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正能量:老人走失被好心人收養十年,親人相認難離新家
離開時,董家人為張明芝准備了保暖的冬衣
董家一家:董永才 李國桂 董興樹 唐大鳳
他把丈母娘弄丟 這一丟就是十年
12月18日上午10時,巫溪縣通城鎮清泉村,一輛摩托車疾馳而過,在一家院壩前停下。
來不及脫掉頭盔的中年男子,大步沖到一位老婆婆面前,“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媽,對不起,我來遲了。”男子雙手緊緊握住老人的手,頭深深埋在地上。他面前,右眼失明的老人也止不住哭了起來。
下跪男子叫孫敬順,今年51歲,老人是他失蹤10年的78歲丈母娘張明芝。
2003年8月19日,又聾又啞的張明芝從雲陽縣平安鎮孫敬順家中離開,獨自回奉節縣平安鄉天台村的家,不料途中失蹤了。這次,長達半小時的一跪,孫敬順10年來的心結終於有所釋懷。
10年來,張明芝一家發生了怎樣的巨變?老人又是如何度過這10年的?昨日,重慶晚報記者兵分兩路,分別前往巫溪縣與奉節縣。
團聚 老人終於露出了笑容
昨日下午7時30分,奉節縣平安鄉天台村,重慶晚報記者見到了張明芝與家人,10平方米堂屋,擠滿了趕來慶賀的親戚鄰居。
張明芝弓著背,緊緊拉著女婿孫敬順的雙手不肯放開。“當天我第一個去見到媽媽,她估計是害怕我們又把她弄丟。”孫敬順不好意思笑著說,張明芝是聾啞人,育有一女一兒。22日張明芝兒子張世凡一家趕到巫溪接回母親後,這幾天她都在鬧小脾氣。
41歲張世凡介紹,自己在上海打工,姐姐張世玉在廣州,他們得到通知後立即趕回。“這幾天媽媽一直繃著臉,直到姐姐今天下午回來,她才終於笑起來。”張世凡說。
孫敬順告訴記者,18日自己跪在丈母娘身旁,丈母娘也是遲遲不讓自己起來。“媽媽肯定在怪我,當年為什麼不去送她。”孫敬順說,丈母娘走失都是自己的錯。
走失 老人回家途中失蹤了
1984年,家住雲陽縣平安鎮的孫敬順與張世玉結婚,婚後張明芝時常從奉節縣乘車到女婿家玩,“除了第一次,這麼多年來媽媽都是自己乘車回家,從未走失。”孫敬順說,每次丈母娘都是乘車到巫溪縣文峰鎮,再走3小時山路回家。
2003年8月19日清晨5時,雲陽縣平安鎮汽車站,孫敬順將張明芝送上萬州到文峰鎮的過路車,將寫有在文峰鎮下車的紙條交給丈母娘。“這麼多年來,我一直都在怪我自己,當初為什麼不送她回家。”孫敬順說,自己接到張世凡電話,才知道丈母娘沒有回家,“正常情況,10小時媽媽就可回家,可那天她一直沒有回去。”
孫敬順說,丈母娘失蹤後,自己與家人到處尋找。“當時交通不發達,我們都是走一截路坐一截車。”孫敬順說,丈母娘走失時正值農忙,他們在各處找了整整半年。“那段時間睡不好吃不香,我當時就想,如果找不到媽媽,我這輩子都不會原諒我自己。”
尋找 家人認為老人已去世
張明芝走失後,所有親戚都在四處尋找,巫溪縣文峰鎮、雲陽縣、奉節縣周邊都去找過。貼尋人啟事,托人打聽,只要聽到有走失的聾啞老人,不管多遠他們都要去求證。
一次次希望與失望,讓孫敬順內心飽受煎熬。“舅子一家沒有怪我,但是我心裡過不去,畢竟是我弄丟丈母娘。”孫敬順低頭小聲道,丈母娘走失後,自己最怕鄰居關心張明芝的下落,“我真的覺得沒臉見人。”
昨日晚上,記者在張世凡家看到,2006年這裡已重新蓋好了新樓,新樓旁邊,張明芝居住的房子沒有推掉。“我總覺得母親會回來,至少她回家時找得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張世凡說,每年春節和母親生日,他們都會在餐桌上多擺一副碗筷。
10年裡,親戚們都認為張明芝已經去世,讓他們想不到的是,在距離他們家120公裡外的巫溪縣通城鎮清泉村,張明芝老人被陌生的好心人整整照顧了10年。
幸運 老人被人收養了10年
昨日晚上,記者注意到,孫敬順手機屏保上是張明芝的照片。孫敬順拿著手機笑個不停:“17日巫溪電視台記者把照片傳我,我一看就是我媽媽。”孫敬順說,與丈母娘相見,一切都是機緣巧合。
12月16日晚,巫溪縣文峰鎮張家遠房親戚,看到電視台播放巫溪縣通城鎮董永才收養一名陌生老人10年的新聞,抱著試一試心態聯系到張世凡。17日上午,電視台記者便把照片發給孫敬順。
“媽媽找到了,就是她。”孫敬順拿著手機雙手顫抖,當即騎著摩托車,騎了22小時從雲陽趕到董永才家,終於見到了張明芝。
