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發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好,請看下面:【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勳,在此一舉。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好,這一段進一步描述人的身心的苦況。前面談到身體的生老病死,下面這一段談心裡的煩惱。
  “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好,我們來看:“心無常主”,這個“心”是指什麼?是指我們六識的心,它沒有一定的主宰,我們講這是虛妄心,它是隨著境界去轉的。我們這個妄心,每時每刻都在向外馳騁,去攀緣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境界。佛經裡面講心:一個是指肉團心,就是我們生理上的心——心髒;一個是指攀緣心、虛妄心——就是我們六識的心;還有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我們的常住之心。所以心的內涵我們一定要把握住,這裡面具有佛法心性上的奧妙。我們的妄心是生滅的,是不住的,所以它不常。但是相對於不常的妄心、生滅的妄心,還有一個不生滅的真心,對這個有時候我們很容易迷惑。
  在《楞嚴經》裡面,波斯匿王跟佛之間有段對話,就談到真心和妄心的關系問題。當時波斯匿王也覺得生命無常。佛就問,你的生命是不是也是變異的、敗壞的?波斯匿王說他相信這一點,因為他從小到老,感覺十歲的時候比一歲的時候要衰老,二十歲時比十歲要衰老,直到他今年六十二歲的時候,那比青壯年時更衰老了。衰老了一定要走向死亡,所以他認為人是會死亡的。那麼死亡的時候,對於這種不死的東西,他不能了解。所以對那種斷滅見,他覺得是有道理的,人是要死的,所以心也就沒有了。佛見他有這種疑惑,就對他循循善誘,開示他當下不滅的、不受生滅的那種見性。這個識是變的,能見的見性是不變的。所以問:你什麼時候見過恆河?他說在三歲的時候,他母親帶他去禮拜耆婆天的時候,他就見到恆河,到了十歲、二十歲,他常常就見恆河。好,佛就以這個來講,你在十歲的時候,二十歲的時候,乃至六十二歲的時候見恆河,你的身體隨著你的年齡在變老,這是你能夠看得到的。然而你在十歲的時候見到的恆河和你在六十二歲見到的恆河,你的見性有沒有衰老?這個見性有沒有隨著你的面皺,你看到的恆河水它也發白面皺?你十歲見到恆河和你六十二歲見到恆河是一樣的,沒有衰老的過程。你的身體是生滅的,隨著你的死亡而終結。但你不生滅的東西——見性,就不隨你身體的生滅而終結。所以見性——能見之性是不生滅的,他永遠存在。你的身體是生滅的,是會死亡的。是不是這個道理。當下波斯匿王就明白,真的是在生滅的身心裡面有一個不生滅的見性,這就是我們輪回的道理,生命是要延續的。
  所以不生滅的就像主人,生滅的就像客人,主人常住,客人會離開、會生滅。從這裡我們來觀察心——心無常主,心無常主就像風裡的一個蠟燭,它會一閃一閃的;就好像水上的波濤有高下、生滅。而且這樣的一個心,又分了六根,就好像一個家庭有六個門戶,這六個門戶又能產生六個兄弟,就是六識。這六識一定是非常撓亂的、干撓的,它一定是向外追逐的。這個眼根一定是要看外面的顏色,追逐外面的顏色,而耳根一定要追逐外面的聲音,所以就處處奔馳。這就是我們的妄心,叫心猿意馬,它的特點是他住不下來,一定向外跑。而且它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都是無常的。你這個舌頭嘗一個東西,當你身體比較好的時候嘗得很甘美。但同一個東西,你生病的時候一嘗就不好吃、很苦。是不是那個東西有甜有苦呢?不是,是我們的舌識變化無常所導致的。所以這沒有主宰的、不能常住的妄心就好像商人在到處奔波。商人憑什麼奔波?哪個地方有利益,他就跑到那個地方去。所以我們為什麼活得很累,內心非常焦慮?這個心沒有一天安頓下來。佛教修行就是要修這個心,就是把這顆心猿意馬的心收攝過來,把它契入到我們的妙明真心,融合一處,不要亂跑。一個對佛法沒有修行的人,他對心的狀態是一概不知道的,因為他整個六根追逐外面六塵產生六識,整個就是在那裡顛倒過日子。但是我們如果修點行才會知道,我們的心是這樣的狂野,是這樣的如激流水,湍急得很。是那樣地充滿著貪、瞋、癡、慢、疑的煩惱。
  我們知道這個心是這種狀態,還幸虧修行有所進步,你沒有通過修行,沒有通過念佛,連心裡的狀態都不知道。進一步我們要控制住這個心,安住這個心。凡夫眾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所以任這個狂心奔逐在外面的五欲六塵裡面,造作種種的惡業。造作惡業就身無定形,身就是我們四大的這個身體,它沒有一定的形貌。一個人不是固定永遠是這個樣子的。一轉身就改頭換面,別說轉身,就是今生隨著你的善惡業,原來你比較善良的時候長得就比較好看,以後越來越惡的時候,今生都變得面目猙獰,面相都變化了。更何況隨著多生多劫乃至今生的善惡業輪轉在六道裡面。今生可能是人的面目,下輩子可能變成馬了、變成豬了。今生由於心還直一點,還能夠站立起來。如果今生在人身裡面心很橫,蠻不講理,心橫身體就橫,那你就變成橫行霸道的畜生了。
  所以輪轉六道裡面,這個身體就好像一個房子,你善業多,你住的房子就是高樓大廈、海邊別墅,很滋潤;等一下子你惡業多,你就住一個小茅屋、貧民區,周邊都是垃圾。所以房屋頻頻地去遷徙。他不是永遠住在同一個屋子裡面,或者高樓大廈,或者破壁殘垣。這就看自己的善惡業,決定我們今生是人,或下輩子是畜生,下輩子是餓鬼,可能又到地獄,可能又轉到天上去。就好像房屋頻頻地搬家。在這樣一個頻頻搬家的過程當中,那是“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就是我們在六道輪回裡面的這個身體——四大的身體,輪轉的數量有多少呢?把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土地碎成微塵,每一個微塵就是一個身體,那你說我們在輪轉過程當中經過了多少多少的身體?數不清啊!今生是人的身體,下輩子是狗的身體,再下一輩子是蛇的身體……一個身體按一個微塵來算,都沒有辦法來窮盡、算清楚我們往返在六道裡面的身體。
  “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在每一次這樣遷徙的生命過程當中,都要經歷愛別離的苦,親愛的人要離別就會流眼淚,在這個輪轉過程當中,跟自己親人離別的淚,把它加起來超過四大海的波濤。在輪轉的過程當中,我們的身體死亡的骨頭,把它堆起來超過須彌山:“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我們死亡的屍體,把它一具一具擺起來,那整個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擺不下。你說這種事情若不是佛跟我們說,我們哪會知道啊!所以我們看:“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你說苦不苦啊!
