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漫談“禅與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漫談“禅與我”
《圓覺經》:“修習禅法,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皆依隨順;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大智度論》:“何等善根不墮六道、聲聞、辟支佛,亦不墮頂?行不貪欲(財色名食睡),深入禅定;行不瞋厭,深入慈悲;行不邪癡,深入智慧。如是禅定、慈悲、智慧,無事不得,何況此四事”。禅(靜慮)是佛教之魂;定力安住慈悲和智慧,稱作正定或三摩地(粗音譯:三昧);禅是法體,三摩地是體性。禅的最高境界是心中無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中觀真智,無相空慧。星雲大師教誨:“欲行正道,須運悲智;欲證正道,須悟無我”。《金剛經》:“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無我”是大乘菩薩的精神境界;不是小乘羅漢的執“空”。“心中無我”並非離心,而是不著心相(我、人、眾生、壽者);亦有稱謂“無心”或“心空”,詞殊理同。相對無我:如來一百、菩薩九十、辟支佛八十、羅漢七十、預流六十、無色五十、有色四十、天人三十、好人二十、普通一十和癡人零分。有我即迷,無我即覺;迷覺凡聖,念念遷變。精修無我,離欲棄相;動態趨靜,升上高層。佛性本有,癡於執我(自我意識);念念無我,悲發智明。志願捐獻器官者(意外死亡或壽終),閻王給提高福報一個等級。目前眾生,急需器官;佛子救難,義不容辭。德優往生,功在生前;不在臨終,誦經念佛。佛教不是“死”和“鬼”的宗教;而是“人生”和“人間”的宗教。筆者懷揣字條:“如果我意外死亡,所有器官無償捐獻給需要的人”。 利我向內,利他向外;內增外減,內減外增;眼前利益,如何分配?人之大小,隨之改變;超過極限,色相就變。我大悲小,悲小人小;小到最後,退化禽獸。我小悲大,悲大人大;大到最後,進化成佛。量變質變,因果定律;身心相應,轉世變相。人我不同,人是抽象概念(無相、不可數);你我他她,具體形象的人(名相、可數)。舉個例子:你看見過人嗎?你沒見過人;你看到的是個體:張三、李四……。張三是人,但人不是張三;因為張三不具有各種人的別相。張三具有各種人的共相,所以被認為人,而不是狗。人的大小是用精神優劣衡量的,不是財富、相貌、權力、地位、名氣……;因為精神是物種轉化的推動力,達爾文的進化觀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不例外。業由心造,形隨業轉;色相差別,自心造就。雷鋒我小,人就變大;普賢無我,充滿宇宙。明徹此理,解悟見道;若能做到,證悟成佛。普賢菩薩:“因為心於眾生平等,則能成就圓滿大悲;因為大悲心系眾生,則能成就覺者如來”。考慮問題,先人後己;利益分配,利人覺己。多做善事,成為好人;加行菩提,升華人格。好人成佛,佛是大好;好人未做,豈能成佛。星雲大師:“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做好人”。雅言稱贊:高尚之人;高在精神,尚於無私。世善歸屬初級佛法;佛法兼融世間善法。世出入法,一脈相承;三法融合,圓成佛法。佛教通天,根植人間;慧果升天,福種人間。遁世成佛,如籃提水;空中樓閣,虛幻不實。學誠大師:“出離心是小乘佛法的根本,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 真正的菩提心,包含利他心和出離心兩個方面,兩種心都圓滿才是菩提心。出離心使利他心更加清淨,利他心使出離心更加深廣(人人出離)。如果沒有出離心,利他心就等同世俗的仁愛心,或其它宗教的愛心;如果只有出離心,沒有廣大的利他心,那麼就是(小中)二乘了”。淨慧大師:“善用此心,善待一切;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無私奉獻,佛語布施;講經說法,與時調整。