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愛的踐行 洗滌靈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她是一個身材矮小、相貌平常的女性。當她默默無聞之時,她就發願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當她名滿天下,追隨者眾,仍然一如既往,履行自己對上帝的諾言。當她離開人世之時,她的遺產僅僅是一張耶稣受難像、一雙涼鞋和三件粗布紗麗——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經破損。她,就是德蘭修女。

如果說我們對愛的理解和體悟尚未達到通透的地步,那麼,請看德蘭修女的生平與相關事跡,將會使我們無由而生的指責與抱怨消失得無影無蹤,靈魂猶如接受洗禮一樣透明晶瑩。

活著就是愛

德蘭修女Mother Theresa,原名叫安格尼斯.貢扎.博亞金,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之一,馬其頓的首都斯科普裡,父母主要務農,兼經營一家藥店。他們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德蘭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生活在一個和睦的家庭裡。後來她回憶自己的幼年時說:「我們一家人很團結,在父親去世後更加如此,各人彼此支持,盡力令大家快樂,我們是一個非常團結和快樂的家庭。」

德蘭的童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混亂時期,從小就經歷了惶恐和戰亂的生活。慈愛、堅強的父母給了她和姐弟安定、幸福的庇護,並教導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都要擁有愛和慷慨。她12歲那年春天,為慶祝復活節,母親送她一本《聖方濟各.亞西西傳》,這本書深深地影響著德蘭,使她產生一個強烈的願望:「我也應該像方濟各那樣去生活。我們在這世上,不能只為自己生活,應該做些貢獻。」

18歲時,她去印度做了修女。1931年5月24日,在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大吉嶺分院,她宣發了第一次聖願,並取名為「德蘭」,她希望效仿聖女小德蘭,將自己的生命徹底奉獻給基督的愛。此後,她被派遣到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加爾各答,在一座本修會開辦的著名女子學校聖瑪麗中學任教,教授地理和歷史課,後來升任教務處主任和校長。1937年5月,她返回大吉嶺勞來德聖母女修會宣發終身大願,然後又回校執教。

當時的印度處於戰亂,因歷史遺留問題長期形成的貧困積重難返,二次世界大戰又雪上加霜,狀況真是慘不忍睹。人們生活窮困,遍地臭污,疾病叢生,成群的流浪者躺臥在大街小巷,僅加爾各答市每年就有幾十萬難民逃入。他們沒有安身之處,沒有糧食,沒有任何援助,他們是窮人中的窮人,每個月都有一二千人在惡臭污濁的環境裡病餓而死,每天早晨在街角道邊都能發現許多屍體。

貧困人民的悲慘生活震撼了德蘭修女的內心,她深深地感覺到,自己不能對這些可憐的人無動於衷,置之不理,不能對許多躺倒於街頭奄奄一息的人視若無睹,不能假裝看不到身上爬滿螞蟻,肢體被老鼠啃掉的病人。她相信所有的人在天主面前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是天主親愛的兒女,都應該同樣享受天主慷慨的愛和賜予。她應該為這些人作些事情,應該將天主的生命和愛帶給這些人,於是她請求上司允許她去幫助這些赤貧無助的人。

她帶著一些食物、一些阿司匹林、一些繃帶或碘酒走出校園,去到貧困的人們中間,去幫助他們,以最簡單的行動感動了許多困境中的人。德蘭修女和善的面孔,棕色眼睛中閃爍的愛,就足以讓他們愉快許多,他們從這位修女身上感受到了愛,感受到了尊重。她在內心深處愈發強烈地感受到天主的召喚:深入加爾各答貧民中間,去幫助那些窮苦人中最窮苦的人。

要去為那些窮苦人服務,她首先需要一些醫護知識,於是她去印度東部巴特那,向當地的美國醫療傳道修女會接受護士訓練,學習如何搬動病人,如何處理醫生尚未來到之前的工作,如何護理肺結核、麻風病人,以及如何協助醫生手術。回到加爾各答時,她買了一件印度窮人穿的白色粗布紗麗,衣邊掩上藍色布條,在左肩繡上一枚小十字架,作為她唯一的標志。又買了些肥皂,找到些藥物,便去尋找街頭路邊的可憐人,用肥皂、水和藥品開始她的工作。

