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說文殊師利行經》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尊者捨利弗准備給五百大阿羅漢宣講佛法,即苦集滅道、生死輪回、布施禅定等修行福報,即積累資糧,為未來解脫修行,圓覺自性而打下基礎。
此時文殊菩薩搶先給這一群人講了無相大乘法,核心是人無我,法無我。
當下這一群人,目瞪口呆,紛紛離席,並且口出惡言,說我們再也不想見到文殊,任何地方也不願意聽聞文殊的講道。
文殊聽了,笑呵呵的說:“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無言無說。何以故?言說菩提,二俱空故。復次,捨利弗!汝問:‘雲何名佛?雲何觀佛?’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觀佛。”
此刻捨利弗很惱怒,斥責文殊說:大士,您怎麼可以這樣斷人慧命?將這些渴望佛法的信眾,因為不能受持大乘佛經,從而失去了修行解脫的機會.
這個時候,佛陀聽到捨利弗的言語,就給他說:捨利弗,不要如此說,文殊菩薩所講妙法,是對的。這些人雖然現在聽不懂大乘無相法,可是他們的聞性未曾壞滅,大乘法我二空的種子,會因為今天聽聞了文殊菩薩的教誨,從而種在阿賴耶識中,未來因此機緣,可以在轉生中,再次聽到佛陀、大菩薩講解無上解脫密意,得此成佛。
就算是此刻,這些人因為心生恐懼,惱怒身心,詛咒佛法,謾罵尊者,未來因此果報會入地獄,償還誹謗佛法的罪業,可是因為親身聽聞了無上大乘佛經的奧義,以此殊勝功德,可以瞬間從地獄中解脫出來。可是如果這些人未曾聽聞大乘佛法,一直信受的是小乘佛法,著相修行,這些知見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中,會導致他生生世世的輪回,縱有修行的福報,終究不得解脫。
佛陀說:捨利弗!寧造五逆重罪,不可成就我人眾壽陰界入見。不得以有所得心貪著持戒,著於持戒見。應知自性清淨不生有所得心,即是持戒也。不得以有所得心貪著於定,著於定見。應知自性清淨不生有所得心,即是禅定也。不得以有所得心依於佛,得於法,於僧斷事成就身見。應知自性清淨不生有所得心,即一體三寶也。
佛陀說,寧可犯下五逆重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造下無間地獄的重罪,也不能在知見上,產生“人、我、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為何?因為重罪可消滅,知見則難改。世界為眾生心靈色塵之體現,生死聚合,命運起伏之覺受,是心靈習氣所體驗,而心靈體驗與覺受,是隨著思維知見而形成的,知見猶如輪船之舵,左右著輪船在大海中航行的方向。
給你們舉個例子,我們從小就知道,要做一個利益別人的好孩子,要為他人考慮問題,要有愛心、同情心,要勇敢,要有責任心,不要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傷害,自私的孩子,沒有人會喜歡,要做一個對於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在這種教育觀念下長大的孩子,性格光明,心態積極,向上樂觀,心靈抗壓的能力會很強,遇到挫折、矛盾,能夠很快化解,無論身處順逆境界,心態依舊樂觀健康。這就是知見左右了心理體驗,從小形成的思維,滲透在潛意識中,左右著心靈覺知,影響著情感覺受。
如果我們小時候,媽媽告訴我們:孩子,你一定要警惕世界上所有人,這個世界是危險的,是黑暗的,很多人都是壞人,他們接近你,是為了殘害你,他們無論給予你任何的幫助,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欺騙你,他們會利用你的善良與單純,對你進行傷害,你不能夠相信任何人,所有人皆是惡魔的化身。在這種教育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內心會充滿緊張、恐懼、敵意,與社會格格不入,在一切環境中,抑郁孤獨,身心冷酷。因為恐懼外界的一切,而身心極度敏感,稍有壓力,如同世界末日來臨,神經崩潰,歇斯底裡,幼年時期的負面信息教育,直接導致成年後精神領域之陰暗,這又是知見改變身心的例子。
宇宙世界皆是眾生心靈所幻化,生死命運本為因果輪回,身心世界皆是因緣聚合,妄念所現因果,一切因果核心,皆是心靈“取受”,自性幻現覺明,攀緣六根色塵,而現世間諸相,心靈深處覺明,被思維知見左右,而體驗取受分別,所現善惡諸境,知見左右心靈分別,決定了世界諸相之性質,繼而決定了相續因果之性質;心態是光明健康,積極向上,寬容祥和,則心靈在無始劫妄想習氣相續而成的因果境界中,則能以心轉物,相由心生,心轉相性;心性淡漠寬仁,仁慈純善,雖因果業障現於身心,因心善忍則皆為善緣;心靈動機轉變了業境內涵,決定著因果相續未來發展的方向,心性境界之提升,根本上改變了業障輪報原有的性質,惡業因心轉為善業,善業因捨轉為道業,道業因空,轉為覺悟,覺悟因無所得,轉為自性圓覺,此為轉識成智,離幻即覺;因正知見而觀諸法性空,因離捨心而現身心幻滅,幻滅無所得故,寂滅現前,圓覺十方。
因知見而改變生命,根本之原因,在於眾生自性從未離捨諸幻,與身心幻垢,世界塵相中,隨順生滅,相伴因果,未曾離捨,剎那彰顯,如如圓覺。
---------------------
十法界眾生世界,皆源自於如來妙明真心。“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我們就是佛陀的知覺,這一點,人們現在可能很難體會。舉個例子,你的面前放了一個杯子,杯子放在桌子上,桌子放杯子的這一塊地方,就非虛空。當你把杯子拿走的瞬間,放杯子的這個空間,就顯現出來了虛空。請問,這個虛空,是杯子產生的?還是虛空本有的?如果虛空是有自性的,是實體,那麼杯子就不可能放在虛空中,能夠明白嗎?
