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了凡四訓》講記(一):立命之學(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立命之學

了凡四訓(第四卷)
——2001/4/16、檔名:19-16-04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講到雲谷禅師教導了凡先生要改過自新,這就是所說的義理之身。今天我們接著看: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因為沒有辦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因此都落在數裡頭,所以用術數能夠推斷你的一生吉凶禍福。如果人要想超越命數,要從心理上做一個改變,把從前不善的觀念、行為都能夠改正過來,與義理相應,這個身就稱為『義理之身』;在佛法裡面講願力。血肉之身是業力,業力變現的。如果我們的願力大過業力,在佛法裡面就叫做乘願再來。這裡面我們必須要了解,那就是血肉之身沒有離開自私自利,義理之身是大公無私,不再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生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是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服務造福的一個工具,跟自己的業力完全脫離關系,這個身就稱為義理之身,這個身就稱為乘願再來。眾生有福,這個身在這個世間就會常住,眾生沒有福報,這個身自然就捨離;換句話說,佛家常講的了生死、出三界,就是這個意思。下面他引古書作證: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
這是假設的。這是天然的災害,『猶可違』是可以避免。我們今天講自然的災害,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挽回的,這個道理很深。
【自作孽,不可活。】
那是無可挽回,無可避免。這個話的意思很深,自然災害為什麼說可以避免?現在人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了。聖人告訴我們,佛菩薩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也是隨著人心來轉。如果這個社會人心善良、淳樸,我們居住的環境它就轉好,所謂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不僅僅是人為的災害是人造的,自然的災害也人造的。在佛法裡面講,一個是共業,一個是別業。共業是大家共同來造作的,這就變成自然災害。個人所造作的,那就變成個人的吉凶禍福。所以個人自己造孽,這是無法避免的。社會大眾共同造的業,我有辦法避免,我有辦法挽回。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的真相。又引《詩經》兩句話說:
【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這兩句話,『永言』就是常說,古聖先賢常說;『配命』,意思就是說與上天的心相應,人心同天心。天是什麼心?天到底在哪裡?這不是一個有形的,實在講是個無形的,是個抽象的,所謂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愛心,無私的愛心;天心是公平的愛心,平等的愛心。如果我們自己能夠修養,把自己的心願提升到大公無私,平等的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就是「永言配命」的意思。當然,福在其中;不求,福報也現前。這個意思諸位細細去想。下面雲谷禅師說: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也。】
天作之孽,這是你過去生中造的,你造的不善業,所以你這一生當中沒有功名的分,你也不會有兒子。這是你過去生中所造的,可以避免,可以挽回。怎麼樣挽回?
【汝今擴充德性】
我改過自新。
【力行善事,多積陰德。】
什麼叫『陰德』?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這叫陰德。陰德報得厚。做一點點好事,人家都知道,像現在的新聞媒體來表揚、來贊歎,把你向社會廣大群眾去介紹,這也是福,這個福立刻就報掉,很可惜!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不要讓人知道。如果做好事,一定要有媒體介紹,要報章上能夠看到,這不是真的好事。你這個心還沒有離開名聞利養,你不是真心,你這個善是假善、是偽善,不是真善。真善,何必讓人知道?媒體來報導,應當盡量避免,這樣才好。古時候,真正大德大能的人,所謂是韬光養晦,隱居在深山裡頭,沒有人知道,於是他的德愈積愈厚。到機緣成熟的時候,被人發現,他能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這裡面含藏著許許多多的學問,這些我們都要深思,我們都要會學。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自己造的福,自己當然都受到。接著大師又引用《易經》上的話說: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
引用這兩句話,讓了凡先生加強信心。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
這個話說得好。如果說命運是一定的,不能改變,《易經》這一句話就講不通。換句話說,《易經》這兩句話告訴我們,命運這樁事情活活潑潑。我們每天起心動念,善念就增福,福就加了一分,惡念就減了一分。每天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加減乘除,天天都有加減乘除。為什麼世間人命運都被人算定?他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沒有離開他的中線太遠,所以就算得很准。如果加減乘除幅度很大,他命運就不准了。前面所說,大善之人命運拘束不住他,大惡之人命運也拘束不住他,那就是加減乘除的幅度大。他有大善,禍會變成福,他有大惡,福會變成禍,道理在此地。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汝信得及否?】
這些書,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念得很熟,意思不能說不懂,但是了解得不夠深。換句話說,讀那些古聖先賢的書,自己沒有辦法用在生活上,無法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他的命運一絲毫不能夠更改。雲谷禅師這一提示,他明白了。了凡先生說: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雲谷禅師這一番話,把了凡先生點醒了。命運確實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變,一定要懂得自求多福。我們學佛,有很多人問我,他說:法師,你為什麼要學佛?我的答復很簡單:我學佛的目的很單純,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從果報上說;從因上說,提升自己的德行。積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當然殊勝。業因果報,到你自己能夠覺察出來的時候,你就非常歡喜,佛家常講「常生歡喜心」。這一生都生活在歡喜當中,這個多快樂!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煩惱,這叫得大自在。經論裡頭常講「常生歡喜心」,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這是多麼幸福!我是為了這個才學佛的。其實,這是早年老師教導的。我在學佛之前愛好哲學,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他告訴我:佛學是哲學裡頭的精華,哲學裡頭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這句話打動了,所以認真學習。我出家,剃頭之後再去看他老人家,他非常歡喜。他說:你的路走對了,我跟你說說,沒想到你真干。所以確確實實得到老師的指引,我也像了凡先生一樣,「余信其言,拜而受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章嘉大師替我奠定根基,李炳南老居士用十年的時間把我培養起來。一生得到受用,得到快樂,得到自在。
