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幸福人生 :育兒教育

 

《解放孩子的潛能》007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原文】

期望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很多時候是取決於我們的期望。如果我們對孩子期望過多過高,孩子會變得拘謹;如果期望太少或太低,孩子會不知道界限,遇事無所適從。

我們的要求和期望不能壓制孩子的個性,不能強迫他們適應我們設計的模型,這些模型可並不一定適應他們。如果孩子達不到我們的期望,就會成為他的沉重負擔,也是父母不幸的根源。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能符合他的期望,也會有痛苦。比如孩子感到父母對他沒有任何期望,可能是因為父母沒有想法,或因為害怕把不恰當的事情強加給孩子身上,孩子會感到難以揣摩。

【學文解讀】

我們父母生下孩子以後,往往對孩子呀,寄托了全部的熱情,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全部地呀,投注在孩子身上。所以孩子既承受了父母全部的熱愛,也接受了父母全部的期望。所以中國的父母對孩子呢,都叫“望子成龍”,也叫“恨鐵不成鋼”。為什麼這個樣子呢?這和我們中國過去農耕時期、封建文化這種生產模式、生產關系以及形成的上層建築有極大的關系。因為我們知道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歷史時期,那麼這一段時期呢,它最主要的生產力就是農耕經濟。每一家以家庭為單位形成一個勞動團體,以土地為基本的生產資源,在土地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耕作。所以呢,土地是一家人呀,他的命根子——最核心、最重要的資產。圍繞著土地,那麼這一家人呀,就產生了他的生產關系和文化形態。

所以中國文化,封建時期的文化呢,就是要求孩子能夠聽家長的話。對於每家人來說呢,要多生孩子,尤其呢,要生下男孩子。因為男孩子呢,可以繼承土地,可以延續這個家庭的生產模式。同樣孩子長大以後呢,老年人是要依賴自己的孩子養老送終的。所以封建時期呀,父母對孩子是極為地關注,極為地在意的。那麼形成的文化呢,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由封建時期的生產關系決定的。因為如果這一家沒有男孩子,那麼他就失去了繼承土地、延續這個家庭生產模式的依據。這是由當時封建文化、封建的這種生產關系來決定的。

所以中國人的教育觀念,中國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呢,往往就變得有一些畸形。對孩子關注太多啦,對孩子報持的希望太大啦,把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無法達到的一些理想投注到孩子身上,讓孩子超過自己,出類拔萃,能出人頭地。所以中國的孩子從歷史上,孩子呢,就有壓力——家庭、社會的壓力。

那麼封建時期土地是大家普遍的生產模式。超越土地的唯一辦法就是上學,考試能夠一步一步升級,最後呢,去被朝廷選中、選拔去當官。當官就成為中國封建時期擺脫土地唯一一條路子了。所以到現在為止,中國文化中間呀,依然受這些封建殘余的影響,高考就成為大家唯一的一條獨木橋。父母對孩子寄予極大的希望,希望孩子能放棄一切,唯有學習,高考成功,將來呢,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出人頭地。這都是封建時期的余毒。

那麼這種形態就造成了很多問題。那麼比如說古代很多人呢,為了擺脫土地,能夠出人頭地,拼命地學習。因為能夠考級升遷,能夠去當官,就可以掌握了巨大的資源,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所以在正常的學習升遷過程中間呢,就出現了很多歪門邪道。賄賂的,升官以後為了升遷去買官的,那麼升了官以後就要盤剝呀,用種種辦法盤剝老百姓,同樣去賣官,收回投資,為了下一步的升官呢,繼續去賄賂。所以封建時期這種官僚制度往往因為它的這種先天的弊端、先天的致命的缺陷,越走路子越窄,越走呢,越走向了它的反面。所以到了清朝,我們就知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呀!只要能用各種辦法當了這個知府,那麼呢,就能撈到“十萬雪花銀”,暴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呢,就形成了種種的潛規則,吏制腐敗。官員呢,不思進取,不思為老百姓牟利,想的都是實現自我的價值,怎麼能夠從老百姓手裡把錢撈到自己手裡,從別人的手裡邊把錢撈到自己手裡。這是一種什麼呢?農民意識!就和一個農民在土地上勞動所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它性質是一樣的。因為農民他是以家庭為生產關系的,所以呢,他和其他家庭之間的聯系是不密切的。這樣,他自己家裡邊夫妻呀、父子呀形成的勞動關系,只要通過勞動、耕種,從春天的下種,到秋天的護持,到秋天的收割,把糧食打入、收回到自己家的倉庫裡邊,這個勞動的程序就結束了。所以呢,農耕時期的這種模式,它和其他家庭、其他人的關系是極其簡單的,關系一點也不密切。所以別家的死活,別人家的財富是不是實現了呢,跟自家關系不大。這樣的話,形成了一種什麼形態呢?就是極為注重自家利益的實現,極為注重自己子孫他的價值實現。寧可呢,用種種辦法,把別人踩下去,讓別人失敗,自己也要成功。同樣,通過科舉考試當官了,他這種農民意識依然很強,依然呢,要把別人家的財富變成自家的,就像秋天把糧食打入自己的谷倉是一樣的性質。即使別人受到了傷害、受到了危害也不在意;即使這個國家、這個政府已經腐敗了,也不在意。

