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首愚法師:六祖的印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了觑破生死 修行不怕苦 我們住山閉關有一個非常好的名詞,叫“長養聖胎”,這“長養聖胎”是悟後起修,依據佛法的理趣,修行人都弄清楚了,藉住山閉關的一切放下破除身心五蘊的束縛。雖然大家在這裡只有一個禮拜,也可算是一種嘗試性的小閉關,但不是真正的閉關。
  真正的閉關是孤伶伶一個人的,現在有些教派動不動一個禮拜的共修也叫“閉關”,也不錯了。大家要盡量把握時機在此把身心放輕松,天氣冷熱這也是加行練功的一種,尤其練武功的人,天氣愈熱愈要練,天氣愈冷也要練,最冷最熱都要練,對色身的轉化會更快。這也是考驗我們的道心,考驗我們的耐煩,這叫“藉境練心”,很重要的。
  所以大家有一個禮拜,把握一個禮拜,有二個禮拜就把握二個禮拜。在十念法門裡頭,第十個叫“念死”,這是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出家、在家,都要有這種“生死”極迫切的認識。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一個死字本來就都立在每一個人前頭,大家豈可草率浪費了能好好參究生死的當前這一刻光陰。當我們一口氣不來時,怎麼辦?何去何從?這就是禅宗祖師用來參話頭的“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跟另一個話頭“父母未生我之前,什麼是我本來面目”旨趣相通。
  實際上,生前死後我在那裡?這是個大問題,生死事大,我們學佛就是要了生脫死。所以當我們想到生死,那熱呀!冷呀!都不是問題。好比一個人得到肝癌、肺癌各式各樣的重症,那種痛苦、掙扎,會比我們熱還輕松嗎?那不但沒輕松,還不知道痛苦多少倍!如果沒有正念,有的人一聽被醫師診斷是癌症,整個人就變形,精神就崩潰了。為什麼?平常沒有修為,沒有念死,沒有心理准備,所以對生死很掛礙,不曉得死後到那裡去。
  對生死看得很透徹、很達觀的莊子,他太太死了,他還在擊盆而歌,好像在慶賀一樣,這種生死觀表現在行為上,一般人是很錯愕而難以理解的。古哲用兩句話赅之:“生者寄也,死者歸也。”唉呀!生只是暫時的來一下,死可要回歸於本來啊!記得我父親八十歲左右經常跟我講:“大概快回去了”!他經常有心理准備,“快回去啰!”一天到晚,他老都很開心!一點也沒為快要死了而好像很悲哀。“心靜自然涼”不是一句口頭禅所以,你修行想到這“死””的確不是問題,那其他就好辦了。比起那些被病魔纏身者的那種痛苦!那現在你受的這點熱算得了什麼?而且,你了解這個熱的本身,功夫作得好,有助起動﹁暖﹂相,正好助長你色身轉化,多好呢!各位!好比一壺水,什麼時候才能煮沸?溫度高到一百度才能煮沸開來,那我們色身什麼時候才能轉化?“暖”相還沒出現,轉化不了的。而冷時暖相照樣起來,那才算數。我們一般凡夫的習性,喜歡好環境、好飲食,安逸慣了,修不了行。有的人比如當老師的,如果他心想好好的暑假,怎麼不放假,還跑來這邊受苦,那這一想什麼行都修不了了!這等於在一開始的地方就錯,結果必然滿盤皆輸。因此大家一來這裡,先要能認同它,這對我有好處的,對身心轉化有幫忙的,那你就打從內心歡喜接受,你沒有跟它對抗,那一切便“心靜自然涼”了,這便有真功夫了,所以千萬別被外境騙!“心靜自然涼”,對我們好像只是一句口頭禅,想得到,做不來,境界現前就垮掉了,這是“看得破,忍不過”,我們第一堂在這上面要先互相打氣。 比對三Q與華嚴四法界,現在社會上不少學科或生活上的用語,與佛法的觀念頗能相通。比如現在大家時常聽到的IQ、EQ、AQ這三Q。