如果虛空有自性,有實體,那麼就如同海水一樣,放進去一個杯子的同時,杯子的質量與體積,就會排出同等質量的水。虛空若是實有,則杯子拿掉後,虛空應該缺一塊,為何虛空未曾生滅增減?虛空若是非有,因為杯子而現虛空,那麼,當我們將杯子拿掉後,虛空也應當消散,為何虛空依舊不動?
虛空非有自性,亦非無自性,而是眾生自性所現;世界乃眾生色塵妄念,因果聚合,妄念攀緣而現色塵諸境,彰顯世界諸相;心意觸滅,則見諸法空相,覺身心幻垢,則照諸相性空,性空不動,覺照世界為自心現量,世界眾生,因緣諸相,如同空華,生於虛空,亂起亂滅,而虛空不動;眾生世界,相續生死,因果輪回,而空性不動,眾生性空本無生滅,於生滅中隨類各應,因緣顯發,應細微覺性,而體現“空性”不動;應覺空明幻,而現“識性”投射諸幻境界;應色塵因果聚合輪回,而現“見性”無染清淨;以眾生見聞覺知表現,在六根門頭放光明,於行住坐臥間,恆常寂靜。
於因緣色相業境中,無取無受,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自性如如圓覺,圓覺不動,則遠離“空、有”二邊見,不墮外道邪見。
這裡,就是劃分一切外道魔法,與正等正覺佛法的界限。
外道認為,宇宙是有自性的,或是無自性的。有自性的,說宇宙是基本元素,地水火風四大,與覺性的產物,覺性稱為上梵,四大稱為下梵,覺性如同魔術師,將四大聚合,變化成為宇宙萬物一切存在,覺性稱為摩耶,這是古印度婆羅門的精髓,上梵也稱為大梵天,梵天之覺性造就宇宙萬有,生出一切眾生。
還有一種無因論,認為宇宙無有自性,一切皆是空的,空無一物,就是終結,所以他們說,宇宙沒有緣起,一切皆是自然產生,自然生滅,滅後無有相續,所以沒有神靈以及鬼魂,一切事物皆沒有存在的原因,空,就是最根本的真相與終極。這一點,就是佛教中,落入外道邊見的頑空,斷滅空。
佛說,一切物質皆是緣起性空,宇宙實相即是眾生的心靈,宇宙中一切生命與物質,皆是妄念因緣,體現因果相續,物質即是妄念,眾生妄想相續,聚合因果而現世界。物質世界的表現,皆是眾生妄幻心靈的投射,妄念本質空性,因而世界諸相本質皆空,生死流轉,因果輪回中,一切事物皆無自性,一切色相,本質虛妄,心即是相,相即是心,心物一元,皆是幻垢,本無實性,幻垢寂滅,猶如虛空中雲彩消散,空性不動,即見自性如來。
舉個例子,我們看到一棵樹,我們的理性知道,這一棵樹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沒有土壤,沒有陽光,沒有空氣,沒有空間,沒有水源,沒有種子,就沒有這一棵樹,也就是說,這棵樹,是諸種因緣相續聚合的結果。我們所看到的,接觸到的,理解到的,感受體驗到的,皆是這棵樹的相,也就是一系列因果的表現。
這棵樹的實質,是性空的,實無有一棵樹的自性存在,實無一棵不變、不動、有實性的、永恆不滅的樹存在,這棵樹,僅僅是因緣相續,因果所現,緣起性空,實為幻滅。樹的本質是空性,這是一個實相,對嗎?可是,是誰看到了這個實相?若無一個看到實相的“看”,實相從何發生?這就牽扯到了佛教的核心-----自心現量。
樹的本質是性空,我們所看到的樹,僅僅是因緣聚合之色塵之相。好了,世界萬物,山川大地,花鳥魚蟲,微塵蒼穹,一切諸相,皆與此樹性質相同,皆是因緣和合,緣起性空,包括我們現有的身心,我執,思維,感受,以及體驗,本質皆空,皆為幻垢。
猶如空花生於虛空,空花雖滅,虛空不動,虛空如同眾生本性,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一切妄想因緣皆因本覺妙明真心中升起,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我們“看”到世界,因為有眼睛,有光線,有空間,有被看到物體表面所折射的光線,反射到眼睛中,在大腦皮層光信號轉化形成電信號,傳遞給腦中的松果體,在松果體中,電信號轉化成為光信號,再一次成相,我們所謂的看到,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因緣和合體現出的看,卻實無看與所看之自性存在!好了,將看到,這一系列因緣聚合的條件,拿掉任何一個環節,關閉光線,或者阻塞虛空,或者閉上眼睛,將任何一個因素去掉,“看到”這個所謂的狀態,就無法聚合。