我們學過清朝晚期那些歷史就知道了,整個國家腐敗到了極點,國力衰敗到了極點,這些官員呢,不在意。在意的是什麼呢?在意的是他自己怎麼實現他自己自身的價值,怎麼從當官中間把錢撈到自己的口袋裡邊去,不管百姓的死活呀!這是中國農耕時期一種價值觀,農耕時期對孩子成長期望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價值觀。這種期望值、期望模式其實也延續到了現在,也延續到了現在了。

所以現在的孩子呢,高分低能。追求一些虛榮,不好好學習,互相攀比,追求名牌。現在的孩子很多呢,想出國,也出現了一些孩子年紀輕輕的就攀炎附勢,看不起老百姓,形成了很多不健康的一些思想、行為,甚至有些年輕人呢,犯罪!現在一些80後啊、90後啊,年輕孩子,沒有約束,個性張揚,為了自己一己的私利,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出來。這個究其根源就在於這些封建余毒還在起作用。那麼對於現在的社會,孩子們呢,受到家長的影響,他被賦予了成才,賦予了一定要出人頭地。學生之間比試的什麼呢?考試成績第幾名;將來考個什麼大學;以後有什麼好工作。這就成為我們中國現代社會一種普遍的家庭期望了。這種期望呢,我個人認為是不正確的。這樣的話,給孩子極大的壓力,扭曲了孩子的本性,讓孩子很可能成長過程中間一直違背了自己的願望,違背了自己的愛好,違背了自己的本性,一直在偏離著自己的天真,趨向於利益,趨向於名利,趨向於父母的那些期望。這樣對作為一個人,這樣的孩子來說呢,他整個的人生都是扭曲的,心靈都是扭曲的!你想想,一個扭曲的靈魂,一個扭曲的成長過程,他怎麼可能成長為一個真正健康快樂、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作用的棟梁之材呢?即使成長了,在這種扭曲的環境中成長了,他可能也在社會裡邊起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們要知道,他的身軀恐怕也是扭曲的,是在帶病工作呀!他在支撐重擔的時候,身心因為不能完整地承擔這個責任,他一直在痛苦中間掙扎,一直是帶病壓抑中間,在掙扎中間去生活。長久這麼做,最終呢,一定會把這個靈魂、這個生命壓垮的。

我們在野外看一些樹種,有一些樹,像紅松,松樹,長得直直的,挺拔極了,這樣長成以後啊,它可以做棟梁。有一些樹呢,因為各種原因是扭曲的,長的過程中間是扭曲著長大的。這種樹本身在選用的時候很可能就不會被人用它,很可能呢,就作為雜物來使用,或者根本沒人用。那麼人的成長也是這樣的。人的成長有二方面:一方面呢是身體方面,健康成長,要注重飲食,要保暖,等等;還有一方面是精神方面,要學文化,要得到父母的關愛,要把他自己的那些天性慢慢地引導好,慢慢地健康地成長起來,身心都是一種正常狀態的成長。如果孩子自己有一些不良的嗜好、不良的傾向,那麼要得到父母和社會的關愛,給他把沒用的枝干、枝條砍去,保持他的主干的壯大。這個道理是一致的。

