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何為天下第一恩?(空口無憑,佛經為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首先聲明:此非一篇狂熱佛教徒寫的煽情散文,而是依據經典寫就的分析論文。作為分析依據的佛經,乃佛之言,真實可靠,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1,“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2!此點可由佛教邏輯學——因明學推導證得(具體參閱《釋量論》等因明論著)。

本文論點:一切恩中,佛恩為最。    
何出此言?
(一)引經據典:
(1)“佛恩如四海不可得限量。百億恆水邊流沙。尚可升量盡知其升數。佛恩不可得量耶”3;
(2)佛陀恩德,“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恆沙劫亦不能報”4;      
(3)“諸佛恩德實為深重。假使有人以己肉血。供養諸佛亦不能報”5
(4)“等慈有情如一子,恩德深厚無能報”6;                    
(5)“世尊疲極為眾生,無上深恩雲何報”7
(6)“佛久勤苦為有情,無上大恩罕能報”8;                    
······
(二)比較分析:父母恩VS佛恩
   “上報四重恩”,分別指三寶恩,父母恩,國土恩,眾生恩。世間法中,對多數人而言,恩超父母者,幾乎沒有。父母生我養我,疼我愛我,慈我憫我,想我念我,不離不棄,任勞任怨,為我含辛為我茹苦,為我歡喜為我哀愁,總之,為了我們,他們幾乎耗盡畢生,無私付出,不求回報,至死不渝。是故,父母恩重,極難酬報,如經言,“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決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9
   可見,父母恩重難報。然而,與佛恩相比,後者更不可思議。經言:“善男子等應谛聽,如來所說四恩者,佛寶之恩最為上”10。此為佛陀谛實語,不可不信,具體理由,下文詳述。這裡僅就兩類恩德在互相酬報方面做個簡單比較:
   父母恩重,雖然難報,然而我們卻可依靠佛恩酬報。典型公案如:《地藏經》裡“光目救母”的故事、《佛說盂蘭盆經》裡“目連救母”的故事,他們都是依靠佛陀的恩德,成功將自己的母親從地獄中超拔出來,得生天界,離苦得樂。此外,我們還可引導父母趨入佛道,令生正見,令持經戒,以此報答他們的厚恩。
   相反,通過父母恩,卻難以酬報佛恩。因為佛恩極深,極廣,極重,極細,極周遍,極難酬報,極不可思議,幾乎超出凡夫的覺知范圍。言語道斷,亦無法說明佛恩於萬一。盡管如此,依憑經教,與我們的分別心,仍可稍作分析:為何諸恩之中,佛恩為最?
(三)具體分析,六點理由
其一,從饒益對象看
   “世尊大恩德,普洽諸有情,此事難思議,定無能及者”11
   佛陀饒益的對象可謂浩廣無極——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如母有情:
(1)它包括天道、阿修羅、人道、畜生、餓鬼與地獄六道一切眾生;
(2)它涵蓋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在內所有含生;
(3)它包含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等一切生靈;
(4)它囊括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一切生類。
(5)甚至,佛恩還遍及其他一切聖者,包括聲聞四聖(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緣覺、一地至十地菩薩;等等。
   所以,佛陀是一切眾生共同的大怙主,大恩人。無論你信,或者不信,他都憫念於你,不離不棄;無論你求,或者不求,他都盡力給予你一切安樂,不捨晝夜。你若至誠祈請,必獲無欺感應;你若回心向道,必得無上救度!
   佛恩浩蕩,可謂極矣!
其二,從饒益時間看
  佛陀饒益眾生的時間,可謂有始無終,窮未來際。每一尊佛,從因地發起無偽、不退轉的菩提心開始,都誓願度盡無邊苦眾生。
    最典型如“四大菩薩”的行願:
(1)大願地藏王菩薩,無央劫前,他發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不思議大願,無量眾生,經他度化,早已成佛,而他依然,信守此願,不辭辛勞,最極精進,荷擔著如來未盡的家業······
(2)大悲觀世音菩薩,無量劫前,早已功德圓滿,成等正覺,佛號正法明如來12,因悲憫有情,不住涅槃,倒駕慈航,現菩薩身,紹隆佛種,續佛慧命,令諸有情,普度無余······
(3)大智文殊菩薩,十方諸佛,智慧總集,諸佛之師,古佛再來,早已多次,示現成佛,有名龍種上如來13,也有名大身如來14。他於未來,還將作佛,佛號普見,聞其名者,皆當得度15。文殊菩薩,於無盡劫,不厭其煩,數現成佛,只為度盡,無邊有情······
(4)大行普賢菩薩,為度有情,超越時空,發十大願,並立重誓:除非“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否則,他之行願,永無有盡!正所謂:“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16······
   可見,佛恩無盡。若一眾生未成佛,我佛終宵有淚痕!假使無量劫後,海已枯,石已爛,滄海變桑田,物非人亦非。當此之時,無論你流落何方,是苦是樂,若未成佛,諸佛對你,悲心依存,只增不減······
   佛恩浩蕩,可謂極矣!
其三,從饒益內容看
   佛陀給予眾生的,是最無上、最究竟的安樂——佛果
   輪回中的一切安樂,都是無常、有漏的——有漏皆苦。
   輪回之苦,簡單分八,別且不提,單單“老病死”三座大山,已是生命難以承受之重。佛言:“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17奈何生老病死,是輪回的主旋律。可歎眾生,迷戀輪回,以苦為樂,不知出離,佛生悲憫,應化出世,普度群迷,共成佛道,得究竟樂。佛言:“···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18
   可見,佛陀想要給予你的,是最極安樂,沒有之一
   當然,為了隨順有情,除了究竟安樂,一些暫時的有漏安樂,只要你求,佛菩薩也會慈悲給予。比如:
(1)若遭厄難,當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即得解脫”19,詳見《普門品》;
(2)若有所求,當瞻禮、供養地藏王菩薩,無論“現在未來百千萬億等願、百千萬億等事”20,皆可如願,詳見《地藏經》;
(3)若受病擾當祈禱、供養藥師佛,便可無病延年,詳見《藥師經》;
(4)甚至你不求,只是以恭敬心,右繞內置寶箧印陀羅尼的佛塔,以此功德,“官位榮耀不求自至。壽命富饒不祈自增。冤家盜賊不討自敗。怨念咒詛不厭歸本。疫疠邪氣不拔自避。善夫良婦不求自得。賢男美女不禱自生。一切所願任意滿足。”21
  綜上可知,佛陀恩賜我們的,是從暫時到究竟的一切安樂。其實,我們吃穿住行,一切受用,無一不是仰賴佛恩。何出此言?因為,若無佛出世,便無最勝福田,供我們種植福報;若無佛開闡妙法,我們便會不明因果,造諸惡業,墮三惡道,萬劫不復。誠如經言:“若佛不出於世間,一切有情受大苦,則無人天唯惡趣,但聞種種苦音聲。”22思及於此,怎能不感念無上佛恩呢?
   佛恩浩蕩,可謂極已!
其四,從饒益手段看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23