了凡先生明白了,覺悟了,下面真干。
【因將往日之罪】
過去所做的種種罪惡的事情,種種過錯。
【佛前盡情發露】
『發露』,一絲毫隱瞞都沒有,完全說出來。
【為疏一通】
『疏』是文章。就是自己下定決心要改過自新,寫一篇文章,求佛菩薩為我做證明,用意在此地。
【先求登科】
他命裡頭沒有功名,先求。『登科』,先求考中舉人。他命裡頭只有秀才,秀才到最高的只是貢生,所以他沒有科第;用現在的話說,他沒有學位。
【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就真正開始斷惡修善,發了這樣的大心,這個很難得。雲谷禅師看到,當然歡喜,汝子可教。雖然這個時候袁了凡先生已經三十五歲,能夠真正回頭,斷惡向善。
在明朝那個時候,「功過格」很流行。我們在歷史上看到,許許多多的有成就的偉人,都曾經用功過格這個方法,來檢點自己的過失。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驗。】
了凡先生,真的,他是凡夫,他是初學,而且根性不是上根利智,可以說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雲谷禅師就用「功過格」來幫助他。功過格,現在在台灣、在香港,也都有流通,都可以能夠找得到,我們過去也曾經翻印過。每天登記,每天做的好事,自己記下來。每天做的過失,反省過失,過失也要記下來。善惡對比,我這一天到底是善多還是惡多?開頭做的時候,一定善惡混雜,可能是惡多過於善,自己的警覺就提高。天天認真努力去改,希望改到有一天,功過格一打開是純善無惡,你就成功了。這是教他從事上去改,這個方法不是一個高明的方法,但是對普通人來講是非常有效果的方法。
又教他持「准提咒」。佛法裡面,參禅、持咒、念佛,方法雖然不同,目標、功效完全是一樣的,收心。一般人不可能沒有妄念,只有佛菩薩、大修行人沒有妄念,妄念對我們的傷害非常之大,我們要知道。妄念,不但破壞我們的清淨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也產生不良的效果。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而且吃得很簡單、吃得很少,我們現在人想「這營養怎麼夠」?我們不明白道理,真正道理搞清楚,恍然大悟,原來營養是我們體能的補充。
身體就像一個機器一樣,這個機器二十四小時都在運作,睡覺的時候也沒有停止,心髒還是在跳動,脈搏在跳動,血液在循環;需要有能量,飲食是能量的補充,像汽車一樣要加油。但是車我們懂得,有耗油的車,有省油的車。我們身體也一樣,身體對於能量的消耗,有耗能量的,有省能量的。能量到底消耗到哪裡去?現在我們真搞清楚,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這才明了,為什麼修行人一天吃一餐可以?他心清淨,他妄念少,他消耗能量就少,身體健康。凡夫妄想多、雜念多,每天補充三次還不夠,還要吃消夜、吃點心,一天到晚都在補充,他消耗得太多。消耗太多,於身體決定有不良的影響。所以你要想保持身體的健康,要減少妄念。妄念減少了,你的飲食自然就減少。最健康的身體是不要飲食,為什麼?飲食再少,也沒有辦法完全做到沒有污染。沒有飲食,那就決定沒有污染,你的身體才真正健康。所以多吃東西不是好事情,多吃東西,髒的東西不能排盡,你身體器官的污染機會比別人多;在現在講,你生病的機會多。古人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個話一點都不錯。
教人念咒,念咒就是修清淨心。人決定有雜念,你把念頭集中在咒上,你的雜念就沒有,用一個念頭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地;效果非常顯著。所以你用參究的方法行,用念咒的方法行,用念佛的方法也行,方法很多很多,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道太多太多了,你可以選擇用一、兩種,幫助你攝心,幫助你把妄想打掉。心地清淨,智慧就現前,真心就現前。這是一種修行的手段與方法。雲谷禅師教他念准提咒,又告訴他說:
【語余曰:符箓家有雲,不會書符,被鬼神笑。】
畫符念咒的專家常說:你不會畫符,被鬼神笑。鬼神不但跟你開玩笑,有時候還讓你受不了。這裡頭有秘傳。
【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
畫符、念咒、念佛,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方法形式不一樣,它的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就是你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符就靈。
【執筆書符】
我們拿起筆來畫符。
【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
你要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一念不生。
【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畫符,那個符靈不靈,你去看畫符的人。所以平常要練習,練得很熟。我們從小的時候,那是作小學生也喜歡畫符,天天在練,但是我們不懂這個原理。如果在畫符裡面還有個妄念,這符就不靈。一定是這一道符,從一點下去,一道符畫完,沒有一個妄念,心是清淨的,這個符就靈。由此可知,念咒亦復如是。念的咒,這裡頭不能夾雜一個妄念;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咒就不靈。由此可知,念神咒不容易,咒愈長愈難念。愈長,時間長很不容易沒有雜念。所以佛家常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經比咒長,不打妄想難;咒也相當長,裡頭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號短,「阿彌陀佛」這四個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裡頭不夾雜一個妄念,這一句佛號就靈。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個佛號就不靈。所以這些方法都是攝心的,都是幫助我們達到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心裡頭有妄念,這個心叫妄心。妄心有生滅,真心不生不滅,真心裡頭沒有念,所以它沒有生滅。如何能夠把生滅斷掉,恢復到不生不滅?這是佛家修學功夫最高的目標,到不生不滅。這個道理,難得雲谷禅師為我們說出來。他下面說: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感格』就是求感應。於心性求感應,於上天求感應,都要用真誠心,所謂「誠則靈,不誠無物」。又說:
【孟子論立命之學】
立命之學,最早是孟子說的。
【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孟子這個話說得高明。『夭』是短命,『壽』是長壽。短命跟長壽是一不是二,這個話一般人聽不懂。短命跟長壽差別太大了,怎麼是一不是二?我們因為看到是二,看到是差別太大,我們用什麼心去看?分別心去看,執著心去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動,你的心裡頭一個念頭都沒有,長壽跟短命確實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沒有分別。有分別,才有二、三。沒有分別,哪有二、三?
