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自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要義 卷上 第1集
我們看看這部《無量壽經》以什麼為宗呢?還是體現在三輩往生的那句最核心的話,三輩往生的共有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這是它的宗旨。那麼發菩提心,可能這個概念我們又會產生一些討論啰!發菩提心到底是通途的菩提心、還是淨宗的菩提心呢?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那通途的菩提心這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它的發心的這個階段,從他的發心菩提到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它都是很有層次的。要說起這個菩提心的功德、它的妙用、它的實踐,也是一大課題了。那我們怎麼解釋這個事情?再就是我們還要觀照到這個菩提心在淨土法門有它特定的內涵,它可以含攝通途菩提心的內涵,同時也不能僅僅局限在通途的菩提心的诠釋。所以有不少的人看了這句話,就得出個結論:你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這是一個往生條件問題,這個條件必須要把它界定清楚哦!
那善導大師在诠釋《觀經》九品往生上品下生裡面談到,只要唯發菩提心。唯發菩提心,怎麼去理解這個菩提心?善導大師有個基本的诠釋:就從厭苦開始,就是厭離我們娑婆世界的苦,來求往生極樂淨土,到那裡圓成自性的無生法忍,再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度苦難的眾生,這就是菩提心。那這個菩提心在昙鸾大師《往生論注》裡面,他就表達得像層層剝筍一樣的,跟我們淨土法門的理念馬上掛上鉤了。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是願做佛心。願做佛心是什麼?是願度眾生心。願度眾生心是什麼?就是攝一切眾生往生佛淨土之心。好,那麼到了澫益大師對這個菩提心有一個更為單刀直入的诠釋: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對淨土法門具有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這個問題,我們要把它辨識清楚,這個菩提心的核心的內涵還是信、願。
如果能發出通途的菩提心,當然更好——要提倡;如果萬一通途的菩提心發不出來,但是他有深信切願,照樣可以往生;這裡還包括對那些聲聞、緣覺二乘的行人。如果你一定要把發通途菩提心作為往生的必要條件的話,那麼那些聲聞、緣覺,無量劫以來都是以聲聞種性的人,一定要他,一定是你發了大乘菩提心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這是很不容易的:他動經無量劫以來都是聲聞的種性。《法華經》講釋迦牟尼佛與會的弟子,他們曾是在大通知勝如來座下發過菩提心,但是又退轉,就墮到聲聞位,塵點劫來都墮在聲聞位的這樣的一個心性的慣性;你讓他忽然發大乘菩提心——太難了,這不是很容易的。如果你一定要聲聞、緣覺發菩提心才能往生,那試問阿彌陀佛發這個四十八大願是普度九法界眾生,如果聲聞、緣覺發不起大乘菩提心,但是他願意往生,難道這個願不能攝受他嗎?你願不能攝受他往生,說明九法界裡面就缺了兩個法界啰:這是說不通的。所以九法界眾生就站在他自己法界的這樣的定位上,只要具足信願都能往生,才符合四十八大願的根本宗旨。實際上也有聖言量的依據:觀經的下輩三品往生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發通途的菩提心的。所以我們對這一點的這種诠釋、說法是理直氣壯的,不加含糊。
好,解決了發菩提心問題,下面就“一向專念” 。“一向” ,後面我們會講得更詳細一點,它大概會給我們提供消息:要一門深入,要專修;不能這山望到那山高。要了解淨土法門是最殊勝的,你喜歡動搖,這說明你知見上還沒有建立起來,總是覺得還有更高明的方法,比淨土法門好:如果我不修、不嘗試一下,我吃虧了。你只要建立知見:淨土法門是成佛最快的法門,你就會穩定下來:死盡偷心,莫換題目,一門深入:專門念阿彌陀佛名號。那這個一定是要建立在深信切願的基礎上:有深信切願這樣的一個智慧,才能在行持上做到一向專念。所以信、願行、三者它又是相互影響,相互互動的。所以這個《無量壽經》的宗旨還是信願持名為宗:實際上這句話跟《阿彌陀經》這種信願持名的宗旨也是另外一種表述方法。於是《無量壽經》也就圍繞著信願持名來展開它的這種經文結構的闡釋,就是為了信願持名:前面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讓我們產生信心。然後後半部開始講這個三輩往生,讓我們發起這個願,知道怎麼修證。再最後一部分向彌勒菩薩來講說這個世間五惡、五痛、五燒的情況,是讓我們產生厭離心。第一卷產生欣慕心,第二卷產生厭離心,這兩卷的整合成就願往生心;都是圍繞信願持名來展開的。