在愛中行走

1950年,德蘭修女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又稱博濟會)獲准正式成立,為加爾各答境內最貧窮的人服務。並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紗麗,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該會修女的制服。1952年第一所「垂死者之家」成立,讓那些貧困孤單的垂死者,有尊嚴地安然離世。1955年再開設「兒童之家」,為照顧被人遺棄的孤兒。1963年她又創辦了仁愛傳教男修會。目前她的修女、修士和神父,在全球136個國家為窮人服務。

她深知貧窮與苦難對於心靈的傷害,所以,她從來都讓貧窮的人、苦難的人有尊嚴地被愛。她反對任何人以她的名義募捐籌款,她覺得最重要的是到窮人中去,與貧困苦難的人們一起生活、一起承受。她過著窮人的生活,成為窮人的朋友,徹底地拋棄冷漠與孤獨的隔閡,她願意向窮人下跪,不存任何顧忌地服侍病人。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饑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其中有個老人,在搬到「垂死者之家」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德蘭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有一天,她們從街上收容了四個無家可歸的人,其中一個人看起來情況非常糟糕。德蘭修女請其他修女去照顧那三個人,她親自來看護這個病人。她用全部愛心和所能做到的一切去撫慰這個可憐的人,扶著她躺在床上。病人的臉上露出了美麗的笑容,緊緊拉著她的手,感激地說了一句話:「謝謝你。」然後閉上眼睛死去了。

在諾貝爾和平獎的演講中,德蘭修女講述了對於基督之愛的領悟:「他是為你,為我,為那些身患麻風病,為那些因饑餓而將死的人,為那些赤裸著身體橫臥在加爾各答和其它城市的大街上的窮人,為在非洲、紐約、倫敦和奧斯陸的窮人而獻身。他用他的死來勸告我們相互同情、互相愛戴。福音書中講的非常清楚:『像我愛你們一樣去愛,像我的父親愛我一樣去愛。我愛你們。』我們彼此間也應該互相愛戴,應該像上帝對待他兒子那樣,彼此將愛心貢獻出來。如果我們說『我愛上帝,但是我不愛我的鄰居』,這是遠遠不夠的。聖約翰說『如果你說只愛上帝,不愛鄰居,那麼你就是一個說謊的人。』如果連每日相見,彼此接觸,和你住在一起的鄰居都不愛的話,那你怎麼能愛一個看不見的上帝呢?所以,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去認識愛的含義。愛是實實在在的,是痛苦的。」

愛源自家庭

德蘭修女曾經訪問過一家養老院。這家養老院裡的老人都是兒女將他們送來的。盡管這裡的生活用品一應俱全,甚至還有點奢華,但是這些老年人卻都坐在院子裡,眼睛盯著大門看。他們的臉上沒有一絲笑容。當她轉向一位老姐姐,問道:「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這些衣食不愁的人總是望著大門?為什麼他們臉上沒有笑容?」那位老姐姐對她說:「這裡幾乎天天都是如此,他們每天都在乞盼著,盼望他們的兒女來看望他們。他們的心受到了極大的刺傷,因為他們是被遺忘的人。」

這就是世上存在的另一個種貧乏,被愛心遺忘的貧乏。德蘭修女提醒人們:「也許這樣的貧乏已經悄悄來到我們的身邊和我們的家庭中。也許就在我們自己的家庭中,已經有成員感到孤獨。也許他們的心已經受到傷害,或許他們處於某種焦慮不安的狀態。如果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可能我們家庭中的其他成員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煩惱。類似的事情是否已經存在我們的家庭呢?如果是,我們又如何來包容那些心裡感到孤獨的家庭成員呢?假如你是母親的話,你是否能寬容自己的孩子呢?西方國家最令我吃驚的,是許多男孩、女孩吸毒的現象。我總想搞明白這個問題究竟是誰造成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是:因為他們家庭中沒有人寬容、善待他們。他們的父母也許因為工作太忙而沒有時間照顧他們,可能一些年輕的父母過分忙於事務,致使孩子在街頭游蕩,甚至染上了惡習。我們今天在談論和平,而這些事情恰恰都會破壞和平。」