可是,你閉上眼睛,看不到光明,卻依舊“看到”了黑暗!關閉光線,阻塞虛空,雖然睜著眼睛,也“看不到”景象,但是你依舊“看到”黑暗!所謂的看到與非看到,不受眼睛與光線的限制,而是心靈深處,覺照諸相之“見性”所用,並非情感、思維、身體,以及世界外界,諸種條件所形成;見性隨順緣起生滅,以因果聚合而現不動,在內心深處顯現色塵諸相,卻無取無受;因眾生幻想聚合色塵之程度不同,從而在心靈深處體現諸種境界的不同,卻在任何境界,一切色塵諸相因緣表現中,清淨無染,相續生滅中,周遍圓覺,如如不動。
你從黑暗處,進入家門,開燈後,眼前一片光明,此刻是誰看到了光明,光明因何起?你們會說,是眼睛看到光明,是燈泡帶來光明,是空間沒有阻隔而現光明,其實你們都錯了,你什麼都沒有看到!是你的妄念相續,記憶看到了色塵,是你的習氣聚合,心靈體驗覺受了色相。若心靈對於光明沒有取受,則六根不受光明相,若你從未認識光明,就算眼根見到光明,也不會識別,而心靈取受光明相的體驗深處,空照體驗卻無染體驗的“性空”即是見性;在意識分別光明相,黑暗相之前,離意識分別,明照意識而性空不動的,即是見性,見性即是如來藏中妙明真如,以阿賴耶識現於身心而無所證,於識性中蘊含覺性空明,體現自性無生無掛。
什麼是識性?心靈的本體即是識性,何為心靈?見性攀緣六根色塵,色塵相續形成體驗境界即是心靈,當我們靜心淨化六根,離捨欲望攀緣,心靈色塵諸境諸相即能分解,離相的心,則現內在清靜覺明,此名見性。識因色有,色因識生,所以萬法唯識,三界唯心,覺因明現,明因空生,空因覺妄,覺即妄塵,非實有;所以如來所言一切法,皆無自性,離幻即覺,離思維言說,言語道斷,如如不動。
見性,實無自性,無染無掛,於諸法生滅,如如不動,於諸相輪轉,清淨無染。見性本空,本無生滅,因眾生妄想相續,聚合成境,而現見性不動,見性因眾生幻垢妄想蒙蔽,即是“識性”,則顯三界六道世界萬有,眾生輪回生死諸相;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見性,即是圓覺自性之展現,也是如來圓覺自性之彰顯,因為見性本空,離生滅幻境,於諸相諸色相續而現,所以,佛陀又說,形成世界的因素有七種,地,水,火,風,見,識,空。
覺明為咎,妄為明覺,見性本空,性空覺明,空明覺照。覺性即妄,妄覺成空,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眾生世界本為幻垢,實無眾生世界,皆由無始劫妄念習氣而生,源於如來妙明真心。如來藏中本無菩提與涅槃,本無生死與輪回,皆因妄想塵勞而現世界。眾生國土皆因幻垢,世界萬物皆是色塵,眾生身心本為妄念,因緣相續而現世界。但是,如來藏中,本性妙明,未曾更改。隨順眾生因緣和合,隨類各應,周遍世界色塵因果,清淨無染,以色塵因果眾生見聞覺知體現,以眾生行住坐臥彰顯,卻無取無證。
猶如空花幻生虛空,空花生滅空性不動,妄愛空花則生取捨,生死輪回沉淪苦海;如來明燈,以幻修幻以指標月,拈花微笑禅宗傳千古,一部華嚴莊嚴佛淨土,彌勒唯識開創中觀論,文殊深觀昌盛密教宗,阿彌陀佛接引無量眾,精勤戒律是為律宗門,一切法門皆是渡河筏,眾生見性世界皆空,無心即名道,無證即法門。