2、摘自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要義 卷上 第14集
所以這個“一向專志”不僅是出世間的佛法,你就是修行世間的某個學問,或者做成某個事業,也得要有一向專致的特點,不能搞雜了。因為每個人他宿世的一個好樂、一個特長,你抓住你的特點去做,你才能做成功;你不能“撒胡椒面” 。有很多企業家也談他成功的秘訣:他就專門做他擅長的事情。但有的企業家,當他賺了錢之後,就不知所已,他就到處投資:對不熟悉的地方他也投資,搞得越來越大,最後不可收拾,把所有的錢都虧進去了,就失敗了;所以要一向專志,不要分散。
我們看到這些經典,就要落實在自己的行動當中,我們也要做到一向專志。所以後面講三輩往生,就把這個“一向專志” 也表達出來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要一向專念?由於法藏菩薩完成大願,完成淨土,他是一向專致。現在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要相應,我們也要一向專念,要專修。所以善導大師他為什麼講五種專修?是符合淨土法門理念的:你要讀誦,就讀誦淨土經典;你要禮拜,就禮拜阿彌陀佛;你要稱念,就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你要觀想,就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要供養,就供養西方三聖。他就是表達一向專志,就是跟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產生一個密切的關聯,這樣你的心力已經傾在向那個地方,臨命終時無論怎麼樣你都會去;因為你的心理定勢、慣性的力量——就是種子的串習都指向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會到其它地方去;所以絕對不能散。
好,所以“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這種一向專志,不是他一生,而是無量劫生生世世都是一向專志的,這就正好跟前面世自在王佛給法藏比丘的一個開示呼應,說你要建立一個殊勝超勝十方的剎土,這個可以啊,能實現哪!就好像一個要舀大海的水,你只要多生多劫都去舀,終究能把大海的水舀干,見到大海底部的妙寶。你看這個世自在王佛也是談至心精進的問題!至心也就是一向專志。所以我們無論修淨土法門,還是做世間事業,要把“一向專志” 作為我們做事的一個最高原則。我們在世間看那些成功者,還是修道看那些成功者,其實人和人之間,查他的禀賦,不是相差很大的!最後成敗的一個關鍵:就是他的意志力問題,他的專心致志的問題。
孟子講弈秋教兩個學生,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學下棋成了國手,另外一個學生一邊學下棋,一邊猜測有天鵝飛過不,就想像:我能不能把它打下來,做個菜吃,他老是分心,就被淘汰下去了。孔子在森林裡面見的那個老人能夠抓知了,竹竿一上去就把它抓下來,像探囊中之物一樣的,他能夠達到這個神妙,也就是“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所以我們能做到用志不分、一向專志,我們念佛的神效才能上來;道家也講九轉丹成,丹成要九次的反復。所以我們看這些經典,一些重要的文句,我們要看清楚它的方法論的原則。
3、摘自 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要義 卷下 第2集
第二是“發菩提心” 。這裡發菩提心,我們從通途的教法來看,大家都很了解。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發之心,發成佛度眾生的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這就是菩提心。具體體現在菩薩的四弘誓願。那麼菩提心的發心的相狀、功德,這個經典當中有諸多的描述和贊歎。無論是他的初發心,還是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它裡面還是有很多內涵的。你是事相上發心,還是理上發心。好,所以我們這裡“發菩提心” ,含攝著通途佛法的菩提心的內容。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微妙之處,就是淨土法門的發菩提心,又有它淨土本位的一個诠釋。對這個诠釋,我們從淨土宗的三位祖師著作裡面的描述,可以看看他對菩提心怎麼解釋。