什麼人不分別?聖人沒有分別心,佛陀沒有分別心,菩薩沒有分別心。凡夫有分別心,所以把世間一切法都變成對立,大跟小對立,長跟短對立,善跟惡對立,真跟妄對立,全部都變成對立。這個對立就是科學家所講的相對論,生活在相對的世間,這是虛妄的世間,《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這不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叫「一真」,那就是說這裡頭決定沒有相對,這才是真的。有相對,不是真的。六道裡面是相對的,十法界裡頭還是相對的,到一真法界相對的就沒有了。我們講,相對沒有,是不是有絕對?絕對也沒有。絕對跟相對兩個互相建立的,相對沒有,絕對也沒有了。這個境界,佛經裡面講「不可思議」。「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你就錯了。「議」是議論、說,也不能說,說就錯了;「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那是真實的一真法界,那是真平等。
孟子說這些話,不簡單。他要不契入這個境界,他說不出來。所以孔孟雖然跟佛法沒有接觸到,要用佛法的標准來看孔子、孟子,他們也是大菩薩,也不是普通人。他們的言論,他們的觀察,在佛法裡面講,大乘圓教七地菩薩以上的境界。
【細分之】
那就是把它推廣。
【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
『豐』是豐收,農夫今年豐收,收成好。『歉』是收成不好。收成多,豐富,今年可以過得富足。今年欠收,日子就過得很貧困。如果你能夠懂得「豐歉不貳」,那就是貧富不二,你就能立貧富之命。
【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
『窮』是處在困境,辦什麼事情都艱難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達,想做事情助緣很多,非常順利。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你就不能立貴賤之命。我們要問:世間有沒有貧富?有。有沒有貴賤?有。怎麼樣立命?貧者安於貧,富者安於富,貴者安於貴,賤者安於賤,各得其所,這叫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這世間永遠是太平,社會決定不可能有動亂。為什麼?知命。這是學問,這是實學,真真實實的學問。接著說:
【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生死這個現象,在六道裡面都有。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你把這裡頭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會不會貪生怕死?不會。生跟死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通達的人,對於捨身受身,像生死這樁事情,就像我們一個人脫衣服、換衣服一樣。我們把衣服比喻做身體,這個衣服穿的時間久了,髒了、破了,我自然把它脫掉。脫掉,這個身就不要了;再換一件衣服,就換一個身。所以生死,捨身受身就像換衣服一樣。在這裡面,我們必須要注意到,這個衣服愈換愈漂亮,好!如果愈換愈差,那就不好了。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他這個身體捨掉,來生再得個身體,比這個身體差。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這個身相比我們是愈來愈不好看。如果這個人一生行善,好善積德,他這個身捨掉之後,他來生生天,天身比我們這個身莊嚴多了。他得菩薩身,得佛身,愈來愈莊嚴。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懂得這個道理,你才真正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雖然是利益別人,利人才是真正利己,這是真理。損人決定害己,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這個話說得有弊病,損人決定害己。你利己是眼前得一點小利益,可是幾十年之後,你死了之後,你變餓鬼、畜生、地獄,那真正叫害了自己,害慘了自己,到那個時候你後悔莫及。所以損人的事情決定不能做,真正聰明人、明白人,決定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
文人,從事於文化教育事業的人,我們今天看到,許多出版的東西,有很多人送書、送東西給我看,我第一個要看版權頁,版權頁上寫「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本書我不看。我為什麼不看?因為我想他寫不出什麼好東西。因為他的心很自私,他沒有利益大眾的意願,我不願意浪費我的時間、精神,所以我不看他的。後面要印的是「歡迎翻印,功德無量」,這個書我會仔細從頭看到尾。為什麼?他的心量大,他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這個人是好人,這個人是善人,他的東西一定可以讀。所以我讀東西跟一般人不一樣。我自己的,像這些年來,講經的錄像帶、錄音帶數量很多,估計總有幾千種,書籍也有不少,我完全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歡迎流通。人家能夠流通,翻印我的,我很感激,他總算看得起我。他要看不起我,他為什麼花那麼多錢去干這個事情?我又何必要限制別人,不可以翻印、不可以流通,那我們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意願永遠達不到。所以我們完全沒有版權,而且歡迎別人拷貝翻印流通。
因此對於生死這樁事情,參透了,看透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貪生怕死的念頭沒有了。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什麼方式死亡,都會歡歡喜喜、高高興興。為什麼?知道這個身捨掉之後,馬上就換一個比現在這個身更好、更殊勝。我有信心,有把握。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該』是包括。只要能把這一關參透,所有一切相對的境界裡面,你都能得自在。一切順逆,順境、逆境,人事環境裡面善緣、惡緣,都包括在其中。包括在其中是什麼?不二,我們要入這個境界。我們在一生當中,免不了遭遇到有些人對我們好,照顧我們,這有恩惠;有些人對我們不滿,惡意毀謗、陷害、侮辱都有。我們用什麼心對待他?用感恩的心對待。對我好的人,我感激他,他對我許多幫助;對我不好的人,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也非常感激。感激他什麼?消我的業障,成就我的德行。也就是說,他用這個手段來對待我,看看我的心平不平靜,我還有沒有瞋恚心?如果我還有一念瞋恚,還有一念報復,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沒有進步。他這樣一對我,等於說一考驗,我及格了。我對他沒有惡意、沒有報復念頭,不但沒有報復念頭,我感激他,我感恩他。
