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普陀山:山名及觀音道場由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普陀山:山名及觀音道場由來

普陀山是淅江省杭州灣外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春秋戰國時,普陀山及附近諸島被稱為“甬東”。秦朝安期生、晉朝葛洪等人都先後來此山采藥和修煉,後來均得道成仙。漢代時,學者梅福曾來山練丹隱修,故普陀山初名梅嶺山。山上長滿小白華樹,所以也叫小白華山。山東南緊鄰一更小的島嶼,懸峙海中,稱洛伽山,因此,普陀山又往往連稱普陀洛伽山。

普陀洛伽山之得名並成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確實與佛經有關。《華嚴經》68卷中記載,稗瑟胝羅居士指示善財雲:“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伽山,彼有菩薩名觀世音自在。”又雲:“海上有山多聖賢,聚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香遍滿,眾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善財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漸至此山:“見其山巖谷之中,泉流萦映,樹林翡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伽跌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眾所周知而又極其靈驗的大悲咒,就是當日世尊駕臨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時,觀世音菩薩於世尊前說的。《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雲:“一時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經文中的“補陀落迦”及現稱的“普陀洛迦”等都是梵語的音譯(potalaka),漢語意為“美麗的小白華(花)”。

但是,佛經中所說的補怛洛伽(也譯補陀落迦),本在印度南部海中(玄奘《大唐西域記》有記載),而不是指現在中國浙江的普陀山。

據明代高僧宏覺國師所撰普陀山《梵音庵釋迦佛捨利塔碑》載:“補怛洛迦山者,則普門大土化跡所顯,以佛菩薩慈悲因緣故,自晉之太康、唐之大中,以及今上千齡,逾溟渤,犯驚濤,扶老攜幼而至者不衰。”據此可知,最遲在晉太康年間(公元280年——289年),普陀山(當時未叫此名)已被信眾視為觀音菩薩應化聖地。

梅岑山改稱“普陀洛迦”是在唐僧玄奘去西天取經以後的事。“唐初四傑”之一王勃所撰《觀音大士贊》中已有:“遙望洛迦之山,稽首聊申歌贊,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绀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於彼住”等贊偈。而據《傳燈錄》記載,唐文宗李昂(809--840年)喜蛤蜊,東南沿海,頻年入供,民不勝苦。一日御馔,獲一巨蛤,刀劈不開。帝自扣,乃張,中有觀音像。文宗驚異不已,急令宮監,以金飾檀香盒,貯起來供奉。即召當時德高道隆的惟政禅師入朝請問,禅師對曰:“物無虛應,乃啟陛下信心,以節用愛人耳。經雲: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帝曰:“朕見菩薩矣,未聞說法!”師曰:“陛下信否?”帝曰:“焉敢不信?”師曰:“如此陛下聞其說法竟!”文宗大悅感悟,誓戒永不食蛤蜊。因诏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敬奉……“則洛迦所從來也”。(現觀音像的蛤蜊現已無存,磐石庵珍藏有現羅漢像的蛤蜊,半個蛤蜊內天然長成十八尊羅漢像,乃菩薩顯化不可思議的神異奇跡,是一件無價寶物)

不久之後,也就是唐朝大中年間(公元848年),有一天竺僧人來到普陀山,於潮音洞前燃指,指盡,親見觀音菩薩現身說法,並授以七色寶石,靈應始啟(潮音洞後稱觀音顯聖地)。其言稱觀音“身長80萬億那由旬,身紫金色,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甸……其余身相,眾好具足,與佛無異……”

唐鹹通四年,即公元863年,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大師高足慧锷第三次入唐,從山西五台山請得一尊觀音聖像,經明州(今寧波)乘船回國,途經普陀洋面,突遇大風,且海面上出現了數百朵鐵蓮花擋住去路。雖幾經努力,船仍無法前行。慧锷夜夢一僧謂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風相送。”乃祈禱說,若觀音菩薩不肯去日本,那麼就在船到之處建寺供奉。話音剛落,鐵蓮花隨即隱去,船飄到了普陀山下的潮音洞,乃敬置此觀音像於潮音洞側,尊稱其為“不肯去觀音”,山上居民張氏捨宅供奉此觀音像,是為普陀山供奉觀音聖像之始。至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張氏宅址正式建“不肯去觀音院”,此乃該山最早的寺院。

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趙匡胤曾派太監來山進香。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欽差大臣王舜封奉旨出使三韓(今朝鮮),遇風暴而望潮音洞叩禱,得以平安濟渡。歸國後,奏知宋朝皇帝,神宗即賜建“寶陀觀音寺”。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1年),宋高宗下令島上漁民遷出,辟為“佛地淨土”。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宋寧宗應主持德韶之請,賜寶陀觀音寺圓通殿錢萬缗,御書“圓通寶殿”、“兩道場”兩額,由此欽定為觀音道場。

到了明代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將原來的“寶陀觀音寺”敕賜為“護國永壽普陀禅寺”,正式改稱為普陀山。元、明、清各朝都對普陀山寺廟進行了修繕和擴建。隨著國內外高僧、名宦及善信男女們聞訊而聚,渡海不絕,歷代帝王和朝廷也一再扶持、敕賜,帝後妃主、王公大臣們也紛紛供養財物,修建佛像和寺塔,使普陀山佛教日加興盛,響譽海內外。觀音道場在中國除了普陀山,還有陝西南五台觀音降龍之處、大香山,浙江天竺山等,都有菩薩示現垂化,且香火不絕,不過以普陀山最為殊勝。

原文地址:http://www.xhfb.org/article.asp?id=1004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放下萬緣,一心正念
下一篇:孝順父母,世間第一福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