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三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三福第一個是孝順父母,我們講得很多很多了。我們經念不熟,經義含糊不明,心行與經教相違背,這是大不孝、大不敬,必須要知道啊。
奉事師長,我們學佛人第一個老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老師教我們學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也是我們的「本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心像不像佛心?念頭像不像佛的念頭?佛的心、佛的念頭像什麼樣子?一部《無量壽經》、《阿隬陀經》裡所講的就是佛的真心,佛的樣子,我們有沒有認真去體會?有沒有認真的去修行?
修行就是依照佛所說的標准,把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如果我們天天還裝著學佛的樣子,而實際上是自欺欺人,這個感應的必定是魔,這不是佛,是魔來加持。魔來加持的用意在那裡?用意在滅佛法,障礙佛法。
不但你這一生當中不會自在,不會如意,將來的果報更可畏怖。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我們有沒有警覺到?所以我勸勉我們的同修,我們的機緣是無比的殊勝,在這一會裡,失掉人身而墮三途,實在是太可惜了,說得不好聽的,太冤枉了。
所以佛法的基礎,根本的根本就是「孝敬」,把孝敬擴大,孝敬一切眾生,這是學佛。果然能夠做到孝敬一切眾生了,那就恭喜你了,你不但超越輪回,你也超越十法界了。因為真正孝敬一切眾生,只有法身大士才能做到,《華嚴經》所講的,圓教初住以上才能做到。因此心不能不發,發了之後,要認真努力去把它兌現,也就是要做到。
在行為上,罪業最重的是殺業,所以佛綜合戒律的重心,告訴我們「慈心不殺」,佛門裡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要培養慈悲心,決定不能殺害,乃至惱害一切眾生。沒有慈悲心不能學佛,惱害眾生一定結得很多的冤仇,所以這些冤家債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覺的人決定不會與眾生結冤仇,凡是與眾生結冤仇的都是迷惑顛倒,都是被無明煩惱所覆。要修十善業,這是行門的基礎,我們應將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標准都是經論上的教誨,從這基礎入佛門。
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入佛門先受三歸依,這是佛陀教給我們脫離六道輪回,趨向菩提涅盤的方向目標,稱之為「三寶」。三寶就是覺、正、淨,時時處處保持自己的覺心,覺而不迷,我們從前是迷而不覺,現在轉過頭來叫「回歸」,回過頭來要歸依「覺而不迷」。
又教我們從錯誤的知見,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什麼樣的知見才算是「正」呢?佛菩薩決定不會說「我的知見是正知正見,你們的知見是錯誤的知見。」,沒有這種佛菩薩。
佛菩薩告訴我們,與自性相應的知見是正知正見,與自性相悖的知見是邪知邪見,這樣的說法,我們就服了。因為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我們要承認我們的看法、想法都是錯誤的,所以在初學時不能不靠佛。但是佛說得很好,佛不是教我們永遠的依賴他,可以依賴他一小段的時間,不是教我們長遠的依賴,佛教我們自己要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就不要依賴他了,但是在沒有見性之前,我們不依賴他就沒有第二個方法好走了。
明心見性談何容易呢?必須要斷煩惱,破煩惱障啊!煩惱障礙了我們的自性,你有煩惱就決定不能見性,還得要學法門;學法門也破所知障,所知也是障礙自性。這二大類的障礙都除掉了,才能明心見性。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諸根闇鈍的凡夫,要發願求生淨土,這方法妙絕了,可以暫時不要斷見思煩惱就往生西方淨土,也不必修學無量法門,只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好好的跟阿彌陀佛學,到那地方去,再斷煩惱,再學法門,我們這才有救。
因此受持三歸,我們要歸依阿隬陀佛,歸依淨宗經典,淨宗經典現在只有五經一論,你全歸依五經一論,很好,如果嫌多,六種裡任何一種都行。也許有人問,一種那不太少了嗎?我們在《往生傳》上看到,在《淨土聖賢錄》上看到,自古至今,有許多人連一部經都沒有,一生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他也能站著往生,坐著往生。
一句名號都能成就,何況一部經呢?