再來之人當學普賢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心中無我。因由慈悲,不住涅槃;因由智慧,方便度生;因由禅定,不貪五欲;因由願力,苦行不懈。《維摩诘經》:“雖行三界(欲界、有色、無色),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普度眾生,是菩薩行”。達摩大師稱之為“大禅定”:四相除盡,人間涅槃(不二法)。不來人間,何以還願,何以度生,何以成佛。了斷塵緣,並非無緣;心定菩提,身行功德。 菩薩不畏五濁艱 救苦度生信念堅 世間成佛泥生蓮 佛教生來在人間 煩惱困境似山澗 激發菩提登峰巅 煩惱菩提並蒂蓮 佛道從來跋無間 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和命濁。 《楞嚴經》:“當度眾生,滅除度相”。無相(我人物行果無)布施,心中無私;不求福樂(世法),不證涅槃(出法)。《十輪經》:“不見施者(人我相)、不見受者(人相)、不見施物(我所)、不見施行(德相)、不見果報(法我相)、不見無所得行(法相)”。《金剛經》:“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慧律大師:“為而不有,善而不居”。世善(人天乘)人我執,自利(五欲)利他;出世(小中乘)法我執,利他利我(涅槃)。文殊菩薩:“淨施之報是涅槃道之資糧”。我相差別:先我後他,先他後我;私我變小。行為差別:為我為他,為他為我;作為變大。世間癡人:利己無人;私我最大,作為最小。入世菩薩(大乘):利人捨己;私我殆盡,作為無量。星雲大師:“有己無人,是十足小人;先己後人,是世間凡夫;先人後己,是正人君子;有人無己,是大乘菩薩”。入出世癡四類同在,心性差別亦可喻為:大善無私,中善小私,私我小善,唯私無善。有為法(世善)利欲,無為法(出世)利涅;作為法(入世)雙利,不求而獲得。發願菩提,全數回向;普施法界,救苦度生。往復增上,其德誰測;“不為己樂,但求眾脫”。《大智度論》:“如是回向不墮聲聞、辟支佛地”。出法小乘,我相法執,滯於涅槃;入法大乘,無相中道,徹悟解脫。人小大乘,應機選修;逐次提高,精進不懈。《十輪經》:“唯修大乘,能得究竟”。尤其居士,適修大乘;持戒不足,功德彌補。求法於上,得乎其中;求法於中,得乎其下;求法於下,必然落空。修學大乘,優先往生;諸佛歡喜,眾生祈盼。《佛說出生菩提經》:“自發菩提心,復脫多眾生;為世作利益,成就自利益;復令他解脫,此彼無差別”。“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如此小氣,豈能成佛。佛祖教誨:“不修眾善,不達真心”。 因果不昧歸自體 利他利己本一體 心中無我行菩提 十界生靈不分體 大悲無相,所謂覺悟;“內無所得,外無所求”。行不著相,修學要訣:自利利他,不求果報;自覺覺他,行菩薩道。力修無我,六十及格;諸佛加持,壽終往生。億萬佛土聞禅法喜;彌勒淨土禅修為主。華藏世界普度眾生的正法是禅法,主流大法;尊重人格,開發悲智,人人成佛。 小乘無為,執“空”成相;神識不滅,實為半空:棄虛相我(陽界),執實相我(陰界)。無欲無求,涅槃寂靜;十善十惡,是非全無。在陰界稱法身,入涅槃稱報身,附陽胎稱應身,變現身稱化身。方便講法,立諸假名;陰陽合一,實為一體;肉胎生死,法身永存。無常之相是虛相,恆常之相是實相;有相之相是虛相,無相之相是實相。世間愚人,貪著有為;幻妄色身,虛相之我。塵戀五欲,愛恨情長;十惡十善,苦海沉浮。有為濁法,生死輪回;欲求解脫,當行菩提。星雲大師:“發財不如發心,改運不如改心”。執虛和執實,都是我執(自私):人我執(事障)和法我執(理障)。大乘(菩薩)悲智,心系眾生;即不執虛,也不執實。往來陰陽,不住不離(中道);如此空“空”,即是真空。棄相發心,常來人間;救苦度生,實踐大願。無相之我,念念度生;心中十界,同體大悲。小中二乘,已除事障;未破理障,閉關自守。自修其樂,自我解脫;捨離眾生,情斷菩提。涅槃自戀,心難安隱;十界一體,相互影響。心性無常,變化之中;復員退轉,不乏其人。私我不除,萬佛無奈;藥師如來,亦無良方。生命若滅,一了百了;生命永恆,卻不守恆。