但是現在我們這個社會,或者說我們整個封建時期的孩子的成長,恐怕呢,都是過度地注重了某些方面的能力的培養,給孩子過度的一些、某些方面的期望,而忽略、忽視了孩子很多方面的能力、心靈方面的培養。所以我們現在看那些儒家的老師呢,我們一般叫他“腐儒”,叫他“老儒”。在我們印像中間這些儒生呢,很古板、很固執,往往不可理喻。為什麼呢?這就是對封建文化強迫灌輸、反復灌輸,弄得呀,只知道教條而活得沒有生趣。一直到清朝末期,整個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已經開始了。而中國的這些知識分子,中國人的頭腦依然被封建文化、封建的思想、理念所束縛,沒有辦法適應它。那麼一直到鴉片戰爭,中國的國門被強行打開了,中國人呢,才被動地改造自己,適應這個社會、歷史、這個世界整個新潮流的變化。

我們整個滿清以後,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以及到後來種種的歷程、種種的社會實踐,實際上都是頭腦理念的一種革命、革新,都是對封建時期形成的整個的文化系統、社會關系的一種巨大地沖擊、改變,都是想讓我們中國人慢慢地適應這個現代化的歷程,慢慢地建立現代化的社會做的種種的努力。但是到了現在我們看一看,回頭看一看,分析分析我們現在中國人的頭腦、思維、習慣,我們不難發現,中國人現在這種發自內在、最根本、最本質的那些東西呢,還是封建的那些底子在起作用啊!

我們現代人,中國人很多的這種頭腦思維,追根溯源,究其根本,頭腦裡邊最根本的那點恐怕還是農民意識,沒有真正轉變為現代化社會的一種思維模式。那麼什麼是現代化的思維模式呢?我們知道,現代化它的生產單位,它是一種企業,甚至是一種跨國企業。也就是說,一個生產單位它的實現,它已經脫離家庭了,一個家庭是完不成的,它必須經過很多人,每個人只是在這個過程中間做其中一部分工作,需要很多人一起在整個結構裡邊扮演角色,整個過程循環完了,整個價值才能實現。也就是說一個人是完不成的,一個家庭是完不成的,是需要很多的人在這個價值完成的體系裡邊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去實現這個生產的重復,實現價值的完成。這種現代化的模式需要什麼呢?需要配合。需要我們每個人呀,是在別人完成的基礎上實現自己的價值。也就是說在現有的這種生產模式下,我們的生產關系變了,文化形態呢,也必須得到改變,那麼這種生產關系要產生什麼文化形態呢?就必須產生一種新型的、有別於農耕時期的文化形態。

在現代化的這種生產過程中間,因為我們價值的實現是建立在別人價值的實現的基礎上完成的,所以我們呢,必須配合。我們的心裡必須期待別人能夠把他的能力、他的種種的價值實現了以後,滿足了我們,我們才能進一步地實現我們的價值。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裡邊我們只能盼人家好,盼別人好,別人呢,價值實現了,我們的價值才能實現。這個就和農耕時期有巨大的差別。因為農耕時期呢,自我的價值實現了,是一個很小的單位就可以達到了,所以和別人的關系呢,是很淡泊的。所以中國人的過去農耕時期,特點就是自己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就可以了。但是現在社會呢,現代企業、現代生產模式產生的這種影響、力量就決定了我們現代社會,我們不能不管別人了,必須多關注別人。在我們現有的這個生產模式裡邊呢,首先盼望別人把事做好,別人好了,我們才能好。如果這個生產模式中間有一個環節斷裂了,我們所有人都實現不了價值,都不好。這是現代化的要求。

這種現代化的要求和什麼相一致呢?和佛法是一致的。因為佛法是最現代化的。佛法它是一種宇宙觀,是一個圓滿的整體理論,它不是割裂的。它不能夠說實現了自己以外就完事了。在佛法的觀念裡邊呢,它是在自我價值得到一定提升以後,必須把別人的價值實現作為前提條件,當別人的價值通過我們的幫助、努力實現以後,我們自己才能實現價值,才能成佛!這是佛教發菩薩心、行菩薩道,它實現自我價值,成就佛道,它天然的要求,必須做到的過程。這麼一種價值觀和我們現代社會生產模式呢,它是一致的。