IQ是指一個人的理性度,頭腦清晰的智力,現代的醫學又發現IQ與左腦有關。EQ指一個人情緒的處理和感性的發露,與右腦相應。這IQ與EQ也跟我們修行有關系,用佛學名詞來講,IQ就是理法界,EQ是事法界。有的人與生俱來,多少累劫熏習來的,一些儒釋道的書籍,他一看就懂,也很會講,這種人就是IQ高。但是講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道理很會講,境界現前,就垮掉了。有的人不大會講道理,但是他情緒非常平和,當事境現前時,情緒非常好,人際關系也處理得好,但你要他講道理,他講不來。這是EQ高。
  IQ高的人並不代表他EQ高,EQ好的人並不代表他IQ好,每個人多生累劫的習性不同,脾氣不同,能夠想得到,也做得來,這想得到就是IQ,做得來就是EQ,兩個能綜合均衡發展,即是AQ好。AQ以佛學來說,是心能契合理無礙與事無礙。我們修行,看經聽經希望佛學道理能夠了解,了解了並不代表佛法修完成了。了解了,理念清楚了,正好拿來用在做人處事上面,來歷練我們EQ的事法界,讓理法界、事法界能不斷交融,讓理性與感性達到均衡點,這在佛學上,叫悲智雙運。智就是IQ,悲就是EQ,悲智要雙運才能進到佛法修證的最高境界。
  IQ、EQ、AQ的說法可跟佛法華嚴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法界的四法界方便對照,但是二者中間能不能加上等號,但看你個人的融通,二者之間有淺有深。這可從佛法的翻譯上曉得,比如“般若”,為什麼不能全從“智慧”上來翻譯,因為世間法的智慧有“世智聰辯”之嫌,還是表層的,所以般若翻譯不直用智慧,就怕它混淆。因此這IQ、EQ、AQ相對於華嚴四法界還是比較表面的。我們一般人聽經,好像懂了,看看經,好像悟了,卻往往還是表層的一種IQ的反應而已。大家如果有看過《六祖壇經》,這裡頭有很多人物對比的鏡頭,你可從中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大家最熟悉的神秀大師跟慧能大師。神秀大師他學問非常好,學問好,並不代表智慧,但是佛學的理念他很清楚,只不過一對上“般若”,他就糊塗了,悟不了道。所以跟大家拿IQ、EQ來對比佛法,曉得大致上是這麼一回事,就可以了。千萬不能就完全把它們當做是彼此相等,造成一種執見,那就又出問題了。
  從醫學、生理學的觀點來說,我們人類腦部的開發的確非常有限,因為開發非常有限,所以它的智慧非常淺,福德也非常淺,無法與由般若得到的開發相比。又比如佛法以“阿賴耶識”來統括我人的身心和行為,這包括了世間法的心理學、生理學和倫理學,在根本上更有深度,更能探索生命的玄奧處,不限只像在生理學上講,多動左手 ,對右腦有助益,多動右手,對左腦有好處,這種層面的發現而已。看看現在有關健康保健的書籍都是這麼講的,初步是沒有錯,運用的確有它立竿見影的效果。多走路,多搖呼啦圈不錯,但搖過度,也會出問題的。
  我們准提法的共修是用金剛念誦來持誦准提咒。大家所發的咒音此起彼落,有綿延不絕彼此互助增上的效果,如果你一個人自修自念的話,就念不出來這麼好的,大致上會念念停停。所以自修時,往往可能就要穿插金剛念誦和瑜伽念誦,兩個交互使用。
基本上一起念誦,大家要在法上都已很純熟,那一起合起來念,定慧的基石就比較能奠定得深厚。況且金剛念誦的效果好,對身心轉化比較不同,所以個人閉關中,習慣用瑜伽念誦,比較輕松,但是大眾共修機會難得,金剛念誦最派得上用場,一試便知其的確不同。我們再修一段法。  

上一篇:首愚法師:沒有鬧情緒的佛
下一篇:首愚法師:抓雞要施一把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