唯有度盡眾生,消滅物體陽界,方可避免退轉;此即大乘作為。 眾生情欲貪有為 小乘情涅執無為 大乘禅者二不為 發心菩提行作為 海濤大師稱之為“大我,宇宙之我”;悲願之大,菩薩情懷。此種提法適應現代人的自我、人權、平等意識,契入當前社會關注:人生價值,價值取向,人生意義,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地球村,宇宙探索,不明飛行物,外星人等熱點話題。“私我(無明)”固然是靈性生命的屬性和本能(固體),但可通過“愛心”擴大(液體),再由“慈悲”蒸發(氣體);大我至極,就是“無我”。將人生觀放大到社會觀(莊嚴國土,利樂眾生),將世界觀上升至宇宙觀(覺悟眾生,皆出苦海)。由離欲無為的小我,膨脹成棄相作為的大我;與天地眾生融為一體,成為宇宙超人(大圓鏡智)。學誠大師:“我們要在有限的人生當中,去體現無限生命的價值;在有限的時空因緣下,去實踐和完成最寬廣的佛法事業,去描繪自己生命的藍圖”。慧律大師:“人的價值,在於奉獻與犧牲。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托,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信者能入,智者能度”;正信正修,無願不成。世法活在情欲熱惱,塵勞之中;出法活在無情冷清,閒呆之中。 修學不正,垢病生成;怪來怪去,都怪有我。 心中有我,尚未覺悟;心中無我,大徹大悟。 此即四空,明悟徹解:淨心慈悲,靈性智慧。 於塵不貪,於涅不執;悲智度生,圓滿正覺。 涅槃法相,執實有漏;塵戀情欲,執虛邪修。 四大五蘊,本空無我;一念妄執,墮入六道。 原本無我,何必執我;執我有我,不執無我。 無我修成 正見正信;有我修成 邪見邪信。 無我修成 真智空慧;有我修成 邪癡邪慧。 無我修成 大悲菩薩;有我修成 戚戚小人。 無我修成 菩提正果;有我修成 三途苦果。 我我我我,有我害我!無無無無,無我救我! 通則不痛,不通則痛;離欲棄相,通通通通。 持戒布施,離欲慈悲;戒定忍辱,棄相智慧。 精進修學,五度督察;慈悲智慧,成佛善因。 無始劫來,眾生無明,伴隨佛性,同時存在。 心源淨心,本無貪心;塵識情欲,引發貪心。 性源淨性,本無邪性;三毒久熏,習成邪性。 無明妄想,轉化內因;物境誘惑,轉化外緣。 覺著智性,悟著悲心,無邪無私,即是覺悟。 初始法身,單純無慧;心性未定,尚未開悟。 佛之法身,久修除垢;心性覺悟,慈悲智慧。 淨心發悲,即是明心;智慧不惑,即是見性。 無私奉獻,即是發悲;不著四相,即是不惑。 欲修見性,須增智慧;明辨正邪,棄惡揚善。 欲修明心,先淨染心;不貪五欲,不戀六塵。 我執無明,煩惱之根;六情五欲,痛苦之源。 欲斷煩惱,唯破我執;欲出苦海,唯泯情欲。 持戒生定,禅定增慧;定慧觀解,當發菩提。 私欲情感,人我痛苦;無私慈悲,人我快樂。 人生之樂,莫過奉獻;發心之後,即感愉悅。 明心見性,升華人格;守本真心,圓滿佛格。 心淨身淨,言淨行淨,與佛相應,方入淨土。 淨心思正,明心樂善:無時不善,無處不善。 染心思邪,私心造惡:無時不造,無處不造。 善惡業報,如影隨形;離欲行善,即出輪回。 佛教生來,專淨人心;有我無我,皆由自心。 誠心修學,定能往生;誠與不誠,都在於我。 達摩大師:“迷時在此岸(眾生),悟時在彼岸(中乘辟支佛),不迷不悟在中流(小乘羅漢)。如來菩薩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亦不在中流”。《維摩诘經》:“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此纏縛彼隱愧 不迷此不執彼 心無妄即涅槃 真解脫在不二 當菩薩行菩提 救苦難度眾生 身在此心思彼 來無礙回無礙 在五欲行不貪 戀即迷回無期 當大悲莫逍遙 眾生盡入涅槃 這是一個中觀法(中道)的例子。非有非無,即有即無;跳出邊中,不即不離。中觀法的表相是動態的,法無定法;酌情視需,對症下藥,不拘一法。中觀法的第二個要點:促進事物轉化,升上新高境界。比如社會進步;不是因循守舊,更不是倒退。中庸,合二而一,只是諸法之一;恆即不離,即成法執;翻手演出“一分為二”。合事佬,和稀泥;無原則,無正邪。究其因由,我相作祟;消極好人,由此產生。