我的小佛堂,我們這些怨親債主對我很不好的人,我都給他供長生牌位,天天誦經拜佛給他祝福,不一樣。你怎麼樣陷害我,我還是祝福你,我把你看作佛菩薩沒有兩樣。你為什麼對我不好?你對我了解不夠。所以一切出自於誤會,何必要計較?計較,那是我的過失。我不計較,我感恩,我尊敬,你有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我幫助,我會全心全力來幫助你。這是做人的道理,必須參透「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是佛家說的,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孟子這些話來看,儒家也契入不二法門,儒佛是一不是二。然後我們再仔細觀察,世間許許多多宗教的典籍,在我心目當中全是不二法門。所以我學佛,我進入其它宗教的教堂,我禮拜,我恭敬,有許多人見到覺得奇怪。我說:一點都不奇怪,一切眾神是一不是二。好,今天我們講到此地。

了凡四訓(第五卷)
——2001/4/17、檔名:19-16-05
諸位同學,大家好!雲谷禅師接著說: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觊觎,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這一段話是講到修身。孟子所說『修身以俟之』這句話,是說自己要時時刻刻修養德行,乃至於『積德祈天之事』。「修」是修正的意思,這是屬於存養功夫,「身」有過失、有惡的行為,必須要把它永遠斷掉。「俟」是等待,所謂「水到渠成」。這裡面最忌諱的是不可以有一絲毫僥幸之心、非分之想,也不能讓心裡面的念頭亂起亂動,『將迎』就是念頭的起滅,都要把它斷絕,『皆當斬絕』,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到這個地位,那就完全恢復性德,這個境界在佛門裡面講,這是大菩薩的境界。『即此便是實學』,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孟子說得很好:「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是什麼?妄想、雜念、分別、執著,能夠把這些東西斷掉,這是真正的學問,這是完全能夠恢復到自性,恢復到本心。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這是有求必應、有求必得真實的原理。原理真實,我們一定要有信心。真正肯依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間法無一求不得的。下文又說: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這個道理,誠則靈矣,誠則明矣。我們是凡夫,凡夫沒有能做到無心|就是無念,凡夫都有念。如何把這個念頭控制住?如何把這個念頭消滅掉?那就要用方法。雲谷禅師教了凡是用持咒的方法。有人讀了這本書,聽了我講的這些話,回過頭來問我:「法師,我們要不要念准提咒?還是繼續念阿彌陀佛?」問這個話的人還不少,由此可知,學習不善用心,你沒有聽懂意思。前面不是跟你講過嗎?畫符、參禅、念咒、念佛異曲同工,方法、手段不一樣,目的、原理完全相同;他念准提咒,我們念阿彌陀佛。
但是底下這幾句話要記住,這是共同的原則。『無記無數』,這要看什麼樣的人,中上根性的人用這個方法行,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記數。所以我們用念珠,念珠做什麼?記數。一天一定要記多少數,這個樣子能夠把妄念消除,功夫能夠做到精進而不懈怠,這是初步功夫。諸位要記住,用上幾年之後,妄念少了,心地逐漸清淨了,你就不要記數了。為什麼?記數還是分心。這是在初學時候不得已的一個方法│記數,一天一定要念幾萬聲佛號,念五萬聲、念十萬聲,這是初步功夫。功夫純熟不記數,就是不分這個心了,佛號一句一句接著念下去,無記無數。這個樣子,你的心念念在佛號裡頭,妄念自然就不生了。所以,念佛的功夫貴在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功夫純熟,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這就是念跟不念合成一,念跟不念是一不是二,你就入了不二法門,你的功夫就念到家了。所以我們用念佛、念咒都是一樣,功夫有很多層次,自己一定要曉得。我們今天決定要用「記數」,記數是最低的功夫,從記數提升到「無記無數」,再提升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那是第三個境界。諸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靈驗』你自己會得到。靈驗的原理是「誠則靈」,靈是講感應;「誠則明」,明是講智慧現前。
雲谷禅師教導他的,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下面就是講了凡先生他修持的經歷,如何將大師這一番開示完全落實在自己的思想、行為,這是真功夫,值得我們學習。
【余初號學海】
我們從他的「號」也能夠看出了凡之為人。他喜歡讀書,好學,但是習氣很重。「學海」,這個口氣很大,很明顯的,我們能夠覺察得出貢高我慢,他確實是這樣的人。
【是日改號了凡】
從這一天起,接受雲谷禅師教誨之後,他就改號『了凡』。他把他的號改了,不用「學海」兩個字,改作「了凡」;「了」是明了、了脫,「凡」是凡夫。
【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今天明白了,知道命運可以改造,「數」是可以能夠突破的,不願意再作凡夫,一心要想超越,所以把號改成「了凡」。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這個是修持功夫才得力的現象。我們自己要常常勘驗自己,要認真反省:「我今天這一天有沒有空過?」如果自己功夫不得力,這一天空過了。古時候諺語常講,光陰非常寶貴,「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一去不復回。真正成功的人,無論是世法是佛法,沒有不愛惜光陰的,沒有不珍惜光陰的,天天求精進,一天都不能夠空過,這種人決定有成就。了凡從這個時候才算是認真用功了。每天依照功過格做反省的功夫,所以每天戰戰兢兢。於是覺得跟從前不一樣,從前每天過日子是『悠悠放任』過去的,沒有留意到,現在感覺到自己有戰戰兢兢的功夫,有一點不同的氣象;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唯恐自己起惡念、說錯話、做錯事情,他有這個警惕的念頭了。
『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這些跟我們生活在不同維次的空間,高維次的能夠看到低維次的,低維次的見不到高維次。譬如我們看到螞蟻、小的爬蟲,它們生活的空間是二度空間,我們生活在三度空間,我們了解它,它不了解我們。同樣道理,生活在四度空間、五度空間,是我們今天講的天地鬼神。有人問我:「天地鬼神真有嗎?」我也不跟他講真有、假有,我跟他講,因為他們現在學科學,他相信科學,「科學家說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就是中國古人、佛經裡面講的天地鬼神。他生活的空間維次比我們高,他知道我們,我們不知道他們。」所以,真的有,不是假的有。這些人,只要我們心地真誠、清淨,我們也能突破空間的界限,跟他往來、跟他溝通,不是做不到。