“見到媽媽時,我的心結終於解開了。”昨日孫敬順說到這裡,淚水止不住掉下來。他拿出一件白底藍花長袖,遞到記者面前。“當年媽媽走失時就穿的這件衣服,是我買給她的,她居然保存了10年。”旁邊的張明芝抬起右手輕輕拍著女婿的肩膀,笑了起來。
12月22日,張世凡一家也到達董永才家,同時帶去了一幅畫。
昨日記者看到,這幅鏡框內印著對聯的畫已經掛在董家,對聯寫著:“十年養母深恩心中記,一生手足之情長相依。”
12月23日上午9時左右,張明芝收好衣物,孫敬順將丈母娘扶出屋外,此時張明芝卻不願意離開。老人抬起頭呆呆望著屋門口,雖然不會說話,淚水卻止不住往外流。董永才的7歲孫女突然沖過來,抱著張明芝的腿哭起來:“嗲嗲(奶奶),你不准走,我不要你走。”
一時間,董家人眼睛紅了起來,張明芝更是抱著小女孩不願放開。“媽,以後我們會回來,我們現在是一家人。”孫敬順比劃著手勢。半小時後,張明芝才同意離開。
團聚 兒女都從外地趕回來
10年前張明芝只帶著一個水瓢來到董家,10年後從董家離開時,張明芝帶著兩大包行李。
昨日,張明芝將一雙黑色布鞋遞到記者面前,右手豎起大拇指不斷笑著。孫敬順說,丈母娘離開時,董永才的妻子李國桂將之前做好的四五雙新鞋給她,讓她回家穿。“回來後,媽一直把鞋子放在衣櫃裡,捨不得穿。”孫敬順說,董家一家對丈母娘10年來的照顧,讓他們不知該如何回報。“在我們心中,我們就是一家人。”
昨日晚上,董永才在電話中得知張明芝一家終於團聚。“我們心裡也很激動。”董永才說,他們已經把老人當成母親。“我們現在就是一家人,以後肯定會常走動。”董永才說。
孫敬順也表示,春節時,他們考慮兩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團年飯。“以後我們兩家肯定會常走動,媽媽想在哪兒住就去哪兒。”
昨日晚上9時,在重慶晚報記者見證下,張家全家人站在門口,拍下全家福。
相遇 家裡來了個流浪老太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巫溪縣通城鎮清泉村3社。董永才的家坐落在山腳,有兩座石房,房外有一塊田地。
董家樓房共兩層,張明芝的房間在一樓,約15平方米,裡面擺放著一張雙人床和一個床頭櫃。
房間一側,有一口沒有上漆的棺材。董永才說,這口棺材本是為張明芝准備———按照當地習俗,家裡老人年老時,兒女會將棺材備好,是一種孝順的表現。
“我們都把老人當作自己的家人,做好棺材想為她送終,現在這口棺材老人用不上了,還可以留給自己用。”董永才手摸了摸棺木說,“雖然老人是聾啞人,但她走後,家裡還是冷清了不少。”
董永才猛吸了一口煙斗,向記者講起和老人相遇的那一天。
2003年11月26日,晴。上午9時,時年54歲的董永才起床推開房門,看見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走向自家院壩的石盆。老人背著籮篼,衣衫褴褛,佝偻著身子用石盆裡的水洗手。
“你是誰,要找哪個?”董永才朝著老人喊了一聲。老人並沒將頭轉過來,依然自顧自地搓著手,洗完手後老人直起身子四處張望,看到了立在門邊的董永才,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你是來找人的嗎?”董永才又問了一句,老人依然沒有回答,只是對著他笑,嘴裡只剩下3顆門牙,右眼眼眸花白。這時,董永才才明白過來,老人可能是流浪到自家屋門口的聾啞老人,還有一只眼睛失明。老人的笑容讓他沒有戒心,將她迎進屋來。
董永才記得老人穿著一雙破舊的布鞋,小腿腫得比碗口粗,手凍得通紅。老人進屋後,董永才給她煮了一大碗面。
吃完後,董永才朝著老人做了一個吃飯的動作,又摸了摸肚子,想問老人吃好沒。老人嘴對著空碗又刨了兩下,好像在說“想吃”。“我又去下了2兩面,老人才吃飽了。”董永才說。
老人將背篼裡的東西一一拿出來———1個桶、1根小板凳、1口小提鍋、1把鐵勺、3件破爛外套,還有約10斤米。
“老人兜裡還有一個皺巴巴的煙盒,上面什麼也沒有寫,她拿給我們看,以為上面的字是她的家庭住址。”董永才說,他這才知道老人不識字。
當時,董家的經濟條件不如現在,房子為夯土築成,一家人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只夠填飽肚子。“老人實在太可憐,不管怎麼樣,要把老人留下過冬,看看有沒有家人找來認領。”董永才與妻子兒子商量後,決定下來。
老人當天在董家洗了澡,換上董永才老伴的衣裳,住了下來。
相知 老人拿出百家飯給孩子
