空,由凡聖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由方便有余土,到實報莊嚴土;由實報莊嚴土,直到常寂光淨土,得見佛的真身。這是說根性淺薄的話。如果是上乘根性,無論生到任何一個佛土裡,都能圓見四土的。 念佛求往生的好處,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再墮落,永久不再造業,自己可以慢慢加功進行去修行,直至成佛度眾生為止。修其他宗固然也很好,任何人也不能毀謗。但是如修不到究竟處,仍然要墮落。如過去無著、世親、師子覺三位菩薩,當初志同道合,同發願修唯識觀,生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言明誰先去時,到那裡再回來報訊。後來師子覺先圓寂,一去三年,不見回來報訊。過三年後,世親又圓寂,當他臨命終時,無著告訴他說:“你到天上見彌勒之後,無論如何,要回來報個訊。”世親去後,過了三年才回來。無著問他:“你為什麼過了這麼多時才回來?”世親說:“我到兜率內院,聽彌勒菩薩一座法,拜了三拜,繞一個圈子就回來了。因為那裡日夜長,不多會功夫,在人間就過了三年。”無著又問他:“師子覺現在何處,為什麼不回來報訊?”世親說:“他生天經過兜率外院,還沒有到內院去,就被五欲所纏,到現在還沒有見到彌勒哩!”無著聽說之後,生天很危險,於是重新發願,不生天,願生極樂(見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引證)。請想,師子覺已是大乘菩薩位子,在天宮尚被五欲所纏,這是多麼危險的事!其他如修禅定功夫,如果超不出三界,無論到任何一個天上去,待天福享盡之後,仍然要墮落,去隨業輪回受報。象《楞嚴經》上所說的無聞比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可是念佛人求生淨土就沒有這種危險。有這麼兩句話:“饒你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這是說即使生到四空天的非非想天,壽盡福滿,仍然要墮落,不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九品蓮華台之中,縱然生到下下品,也已經出離輪回,可以慢慢證到上上品,比生到非非想天也強得多。 (倓虛大師《念佛論》) 《法華經》與淨土法門的關系 淨空法師 《法華經》上有對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直至往生的開示,在《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章,佛明白地告訴我們說:“如果佛滅度之後,後五百歲中(指末法時期,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呀!五百年,也就是佛滅度二千五百年以後),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教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安樂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嗔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法華經》現代又有驚人的發現,《法華經》梵文原本現在世間還存在,這是很難得的,英國人從梵文《法華經》譯成英文,在《普門品》裡面有三句七首偈是我們中文沒有的,這三句七首偈通通講西方極樂世界。民國初年,呂碧城居士根據英文版的《法華經》把漏掉的這部分經文譯成中文。過去,李炳南居士在台中講《法華經》,把這一段加進去了。原文三句是:“無盡意菩薩,問佛所說,心中信悅,而說偈曰”。後面有七首偈: 第一首是:“彼如是慈悲,一時當成佛”。