我們在三度空間,跟四度空間、五度空間打交道往來不是難事,更高維次空間的,那就不容易了。正如同我們是一個平民百姓,我們跟一個鄉長、裡長打交道很容易,常常見面;如果我們跟部長、跟總統打交道就難了。為什麼?他太高了,我們不容易見到他。跟這個道理一樣。所以,四度、五度空間跟我們近,就好象我們的鄉長、鄰長一樣,容易接近。像天神,天神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那個高了,我們跟他往來就不容易,那要更深的定功,普通的定功是做不到的,經上常講「甚深禅定」。在如來果地上,確確實實達到一念不生,清淨到極處,於是無量無邊的空間維次全部都突破了。所以他的生活空間就大了,太大了;虛空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一句話是實話,決不是贊歎,決不是誇大,實實在在的。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有這個能力,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佛說統統有。一切眾生個個都有這個能力,你現在沒有這個能力,是因為你現在有障礙。什麼障礙?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障礙你自己。你只要能把這些東西放下,你的智慧現前,你的能力現前;也就是你有能力突破各種不同維次空間,天地鬼神你都跟他往來,都跟他見到了。我們今天雖然沒有能力,心還是動亂的,沒有能力突破,但是要知道,天地鬼神看得到我們。我們起心動念要想到他們在我們的身邊,於是惡念自然不敢起來,惡的行為自然會捨棄,達到斷惡修善、改過自新的效果。下面舉例子,「遇到有人憎恨我、討厭我,有人毀謗我」,在從前了凡先生遇到,是絕不甘心饒過人的,他決定有報復;現在他懂得了,不報復,心平了,能夠『恬然容受』,心量慢慢拓開了,可以包容,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
【到明年】
諸位要記住,他是三十五歲遇到雲谷禅師的,『明年』就是三十六歲。到明年。
【禮部考科舉】
『科舉』,這是禮部的考試。
【孔先生算該第三】
他參加這次考試,孔先生給他算命,他應該考第三名。
【忽考第一】
這就是他修持功夫改變了他的命運,他考第一名。
【其言不驗】
孔先生給他算的命,頭一次不應驗。
【而秋闱中式矣】
同一年秋天,這是去考舉人,他中了舉人。考中舉人,他命裡沒有的,這是改造命運效果非常明顯的應驗。諸位記住,一年!大凡改過自新,總是開頭那個心勇猛,我們佛門也常講,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就沒有了。這是人的通病。了凡先生第一年可以說是很勇猛精進,以後也退步了。雖然退步,他的警覺心常常提醒,還是很努力,進步得很緩慢,不如頭一年,頭一年進步快速,往後進步緩慢。後面他有反省,這是他難得的地方。
【然行義未純】
他自己反省:我斷惡修善做得不純,夾雜太多了。
【檢身多誤】
檢討自己的行為,過誤很多。
【或見善而行之不勇】
知道是應當要認真努力去做的,可是做得不夠,沒有盡心。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這是他自己的反省。早年修行,這種現象可以說是正常的,每一個修行人都必須經歷的。不要灰心,不要害怕,不可以退轉,緩慢當中也要求進步就好。總是在進,進得不多,只要進就好。諸位要曉得,不進則退,那就可怕了。不可以說,「我今天沒有進步,但是也沒有退步」,實際上你已經退了。
【自己巳歲發願】
「己巳」是三十五歲,就是遇到雲谷大師之後,他就發願斷惡修善。
【直至己卯歲。歷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發願做三千樁善事,整整十年,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三千樁善事才完成。由此可知,三千善事是多麼難行。但是,他天天是在做;十年,三千六百天,平均算起來,他一天還做不到一樁善事,好在他天天在做。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希望我們能夠比他更勇猛,至少一天做一樁善事,能夠做兩、三樁,那就更好了,天天不要間斷,我們的效果決定超過了凡先生。下面接著說: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
這是敘述,他前面三千樁善事求功名,他考取了舉人,應驗了,但是用了十年時間,接著再許願行三千樁善事求兒子。很難得,他是四十六歲的時候,庚辰是四十六歲,回來之後,請性空、慧空這些出家法師在東塔禅堂回向,十年把三千樁善事做成功了。回向之後,他又求生子的這個願望,也「許行三千樁善事」。這個效驗也很快,到第二年,辛巳是第二年,了凡先生四十七歲生第一個兒子天啟。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辄用鵝毛管,印一朱圈於歷日之上。】
因為斷惡修善有這麼好的效果,信心就增長,行善就愈懇切。換句話說,斷惡修善是愈來愈順利,效驗愈來愈顯著。他每天修持還是用功過格,記在功過格裡面。『汝母不能書』,這是說他的太太,太太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做一件好事,她就用鵝毛管沾著朱砂,朱砂是紅色的,在日歷上印一個圈,這一天做了一樁好事,用這個方法來記。下面則舉例:
【或施食貧人】
這是好事情。看到貧苦的人,自己布施一點飲食給他。
【或買放生命】
『放生』是機緣,不要特意去買。每天到市場去買菜,看到很活潑的這些動物,買了之後它確實可以能活得下去,你就買;如果看它這個樣子,買下去放生它也不能活,那你就不必買。所以,每天遇到的時候就隨便買一點,買了之後就放生。像這樣的好事。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可見得他做得很勤,很認真去做。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
癸未年,了凡先生四十九歲,於前面庚辰發願到癸未四年。前面三千樁善事十年完成,第二次發願做三千樁善事四年就完成,可見得是愈做愈順利。
【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
他做得很如法,也很認真,按照規矩去做。這三千善事做好了,請法師這一次在家裡面回向,誦經回向。
【九月十三日】
這是同年九月十三日。
【復起求中進士願】
他的口味也愈來愈高了,這是希望『中進士』,「進士」在古時候是學位裡面最高的。
【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
「丙戌」,又過了四年,許這個願四年之後,果然登第,考中進士。這一年了凡先生五十二歲。
【授寶坻知縣】
中了進士之後,朝廷就分發他到寶坻縣去當知縣。他在寶坻任職的期間有七年,就是一五八六年到一五九二年,這七年他作寶坻知縣。上任之後,他說: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於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了凡先生做得確實不錯,很認真,很如法。做了知縣之後,他就准備一個本子,這個本子是空格的,題名叫「治心篇」,對治心裡頭的惡念。每天早晨起來坐堂,「坐堂」就是現在講的上班,辦公的時候,他的隨從就把這個本子帶去,交給辦公室裡的人員,伺候他的這些人,把它放在辦公桌上,他每天所做的善惡,全部都記下來。晚上在庭院裡面設一個案桌,仿效趙閱道。趙閱道是宋朝時候人,宋仁宗的時候他作御史,為人公正無私,所以當時稱他作「鐵面御史」。他每天晚上都在庭院當中擺香案,向上帝祈禱,把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惡都寫成疏文,好象報告上帝一樣。由此可知,這個人的大公無私,絕不隱諱自己的過失。也用這個方法斷惡修善,天天如此,這個很難得。換句話說,如果是見不得人的事情,不敢向上天說的事情,他決定不敢做。不但不敢做,念頭都不可以生。因此,他到晚年,斷惡修善的效果愈來愈殊勝。他說:
