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性起修,修即無修,故雲如幻”。
什麼叫“全性起修”?首先要懂得“性”是什麼。“性”是自性。“全性起修”的是什麼人?法身菩薩。也就是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們的修行方法是“全性起修,修即無修”。什麼人?在中國,有,實在講也不少,最明顯代表的人物就是唐朝時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師。
惠能大師在黃梅住了八個月,《壇經》上說得很清楚,黃梅道場裡面有講堂,他沒去過;甚至於講堂在哪裡他都不知道。有禅堂,他一枝香也沒坐過。在黃梅住了八個月,五祖派他這個工作,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義工,那個時候他沒有出家,他是居士身份,在碓房裡面舂米破柴。他是樵夫,還是干他的本行,這就是“全性起修,修即無修”。誰知道?五祖知道,他自己知道,除五祖之外沒有人知道。他修成功了,成功是什麼?真的見性了,五祖曉得。五祖明心見性,有六通,有他心通,有宿命通,有六通,五祖知道,他自己知道,像神秀這些人都不知道。成功了就是真的見性了,五祖得傳法了,傳法當然不能召見他來傳給他,那大家不服。所以五祖下令,叫大家每個人作一首偈來給他看,他看哪個人真正開悟,就把衣缽傳給他,立他為第六代祖。這是民主,大家都有機會,像競選一樣。可是三天,都沒有人作一首偈送給他看。神秀大師心裡有數為什麼別人不作偈,每個人都以為他是五祖的繼承人。他在道場的確跟五祖時間久了,也有幾十年了,接受五祖的教導;而且常常代座。來參訪的人多了,五祖沒有時間接見,神秀大師代表神秀大師升座說法,很有身份地位。惠能不認識字,一天經沒有聽過,禅堂一枝香沒坐過,是這麼一個情形。所以逼著神秀不能不作偈子,神秀作偈子是一點把握都沒有。這首偈作出來了,不敢送給五祖,只好給它貼在外面牆上,五祖看到贊歎了,就承認是我作的;五祖是搖頭,不行了,就不要說話了。抱著這樣的一個心態。
這首偈大家都知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看到了,對它很贊歎,不錯,大家依照這個修行有好處;至於見性不見性,老人一句話不提。所以這首偈也傳開了,五祖問神秀,是不是你作的,神秀承認了。
這個偈子傳開來之後,惠能在碓房聽到了,有人念這首偈子,他就問別人,這偈子貼在什麼地方,你們能不能帶我去,我也要到偈子面前去禮拜,種一點福。有別人帶他到偈子面前拜了三拜,告訴大家,他說我也有一首偈,我不會寫字,你們哪個寫的時候,幫我寫一下,就有人感到很驚訝。實際他把神秀的偈子改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子出來之後,每個人都非常驚訝;五祖聽到了,趕緊趕過來,把偈子擦掉:沒開悟沒開悟,告訴大家。為什麼?怕有人害他。
嫉妒障礙,從釋迦摩尼佛那個時候就有。釋迦佛在世,嫉妒障礙他的是誰?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始終就想把釋迦摩尼佛害死,他很聰明,他做新佛,把釋迦摩尼佛位子取而代之。你看看,佛陀在世,就有這樣嫉妒障礙的人;佛滅後到惠能大師這個時候,差不多一千年了,哪能沒有障礙!
五祖半夜三更召見惠能,召見又不敢明說。偈子擦完之後,告訴大家沒事情、沒見性,把這個平復了。老人就巡寮,巡寮就是整個寺院到處都看一看,叫巡寮。走到碓房,正好能大師在舂米,就問他:米熟了沒有?他們這個話是禅機,別人聽不懂,以為問米舂熟了沒有,實際上問他:修行是不是真的見性了?“見性”叫舂熟了,熟了;沒見性就不熟;他說早就熟了,“猶欠篩在”。有糠,沒有篩干淨,那個“篩”是什麼?就是求五祖給他證明,就差這一道手續。五祖拿著拐杖,對他碓上敲三下就走了。別人沒有一個人曉得,他自己心裡有數,敲三下,叫他三更到方丈室去找他。三更他到方丈室,果然門掩的,沒有拴,一推就開了。五祖給他講《金剛經》,他不認識字,不需要經本,兩個人像聊天一樣,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明心見性。摘自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注》第495集 2013年10月30日講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