“彼”,指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這樣的大慈悲,將來一定會成佛。“為世除憂患”,為世界眾生消除憂患。“我心實悅服”。無盡意菩薩講,我心裡對他非常佩服。 第二首是:“諸王彼為尊,功德富於礦,歷劫勤修行,證道最無上。”這是贊歎西方教主阿彌陀佛的功德第一。 第三首偈:“輔翼阿彌陀,侍立其左右,慧力能總持,禅定成無漏。”這是贊歎觀世音菩薩的定慧等持。 第四首偈:“至尊阿彌陀,西方有淨土,彌陀護眾生,是彼常居處。”這是贊歎觀世音菩薩常住西方極樂世界。 第五首跟四十八願的願文完全相應:“彼國無女人(是第二十二願),惟有諸佛子,從蓮花化生,皆坐淨蓮池。”人生淨土是蓮華化生,與第二十四願完全相應。 第六首:“至尊阿彌陀,寶座蓮華上,花中放光明,照耀最無量。” 第七首:“贊彼功德藏,三界無能比,彼為宇宙師,我輩速歸依。” 這七首偈統統是贊揚淨土,說明觀世音菩薩的居處及來歷,尤見完善,皆為蓮宗有力的證明,不亞於華嚴普賢行願品。藕益大師說,淨土法門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這八個字我們現在才真正懂得了它的意思,才認識了淨土法門無比的殊勝!(淨空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解) 法華經實為淨土經,普門品盛贊阿彌陀 《法華經·普門品》,英國克爾恩氏據梵文翻成英文,篇末諸偈,贊揚彌陀淨土,為蓮宗有力之證,不亞於《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贊彼功德藏,三界無能比,彼為宇宙師,我輩應歸依!” 李炳南居士講《華嚴經》前開示 戊申(1968年)之春,師開講《華嚴》,語眾曰: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華嚴》成其始,《法華》成其終,二經皆指歸淨土。《華嚴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學者多能知之。《法華經觀世音普門品》,亦有偈贊彌陀。英國學者克爾恩氏,依梵本譯成英文之實法蓮華經,復由中國呂碧城居士譯為華文,篇末多偈七首,皆贊揚彌陀之功德,其最後二偈雲:“至尊阿彌陀,寶座蓮華上,花中放光明,照耀最無量。贊彼功德藏,三界無能比,彼為宇宙師,我輩速依倚。”呂居士曾謂為蓮宗有力之證,不亞於華嚴之普賢行願品。故知釋迦如來一代時教,自始至終皆重淨土。而華嚴義理,汪洋沖融,廣大悉備,非有大因緣,尤不可得而聞也。台中同修今得而聞之,實由二十余年聽經之功德而然,甚願珍重,求其畢聽,得其指歸,心開意解,往生也,成佛也,皆利賴之! (雪廬老人淨土選集·述學語錄) 如來自始至終皆重淨土 --雪公華嚴講前開示 乃 濟 1968年的春天,雪公開講《華嚴經》之前,曾對大眾說過,在《法華經·普門品》裡也有偈頌稱贊彌陀淨土。英國學者克爾恩氏,依照梵文經本翻譯成了英文譯本《妙法蓮華經》,之後又有中國的呂碧城居士再依英譯本,翻譯成華文本。 克爾恩氏所譯《普門品》的經文最後部分,多了七首偈頌,是古來華文本所沒有的。這七首的偈子,呂居士認為是證明淨土法門重要性的有力證據,其地位不亞於《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七首偈頌的最末兩首說: “至尊阿彌陀,寶座蓮華上, 花中放光明,照耀最無量。 贊彼功德藏,三界無能比, 彼為宇宙師,我輩速依倚。” 雪公說,由此事可知,釋迦牟尼佛一生當中,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自菩提樹下初成道講《華嚴經》,到臨入涅盤之前講《法華經》,從頭到尾,都注重淨土法門。而《華嚴》的義理,像深邃的海洋,能沖洗、融和事物,而且寬廣巨大,無所不備,如果沒有特殊的因緣,實在是無法得以聽聞! 同修們能夠聽聞到《華嚴》的深廣,實在是由於二十幾年來聽經聞法的功德而成就。