有一次,一位女士來到德蘭修女跟前,她心裡有極大的憂傷。她告訴德蘭修女說,她女兒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為此把心中的怨憤都發洩在母親身上,甚至不想看見母親。

德蘭修女告訴她:「現在你試著想一想你女兒童年時所珍惜的一些小玩意,也許是一些花朵或特別喜好的食品,把這些東西送給她,而切莫指望回報。」

她依照德蘭修女的話去做,把她女兒喜愛的花朵放在桌子上,或留給她一塊漂亮的花布,她並沒有期望女兒的回報。

幾天後,她的女兒對她說:「媽媽,來我這裡,我愛你,我需要你。」

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這母親所做的事,喚起她女兒童年時的歡樂,使她聯想起她的家庭生活。她必定曾有一個愉快的童年,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重新領會母親對她的愛是何等地令人歡樂愉快。

德蘭修女希望人們發現心靈的貧乏,發現自己家中的貧乏,然後將愛灌輸到貧乏之處,帶到家人那裡,帶到鄰居中去,去真正認識他們。她曾經結識了一個印度家庭,這個家庭有八個孩子。一天,她從一位先生口中得知這家人已經斷炊好幾天了,於是馬上給這個家庭送去了一些大米。孩子們看到大米眼睛都睜得大大的,眼睛裡還閃著興奮的光。然而當那位母親接過大米後,立即把它分成兩份,然後就出去了。原來她的鄰居是一個穆斯林家庭,這個家庭也正在受著饑餓的煎熬,所以她把德蘭修女送給她的米分了一半出去。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德蘭修女。家庭中的孩子們從母親那裡得到快樂,他們和母親共同享受著生活的樂趣,因為他們有母親的愛。這就是愛的發源地,愛的源頭出自家庭。

曾經有媒體問及她:「我們可能做什麼促進世界和平?」她回答:「回家和愛您的家庭。」

愛感動一切

德蘭修女在談到一些社會問題時,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現代人迷失在制度裡了,的確如此,我們對制度的依賴,已經遠遠超過對上帝的依賴,以及對人類之愛的依賴。」至今,因她的感召而成立的「德蘭修女合作者國際協會」,不要求會員繳會費,也不主動籌集資金,仍然恪守「祈禱、克己和為窮苦人服務」的信條。

她拒絕使她的服務制度化、設施化、專業化……她認為,如果有兩三個做醫生的義工願意免費值班就夠了。多年來,她從不添置治療方面的任何設備,哪怕是一架顯微鏡。雖然顯微鏡可能對快速診治某些疾病特別有用,但她卻認為:這看起來像是為了更好地為病人服務,但用不了多久,設施就會變得比病人更為重要。因為有了設施,就必然要對病人做出選擇。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勢必會成為醫院的首選。而那些注定要死的病人,則一定會被排斥在醫治之外,即便醫院和醫生願意幫助他們,但設施是有限的。

在德蘭修女看來,從來就不存在「不能再被收留者」,人人都可以再被收留,只要他需要。但是,如果仁愛傳教修女會的事業被設施化,制度化,那麼,這種無條件的再收留服務,勢必會受到限制。

德蘭修女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及在貧窮表面下的東西:尊嚴與關愛。在她看來,個人才是重要的。要愛一個人,我們就必須與他親密接觸。假如我們要湊足一定的人數才開始工作,我們就會迷失在數目裡,而無法全面照顧和尊重個人。她只相信個別的接觸,每一個人對她而言都是基督,他是那時那刻世上唯一的一個人。因為基督只有一位。窮人餓了,不只是希望有一塊面包,更希望有人關愛;窮人赤身露體,不只是需要你給他一塊布,更需要你給他人所應有的尊嚴。在他人面前,他們才感到自己不是一粒可有可無的塵埃,而是有尊嚴有價值的一個人。

德蘭修女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不在於她在物質上如何幫助了窮人——世界上有很多慈善機構每天都在致力於解決窮人的生存問題,而在於她始終堅信:窮人也是有尊嚴的。不僅如此,她還付出了一生的艱苦努力,在窮人淒慘卑微的外表下,尋找和發現他們的尊嚴。

