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神通不可貪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作者:果卿
“叮……”電話鈴聲急促地響起,年輕的俞居士聲音稍有些緊張地問:“果宏居士,你有沒有他心通?”我回答說:“沒有”。 “我現在每天打坐誦經。這幾天耳邊24小時有聲音在說話,好像是大護法,有名有姓,並且知道未來發生的事,不停地告訴我。”
“你千萬不要執著,貪求這聲音,這不是他心通,你好好看看宣化上人所寫《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要有定力,有正知正念。《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打坐時見景見相,遇到各種境界,切不能貪著耽執,要如如不動,不可讓五十種陰魔乘虛而入。”
“我知道了……” 過了一個月,這天半夜二點鐘,電話鈴聲又急促地響起,“果宏居士,我是小俞,你救救我,有好多聲音干擾我,我害怕,我可能活不到明天了……”聽了他的述說,我已經明白了:因為貪求神通,俞居士走偏了。由於情況緊急,在電話裡,我一字一句帶他讀誦《楞嚴咒》、《大悲咒》,先讓其心稍微安定下來。次日,又約請了多位正知正見的熱心佛友一起去看望他,在大家的幫助下,俞居士的情緒稍有好轉。
俞居士雖然吃素打坐,誦經持咒,為什麼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還是因為其自身有漏。在讀書期間,他曾犯有嚴重的手YIN,導致身體虛弱,而且心胸較狹窄。走上學佛之路後,手YIN的習慣雖然有所克制,但起心動念卻還是不清淨,並未真正發大忏悔心來改過自新,沒有去實修實證。想到的總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事情,沒有在心地上下功夫;反而執著自己誦多少部經、持多少遍咒就能消業、就能開悟;打坐時又貪求神通,落入邪見,故陰魔會乘虛而入。
修行招魔,常因貪求心所致(求神通、感應、開悟……)。所以修行人學佛,應先認清理路,具正知見。上者,先得根本智——明心見性。真正見性後,因認得主人公,便能見境不惑,更不會被魔所擾。下者,即使不能從根本下手,也應明白什麼是“學佛、修行”。雖然“學佛、修行”需要誦經、打坐日課,但其目的是為了明白經中道理,開慧之後,照經中所說去行持;同時,也為培養定力,使心清淨。如同磨刀為砍柴,練兵為上戰場一般,由誦經、打坐培養出定慧之力,再運用於日常生活。學佛人若能運用所修之定慧力,改自私自利毛病習氣,使自己德行日漸達於佛菩薩一般崇高、偉大的境地,轉凡心同佛心,處處利益眾生,那才叫真正“學佛”。
《楞嚴經》裡宣說了“五陰”(又名“五蘊”):色、受、想、行、識,各有十種魔,合起來就是五十種陰魔。《楞嚴經》說:“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實際上,我們本有的佛性與陰魔是主、客的關系,若主人迷惑了,那麼客得其便;主人不迷常覺,則客敬而遠之。修行人對待真正的神通現象既不可貪求,也不要隨便妄加非議,不執不斥取之中道。
小乘行者的神通是修禅定所得的,《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中則告訴我們大乘修行人怎樣才能證得神通:“佛告普華幢天子言。若菩薩摩诃薩樂欲成就如是神通勝事業者。應當具足四種法門。何等為四。一者於甚深法隨喜聽受。二者廣為他人說甚深法。三者隨所聞法請問其義。四者聞已信解如理修行。是為四種。
復有四法。應當具足。何等為四。一者於佛如來所說經法總持決定。二者於諸經法愛樂修習。三者於諸經法記念不忘。四者於諸經法廣說流通。是為四種。復有四法。應當具足。何等為四。一者於正法門谛實聽受。二者於說法師生尊重想。三者於持法人恭敬承事不生懈退。四者於說法師常所稱贊長時無倦。是為四種。復有四法。應當具足。何等為四。所謂四心常當發起。一者平等心。二者柔軟心。三者無懈心。四者無毒心。是為四種。若菩薩摩诃薩於如是等四種法門。隨所修習。即得如是神通變化最勝事業。復能成就智慧辯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則說:“一切法自性皆空。善現,是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由遍觀空方便善巧,便能引發殊勝神通波羅蜜多,住此神通波羅蜜多,復能引發天眼天耳神境他心宿住隨念,及知漏盡殊勝通慧。善現,諸菩薩摩诃薩非離神通波羅蜜多,有能自在成熟有情嚴淨佛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善現,是故神通波羅蜜多是菩提道,諸菩薩摩诃薩皆依此道,求趣無上正等菩提,於求趣時能自圓滿一切善法,亦能令他修諸善法,雖作是事而於善法不生執著。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诃薩知諸善法自性皆空,非自性空有所執著,若有執著則有愛味,由無執著亦無愛味,自性空中無愛味故。”
如果真有了神通,一定要以幫助教化眾生為己任,不可夾雜任何貪、嗔、癡、慢、自私自利之心,那麼你就會證得《大乘莊嚴經論》中所說的三種神通相應:具備成熟眾生之力,常得諸佛之所贊歎,凡所言說人皆信受。
所以,每位佛弟子應當以戒為師,嚴持戒律,深信因果,親近具有正見、重實修的善知識、善友,以誦經、持咒、念佛、打坐等契合自己根器的方法來攝心護念;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多做利益眾生之事,只事耕耘不問收獲,時常打掃自己心地,不斷破除我相我執,至無所求時,即可恢復本來真面目。
故《心經》雲:“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提示:神通與佛性人人本有,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要不貪、不求,擁有正確的知見,龍樹菩薩教誨:“散亂心,不能得見諸法實相。譬如風中燃燈,不能照物。燈在密屋,明必能照。”由此可知,心不外求,清淨自己心地,勤習戒定慧,心淨之時,智慧自現。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何況未發?故學佛當發出離心、菩提心,以明心見性,自他究竟解脫為目的。因地發心正確,必會老實用功,認真改過修善。待煩惱斷盡,得漏盡通後,神通不求自得。若學佛以求神通為目的,不但不能消業開慧,究竟解脫,且有魔擾之險,生大苦惱。《楞嚴經》雲:“不盡三惑(煩惱),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
|
|
|
|
|
|
上一篇:前世地主與僕人的惡緣今世結果
下一篇:為什麼修行人一絲貪戀念頭都不能有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