【汝母見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這是講天啟的母親,就是他太太,看到在這個縣衙裡面,「縣衙」相當於現在所講的縣政府,在縣政府裡面沒有什麼善事可做。從前在家裡面常常跟街坊鄰裡走動,做善事容易;現在做了官,知縣的夫人走到哪個地方都有人接待,換句話說,沒有機會給你做善事。於是她很憂愁、很憂慮:「你現在許做一萬樁善事,到什麼時候才能做得完?」這是提醒了凡先生,了凡先生聽了這個話也很懊惱。他有感應: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
這是感應,心真誠就有感應。他晚上睡覺夢到一個神人,夢到一個天神,他就向天神說:我許做一萬樁善事,恐怕很難滿願。這個神人告訴他:你的善願已經圓滿了,就是減糧這一樁事情,『萬行俱完』,你就圓滿了。天神提醒他。確實有這樁事情,他下面說:
【蓋寶坻之田】
這就是田租。
【每畝二分三厘七毫】
他覺得這個田賦太重,他做了縣長之後,把這個田賦減輕了。
【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
確實有這樁事情。這是他作縣長的時候做過這樁事情,夢中天神知道了。
【心頗驚疑】
這個事情,天神怎麼會曉得!告訴他:就這一樁事情,你一萬樁善事已經圓滿了。
【適幻余禅師自五台來,余以夢告知,且問此事宜信否?】
五台山的幻余禅師,他們相識多年,到寶坻跟他見了面。他就把夢中的事情向幻余禅師請教,並且問天神講的話可不可以相信。
【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
這是依據經典理論來說的。為什麼?『善心真切』,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今天講做三千樁善事、一萬樁善事、十萬樁善事,都是從分別執著裡頭變現的境界,你還是有范圍的。如果是真心去做,真心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極小的善也遍虛空法界。很少人懂這個道理。所以菩薩極微細的善,那個小善他能變得無量無邊,變成大善。世間人往往像了凡先生,許一萬樁善事,做得那麼辛苦,小善。為什麼?你沒有脫離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有妄想分別執著,他行的善有量,有限量;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他修的善極小的善都沒有限量,變成無量無邊。所以說『一行可當萬善』,這是對他講的。其實「一行」是無量無邊的大善,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拓開心量非常重要。我們在世間做的善事大小與自己心量有關系。心量愈大,小行變成大善;心量要是非常狹小,大行變成小善。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這兩句從理上講的,然後從事上說:
【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
你這一善,萬善就圓滿了。你能夠減收田賦,你這一縣的人,農民都受惠。你這一縣不只一萬個農夫,何況農夫他還有家口,他家裡頭還有父母、妻子、兒女,統統都受惠。你這一樁事情,所以說公門好修福。從前的人為什麼要希求科第?為什麼要希望去作官?作官容易修善。像平民,要想修一萬樁善事多麼艱難。你這個縣長,就一樁事情,你萬善就圓滿了,公門好修善。反過來,你要作惡也容易。如果你嫌這個田租太少了,我還要加重一點,多收一點稅。好了,你這一念就造成了萬惡。道理在此地,善惡就在這一念之間。
在古時候,只有作官的人有這個地位、有這個權勢,他容易,為惡、為善都方便、都容易。現在這個時代不一樣,現在這個時代修大善、造大惡,在許許多多行業裡頭都能做得到。而最容易做到的,無過於現在所講的娛樂界、影劇界、傳播公司,操作的這個權,超過帝王,超過國家的領袖。尤其是現在的衛星傳播、網絡傳播,如果我們傳播是正面的、善行的,能夠啟發眾生、廣大的群眾,讓他能夠覺悟,讓他能夠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這一個小時的播出,超過袁了凡先生的萬善。如果我們播映的節目是負面的,教導人殺盜YIN妄,你這一個小時的罪過,就是阿鼻地獄。由此可知,現在的人不必去求功名,不必要去做大官、掌大權,不必!哪一個行業裡面斷惡修善都比過去方便太多了。這是我們要懂得。現代的科技發達,在這一方面可以提供我們一些方便,但是這個方便有正面、有負面,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吉凶禍福確實是在我們一念之間。這個事情說清楚、說明白了,了凡先生也非常高興。
【吾即捐俸銀】
捐他的薪俸。
【請其就五台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齋僧』就是請出家人吃飯,供齋。這是好事情,請一萬個出家人來接受他的供養,以這個福來做回向。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
孔先生給他算命,他的壽命只到五十三歲,五十三歲這一年他要死了。
【余未嘗祈壽】
他並沒有特別的求壽命、求長壽,他沒求。
【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
五十三歲這一年,他平平安安的度過,他沒有求壽命,今年他已經六十九歲。這個時候已經從寶坻知縣退休了,退下來了。從這一句我們就懂得,這四篇文章是六十九歲時候寫的,教導他的兒子天啟。
【書曰:天難谌,命靡常。又雲:惟命不於常。皆非诳語。】
這是引用《書經》裡面說,「天道難信」,為什麼?「以其命之不常」,也就是說,定數是會變的,不是恆常的。又說『惟命不於常』,天命無常,修德為要。這些話都是真實話,決定不是妄語。
【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他對於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於是要接受聖人的教誨,自己要知道改造命運,要知道主宰自己的命運,這個人是英雄豪傑。決定不能跟一般凡人一樣,一生聽命運的主宰,那就大錯特錯了。尤其不能造作罪業,造作罪業損自己的福,折自己的壽,這是愚癡到極處。縱然你是大富大貴,你的富貴可以久享,因為你造作不善,你的福折了,壽也折了,這是世間很愚癡的人。因此,人不能不受教育,尤其不能不受聖賢的教育,唯有受聖賢教育才能夠明理,才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提升自己的境界。今天就講到此地。

了凡四訓(第六卷)
——2001/4/17、檔名:19-16-06
諸位同學,大家好!上一次講到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他五十三歲有災難,這一年他平安的度過了。對他兒子講,總結:凡是禍福自己求的,這是聖賢人的教誨;如果講禍福是命中注定的,這是一般世俗之論,是不可靠的。接著告訴他的兒子:
【汝之命未知若何】
你的命不知道究竟如何?