中庸法念治理社會,必然導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換湯不換藥。萬法性空,緣起平等;妄執邊中,逆理違法。世法道德,利益共享;人人克己,隨順公理。“家天下,皇權至上(人治)”之私我,實在太大了。踐踏民權,亵渎神明;違背情理,天地難容。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亦是不合情理。私心私有,邪惡之源;自私自利,必然墮落。 悠悠封建五千冥 痛定思痛革皇命 發家致富又搖鈴 五欲拼命無止境 貧賤富貴皆無明 出離輪回真革命 到達彼岸莫忘情 再來人間度百姓 妖魔叫囂:恢復君主封建制度;癡心狂妄,不得人心。遮掩粉飾:“不壞國制”;不過是張畫皮,何必再立牌坊。要斷新中國的命,不自量力,不識時務;革自小命,遺臭萬年。人類思維已趨向理性、民主和法治,社會必然向合理化調整。錢文忠教授:“儒學是宗教”。有關倫理道德的學說,都屬於宗教范疇;宗教與實際生活密不可分。宗教不可以參與政治和干涉法律;只能協助政府:淨化人心,救苦救難,和諧社會,建設國家,保衛和平。錢文忠教授:“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摒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儒、道、佛三教,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有去偽存真,棄劣納優,與時俱進的任務。教門本應無私,何劣不棄;為了強國富民,何優不納。 佛祖講法,如指(法)標月(涅槃);法性本空,應機設教。領會要旨,靈活用法;切勿執法,觀指忘月。到達彼岸,證悟法空;即當棄船,勿寢法船。如病與藥,病愈棄藥;如敲門磚,門開棄磚。著相修學,難於見性;執法無慧,難盡愚癡。中道修學,不即不離;即不固執(法我相),也不無法(壽者相)。“如來說法,皆是方便,引導,權宜之說”;不可死執,或者盲從。比如現今妖魔炒作“末法時代”和“世界末日”。大乘菩薩,人間修行,人間成佛,豈有末法。釋法的繼承人,彌勒菩薩將來成佛,豈有末法。過去百年,法雖弱期,往生人數,反增不減。多事亂世最顯真心,菩薩生於煩惱之中。激發菩提,提高覺悟,增加悲智,斷除煩惱。大乘佛教,人間佛教;眾生未盡,豈能中辍。佛說萬年後,他有末法;但沒說接囑人地藏有末法;地藏沒有末法,除非眾生度盡。佛說末法,用心良苦;意在加快,救度眾生。提醒後人:外道亂法,妖魔滅法,嚴加防范。其二激勵,精進修行;莫止小乘,修學大乘。其三綢缪,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應對突發。正如做事:壞處預防,好處努力,方為上策。末法可有,亦可化無;懈怠即有,精進即無;小乘即有,大乘即無;邪法即有,正法即無。順逆境緣,不可避免;但可轉化,事在人為。一切心造,心轉萬物;人生歷史,是心造就。萬法無常,佛運能轉;萬眾發心,就能轉變。佛法弱期已經過去,切勿再傳末法時代。人雲亦雲(眾生相),缺乏智慧;或迷心竅,邪信難改。大小妖魔制造末法,其罪惡目的:毀佛正法,阻佛度生,誤導邪癡,神權控制。正法興盛,四眾受益;四眾精進,正法興盛。法界佛子,齊心行願;弘揚正法,開悟愚蒙。中觀思維:佛法無邊,豈有末法;即無末法(斷),亦無恆法(常)。套用《金剛經》裡面的透三句:佛說末法,即非末法,是名末法。第一個“法”是抽象概念,無相;第二個“法”針對實相而言;第三個“法”指虛相,名義上的末法。明了中觀法、具體與抽象關系、虛實概念和無我觀念,就能理解《金剛經》的全部義理。對於佛的權宜之說,應取中道:不即不離。《楞嚴經》:“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金剛經》:“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悟明真相,萬法性空;借(法)相離(我)相,無相升空。勿執一法,勿著一相;執法非法,著相有相。 發願出離者,都倡導“空慧(般若)”。文殊菩薩:“當知般若度即是佛,……。