當時,家裡除了董永才老兩口,還有兒媳唐大鳳和兩歲的孫子董傑,兒子董興樹在外打工。老人來到家中後,家裡每個人的日常分工更加明確———董永才下地種田、唐大鳳帶孫子,老伴李國桂在家照顧老人。
今年62歲的李國桂說,一件事讓他們決定把老人長久留在家中。
老人住了一個星期後,一天,她將李國桂喚到身邊,拿出自己帶來的10斤米,拿起桌上的碗舀了滿滿一碗,然後用手指了指遠處玩耍的孫子,做了一個刨飯的手勢———她想讓董家用這碗米給孫子蒸碗飯吃。
李國桂看到這個手勢時,非常感動,因為當地有句老話:娃兒吃百家飯,不生病。“老人是個流浪漢,她的米肯定是從很多地方一粒一粒討來的,她願意讓我們孫子吃她的百家飯,說明她已經把我們當成了自家人。”
唐大鳳說,有一次娃兒打爛一個碗,她正准備責罵,老人抄起她的拐棍就朝她腿上打了一棒,然後把孩子摟在自己懷中,開始抹淚,“這一棒讓我的腿痛了幾天,但我們明白,老人心地善良,所以我們願意讓她長久地住下去。”
2003年12月的一天,老人吃完早飯,收拾好自己的行囊,裝在背篼裡,准備出走。董永才看見了,立馬拉住老人的胳膊:“你要去哪?”老人胡亂地打著手勢,嘴裡“咿呀”地叫喚。
董永才叫來老伴和媳婦,都勸不住老人,只好望著老人慢慢遠去……
相認 把老人當作自己親人
一個星期後,老人再次出現在董家院壩,衣服髒了,臉上沾了泥土,手凍得通紅,小腿和上次一樣凍得比碗口還粗。
這一次,依舊是董永才在門口迎接老人。“我的眼淚都差點掉下來。”董永才說,他將老人請進屋,拿出盆子點燃柴火讓老人取暖。
老人沒有立馬坐下,顫抖著雙手從口袋裡拿出厚厚一疊角角錢遞到董永才手中,每張錢的面額沒有一張超過5角,加起來是4元錢。這個時候,老人的眼淚掉了下來,董永才將她抱在懷裡,眼淚也跟著往下流。
“當時我就想,這次不能讓老人再走了,我們就把她當媽來養!”董永才說,她出走肯定是尋親失敗,身上的4元角角錢說明她已經走投無路了,她能再回來就是對董家的信任,董家一定不能辜負她。
董家人把老人當作自己的親人,走親訪友都帶上她,每年過年小輩子發過年錢都會送到老人手中。“雖然只有一兩百元,但我們能感覺老人的心中暖意濃濃。”董永才說,每年拿到過年錢,她手都會顫抖,眼淚往下掉,“我們知道她是想家了,但我們也會給她說,這裡就是你的家。”
相依 老人成了家裡的一員
2006年董永才的老伴李國桂查出股骨頭壞死。2009年,全家把李國桂送到巫溪縣人民醫院救治。
一天,老人拉著董興樹的手,比劃著要去醫院看望李國桂。家人滿足了她的願望。在醫院裡,老人握著李國桂的手,眼淚就一直往下流。“我們都明白老人的心意,只是她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表達出來,我們很感動。”李國桂說,自從她住院,老人都會隔三岔五地來看望。
2010年6月的一天,老人突然左眼不適。在醫院查出患上角膜炎,治療花去近4000元。
由於李國桂和老人生病,以及後來翻修房子,董家欠了近15萬元債務。“我們現在就是想一步一個腳印,通過養豬和養雞慢慢還債。”董永才說。
家裡沒有老人,我們有些失落
記者:為什麼要收養這位老人?
董永才:因為這個老人家非常喜歡家裡的小孩,把孫子當自家孩子看待,我們十分感動,覺得她是一個善良的人。父親從小也教導我好人有好報,我們一家商量之後就將老人留了下來。
記者:做10年好事,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董永才:當我們認可這位老人,把她當作我們的家人,這件好事就變得有慣性,當做一件好事成為慣性之後,就不會覺得困難了。
記者:你老伴生病負債累累時,收養的老人眼睛又出問題需要花錢救治,會不會感到一絲後悔?
董永才:不後悔,老人家年紀這麼大了,我們要對人家負責,做什麼事都應該善始善終。
記者:老人走了之後你們生活有什麼變化?
董永才:天氣好的時候,老人喜歡在院壩曬太陽,現在老人走了,院壩裡沒有她的身影,我們感到有些失落。老人牙不好,我們每次煮飯都會把飯煮得很軟,現在會慢慢把飯煮硬一點,來恢復我們自己的習慣。
記者:想對老人的家人說些什麼?
董永才:這個故事發生在我們兩家人身上,很有緣分。我們今後一定要常走動,一來增進兩家感情,二來我們也可以經常看望老人。
來源:2012-12-25《重慶晚報》
記者 冉文 任夢 汪一陽 通訊員劉曉莉 姚成 實習生 廖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