第一個是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講的,他是說——也就指《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好,那麼發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就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就是願度眾生心,願度眾生心就是攝受眾生往生佛的淨土的心。所以他把這個菩提心的內涵就具體落實在:你自己和眾生都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極樂淨土,這就是菩提心。因為你往生極樂世界就得大乘正定聚,就成佛;你成佛了,一定會度眾生。不怕不度眾生,就怕不成佛。你成了佛,你同體的大慈悲心出來了,你現量觀照所有的眾生還在無明大夢當中遭受冤枉的劇苦的時候,你作為佛,你肯定是不能安享涅槃的。他一定會隨眾生心來應化,來救度眾生的。因為他的同體決定了他一定會來度眾生的,而且他有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等果地上所有的威神功德,有救度眾生的種種的能力。發菩提心,這是昙鸾大師的一個解釋。
好,那你看善導大師解釋發菩提心,在那個上品下生,惟發菩提心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惟發菩提心,怎麼理解這個惟發菩提心?那善導大師就談到,這個菩提心就是:你從當下一念厭娑婆世界的苦,有種對娑婆世界苦難的覺知,厭離它,求生淨土,到了淨土圓滿這種菩提——就是得無生法忍,再到這個世間來救度眾生,這就是菩提心。所以善導大師解釋菩提心,也包含著由厭苦求生淨土的本質內涵。
好,那我們再來看看蕅益大師對菩提心的解釋。蕅益大師就更單刀直入: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你有深信切願就是——不是一般的菩提——無上菩提:大乘的一乘法的菩提。那深信發切願這裡面的深、發切,它不容易。什麼構成深信?深信的面很廣,但蕅益大師有一個契入的點。就是你相信:比如說你得阿鞞跋致,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就能得阿鞞跋致,就能一生快速成佛,於是對這個凡聖同居土的勝妙觀照,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但西方極樂世界具有,怎麼具有的?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致。所以深信彌陀的願力不可思議:他能成就這樣的凡聖同居土,能夠圓融上三土,能夠讓我們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能夠快速的得阿鞞跋致、一生補處。好,由於深信這個,再深信彌陀名號功德。
那麼我們能夠去那個地方,是由於信願念佛才去,就能感得往生到這個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所以就要深信彌陀名號不可思議。由於深信彌陀名號不可思議,再進一步深信我能念的心性不可思議。因為我能念的心跟彌陀名號是同質,是互感的,是水乳交融的。講水乳交融還有區別,是似水投水,以空印空的,是同質的,都是實相的。好,具足這三個層面的深信,你才自然而然會發起往生極樂世界懇切的願——這種大願。好,你有這樣的一個信願的本質內涵,這就是無上菩提,就是修行淨土法門的指南針。而且這樣的深信切願,就具足著大乘通途菩提心的全體內容。
那麼,第三個條件就是“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一向”從這個時間的角度來看,就是你聞信了淨土法門,你當下撩衣便行,當下去付諸行動。這個“一向”就是:你要盡形壽,你每天就要去念,你得要持之以恆。乃至於你念十聲,你也要盡形壽的這樣去做。這個“一向”就告訴我們:你不能三天打漁十天曬網啊,你不能一曝十寒哪!也不要說:“今天我修修念佛法門,以後我過段時間再修修其他的法門。”這個“一向”是要告訴我們:要一門深入啊!這個“一向”還從方位來看,我就只向西方極樂世界呀!一向——一種方向啊!十方有無量無邊的淨土,那些淨土雖然好,但我獨標的是西方淨土,我只求生西方淨土哇!這是空間的“一向” 。建立這種“一向”的心態之後,就要專念。專念就是專門來憶念阿彌陀佛。
這裡特別提出“專”的問題啊!你不能搞的雜呀——夾雜其他的東西呀,越專越好哇!在這個一向專念的過程當中,我們就跟阿彌陀佛的悲願,跟西方極樂世界,產生了一種親密的關聯了。我們每天都受這個極樂世界的信息、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的熏習呀!這個“專念” ,專門系念的是彌陀的境界呀!那彌陀的境界是真如法性哪!這就用所緣之境來熏習我們無明黑暗的心,這叫“真如熏無明” 。就慢慢的能夠融化我們煩惱的堅冰,透顯我們自性的這種光明。所以一定要“一向專念” ,不要搞得太雜。你只要徹底了解了淨土法門勝妙、圓頓的道理之後,你一定會做到老實。如果你還不老實的話,這山望到那山高的話,那說明你的信心就沒有建立。現在我們看到:一些居士原來是念佛的——還包括出家人,可能念了十多年佛號,結果一聽到那個法門更殊勝,馬上就轉了。他就很難體現“一向專念” ,成了牆頭草。