   佛陀智悲圓滿,神通廣大,為饒益眾生,用盡了一切可能的手段。

(1)從法門看,為度化不同根器的眾生,佛陀傳授了八萬四千法門(詳見《賢劫經》)。大體可分為聲聞乘、緣覺乘與菩薩乘;還可分為小乘、大乘與金剛乘;等等。總之,只要與佛有緣,總有一個法門適合你。
(2)從化身看,應以何種身得度者,佛即現何種身。如:
    怙主釋迦牟尼佛,為度化不同有情,“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24,而不僅只是以佛身來度眾。
   大悲觀世音菩薩,也是“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25,最為人熟知的便是“三十二應身”。
   佛陀還派遣菩薩、羅漢,於末法時代降生世間,以各種形象,度化有情,他們“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YIN女寡婦、奸偷屠販”。26
(3)此外,佛陀還留下捨利,同時以經書、佛像、塔廟、經幡、咒語、佛號、聖地、法器、加持物等等無量善巧方便,來饒益眾生,可謂無微不至其極,無所不用其力。
   無論於誰,酷暑裡的一絲涼風,寒冬中的一米陽光,瞋恨時的一念慈心,煩惱時的一點釋懷,都可能是佛陀的恩賜與加持。佛恩浩蕩,可謂至極。只不過我們凡庸,煩惱垢重,心識粗大,無法領會佛陀極致的關懷。一些劣者,不知感念佛恩,不信不敬,妄加謗議。於此劣者,非佛不悲憫,只是因果不欺,他們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恆墮惡趣,受無量苦。
其五,從饒益准備看
   佛陀為利有情,於無量劫,修集了無量苦行。有經為證:
(1)佛於“三僧企邪大劫中,具修百千諸苦行”27
(2)“如來往昔無量劫中。捨頭目髓腦支節手足。國城妻子象馬七珍。為我等故修諸苦行。此恩此德實難酬報”28
(3)如來自初發心始,“以不可說不可說生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29
   特別是《悲華經》雲: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化,“是(賢劫)一千四佛所放捨者”,為三世諸佛所棄(於此土此時成佛之願)。釋迦世尊大悲大願,為度脫吾等五濁眾生,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能忍,所修廣大布施行,為三世諸佛中最為第一!娑婆國土無一寸塵土,不是釋迦世尊曾為吾等布施頭顱、骨髓、血肉之處!若非以此善緣,吾等五濁眾生,焉能有機緣聽聞到佛法,焉能信受奉行、直趣菩提!
   本師釋迦佛的五百大願,及其累劫苦行,至今讀之,依然叫人淚流滿面,不能自已。在這裡,一切語言都顯蒼白。有緣者不妨一閱《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其六,從饒益動機看
   佛陀饒益有情,毫無自私動機,純以無我的境界、平等的大悲,任運自成,隨緣度化。
   佛陀是究竟的證悟者,完全斷除了煩惱障、所知障;圓滿覺悟了人無我、法無我。所以,在佛陀的境界,“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是故,《金剛經》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經中,佛陀一再提醒須菩提,“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佛陀之所以說有我,只是為了隨順凡夫的分別心、方便度化的需要,實際不過是一種假名。關於此點,需專門聞思中觀學、般若法門,才能有所了解。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盤”。佛之境界,難思難議。給予你最大的安樂,卻不求點滴回報,若非聖者,孰能做到?
    佛恩浩蕩,可謂極矣!