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從般若度中學,得正覺及高勝梵行人。…… 善男子、善女人,若求佛道,若求辟支佛道,若求聲聞道,皆應供養般若度,恭敬、尊重、贊歎,華香乃至幡蓋”。“空慧”即空性智慧,要求內外皆空:內不著心相,外不著事相;公正客觀地看待一切事物的現象和本質,及分析相互間的緣起關系。慧別萬相,無事不知(俗谛);智識機性,無理不解(勝谛)。法不自生,緣起心現;連鎖妄執,塵識所變。法性雖空,緣起不空(事相);正因緣起,所以性空。 凡事皆有因和緣 有緣無因如等閒 有因無緣難如願 因緣會合夢方圓 轉入陰界回頭望 癡狂人生淚汪汪 塵勞苦盡夢一場 五欲世事皆虛妄 “無見之見是正見”。“無見”即不著四相,沒有成見;“正見”指事物的本來面目。正如不帶有色眼鏡,才能看清物體的顏色。若有成見,正見不生;如鏡有垢,色像不現。淨心虛寂,空靈觀照;六識不生,慧鑒無窮。四皈依法,即是般若智慧具體的應用:“依智不依識(情感),依法不依人(佛尊在內),依義不依語(表相),依了義不盲從(迷信)”。世法講: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即使是爹娘,也不能家族犯罪;孝法高於孝人,孝國大於孝家。中國自古就有“大義滅親”和“忠孝難能兩全”。大孝小孝,境界不同;孝果優劣,空慧分曉。“正見”是學佛修行的保障。“四皈依法”和“學佛八正道”等一切正法,都出自無我的空慧;“四相”及一切邪執,都出自私我的心識。有了正見,才有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而“無我”是產生正見的基因。先啟無我,後有正見;一次無我,一次正見。又“正見”是產生正信的前因;先有正見,後有正信。海濤大師:“信而無智,增長邪癡;智而不信,增長邪見”。佛教信仰應該理性智信;不該感性輕信,更不該盲從迷信(眾生相)。星雲大師:“信仰要以正見深入體驗”。《維摩诘經》:“無見無不見”。此句中的“無見”,即要無成見;又要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不被其迷惑。“無不見”指看清事物的表相和實質(真相),及與它事物的緣起關系。比如“人間佛教”是大乘佛法的表相;目的是加快救度眾生。彌勒菩薩: 手把秧苗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成稻 退後原來是向前 淨土何處?就在心中,就在身邊,就在人間。依報隨正報轉;環境隨心境轉。心淨土淨,心濁土濁;天地一如,淨濁在心。心心淨土,人間淨土;天地同淨,融合一土。如此行願,早日度盡;諸佛眾生,皆大歡喜。再如,正法佛教從一開始,就重視學習各種科技知識和應用;提倡五明:聲明(語言)、工巧明(科技)、醫方明(醫學)、因明(邏輯學)和內明(大小乘佛法)。學習科學,是為了深入了解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有助於解除蒙昧,破除迷信,辨別正邪,理解佛法,定心離欲,發願菩提,救苦度生。妖魔反對閱讀正法佛經,反對現代白話文和簡化字,反對眾生了解科技,反對醫學研究;用盡愚民伎倆,目的是繼續扮演假善人,哄騙眾生,神權控制。廣學多知是開發智慧,選擇正法和保障正修的需要;“有比較才有鑒別”。妖魔害怕眾生廣學多知,增加智慧;因為知識和智慧能看破它們的陰謀詭計。缺乏知識和智慧,是人類深陷苦難的原因之一;只有消除邪癡,人類才能獲得解脫。現今妖魔披上佛衣,打著佛的招牌,講些似是而非的“佛法”;其實宣揚邪法,誤導眾生走入歧途;同時高調“僧贊僧,佛法興”。悲心弱者易上其當;智慧低者易受其騙。世智:“當事者迷(迷癡表相),局外者清(清楚實質)”。大眾學法,要用空性智慧辨別正邪,不可輕信甜言蜜語。佛教是理性和科學的宗教,是破除迷信的宗教;使人進化,提高覺悟,增加智慧;不該退化,變成邪癡。科學與佛教中的正法,並不矛盾;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反過來講,經得起科學檢驗,理性判別和邏輯推理的佛法,才是正法;“真金不怕火煉”。進一步講,經不起科學檢驗,理性判別和邏輯推理的佛法(無論哪位佛說),就是邪法;“假的真不了”。