所以我們現在社會呀,人類,我們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要變了,一定要擺脫封建時期的余毒,不能只考慮自己了,不能在我們學習中間、在成長過程中間、在工作中間、在自我價值實現過程中間呀,還是保留過去余毒。不管別人好壞,不管社會好壞,不管生產是否能夠延續,僅僅是通過各種的手段,甚至不擇手段地從這個社會中間攫取,從別人那裡掠奪。只要保證自己有錢,哪管洪水滔天,這種模式必須摒棄了。現在的中國人呢,必須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價值思維觀念了。這個價值觀念是什麼呢?就要從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裡邊呢,就要建立起來:孩子的成長應該順從孩子的天性。因為每個孩子呀,都有他自己的優點,在現代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間我們每一種優點都可以產生出一種產業,可以表現出一種它的價值。這個本身就擺脫了過去農耕時期最簡單的土地勞作的簡單重復。所以呢,是可以實現不同的生產模式,不同的價值實現過程。這個就決定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應該改變了,不要緊緊地瞄著高考那條線了,不要扭曲孩子呀,過度扭曲孩子讓他注重成績,注重高考這條獨木橋,而是多關注孩子的生命價值,讓他健康成長起來。這是一個。

另外一個呢,父母對孩子的關注要改變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影響要從過去鼓勵孩子出人頭地、鼓勵孩子望子成龍、鼓勵孩子恨鐵不成鋼這種狀態要變化過來了,要變成一種人性的、寬松的。對待孩子呢,讓他在一種快樂地學習成長、完善自己價值的過程中間,再培養孩子更多注重於興趣方面,給孩子灌注這些期望,表達家長的期望。而且呢,就像前面我們學習的“自我價值感”裡邊其中一條,要特別注重孩子、培養孩子一個什麼價值感呢?叫“對他人慷慨並關心”。因為對他人關心,對別人付出,把別人作為我們價值實現的一個最好的方法,這已經是現代社會它的必然的要求了。如果我們還是像農耕時期那樣,要求孩子自私自利,自己成長就好,不管別人了,甚至還競爭,那麼你想,孩子長大以後,在這個協作的社會裡邊,在共同實現價值的環境裡邊,他就無法生存呀!無法適應呀!他會沖突的!他自私的心理和共同實現價值這個環境,他是會產生矛盾的!這樣他不能夠完好地適應這個社會,他不能夠融入到這個社會,不能從現代社會中間獲得樂趣。那麼每個人就在現代社會中間呢,受到的就是壓抑,受到的是不開心,受到的是互相的不理解。員工之間、上級和下級之間、顧客和員工之間等等,種種的關系慢慢扭曲了,形成了種種的潛規則。為什麼呢?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在的這種價值觀,他依然還停留在農耕時期的這種價值觀上,價值實現的觀念上,不是用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去做現代社會的生產勞動、生產價值的實現。所以呢,慢慢就形成了嚴重的扭曲,出現了種種的問題。

那麼我們現在要做一個事兒,做什麼事情呢?就是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讓我們現在的中國人呀,接受現代化的價值實現觀。讓現代的中國人呢,改變頭腦、改變觀念,慢慢地適應我們現代化生產模式,適應現代化這種價值觀念。只有這樣,我們中國人才能完全地掌握現代化,才能駕馭現代化的過程。在豐富多彩、種種不同形態的現代化過程中間呢,真正地實現自我價值的飛躍、提升,形成一種新型的社會形態。這是我們中國人呀,現在必須面對、必須做的一件事。那麼這件事怎麼做呢?那就是接受佛法的訓練,接受佛法的熏陶。過去中國封建時期,形成封建社會整個的價值體系,它是通過儒家的傳播、儒家的約束、儒家的影響,才形成了完整的封建社會價值的體系。那麼現代社會中間,如果想擺脫現代社會裡邊我們現代社會面對的種種問題,擺脫現代社會中間給我們帶來的種種痛苦,我們呢,必須接受佛法的培訓,接受佛法的觀念、理念。當我們中國人呀,接受這種理念了,思維模式轉變了,價值觀念轉變了,所有人受佛法的熏陶影響了,形成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了,那麼呢,自然就適合了現代社會,自然就駕馭了現代社會。那麼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呢,自然就又重新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圓滿。