希望能珍惜這樣的機會,持續地聽完講席,得到《華嚴》的意旨與歸向,可以心思開明、解意無謬。 如此一來,不論是往生也好、成佛也好,都能利益之,都能仰賴之。 (見《李炳南老居士全集·雪廬述學語錄》) 《普門品》中英譯文之比較 呂碧城 《法華經》英譯有三種: (一)《實法蓮華》(Lotus of the TrueLaw),但此經用梵文之品(Saddharma) Pundarika 為“東方聖書”之一部分(SacredBooks of the East,Volume xxi.)一八八四年。克爾恩氏(H.Kern)由梵文譯出。發行處,克拉蘭頓書局(The Clarendon Press. Oxford,England.) (二)《妙法蓮華》(The Lotus of theWonderful Law)素錫勒氏(W.E.Soothill)由中國之《法華經》譯出,簡略不完。 (三)貝勒氏(S.Beal)所編之中國群經(Catena of the Chinese Scriptures)赅有《普門品》。 以上所述三種,予認克爾恩氏所譯較為可據,以其直接譯自梵文,非輾轉重譯者可比也。其《普門品》與吾國所譯者略有不同,凡諸菩薩之名,皆用梵文原名,而不譯其意義。如觀世音為Avalokitesvara,無盡意為Skshayamati,持地為Dharanindhara 等。 當予未讀英譯之前,每誦《普門品》至“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雲雲,辄加疑揣。以為既已成佛,何尚待觀音之度?而以何身得度之“以”字,猶如《梵網經菩薩戒》之第三十六條“寧以此身投熾然猛火”、“終不以此破戒之身,受檀越禮拜”雲雲。若按此例,則《普門品》中之“以”字,表明觀音為能度,佛為所度,於理未當,諒系譯者用筆略欠明析之故。今讀克爾恩氏所譯之《普門品》雲“應被佛所感化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雲雲,較為妥洽。 吾國譯者於無盡意菩薩獻璎珞之事,謂觀音不肯接受,由佛勸告,始肯受之。而克氏所譯乃由無盡意再請,觀音即肯受之,並無佛從旁勸告之說,未知是否克氏譯筆之脫略。其余雖兩譯互有差異,無關重要,茲不具述。 惟“偈言”則大有不同,且證明中國譯之“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之偈,其第三句似屬錯誤。蓋克氏所譯者,為“其焰熾如火”與上二句及下一句皆相聯合,而“能伏災風火”則與上下文不接洽也。 中國譯者,每偈四句,每句五字,共計二十六偈。克氏譯者則皆散文,共三十三偈,計多七偈。且於第十九偈以下,有無盡意菩薩之答詞,謂聞佛說之偈而欣悅。自第二十偈“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以至第三十三偈,皆無盡意贊歎之作。吾國譯者至“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而止。克氏之譯,則由此加以第二十七以至三十三偈,以下即“持地菩薩即從座起”以至“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與華文譯本相同。 吾人由於未閱梵文原本之前,於此華英文兩種譯品,孰為優勝,殊不敢率爾判斷。且克氏於第十九偈以下,謂為“無盡意菩薩所說”,於此加以括弧,且注曰:“為後人加注於卷邊者”,然則是否無盡意參入之詞,抑全是佛說,尚難斷定。而全篇結處,有“佛說是《普門品》時”之句,則認諸偈一律皆佛所說,較有根據耳。 夫以中英文字之迥異,而兩國各譯此經,竟能大體符合,異曲同工,亦可謂難矣。惟可惜者,吾華為佛教先進國,竟無梵文之傳習,而讓諸歐洲,今彼都通巴利Pali 或梵文Sanskrit者頗不乏人,此吾國學子,負笈錫蘭,為不可緩欤! 篇末諸偈,贊揚淨土,說明觀世音菩薩居處及來歷,尤見完善;且為蓮宗有力之證,不亞於《華嚴·普賢行願品》,爰樂為追譯,以供參考。至若鑒定增輯,續入經文,則有待於精娴梵籀之法家。