佛教是開放的宗教,主張人佛平等,反對個人崇拜和神化神權。歡迎科技工作者和各界人士,參與鑒定佛法;“真理越辯越明”。尤智表(科學家):“科學造詣愈深者,愈能解釋佛經中素不能解的真義”。要做到“無見”,首先要做到“心中無我”,念念無相。慧律大師把般若智慧比作“透視”;這是對“空慧”最恰當、最簡練的喻釋。所有“不二法”的范例,都是般若智慧透析的結果。比如人間(妄想)和涅槃(無妄):身在人間,心無妄想(五欲),何異涅槃;身在涅槃,心有妄想(執“空”),何異人間。執“空”和五欲都是妄想,只是環境和內容不同罷了。因此,菩薩不住涅槃,不戀人間;行願菩提,救苦度生。學誠大師:“四智菩薩不住涅盤”。心中無妄,何須入涅;涅槃意境,實在心中。又如愛和恨,相對比較存在;有愛就有恨,反之亦然;皆從“私”起,都是無明。因此,我們布施時要慈悲,不要有人相(喜厭)分別;平等對待,按需給予幫助(平等性智)。《十善業道經》:“一切所有,悉以慧捨”。無緣大慈,意即在此:不擇冤親,同樣濟度。“佛度有緣”;我相人相,愛憎分別,悲小乘小。仁愛固態,博愛液態;我相神相,皆漏不滿。慈悲氣態,無相無界;於陸水空,普濟萬物;如天廣覆,如地盡載。太上老君,入世不俗;棄丹發願,習位菩薩。道家寡欲,一字禅功;勿執五蘊(色受想行識),莫戀神通。欲過五陰,唯憑“無我”;慈悲智慧,無關不過。普度眾生,一切含識;天堂地獄,十界一體。 星雲大師拆字:“知識如果得病了,就是癡”;病在慈悲不足,癡在邪慧造業。跟大師對一句:慈悲如果得病了,就是愚;病在智慧不足,愚在姑息邪惡。慈悲是一切知識的指南;沒有慈悲,知識就會被邪用,造惡業。現在高智商犯罪,屢見不鮮。知識一旦用於造惡業,就是邪癡,不是智慧;因為智慧的屬性是慈悲。慈悲本身就是一種智慧,而且是所有智慧的主心骨。老百姓講:“善有善報”和“吃虧是福”;至少可以消災和避禍。慈悲也是智慧增長的原動力;慈悲越大,智慧才能越高。智慧增長的直接動力是菩薩行;煩惱促生智慧。世法講:“實踐出真知”。慈悲減少,智慧降低;減少越甚,降得越低。《大丈夫論》:“有智無悲,障菩提道”。智慧減少,慈悲變愚;減少越甚,愚得越蠢。比如嬌慣子女,溺愛不得好報。星雲大師:“愛的淨化是慈悲,愛的升華是智慧”。慈悲應受智慧調控;沒有智慧,慈悲可能滋生壞結果。“壞結果”和“造惡業”都是罪行;但量刑輕重不等,因為動機不同。慈悲喻手,智慧喻眼;悲智雙修,手眼並用;缺一非法,不成正果。學佛歷來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實踐,菩提願的落實。《佛說演道俗業經》:“大慈大悲,不捨權慧”。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和四攝(布施、慈語、利行、同事)等善巧方便,都是普度眾生(勸人學佛)的智慧(成所作智)。妖魔宣傳:“慈悲培養禍害;方便培養下流”。正性發令,所謂良知;慈心主行,所謂良心。如此宣傳,用意何在;如此自私,是否禽獸。應機講法(世出入法),因人施教(妙觀察智);適時勸進,修入大乘。大慈、大悲、大願、大行和大智,都源自“心中無我”:反過來講,著我相者不可能有此五大。心中無我,才有大慈;因有大慈,激發大悲;大悲心起,始發大願;大願力促,起動大行;六度萬行,方得大智。五大同根,即串亦並;相互促長,圓融一體。俗語:“藝高人膽大”。《優婆塞戒經》:“若有說言,離於慈悲得善法者,無有是處”。星雲大師教誨:“以空慧修道,以慈悲進德,以忍辱養力,以布施培福”。發心學佛,先學慈悲;慈悲心起,自然布施。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和四攝,皆以布施(慈悲)為首;綱舉目張。《大智度論》:“如佛說布施是助道因緣。復次,人命無常,財物如電;…… 以是應施,作助道因緣。復次,財物是種種煩惱罪業因緣,常應自捨;何況施得大福而不施”。慧律大師:“認為擁有是錯誤的;認為失去亦是錯誤的”。 光著身子墜 裸著身子回 何物捨不得 善報如影隨 《佛說善生子經》:“凡人富有財,當念以利人;與人同財利,布施者升天;得利與人共,在在獲所安”。今世精神貧乏,來世物質貧乏;今世精神富有,來世物質富有。學誠大師:“自他相關受恩益,慈善施財合情理”。