(四)如何報答佛恩?
   佛恩深重,極難酬報,那麼我們就永遠都無法報答了嗎?並非如此。根據佛經,我們大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報答佛恩:
(1)深信佛法,謹遵佛語
《正法念處經》雲:“唯有一法。能報佛恩。若於佛法。深心得不壞信。是名報恩。”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雲:“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2)修習、恭敬、弘揚大乘經典
《大般涅槃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習學是大涅槃微妙經典,當知是人能報佛恩,真佛弟子”;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雲:“我涅槃後汝當恭敬尊重供養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正法。是即恭敬尊重於我。是為最大報佛恩者。”
《妙法蓮華經》雲:“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3)勤修善法,守持經戒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雲:“念報佛恩。當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濟神離苦。超出生死。見賢勿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入大罪。”
《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雲:“佛言。當勤孝順父母敬事師長。歸奉三尊。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慈悲喜捨。怨親平等同己無二。不欺孤老不輕下賤。護彼如己。汝等若能如是修行。則為已得報佛之恩永離眾苦。”
(4)發菩提心,教化有情
《佛說一切法高王經》雲:“欲報過去如來恩者。唯應發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捨利弗。欲報未來如來恩者。亦惟發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捨利弗。欲報今時十方世界諸佛世尊現在現命現住如來無上恩者。亦唯發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諸法勇王經》雲:“唯有二人能報佛恩。何等為二。一者盡漏。二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未曾有因緣經》雲:“唯有一事。能報佛恩。何謂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轉開化。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展轉教化。無有窮盡。”

   事實上,十地菩薩,尚受佛恩,遑論我們。所以,要究竟報答佛恩,必須成佛,即“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而要成佛,就必須從發菩提心開始做起。
   因此,為報佛恩於萬一,請大家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吧!弟子發願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注:此文雖引用不少經教,但仍恐有錯謬不周之處。若有,弟子忏悔,亦望善知識斧正。此文若有些許功德,普皆回向法界一切如母有情,願共成佛!
   此文亦借鑒了不少網絡文章,僅列以下幾篇,其他無法依依列舉,在此一並表示感謝!阿彌陀佛!
1《一切恩中,佛恩最重(經典文匯)》
http://www.folou.com/thread-108897-1-1.html

2《如何報答佛恩?》
http://www.bore.cc/view-18464/
3《佛陀與娑婆世界眾生的大事因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dc5020100m57u.html
4《文殊菩薩久已成佛!》
http://www.folou.com/thread-426543-1-1.html

尾注
——————————————
1 出自《金剛經》
2 出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3 出自《弟子死復生經》
4 出自《佛說佛名經卷第十六》
5 出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6 出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三·第六分贊歎品第十六》
7 出自《無上依經贊歎品》
8 出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三·第六分贊歎品第十六》
9 出自《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10 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11 出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三·第六分贊歎品第十六》
12 詳見《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3 詳見《佛說首楞嚴三昧經三卷》
14 詳見《菩薩璎珞經卷第七 四聖谛品第十二》
15 詳見《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16 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17 出自《佛說無常經》
18 出自《妙法蓮華經》
19 出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20 出自《地藏菩薩本願經》
21出自《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捨利寶箧印陀羅尼經》
22 出自《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七十三·第六分贊歎品第十六》
23 出自《法華經·方便品》
24 出自《地藏菩薩本願經·分身集會品第二》
25 出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26 出自《大佛頂首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27 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28 出自《佛說佛名經卷第十六》
29 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上一篇:各有因緣不羨人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自他一體,生佛不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