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母親,她有個女兒,她也是很認真學《弟子規》,從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幾個月過後,她覺
得女兒的改變很小,她當下就覺得我都這麼努力了,怎麼會變成這樣?諸位長輩、朋友,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時候能不
能說經典不對,經典不准?能不能這麼說?不行!傳了四、五千年,不是真理傳不下來。大家注意去看,現在比方說書局的一
些暢銷書,它能暢銷多久?像一陣風一樣,就熱一下子而已。而且它為什麼熱?因為它錯誤的思想觀念剛好跟很多人相應,看
的時候覺得他的想法怎麼跟我一樣!但是人往往經過一段時間他會又冷靜下來,這些是不對的。所以能傳四、五千年,它不是
真理不可能,全世界流通量最大的書,《老子》、《論語》,那是流通量最大的。我們在力行的過程當中,一定是先檢討自
己,不可以檢討經典,假如檢討經典那是大傲慢。經典就好像一個五千歲的老人一樣,對這麼有道德、學問的老人要恭敬,怎
麼可以還懷疑?甚至於還覺得自己是對的,它是錯的,這樣不妥。
後來她反思到一句話,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很多家人,還有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沖突、磨擦要能化解掉,絕對不
是要求對方,是什麼?是我們首先要反省自己。反省的心是覺悟,反省的心是柔軟,他會帶給人很柔和的感覺。當下她想到夫
子在《中庸》裡面講的這句話,“射有似乎君子”,射箭跟君子之道很像,“失諸正鹄”,你們怎麼都這麼無辜的看著我?這
句話我們以前文化基本教材都背過!我記得我就背了一個重點叫“正鹄”,正鹄是目標,因為考試會考。但是那個精神有沒有
跟我們的生命內化?沒有。沒有內化,我們是進步還是退步?你們都是明白人。有沒有可能說我今天又沒進步又沒退步?沒有
這種人生狀況,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不要看著孩子的身體一天一天長大,到底他的心靈是進還是退?他每天都有
進退,我們都不夠敏銳,等孩子的行為都快失控了,我們才說怎麼會這樣?我們看事物要從根本看,就是心地,那是最重要的
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