衣食住行,誰能獨處;累劫父母,誰無雙親。三布施(佛法、無畏、錢物)中,財施最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法出法,遞增圓融。學誠大師:“慈善是行更是心,自他不二即和諧”。隨力而行,盡心而為;布施在行,更在於心。同情是心態,異體同悲;慈悲是行願,同體大悲。同情在先,慈悲繼後;由心到行,突破私我。中間過渡:感同身受;一念之差,凡夫菩薩。無力之時,心存行念;有力之時,即當奉獻。家裡家外,濟困解難;力所能及,無論何善。獻血救災,扶貧助殘;志願愛心,當仁不讓。勇於實踐,投身公益;灑給人間,真情實意。佛教要求上報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三寶恩),下濟三苦(畜生苦、餓鬼苦、地獄苦)。星雲大師:“人之惑,惑於私,除私則明;人之病,病於惰,去惰則勇”。心主表意,性主內情;表裡如一,落實於行。虛情假意,沽名釣譽,參私謀利,不是佛子。修心修行,實實在在;虛的假的,欺騙自己。法界佛子,人間師表;身語意行,一定表帥。普賢菩薩: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愛著。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發菩提心,傳法興教。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見路無塵,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具諸善法。 若見眾會,當願眾生,廣宣法要,不行惡法。 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梁。 繞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觸景生情,見物發願;情願皆系,修心修行。起心動念,言行依教;起心動念,布施度人。久之成習,明心見性;自然流出,真如佛性。修心修行,不在嘴上;而在心上,更在行上。未信佛者,勸其信佛;已信佛者,勸修大禅。一人帶十,十人帶百;我行你行,積少成形:菩薩人間,社會正氣。正氣沖天,十界合一;滅盡邪惡,人人成佛。“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菩提之道,行於布施。從我做起,現在做起;從小做起,身邊做起。三施並用,盡心盡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勿因小善,而不為之;量變質變,人佛轉變。一點慈悲,一點功德;一磚一瓦,壘起佛塔。雷鋒點滴,真誠真行;人前人後,不為名利。如此修行,當下菩薩;感動諸佛,何須求生。普賢大悲:“眾生苦難,我來代受”。小處著眼,乃大智慧;小事著手,乃大願心。《大丈夫論》:“智慧不與慈悲相應,障菩提道”。促長智慧的必要條件是知識;直接感知或間接得知。我們不可能事事親自實踐;借鑒別人的經驗,是獲得知識的捷徑。星雲大師的力作《佛光菜根譚》,函括世間、出世(小乘)和入世(大乘)三法,精辟絕倫。該書凝聚了大師一生的血汗,積聚了大師無量劫來大行、苦行得到的智慧。學誠大師:“菩薩所緣,緣眾生苦;悲心深切,理想崇高”。只要是人(佛尊在內)就該研習此書;無論其信仰。大師的“飯”真香!惡人吃了變善,愚人吃了長智,凡人吃了轉聖,小乘吃了增大,菩薩吃了成佛,佛尊吃了無頂。無頂無墮,無極無反;學海無涯,修行無盡。 妖魔宣傳:“念阿彌陀佛,即是修禅,即是戒定慧,即是六度”;離奇神化,邪法邪癡,外道迷信。大乘佛教是自救和度人,基礎上的接引法門;簡稱自度或六度。星雲大師:“應該增加第七度:自度”。意在告誡:自救保險,邪易危險;當靠自力,勿求外力。禅修實證,自救度人;切莫虛妄,自欺欺人。自度是信心的體現;信心是定力的體現;定力是悲智的體現。信心不足,緣由定力不足;定力不足,緣由悲智不足。萬法心生,當求明心;見自佛性,何憂無救。所謂開悟,明鑒真理;所謂修學,開發悲智。達摩大師:“若了心修道,少力而易成;不了心修道,費功而無益”。