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梁漱溟:我前生是一個和尚,一個禅宗和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987年,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時,94歲的梁漱溟第一個出席發言,他說:“我是一個佛教徒,從來沒有向人說過,怕人家笑話。一個人有今生,有前生,有來生。我前生是一個和尚,一個禅宗和尚!”

梁漱溟一語驚人,他與佛結緣是從探索人生苦樂開始的。清光緒十九年(1893)九月九日,北京米市胡同一個世宦家庭,一名瘦小的男孩呱呱墜地了,他就是梁漱溟。時任內閣中書官職的父親梁巨川,寄光大鼎新和長壽之意,給孩子取名煥鼎,字壽銘。梁漱溟5歲啟蒙讀書,父親請來私塾老師,教他讀《三字經》、《地球韻言》,而沒有選讀傳統的《四書》。

童年的梁漱溟不但瘦弱多病,而且還呆笨,6歲時還不會穿衣服,直到9歲後,在父親的啟發下,逐漸從糊塗中清醒過來。

他歷經兩度私塾,13歲考入順天中學,漸漸養成用腦思索,對人生問題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他看到家裡的傭人天天忙於做飯洗衣,很是辛苦。便問她是否辛苦,而她卻說習慣了,臉上常有知足的笑容。而自己呢,家產富足,父母疼愛,不用操任何心,也挑不出任何不滿意的地方,但內心時常覺得很苦悶,這是為什麼?

正當他開始為人生問題困惑時,經過反復思索,悟出這樣一個道理:人生的苦樂不在環境,而在自身,即在主觀。其根源在自己的欲望,滿足則樂,不滿足則苦。第一個欲望滿足了,第二個接著又來了,而欲望是無法全部滿足的。

那時北京琉璃廠西門有個“有正書局”,出售上海狄葆賢主編的《佛學叢報》,當時梁漱溟對佛教的大乘、小乘尚不分曉,什麼密宗、禅宗也不懂得,但見到佛書就買,買回家就讀,漸漸地發現自己對人生苦樂的探求與佛學合拍,於是邊學邊鑽,漸漸入了門。16歲的梁漱溟對人生問題開始煩悶,傾向印度出世思想。

梁漱溟18歲時,母親張大恭人病重,她拉著梁漱溟的手親切地說:“兒呀,娘最掛心的就是你的婚事,你妹妹的同學陳英年,聰明伶俐,我很喜歡她,你就和她訂婚吧。”

早有出家為僧之念的梁漱溟聽了之後,很久才回話說:“媽,我一輩子不結婚。”

母親聽了很氣憤,指著梁漱溟說:“你胡說!”

這時梁父在一旁勸解說:“這個孩子是一個有向上心的,他總會走正路的。”

就這樣,梁漱溟拒絕了母親給他訂婚。

辛亥革命時期,梁漱溟在革命黨人甄元熙的介紹下,參加了同盟會,在京津支部主辦的《民國報》任編輯和外勤記者。社會的黑暗,官場中的下流行徑、鄙俗的心理,很快地使梁漱溟感到厭倦和憎惡,他辭去了記者工作。

後來,母親的病逝,也使他極為悲痛。梁閒居在家,攻讀佛典,歸心佛法。年僅20歲的他,自此開始長年素食,終生不蓄發。

梁漱溟一生喜歡和出家僧人接近,並願意和他們交朋友。

民國十三年(1944)春夏之交,已是北大教授的梁漱溟,因嚴重失眠住進北京萬生園內一個叫極樂寺的破廟養病。廟裡住著一個老和尚,山東人,身材高大,頭大臉長,叫省圓法師。

梁漱溟一見到省圓和尚,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投緣。省圓法師住西廂房,梁住靠殿的北房,他每天跟老和尚一樣食粥,經常一起去散步。談及佛學方面諸如造業、啟惑、受苦等方面,也十分地投緣。

可是有一次,當梁漱溟介紹他在北大講印度哲學,裡面包括佛教時,老和尚忽然正色批評梁說:“你不要胡說八道,你懂什麼?”

老和尚的直率,讓梁心裡佩服,忙點頭稱是。

梁漱溟在極樂寺住了40多天,和老和尚交往甚深。得知老和尚開悟後還在靜修,連稱他“是個了不起的禅宗開悟的和尚”。

梁後來還對人說“我一生佩服,再沒見過第二人”。(文:譚特立)

 

上一篇:印光大師:濟公為何吃肉
下一篇:宣化上人:吃唐僧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