我們地藏七目前通過打普通七的形式,把佛法因果觀念、五戒十善告訴現代人,轉變現代人的觀念,告訴他們——善的標准是為他人,不善的標准呢,是自私。只有轉變觀念,從過去的自私轉變為為他人著想了,事事先考慮別人,這就實現了善,實現了自我的價值。這種觀念呢,和我們現代社會的觀念是正好相符。那麼現在我們又通過義工實踐七的模式,培訓大家打過普通七,學到了佛教一些基礎觀念以後,要去接受義工培訓,學習怎麼做義工、怎麼發心、怎麼行善,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主動地去考慮別人,以別人的利益價值的實現為前提,來實現我們自己的價值。這符合佛法,同樣適應了我們現代化的這種生產模式的要求。所以明白這些道理以後,我們現在找到了一條出路——用佛法的這些基本觀念改變現代人的思維。我們整個民族啊,可能就走上一條全新的道路了。

我們現在看一看,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現代社會的狀況。我們物質方面得到了極大的進步,但是同樣啊,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說現在得癌症的人很多了,得高血壓、糖尿病的人很多,現在年輕人呀,不孕不育很多,社會的污染很多,現在很多人焦慮,受到了各種的壓力很大,精神方面呢,空虛,不容易滿足。農村呢,年輕人到城市打工,村裡邊都留下了一些老年人、小孩子。老年人呢,現在得病率很高,老了以後容易得各種怪病,各種病症,現在說失能老人占的比例也很大。這都需要我們現代社會中間,我們的所有人都要共同面對,共同去思考。

那麼我們地藏七呢,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的嘗試、努力了,試圖用佛法這些基本觀念呢,給人們帶來全新的轉變。通過佛法的觀念呢,重新思考我們平時的行為。盡量少地去危害這個社會、危害自然、危害別人,而轉變為盡量多地去愛護別人、幫助別人、保護自然。通過這種價值的轉變,來實現我們價值的實現;通過佛法的修行和規范,讓我們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帶動我們整個社會所有人都能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全新的價值觀念。這樣,在這個社會發展過程中間,我們就不一樣了。慢慢地,我們能夠遵守五戒十善,每天能夠堅持佛法方面的功課,我們每個人呀,內在得到了完善,精神得到了充實,身心恢復了健康。因為我們的價值觀變了,物質的實現不是唯一了,它僅僅是一個基礎了,而精神的提升、跨越成為我們最重要的一個目標了。而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變了,也會變化,因為,如果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變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變了,對孩子的期望一定會變的,一定會變的。自自然然就會把佛法的這些觀念影響到孩子那裡,讓孩子變化過來了。從小就受因果教育的影響,從小就接受五戒十善的熏陶,從小呢,就懂得要助人,要多關注社會,多幫助別人。慢慢地呀,我們能夠通過我們地藏七的培訓,使所有人都懂得為善的道理,知道為什麼要行善。使所有人呢都通過義工實踐七的培訓,知道如何發心、如何做義工、義工的意義在哪裡。這樣這些人通過這些培訓,通過實踐都能夠走到這個社會,每個人都會成為雷鋒,做一顆永不褪色的螺絲釘。

所以,現代化的社會它必須使中國人都換一顆心,換一顆佛法——它善惡觀念、因果觀念、五戒十善這顆心,換一顆強大的動力。再用佛法的這些核心觀念呢,慢慢去審視這個社會的種種方面,去改變我們社會的種種的行為,包括我們每個人個人的行為、思維,改變我們家庭的這些思維、行為,改變我們企業生產模式中間種種的行為。只有用佛法的核心改變了我們這個社會的種種方面了,我們這個社會呀,才能真正地實現名符其實的現代化。這種形態就可以叫做“大同世界”了!

雖然目標很清晰,但是呢,我們還要從小事做起,從眼下做起,從我們每一個人、每一件的小事上做起,從我們現在對孩子的期望做起,慢慢地改變,一點一點地實現一個現代化的中國。



 

上一篇:《解放孩子的潛能》006
下一篇:《解放孩子的潛能》008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