修十善(不貪欲、不瞋恨、不邪癡、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穢語)得上品者,升忉利天(第二層天,天人),享天福一千年。從第三層天(夜摩天,天神)向上,只能靠禅定功夫;否則,會從天上掉下來。鬼神身體含有一些物質成分,約重二百克。彌勒淨土暫處第四層天(兜率天),正是為了近接大乘禅者;幫助他們展開十三經,升過二十八層天,出離六道輪回。修學始末自救度人,方能感得諸佛超度;修學始末自強不息,方能感得天上消息。心系眾生,佛心系你;救度眾生,佛力度你。佛力公正,即有亦無;自度即有,外求即無。學誠大師:“慈悲智慧無障礙,自利利他本一體”。智慧低者好高骛遠,不切實際地怪修。自身禅定功夫不夠,豈能懸浮於天外,豈能遨游於太空。高僧們感歎:“沒有正見,出不了六道輪回”。海濤大師從菩提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角度指出:“大小乘的悲願不同;應該內求解脫,外學菩薩。利人既是利己,度人既是度己;大乘自度,於度人中實現圓滿”。小乘悲小自閉,導致智慧低下。“空”滯識陰,獨闖二十八層天,費時費力。急於自了,失道寡助;力單勢弱,欲速難達。遠水解不了近渴,何必捨近求遠。應修大乘,行菩薩道;有佛加持,易出輪回。兩腿快走,勝過單跳;自救不成,還有飛船。人身難得,一失萬劫;人生苦短,轉瞬百年。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空慧觀思,明鑒立斷。不妨先行,行中體悟;其中益處,入道便知。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善有善報,於涅何缺;萬法雖空,因果不空。退一步想,還有福德;來世人身,還能再沖。大乘自度優於小乘自救。十地入涅,較少退轉;大乘禅法,真實度生。《成實論》:“多善多慧,必能得定;少善少慧,必不能得。多善少慧、少善多慧,增上調適,則可得定”。達摩大師:“出世不離入世;無妄既是涅盤”。若欲出世,先行入世;積德消業,堅固定力。入世修行,煩惱促進;遁世修心,閒逸懈緩。星雲大師:“應該增加一戒:不懈怠”;意在強調“精進”的重要性。長苦短苦,反正是苦;不如精苦,盡早離苦。小乘持戒,安如萬噸磐石;增戒我相,即成金剛護法。妖魔惑擾小乘禅者,目的神權控制:人永遠是人,神永遠是神,佛永遠是佛;人要服從神的奴役,神要服從佛的指使,宇宙永恆不變(自然外道)。星雲大師:“佛教的主張是超越神權的控制,掌握自我的命運;世間,永遠是正法與邪魔斗爭的世間”。大乘禅者,不受惑擾;心系眾生,得道多助。《楞嚴經》:“無量金剛於佛前發願:我們誠心保護修菩提者,得成菩提,永無魔事”。妖魔宣揚:“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世法“為己”指五欲;天魔地鬼吸人的精氣和精血,自然希望人們沉迷欲樂。妖上妖,魔上魔,要的就是無妖魔;私內私,己內己,修的就是無私己;天外天,地外地,目的就是無天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前者明心,後者見性。明心緣慈悲,見性需智慧,守本真心靠定力,歸根在無我。目標雖高遠,行進須穩健,大乘禅者有護佑,出離的確快。星雲大師教誨:“愚癡來源是我執,學佛須先學無我。 念身非我,多行善事;念口非我,常出愛語; 念意非我,受持大悲;念財非我,廣濟貧乏; 念名非我,清淨生活;念權非我,救度羸弱; 念利非我,兼善天下;念色非我,正念喜捨; 念生非我,勇猛精進;念死非我,自在無憂; 念念非我,妙契佛心”。 “心中無我”是學佛修心的關津。離欲無為,始破無明(小乘淨心);棄相作為,始入覺明(大乘明心)。淨心能自救,明心更全救;小乘能自了,大乘更全了。《華嚴經》:“諸佛如來,以大慈悲心為體,於眾生起大悲;因由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覺”。讓我們發願、互助;遵照佛陀的教誨,修入“無我”的精神境界。
釋地藏 佛歷2553年(公歷2009年)秋
|
|
|
|
|
|
上一篇:居士修禅簡要
下一篇:居士修忏簡要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