我們在這裡要真正能信得過,像《金剛經》上說的「信心不逆」,我們才能成就。
僧寶,我們歸依大勢至,我們淨宗歸依三寶,落實在事相上,大勢至是理智,不是感情,觀世音是慈悲;所以叫你歸依僧,是叫你歸依理性的慈悲,而不是感情的慈悲;感情的慈悲就壞事了,慈悲要以理智做基礎,這樣才是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的「戒」,我們可以解釋為佛在一切經典裡所說的教誡,我們也都要遵守,而不是呆呆板板的幾個戒條,你仔細看經典裡的教誨,這些戒條都包含在其中,並無缺失,再從這個基礎上契入菩薩法門。
菩薩法第一個是發大心,發菩提心。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同學一定要牢牢記住,佛在經上為我們講往生的條件,二句八字,《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都沒兩樣,皆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什麼是菩提心?度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如果我討厭一個眾生,我不喜歡這個眾生,你能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告訴諸位,你不能去,不要說一天念十萬句佛號,念一百萬聲佛號,你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呢?你沒有菩提心,這點不能不注意。
從前李老師常講,現在的人念佛,一萬個念佛的人,難得有二、三個往生,他們不是不精進,那念珠也不離手啊,嘴裡一天到晚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為什麼不能往生?他沒有菩提心,不符合往生的標准。「一向專念」他做到了,但他沒做到「發菩提心」,這不能往生啊。
昨天館長和我們閒談,談到孔老夫子,夫子的德學,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非常明顯,這是我們的好榜樣。老夫子「三十而立」,立什麼?立志啊,儒家講的立志就是我們佛法講的發心。夫子立志是志於學,終生從事於學問;我們今天立志,普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立的是這個志,四弘誓願是立志,我們是否真的立了?
儒家講不立志,什麼成就都談不上,為什麼呢?你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再努力也不會有結果。出世間法比世間法要嚴格得多,你不發願怎麼行呢?所以第一要發願,發菩提心就是發大願,夫子的過程實在是我們的榜樣。
「四十而不惑」,他就不迷惑了,不迷惑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了,他不迷了。「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什麼意思?因緣果報,他清楚了,他明白了,知道一切眾生無一不是因緣果報循環相續的現象而已。
「六十而耳順」,心定下來了,清淨心現前,《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真智慧現前了。禅宗六祖大師在《壇經》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耳順是不見世間過了;《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也是不見世間過,那個境界是耳順的境界。
到七十歲功夫成就了,如何存心?「隨心所欲而不踰矩」,「矩」是什麼?與法性完全相應是「矩」,絕對不會違背法性,也就是說隨心所欲,他自自然然合情合理合法。這個妙啊,這是我們佛家講的「大自在」,生活自在了,工作自在了,處事待人接物也自在了,這就是我們講的「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受用」。夫子能得到,學佛的人,說老實話,應當更快速更圓滿的得到,這才能講得過去。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末後一條是「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是果報;果復雜,就復雜的程度來說,因必然與果成正比例,而這麼復雜的因果裡面,我們必須小心謹慎,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決定不造惡因。
我早年接觸佛法,對於佛陀最佩服的地方,是佛陀只教人顧自己,不教你看別人。這個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佛所有的教誡都教我一個人,沒有教別人,我們如果不從這裡入門,你想早一天道業成就,是決定做不到的。
因為佛法修學的中心是禅定,是清淨心。
如果時時刻刻會想到外面的環境,去分別外面的環境,你想想,你什麼時候能得定?永遠沒指望了。
你要真正成就禅定,成就清淨心,要完全不緣外界,往裡面緣,這是佛法高明之所在,所以佛法叫「內學」,是教你不向外攀緣。外面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好人也好,惡人也好,我都不要理會。我們對外面的境界用一個真誠恭敬心,順境也如此,逆境也如此;善人如此,惡人也如此,絕不用兩個心,一心真誠。你能用這個心,好人、善人贊你,惡人也贊歎你,惡人被你感動了,斷惡修善了。
所以六祖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問過。」,常常見世間過,自己就完了。我們今天犯的大毛病,一天到晚都看到別人過,卻看不到自己過。幾時我們能不見到別人過,而見自己過,你就成功了,你的功夫就得力了,你就能得真實的受用了。