好,一向專念,專念什麼?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這種功德、願海、光明、善巧、智慧,就是我們要抵達的涅槃的境界,是果地上全體的功德。是要用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將我們心性當中本具的、但是掩蓋在我們煩惱分別裡面的阿彌陀佛的性德彰顯出來。所以我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成為阿彌陀佛。念佛是為了成佛的。所以一個念佛人,他的這種生命的尊嚴感是非常明確的,而且是非常超越、神聖、崇高的。當你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過程當中,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我們就會慢慢的遠離,它就不會對我們產生那麼強的誘惑力。因為你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把我們心地當中的佛法界的功德念出來。這就比喻成:蓮華從污泥濁水當中伸展出來。你沒有一向專念,好,因為我們都離不開念頭,你不念阿彌陀佛,就一定會念五欲六塵、人我是非、恩恩怨怨。而念這些世間的東西,我們都很熟悉,不需要作意就會想世間的東西了。怎麼賺錢,怎麼當官,感情怎麼樣,子女怎麼樣,它自然而然就滑到那兒去。
為什麼我們說墮落容易?我們念念就是這個輪回的東西。但是你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一個很清淨的、很平等的、很崇高的東西,這要我們有很大的信願的力量來推動的。就好像推著一塊石頭上山頂一樣的,逆水行舟的,不進就退的,你不念佛就會念五欲六塵。你不可能無念。那十法界是在我們一念當中具足的,十法界是隱顯同時的。當你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佛法界現前,九法界就隱下去。當你不念佛,你念五欲六塵。或者人法界,或者三惡道的法界,哪個法界現前,其他的——佛法界等等,就隱下去了。它不能兩個法界同時顯現。有一個法界作為主,其它的就會隱下去,這叫“隱顯同時”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心性的道理之後,我們一定要把“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落實在行動當中。你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心心跟佛的法界相應,心心把彌陀的功德轉換為我們自己的功德,這叫香光莊嚴。
那麼我們念久了,我們的心“香光” ,就好像沒有香,我們染上了佛的香,我們就能有佛的這種氣氛、信息。我們原來是那樣的充滿著貪欲,現在我一向專念,我內心越來越清淨;原來我是那麼的瞋恨,我念念念,越來越歡喜,越來越慈悲;原來我的知見是那樣的偏執,哎,念念,這個無邊光——這種中道的智慧,現前,哎!這就是通向佛的這種道——妙道。為什麼念佛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暗合,你只要念這個佛號,就已經入到那個微妙的佛道裡面去了。不念佛,我們就是凡夫的境界,在那兒攪來攪去,痛苦不堪。尤其在五濁惡世的眾生,他念念都是貪、瞋、癡、慢、疑,他念念都離不開人我是非。為什麼現在人和人之間很難相處,很難溝通,一碰就冒火?是大家煩惱都很重,我執都很強。如果大家都在念佛,都是念佛人,你無量壽的空性、無量光的智慧現前,它就水乳交融了,它就真的是依稀仿佛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西方極樂世界人和人之間見面,都生歡喜心的,都是相互贊歎的。所以這個“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是三輩往生的共通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是共通的條件。所以歷代的祖師大德都在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天行走坐臥、語默動靜,都要系念佛號。或者默念,或者出聲念,或者高聲念,或者金剛念,念佛的方法很多。總之,你要用這個佛號來系住自己的心,心要安立在這個佛號上,要把它作為每天必須做的功夫——憶佛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