你是凡夫時,他就是神佛;你是物質精神實有體時,他就是空性靈覺;你是修行者時,他就是出離心;你是有成就者時,他就是清靜布施心,無求無得,寂靜輕安;你是得道者時,他就是心意深處無生不動,空明覺照;你是覺悟者時,他即是你,你卻無我,因你無我故,而無人相,無眾生壽者相,寂滅普照,妙明輕安,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隨順色塵因緣,於因緣相續應緣顯發,於成住壞空如如不動,圓覺周遍;在三界眾生生死幻滅,因緣聚合,因果輪回,見聞覺知中,以“見性”不動體現,見性本空,空性與佛無二同體,見諸法空性即見自性,這即是“奢摩他”,止觀修行可以直達如來實地。
在法界覺性光明,眾生覺空一性,法性明空,覺照諸幻,以“空照”體現自性寂滅。“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性空離覺,覺空而照,是故覺空皆幻,身心本妄,不隨幻故,性空不動,此名“三摩地”,觀幻,證無生法忍,修行此大觀幻,可以直達如來實地,寂靜涅槃。
在十地菩薩法雲地,圓成自性以空所空滅,體現自性圓覺,覺性實無可得,實無光明可得,空十方界,覺滿十方,光明周遍蒼穹微塵,即是一念妄想,世界生於虛空,虛空藏於覺性中,猶如滄海一微泡,猶如片雲點太清,此空性為始覺,幻境世界之原始,覺塵妄想之源頭,自性圓成,寂滅無生,性空無所得故,生滅寂滅,寂滅現前;包藏虛空之空性,剎那間,猶如雨滴落入大海,恰似微塵回歸蒼穹,猶如乳兒奔向母親的懷抱,空明覺性匯入無量大覺中,始覺與本覺相匯,寂照圓覺。突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寂滅隨順,圓覺普照,無生周遍,此為圓覺自性,如來實地,眾生本性,諸法實相,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如來寂滅海,眾生飲此海水,當下即得解脫,圓證菩提,如來妙明,常樂我淨。
眾生若想登如來寂滅實地,必從因地起行,何為因地?“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如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流轉生死。”無生法忍,離相寂滅,以正知見的種子,種於思維意識深處,得到正法善因的循環,勤苦修行,不墮二乘佛法善惡果報,明心見性一世解脫,就算是此生未能圓證菩提,因為今生聽聞大乘佛法的因緣,形成解脫無明黑暗的種性,未來不久,必定因此因緣,而獲得正法,受十方三世無量如來灌頂加持,見證自性,圓覺菩提,超脫生滅輪回,這就是正知見的意義。
文殊師利說:無聞、無見,一切心滅:聞而未聞,見而未見,一切妄想計著心滅,離一切言說章句,方能了達佛法不二真如境地,內外所有相其實都性空不可得;故而為因緣和合,性本空,故而一相。一切萬法相本自清淨,不落內外,高下,有無,空有二見中,雖然不二但也不是相同,所謂不同不異。修行人能如是這般觀萬法萬有,就會心不動如山,信心不退轉,見證不生不滅得諸法實相,就是法忍;若不內觀虛空自性,攀緣經書的文字相去修行,皆會被眾生自心貪欲,習氣因果,扭曲佛經文字,墮落入外道修行,一生勤苦修行僅僅是獲得福報資糧,若想徹底解脫輪回死苦,終無出期。
知見要比天空高,而心地修行,取捨善惡要比面粉細,若行者空談自性,以空性作為修行的目標,則是入魔,因為空性不在外界,不在思維,不在情感,不在禅定,不在經書,空性,就在眾生心靈深處。離捨我,人,眾生,壽者諸相,空心淨意,你能夠切實放棄多少我執,自性圓覺,即會在心靈清淨體驗中,自然升起,修行不在口頭禅,不在思辨,在於動機取捨,以正知見的指導,去引領心靈,心意處滅時,身心如幻,不辨真實處,如如圓覺,即見諸佛。
問:自性無實,卻可見之妙,求見自性,於妄中得見乎?
答:見因妄想起,妄想本無生,見妄想生滅而不動,即證自性之見,妄想空滅,則見性無生,無見周遍,空照無照,則覺遍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