德蘭修女是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被譽為繼1952年史懷澤博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來最沒有爭議的一位得獎者,也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世界上最有錢的公司都樂意無償捐錢給她,她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愛戴。

當她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一天,黃昏時分,她聽到有人敲門,打開門看到一個可憐的麻風病人。他衣不蔽體,饑腸辘辘,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她立刻給了他一張毛毯和一些東西吃。

不過,那個可憐的麻風病人卻誠懇地說:

「嬷嬷,今天我來這裡不是來索取什麼的。我聽說你獲得了大獎。因此,我今天早晨也決定將今天討來的東西都送給你。我從早晨一直乞討到現在,所得到的東西都在這個碟子裡了。嬷嬷,請一定收下我這個微不足道的禮物。」

於是,他把碟子遞給了德蘭修女,就像把所有家產給了她。她接受了,感謝了他。她數了數碟子裡的硬幣,共75派薩。德蘭修女把這些硬幣放在桌子上。她深深感受到人類是多麼的慷慨無私。

德蘭修女充分明白到愛的真谛,用她堅毅的精神和信念,一生身體力行,把愛、希望及歡樂帶給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德蘭修女跨越了宗教和種族的界限;她是道德力量的化身,她見證人性仍然充滿美善和希望。

德蘭修女在出殡的時候,印度總理跪在地下,印度閣員跪在地下,德蘭修女的遺體走到印度大街上的時候,兩邊高樓上的印度人都統統下來跪在地下,沒有人敢站的比她高。她的墳墓上寫的是「偉大的印度聖母德蘭修女」。

愛綿遠不息

德蘭修女,這是一個讓所有人感動而敬重的名字,這是一位讓人們感到溫暖的女人。沒有一個世俗的標准可以描述她,她母親般的笑容讓你感到心靈有了依靠。德蘭修女,一個沉默的行動者,用她瘦小的身軀承擔了整個世界的苦難。當她選擇了安撫人世間的苦難作為一生的目標時,她注定與珠寶容顏,風花雪月沒有關系,但世界因為她而顯得溫暖。她就用一顆質樸仁慈的心表達自己。

她出生那年,正是南丁格爾逝世的那一年。當她遵從上帝的呼喚,履行神愛世人的職責時,她所呼吸的空氣,與世界每個人所呼吸的相同。曾經在我們的嬰兒時代,在母親溫暖的懷抱裡甜甜安睡的時候,她在加爾各答市,每天早上四點就開始工作,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仁愛傳教會裡,每個修女所擁有的全部個人財產,就是一枚十字架,幾本經書,三套滾著藍邊的白色會服,一雙涼鞋,一床鋪蓋,一個搪瓷碟子,一塊肥皂,一個洗漱盆,一只寫有號碼的鐵桶——用來存放所有的東西。

1997年德蘭修女完成了自己在人世間的職責,離開了我們。但在她的墓碑上,刻著這樣話,讀著它,就好像她就在我們身邊一樣:

去愛別人,如同我曾經愛過你——Love another as I have loved U.

德蘭修女過世時,留下了4000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個慈善工作。在台灣,有一位證嚴法師,創辦了慈濟功德會,被人們稱為「台灣的德蘭修女」,在新加坡,有一位許哲女士,開辦了家庭式的老人院,被人們稱為「新加坡的德蘭修女」。

我們都有一顆廣被世界的愛心,當讀到德蘭修女的事跡,而被感動之時,我們會感受到她寬慰的微笑。人們稱她為「加爾各答的天使」,曾經,她是多麼真實地生活在人世間,诠釋了父母、上帝、真主、佛陀及所有宗教至真、至善、至純、至美的廣大深沉之愛。如今,她的靈魂已升入天堂,但愛的種子遍灑世界每一個角落,綻放無數美麗的花朵。

相關鏈接:
http://www.xuefo.tw/show1_7617.htm泰瑞莎修女如是說(一位慈祥長者的諄諄教誨)
 

上一篇:把白石頭
下一篇:淨空法師:談因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