別人怎麼做,他自有他的因果,要緊的是自己。他的因果,我們也不能代他受,也不能幫他轉。何況在這個年頭,誰肯說別人過失?古人都不說,我們讀《禮記》,漢朝時的作品,什麼人說你的過失?只有二種人,一個是你的父母,另一個則是你的老師,他有責任說你的過失,你不會反抗;朋友同學說過失都會懷恨在心,伺機報復,所以,誰肯說過失?沒人肯說啊。
佛菩薩講經說法是旁敲側擊,讓我們聽了會想一想自己有無此過失,有的話,趕快反省,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佛菩薩不會指著我們而說過失,他只是談談說說,讓你自己去反省,讓你自己去覺悟,他的心是清淨的。所以經論裡說了許許多多的過失,實際上佛並沒看到任何一個人有過失,這是佛法教學的高明,不失清淨心啊。
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要從這些地方去反省,體會得諸佛菩薩真誠的慈悲,無盡的慈悲;只要我們自己去努力,如教修行,可以不問環境,自然有佛護念,護法神保佑你;你不必耽憂有人來破壞、障礙,否則別人沒有障礙,倒是你先障礙自己了。你想這些干什麼呢?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先把自己毀掉了,這是我們應當要看破、放下的。
要深信諸佛的護念,護念就是一切諸佛如來常常掛念你,常常關懷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護法善神尊敬你、佩服你、擁護你。如果自己時時刻刻提防這個,提防那個,佛也不護念你了,護法神也不保佑你了,你自己看著辦吧,這個虧就吃大了。
所以「信佛」這二字很不容易,信了佛了,那還有這些妄想?那還有這些憂慮、牽掛?都沒有了,這樣才能一心向道。「道」在那裡?道就是生活,就是穿衣吃飯。你在《金剛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一開端,「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那就是「道」。由此可知,日常生活沒有改變,每天工作也沒有改變,處事待人接物,種種應酬還照樣。
佛菩薩和世人差別在那裡呢?世人在一切境緣當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與道相違背了。諸佛菩薩在一切生活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的生活自在,他的應酬也自在,得大自在,得大圓滿。
大自在、大圓滿都是從清淨心裡生出來的,《金剛經》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般若智慧。實相般若智慧現前,怎麼會不自在呢?怎麼會不圓滿呢?歸結到一個清淨心哪。
所以會修行的人,在一切時、一切處永遠守住你的清淨心,也就是前面所講三歸的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樣念佛求生淨土,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世緣之中,佛在經上說過,「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這二句話說得好,世間事可以做,《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障礙在那裡呢?障礙在「世間意」,「世間意」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你不能有這個東西;這二句話的意思很深、很廣。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他講什麼?就是說的這些東西,千言萬語,說之不盡,對人、對事、對物、我想怎麼樣,想就錯了,想就落到意識裡去了,「想」就是妄想。
那你要問,那一個人不是這樣想法?沒錯,人人都是凡夫,都有妄想,誰不是如此?佛菩薩沒這個想法,可惜你沒見過,你所見的都是凡夫,所以你把這樁事當做正常的了。
為什麼佛菩薩沒有這個想法呢?佛菩薩知道萬法皆空,《金剛經》上說的「三心不可得」,能想的是空的;諸法緣生,緣生性空,所想的也是空的,它還有什麼想頭?沒想啦。不想而應付事情卻能面面周到,他為什麼那麼周到?那是智慧的流露。
我們舉一個例子,你們諸位看看佛的經典,你看佛說的話,說得好不好?有條理、有層次,一點都不亂,不論是講理講事,頭頭是道。佛有無起個念頭,「我這次要怎樣講法?」,沒有,不起心,不動念,完全順乎自性,從心性裡自自然然流露出來,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起心動念,搞出來的卻是漏洞百出,怎麼講都沒有人家圓滿,怎麼寫都沒人家文字的漂亮。所以學佛就是要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用真誠心,真誠心自然生智慧,自然得諸佛加持,這「加持」就是諸佛的護念、關懷。
真誠心是佛心,你和佛是同心;四弘誓願是和佛同願,同心同願,同德同心,我們有沒有把這意思體會到呢?有沒有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做幾分呢?這就是我們修行,為什麼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原因在此地。
仔細反省、檢點,我們做錯了,我們今天是隨順煩惱啊,隨順習氣。煩惱是貪瞋癡,我們隨順這些;見色聞聲,中意的就起貪心,起傲慢心;不中意的就起瞋恚心,這都是愚癡。
所以表面上好像是學佛,而實際上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一絲毫都沒有改過來,佛在經上所講的「受持」二字,我們不但沒做到,這二字的意思都沒懂,都把它錯解了,以為我每天把經念一遍就是「受持」了,你說這錯到那裡去了?
