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寬運法師:佛陀五百世為忍辱仙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陀五百世為忍辱仙人

佛陀五百世為忍辱仙人

  寬運法師

  佛教之慈悲忍辱

  世界倘無戰爭殺伐,百姓安居樂業,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日不關門,夜不閉戶,而不擔心會被盜賊打劫,不防范被騙,沒有邪YIN不正充斥社區,人人心存三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行五戒十善,才是值得向往及追求的「人性尊嚴」。

  反之,社會大眾盡皆追求自私,爾虞我詐,為利益而爭奪不休,是為不慈不忍,是為惡人。

  佛告誡弟子修行持戒、忍辱外,更主張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尊重性靈、愛護生命,而忍辱乃慈悲之本。何謂慈悲?慈是予樂,悲是拔苦,給人歡樂是予樂,濟拔人之困難苦惱是為拔苦。簡言之,修忍辱得慈悲;得慈悲才能成佛道。當人盛怒,情緒無法自制時,怒罵於我,此時,我若與他理論爭執,勢成火上加油,增長憤怒。是故理當思惟,彼愚昧無知,應施憐憫於他,是故由他毀罵;更應念彼發怒是苦,倘我再以威力相迫,令彼苦上加苦,不名慈悲。或問:「世間小人,貢高我慢,無理取鬧,為何要忍?」的確,此類小人確實頗多,昔日韓信受胯下之辱便是例證。惟是與他計較而不忍,變成與他同類,便為賢聖善人之所輕蔑;寧忍辱為小人所慢,不欲不忍而為聖賢所輕。況古人雲:「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又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大智度論》亦雲:「忍辱之人,雖不行布施禅定,而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中,後得佛道。何以故?心柔軟故。」

  學佛之人,既發心成佛,應學菩薩行,救護一切眾生,要當大醫王,治一切眾生之心病。瞋恚乃眾生之重病,此時,行忍辱柔和以對治,便是上妙良方。其次, 菩薩養育一切眾生如己子女,蒙童幼子未懂事前,胡鬧任性,對父母及師長不知敬畏,為父母者,定憐憫他年少無知,耐心教導,不會以瞋恚相對。學佛之人,是中縱有骨血皮肉之軀體,可譬如為木人,為機關動作,有去有來而已,明乎此理,不應有瞋,若仍有瞋,是則愚癡,自受罪苦。明乎此理,不必事事計較,威力相對,爭取所謂「人性尊嚴」,損己善根。

  常不輕菩薩

  佛教著名經典《妙法蓮華經》中,有常不輕菩薩,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皆悉禮拜贊歎說:「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這位常不輕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者,惡口罵詈:「汝無智比丘,不須汝為我授記。」說畢便以杖木瓦石擲向菩薩;菩薩不瞋不恚,邊走邊說:「我不敢輕汝,因汝是未來佛。」

  這位常不輕菩薩便是釋迦佛之前身,若以現代眼光看,此菩薩太無「人性尊嚴」矣!殊不知此菩薩正在修行無瞋、無相法,來生即當成佛。

  佛陀五百世為忍辱仙人

  又如《金剛經》雲:「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經中所說之忍辱仙人,乃往昔波羅奈國羼提波梨仙人。仙人在林中修行禅定時,歌利王帶同宮中妃缤及彩女入林中游玩,王疲極歇息小睡;彩女們則到花叢間嬉戲,見一仙人獨坐一處,容貌和善,威儀端正,宮女們心生敬仰,上前向仙人禮拜;仙人即為彼說慈忍功德,仙人音言美妙,聽者無厭,彩女們久而不去。王醒後不見宮女,拔劍四處尋找,至仙人處,見宮女圍繞,聽法入神,即起無明憍妒之心,憤然怒目以劍指仙人說:「你是誰?在修何法?」仙人答:「我是忍辱仙人,在此修忍行慈。」王不屑說:「你說修忍行慈,我今試汝,當以利劍截汝耳鼻,斬其手足,若不瞋者.知汝修忍。」仙人答言:「任意。」王即拔劍截仙人之耳鼻,斬其手足。再問:「汝心動否?」答言:「我修慈忍,心不動也。」仙人雖手足被斬,耳鼻被割,仍口稱忍辱,心無瞋恨。王仍不罷休說:「汝現無法反抗,雖說心不動,誰當信汝?」是時仙人即說誓言:「若我實修慈忍,血當為乳。」實時血變白乳,霎時雷電霹雳,歌利王大驚,與彩女慌忙回宮。此忍辱仙人,即是釋迦佛前身;世尊五百世修行忍辱,是羼提波羅蜜滿相。

  俗世凡人可能以此為無稽之談,但仙人修慈忍力,了達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皆空,非但無苦,且能令身體恢復正常。一念起是境,若無一念,便是境忘;境忘心自滅,心滅無境心,是為離相。

  四相皆空,是不取於相,即不受外境誘惑。凡夫身體若被割截不能忍受,更不能回復正常,因凡人心為五欲六塵所閉塞,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外面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時,即生起六識;六識起則貪、瞋、癡、慢、癡心動。倘修行至外不受境誘惑,內不起念動心,便是真功夫,縱然手足耳鼻被割,都能如如不動,心無一念。此非天方夜譚,近代虛雲老和尚之遭遇,可證一斑。

 

上一篇:南懷瑾:念佛三根普被是佛教最重要的教義
下一篇:覺明法師:觀世音菩薩專門為誦大悲咒的人發了四個誓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