  如果不是一向聞到佛的語言,這樁輪回的事情我們凡夫誰能見到?誰能聽到?如果今生不是僥幸讀到佛經,這種輪回的道理我們怎麼能夠知覺?慶幸我們得人生,慶幸我們信佛法,能夠知道這個理和事。知道理和事怎麼辦呢?“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癡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我們知道了經過這麼多生死,也知道生死全由貪欲、愚癡所導致。貪欲、愚癡不斷,生死輪回不能了斷。所以在這裡要加以警覺。以前不知道去造業,輪回還有情可原。現在已經知道了,還像原來一樣貪戀五欲六塵,還像原來一樣愚癡迷惑顛倒,那就不應該了。如果還是像原來一樣去起惑造業,那只怕萬劫千生,就不知道多少時間了,由於今生這一錯,沒有抓住機會,就永遠的錯下去了。因為我們得人身很難,得人身就像盲龜值木,得人身的概率非常非常小,但失去人身的概率又非常容易、非常多。所以“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什麼叫良時?良時就是得到人身,六根完備,又聞到佛法,這就叫“良時”。你碰到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時,你沒有抓住這個機緣,它就容易交臂而過。你再要得到這個良緣、良時就很難。今生大家聞到淨土法門,今生若不能往生,意味著什麼?那非常可怕,前面講的地獄、畜生輪轉就是我們要去的家,要到那裡注冊報到,不可能到其它地方去。你觀察自己的念頭是什麼,就知道一定到哪去。所以在這輪轉過程當中,三惡道裡黑暗冥冥,跟你的家親眷屬別離,以後是長劫可能再難以碰面。你自作自受,到畜生餓鬼地獄得到那樣的惡報,你是自因自果,你造了這個因一定自己受這個果。這裡面的痛苦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這樣的痛苦也只有自己去擔當,就是父子至親也不可能相代。我們談到這裡,怎麼能不驚心動魄,怎麼能不膽顫心驚,怎麼能不把菩提種子激活出來啊!
  “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欲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勳,在此一舉。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是故”,就是承上面所描述的生死的種種苦況,是這樣的可畏。由於這個因緣,我們當下就應當發出一種心,要斷絕生死的長流,要超出愛欲的苦海。我們輪轉的根源就是貪愛,愛是生死根本,由愛就生起了欲望,由欲望就有這個身體。我們投生是什麼?就是我們一念的貪愛過來的,才感得這樣一個業報的身體。由這個生就有苦,生老病死就一起來了,十二因緣的三世輪回,一個一個的就接連不斷了。愛欲是生死流的根源,所以我們要斷愛欲。怎麼斷?就要有般若智慧的寶劍。所以為什麼要持戒,為什麼要觀察淫欲如火坑,這樣斬斷了生死的源頭,自然就可以出離愛欲海的苦。所以無量劫以來莫大的功勳,莫大的功勳是什麼?世間的五欲六塵、功名利祿都不是什麼功勳。生死是大事,你把生死的這樁事情解決了就是你最大的功勳。今生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最大的功勳就看這一世能不能成就,在此一舉。怎麼在此一舉?就是念生死苦,發菩提心。要生死心切,才能夠渡過生死的苦海,借助般若的航船,到達涅槃的彼岸。一個生死心切的人,他自然就會遠離這種愛欲的誘惑。
  對一個死刑犯你可以做個試驗:如果看一台戲,唱得非常精彩,這時候你讓他端一碗油端在那裡,說如果這碗油頂在頭上,沒有滴下一滴,就給你免除死刑;如果滴下一滴,就要斬你的頭。這時候你讓他看那些花花綠綠的美女、場景什麼的,他只會注意他的油不要滴下來。等到演完了,你問:你看到了什麼?他會說不懂。聽到什麼?不懂。為什麼?他全心貫注在那個油上。所以自然而然,生死心切的人,對這種五欲六塵,他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修行為什麼生死心不切?我們生死心為什麼不切,就是由於我們對前面討論的東西沒有感覺。所以“曠劫殊勳”就在這一生,就在當下發菩提心。念生死苦,發菩提心。  

上一篇:大安法師:發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五
下一篇:大安法師:發菩提心的十大因緣 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