【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
即使你命中有富貴榮華,但是自己要常常當作不得意的想法。
【實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
就是做事情很順利,還是當作不稱心的想法。
【即眼前足食,常作貧寠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這些教他兒子要學謙虛。《易經》裡面說的,六爻皆吉只有一個「謙」卦。《書經》裡面說得更好,「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好的環境也好,不好的環境也好,都要謙虛,萬萬不可以傲慢。這一段話意義非常深刻。然後教他: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
這六個「思」就是「想」,你要常常這樣想法,這六條確實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正思惟」。人不能沒有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想,這六條是標准。第一個,要常常想到光大祖宗之德,這一條是根本。我們的祖宗是誰?我們民族的祖宗,歷史上所記載的,從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是我們民族的祖宗。我們每一個家庭的祖宗,都是承襲古聖先賢道統而來的;這一句話,要用現代話來說,要常常想到發揚光大中華文化。這個文化歷史非常悠久,這個文化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人與大自然、人與天地鬼神都應當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要常常想念著,如何把祖宗之德落實在現代社會生活當中,能夠利益現前的社會大眾。
『近思蓋父母之愆』,這是說到近處。中國古聖先賢常常教導我們:「家丑不可外揚」。為什麼?家裡面有一些不善的事情,這也是難免的,如果常常說給外人聽,外面人對你這個家庭自然就輕視,甚至於引起他不善的企圖,來破壞你家庭和睦,諺語所謂「禍從口出」。家庭如是,社會也如此。今天社會為什麼會這樣的混亂?這個原因到底在哪裡?我們細細思惟,我們違背古聖先賢的教誨。古人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眼前吃了大虧!「老人言」是什麼?老人教給我們對社會、對人群應當「隱惡揚善」。看到別人不善的地方不說,絕不宣揚,也不把它放在心上;看到別人的好處,我們應當要贊揚。這種作法,使不善之人會感覺到自己慚愧,「我做惡事,人家都能夠包容,都能原諒我;我做一點小小的善事,人家表揚我、贊歎我」。能夠激發大眾的廉恥心,激發大眾的慚愧心,這個社會才會有安定,世界才會有和平。
現在我們眼前所看到的,在中國、在外國,看到的恰恰相反。現在這個社會是隱善揚惡,惡的事情特別加以報導,善的事情往往提都不提。這種作法,讓行善的人灰心,對那作惡的人是莫大的鼓勵;社會動亂、世局不安,其來有自。這是講到家庭,父母、兄弟有過失都要遮蓋。一味的遮蓋,也是錯誤的,必須要勸導,勸導父母、兄弟改惡向善。這個勸導只是在家裡頭,決不是在有外人在的這個場合當中;只要有外人在,我們決定是隱惡揚善。記住古人的教誨,這樣做就對了。
『上思報國之恩』,要常常想到報恩。佛教導學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佛弟子天天念這個回向偈,雖然口念,但是沒有落實。所以我常說,不能把佛的教誨落實,我們用什麼回向?只是口頭上回向,沒有實質的德行做回向,這是自欺欺人,這是錯誤的。「四重恩」:第一個是父母之恩,第二個是老師之恩,第三個是國家之恩,第四個是眾生之恩。我們生活在世間,衣食住行都要仰賴大眾,人不能脫離人群獨立生活。人與人之間都有恩德,我們要常常懷念。怎麼報答?奉獻自己的智慧,奉獻自己的德能,為國家、為社會服務,這就是具體報恩的行為。
『下思造家之福』,這就是儒家教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造家之福」,這是齊家,家裡頭要整整齊齊。整齊的標准是什麼?標准是「倫理」,倫理是一種天然的秩序。我們知道,社會有秩序,這個社會安定;國家有秩序,國家強盛;家庭有秩序,這個家庭一定興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這是齊家天然的秩序,決不是孔老夫子制定的、古聖先賢制定的,那就錯了。人家制定的,我為什麼要跟著別人走,一般人講「被人家牽著鼻子走」?不是!孔老夫子絕不牽人鼻子走,釋迦牟尼佛也絕不為難人,他們所說的是自然之道。用佛家術語來說,就是自性裡頭,你的真心、你的本性本具的德能,本有的秩序,是天然的,是自然的,決不是人為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才真正肯隨順聖賢的教誨。他之所以稱為大聖大賢,原因在哪裡?他並不是教我們永遠聽他的教誨,不是的。聽他教誨是初學的一個階段,到你學到一定的程度,你的境界提升了,「原來跟他一樣!」所以佛說:「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他們是平等的。《圓覺》、《華嚴》裡面說得更透徹,它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比「應當成佛」更要親切!所以佛法是平等的;儒家講的,也是平等的;道家講的,還是平等的。古今中外大聖大賢所垂訓的教誨,無一不是清淨平等的,這個道理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深入,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下面兩句,『外思濟人之急』,對外要常常想到眾生苦難的人多,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常常想到一些苦難之人,我們如何去幫助他。自己在生活方面一定要懂得節儉,「我能夠省一塊錢,我就能夠多幫助別人一塊錢;我在一天生活當中能夠省兩塊錢,我就能幫助別人兩塊錢」,要有這個心,要有這個願。遇到別人有困難、有急需的時候,就應當全心全力去援助。