自維谫陋,不敢以蕪筆率玷蓮牒也。 (中英文雖然差別很大,但是克爾恩與鸠摩羅什所譯的《普門品》竟然大體符合,異曲同工,確實難能可貴。) 華英合璧《普門品》 藏 密 世尊說《阿彌陀經》時,以喜悅之心暢佛本懷。因為淨土持名念佛,是十方諸佛共同護念的法門,在成佛大業上,持名一法最為直捷、穩當、簡易、方便,所以千經萬論無不處處指歸。印光祖師說:“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注腳也。”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最早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最末的《法華經·普門品》,明白點出:“往生極樂淨土”是成佛的直通車。 幾年前,台中蓮社講經老師曾感歎:“雪公講《華嚴》之初,提到世尊成佛時說的《華嚴經》,最後導歸淨土,而世尊最後說的《法華經》,也是指歸淨土。呂碧城居士從英譯版翻成華文的《普門品》,比現行版本多了七首偈子,明明白白要人求生彌陀淨土。可惜在雪公《述學語錄》,只見到兩首偈子,其他五首至今未見。若能一睹呂居士所譯原書,七偈全現,那該多好啊!” 因為這番感慨,驅動了一連串的搜尋,終於尋獲了呂碧城居士華英合璧的《法華經·普門品》。最先從台灣各大學圖書館的“佛教聯合書目”搜尋,結果未見此書蹤影。再向台灣各佛學院、佛學研究所的圖書館探詢,也是一無所獲。省內搜尋失敗,轉而試試省外的圖書館,如香港東蓮覺苑圖書館、美國亞洲佛教書目、日本國會圖書館,都是毫無所悉。想想,呂碧城居士是在大陸譯印成書的,不妨直接從大陸圖書館著手,如上海幾所大型的圖書館,還是令人大失所望。最後在北京圖書館的書目,驚鴻一瞥發現了此書的目錄,趕忙請人就近詢問,方知“1949 年前的藏書,目前不在服務范圍。”過後幾天,透過網絡進入北京圖書館,連此書目錄也消失了。事已至此,算是走到底了,只得停頓下來。 天津有位學佛虔誠的湯灏居士,了解到此事,便請他在北京的親友到北京圖書館一睹究竟。原來,前一陣子,北京圖書館全面整理館藏,圖書館前身的“北平圖書館”館藏,全都壓在新書下方,以致無法提供服務,現在已陸續將舊書轉成數位光盤,呂居士所譯的《法華經·普門品》很幸運地也以影像檔保存下來。 湯居士遂即將影像檔用網絡傳來,全書共十七頁,包括書名頁、版權頁,一覽無遺。雪公提及的七首偈子,果然出現在書中的十五、十六頁: “彼如是慈悲,一時當成佛; 為世除憂患,我心實悅服。 諸王彼為尊,功德富於礦; 歷劫勤修行,證道最無上。 輔翼阿彌陀,侍立其左右; 慧力能總持,禅定成無漏。 至尊阿彌陀,西方有淨土; 阿彌撫眾生,是彼常居處。 彼國無女人,惟有諸佛子; 身從幻化生,皆坐淨蓮蒂。 至尊阿彌陀,寶座蓮華上; 花中放光明,照耀最無量。 贊彼功德藏,三界無能比; 彼為宇宙師,我輩速依倚。” (譯者按:首句“彼”指觀世音菩薩) 七首偈頌的後五首,當是《法華經》指歸淨土的有力證據,可是在現今流傳鸠摩羅什大師所譯的版本,何以見不到?據《普門品》英譯本出版者的按語說:“或什師當時所據梵本不同。”呂居士是依英國人克爾恩氏的《實法蓮華》譯成中文,克爾恩氏則是直譯自梵本,可信度極高。呂居士譯出這七首偈,她也高興地說:“篇末諸偈,贊揚淨土,說明觀世音菩薩居處及來歷,尤見完善,且為蓮宗最有力之證,不亞於《華嚴·普賢行願品》,爰樂為追譯,以供參考。” 華英合璧《妙法蓮華經·普門品》,出版於1933年,由上海佛學書局印行。此後,此書再現於世,誠如雪公說的:“釋迦如來一代時教,自始至終皆重淨土。”淨土行人得聞此偈,更應深自慶幸:“順佛所說,我走對路了。” (谛閒大師在北京講經時,呂碧城請求開示並皈依三寶。有一次偶然讀到《印光大師嘉言錄》,頓發正信,持戒念佛。)
|
|
|
|
|
|
上一篇:倓虛大師:念佛論
下一篇:蔡禮旭: 法昭禅師有一首偈,敘述兄弟的情誼非常深刻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