要想功夫得力,實在講,功夫得力就是改喜我們的生活,不但改善現前的生活,更改善我們來世、後世的生活,這意思很長、很長了,真的是深長得很。照我們現前這種生活方式,誠如佛在大小乘經論上所講的,我們失掉人身之後,要再得人身,難了,難了,到那裡去了呢?大多墮到三惡道去了。
怎麼曉得墮三惡道?只要聽聽大家講的一句話就明白了,什麼話?「死了做鬼了!」,大家都認為死後都做鬼了,沒聽說死了又來做人,都只聽說死後做鬼了。
佛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們的想法都是人死都做鬼了,你有這個念頭,有這個想法,那你一定去做鬼了。有幾個人想過死了以後再做人或生天,做佛做菩薩,這很少聽到啊!所聽到的都是人死去做鬼了。我們不要以為這句話很平常,未必是真的,實實在在這句話是真的,這句話很不平常。
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也說明佛所說的人死後再得人身很不容易,何況要依佛經所說的原理,來生要得人身,一定要具足五戒的條件,五戒與我們中國儒家所講的五常,內容是相同的。
五常是仁、義、禮、智、信,第一個是仁慈,你有沒有做到?對人、對物是否有一片仁慈之心?
義,對人對事是否有盡義務之心?雖有報酬,但並不看重它,而認為我本份的工作,我應該盡心盡力去做好,這是道義,而不是看在報酬的份上,報酬多我就多做一點,報酬少我就少做一點,這種人無義啊。
禮,人與人之間,要禮尚往來。
智,簡單講就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
信,是信用,信用裡最重要的是「不自欺,不欺人。」,自己欺騙自己就是昧著良心,我們一般俗話講「沒有良心」,沒有良心還談什麼信用?內,昧著自己良心;外,用種種方法去欺騙別人。
犯了這五條,你就不能得人身;這五條你都做到了,自己想想問心無愧,來生就可以得人身。我們看看今天社會上這些大眾,再比照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反省自己,我自己有沒有做到?我自己來生能不能得人身?如果仁、義、禮、智、信都沒有,來生必定墮三途。
剛才講了,一般人都說人死後都做鬼了,六道輪回不到其它道,偏偏到鬼道,既有這個說法,就有它的道理在。餓鬼道的條件是貪心、貪名、貪利、貪財、貪色,貪的對象可多啦,只要貪心重就是餓鬼道的業因。
瞋恚、嫉妒心重是地獄道的業因。沒有智慧,不能辨別真妄,不能辨別邪正,不能辨別喜惡,這是畜生道的業因。貪、瞋、癡是三惡道的業因,我們自己反省反省,自己有沒有貪瞋癡呢?貪瞋癡這個意念嚴重不嚴重呢?如果這個意念很重,你就要警覺了,我的前途將一片黑暗。我們要想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息滅貪瞋癡,勤修信願行三資糧,如教修行,我們此生就沒有空過了,這一生的因緣無比的殊勝,能夠遇到真正的佛法,又遇到佛法裡最殊勝的淨宗法門。
這個緣份不可思議,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清初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居然遇到了,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如果自己不能夠抓住,不能夠把握住,讓它空過了,那才叫真可惜了。
今天我們要繼續談談在行門裡的一些障礙,實在說,世尊確確實實是一切智者,正如同世間宗教徒們對於神的贊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在佛滅度後,就是佛滅二千五百年之後,末法時期眾生修學的障礙,世尊當年在講經說法當中都曾經說出,若非真正的一切智是說不出來的。  

上一篇:淨空法師:為何修行淨土法門
下一篇:淨空法師:行門之障礙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