『內思閒己之邪』,對自己、對內,「閒」是防范,就是一定要懂得防范邪知邪見。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大家都崇尚民主自由開放,這是世界潮流,無可厚非。過去,說這個話大概也有十年前了,我到新加坡講經,那個時候我還沒有長住新加坡,每年去一次,在那邊講一個月。演培法師,這是我的老朋友,有一天請我吃飯,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是贊成君主獨裁,還是贊成民主?」我說:「我贊成君主。」他說:「你落伍了。」我說:「我並不落伍。」他問我為什麼。我說:「君主時代,皇帝,你說他有私心也可以,我們就不辯這個,有私心也好,他希望他的子子孫孫都作皇帝,一代一代傳下去,因此,他對於繼承人的教育就非常嚴格。這是好事情。如果他的繼承人,要是把事情做錯了,人民起義反抗,他的政權就被推翻了。所以我們在中國歷史上看到,開國的帝王培養繼承人是用最大的心血,去禮聘國家最優秀的人才,這個有學問、有德行的人輔導太子,希望將來成為一個聖王、賢王。他有責任在,他想得長久。民主政治不負責任,他在位,選上了,三、四年,下台,他就沒事了,他想得沒有這麼長遠。所以古時候帝王常常想自己的過失,如何改過自新,如何聽取大臣們的建議,很可愛!我讀了這些書,非常尊敬。所以我一生贊成君主專制,我不贊成民主。
中國的革命,我非常佩服孫中山先生,他的思想確實是集東西方的精華。他雖然推翻了專制,他主張一黨專政,這就是結合東西方文化的精華。他知道君主的長處,也知道君主的缺點,他懂得西方民主的優點,也知道民主的缺點,所以想出來一黨專政,這是非常高明的一個見解。因為過去皇帝是一家人,政權是在一個家族,這是君主制度的一個缺點。一黨專政,這個黨就不是一個家族了,集合全國的精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組成一個政黨來管理這個國家;黨內就有民主,專制就負責任。
負責任裡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提倡正知正見,防范邪知邪見。一定要提倡倫理道德的教育,才能夠防范邪知邪見;如果沒有正知正見,邪知邪見決定不能防范。今天全世界許許多多地方,邪知邪見充斥社會,這個不得了,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災禍的根源。我最近這三年住在新加坡,我對新加坡政府很佩服,他們對於人民是個負責任的政府。我最初到新加坡講經,受嚴格的監督。我們去講的經本要報備,所講的內容也要報備,經過審查,他許可了,我們才能夠開講。聽說我們講經的時候,每一堂課政府都有便衣人員在監聽。如果說的是邪知邪見,破壞社會的團結,破壞種族的團結,造謠生事,立刻就禁止。這好事情!現在一般講民主的,「這個言論不自由,出版不自由。」諸位要曉得,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決定造成社會動亂,那就是邪知邪見沒有人防范。中國這個民族能夠綿延到今天,還沒有被滅亡,我覺得這是歷代帝王保護人民的正知正見,這個功德大!「防范邪知邪見在社會上流行」,這一點現在能見到的人愈來愈少了。所以我分析給演培法師聽,演培法師聽到最後,也不得不點頭。這裡提出六個思惟的綱領,這是正知正見的思惟。下面了凡先生接著說: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這個話對我們來講,比什麼都重要!佛門裡面常常講「開悟」,有人問我:「什麼叫開悟?」我告訴他:「你知道你自己的過失,你就開悟了。你能把你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這叫真修行。」『務要』是務必要,非要不可。天天去檢點、去反省,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學佛的同學們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課,早晚功課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不著重形式。早課的用意在提醒自己,希望這一天處事待人接物,不要忘記佛陀的教誨,早課用意在此地。晚課是反省,反省我今天一天對人、對事、對物,有哪些做的是對的、正確的,有哪些是做錯?晚課是反省。做對了的,明天繼續要保持,做錯了的,明天一定要改正,這個早晚課做得就有功德了。決不是敲著木魚念著經,念給佛菩薩聽,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跟自己的思想、言行毫不相關,這樣做早晚課,不但沒有功德,造罪業!造什麼罪業?佛菩薩又不在面前,你頂多塑一個像或者畫一個像;對著塑像、畫像,你都忍心早晨去騙它一次,晚上又騙它一次,你這個心太殘忍了,這是莫大的罪過。今天學佛的人多,真正懂得佛法道理的人不多。特別希望同修們,要懂得早晚課之精神、意義所在,就是此地講的『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天不知道過失,你就『安於自是』,自以為是,這是大病。一天沒有過可改,你就沒有辦法進步。不能進步,換句話說,你決定退步。
【天下聰明俊秀不少】
了凡先生後面這幾句話感歎!不是沒有聰明俊秀之才,有!
【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這是給我們提出警告。為什麼這些人道德不能夠天天在增長?德業為什麼不能夠天天在擴張?都是『因循』兩個字害了。「因循」是什麼意思?就是現在講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沒有認真努力。在德學功業上,沒有認真努力去做。最後:
【雲谷禅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這是這一篇最後的結論。特別強調雲谷禅師教導他立命的學說,這種學說精純到極處,『至精』,『至邃』,「邃」是深,深到了極處;『至真、至正』,「真」是決定沒有虛妄,「正」是決定沒有絲毫的邪僻。他自己一生努力的修學,改造了命運。命裡沒有功名,他得功名;命裡沒有兒女,他得了兒子;命中只有五十三歲,他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一年。這是足以證明,雲谷禅師的教誨正確沒有錯誤。
了凡先生這幾篇文字,原來是教訓自己子孫後裔的。他的後代也不錯,知道這些寶貴的理論與方法,他不自私,他公諸大眾,希望社會大眾都能明了立命之學,都能夠改造自己的命運。我們這一個地區、這一個國家,乃至於擴展到這一個世界,人人都能夠依照這個教誨來修學,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全世界的人民幸福。這是中國古聖先賢他們的心量,他們的德行。這一篇就介紹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了凡四訓》講記(二):改過之法(上)
下一篇:淨空法師《了凡四訓》講記(一):立命之學(上)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