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談念佛秘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在極樂庵念佛道場作 四首其一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 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 古德所歎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其二
聲和韻穩 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 沉著安閒
聲合乎心 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 妄念自清
其三
佛號如珠 念頭如線 分則各離 合則成串
心不離佛 口不離念 如線貫珠 相續不斷
其四
未能一心 先求專念 未能不亂 先學成片
真勤真專 功效自見 無須問人 還請自驗  第一則共四首,是夏師甲申(一九四四)年在念佛道場中所作。夏師領導佛七,十分嚴格如法,正式參加者,都是閉關念佛,這四首正是關中所作,啟發大眾,認真修持。所說皆大修行人從真實履踐得來,修淨業者當依為指南,故莫因未見驚人之語而忽之。
  第一首先講念佛的人容易發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頭兩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念佛的時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來。心情低落,意志消沉,無精打彩,雜念無窮,不是昏沉便是掉舉。這個是最忌了。還忌諱“字句模糊”。這一句佛號,聲音出來是模模糊糊的。別人聽不清,自己也聽不清。故雲“己尚不聞佛豈聞”。“先快後慢”,一上來念得很快,越念越慢,越慢越沒勁。“既無音節”,音節指音聲的節奏,共修念佛時用的魚磬,統一大眾的音節,保證了大眾所念共同的內容。個人念同樣可用魚磬,不用魚磬同樣要有音節。音節調適,念佛容易攝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號中六個字,不論某個字所占的拍子,時而一拍、半拍、1/4拍、1/8拍,那麼整個佛號每句在變,念得亂成一片,還談什麼攝心。不但時間上每個字安排得很好,聲音的高低輕重也合節奏。節奏很重要,普通的舉臂抬腿,若合節奏,便成舞蹈。所以念佛若有節奏,就像流水潺潺,自然合韻,念佛易於成片。
  無音節已不好,加之以“又不聯貫”就更差了。後句不接前句,念佛最重要是“淨念相繼”,若不聯貫怎麼能相繼。“心不應口”,嘴裡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心裡頭盤算著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對我不起呀,我對他那麼好,他對我就這樣呀。或者惦記買部彩電。你多盤算這些事,心口怎能相應。至於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念佛時雜念紛飛,不知從何處來這麼多的雜念此起彼伏,無法排除。這不用擔擾,這是念佛過程中必然的現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紛飛,聽我念佛分明”,這是要訣。關鍵是提起這一句佛號。“聲不攝念”。“聲”,指念佛時嘴裡發出的念佛聲,這聲音有很大作用,淨土法門的關鍵,也可以說是密訣呀,就在於自念自聽。所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聽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都攝六根”,首先就把舌根、耳根都攝住了。你這時聽的是佛號,念的也是佛號,想的也是佛號,意根也攝住了。手持念珠(身),眼看佛像,鼻中所聞是供佛所燃的香,所以這三根也都攝住了。都攝六根,關鍵在於聽。一般我們自修,以金剛持最好,就是剛剛有一點聲音在嘴唇跟牙齒之間,不是很大。這樣念既有聲音又養氣,叫金剛持。默念也可以聽,不過默念聽起來要累一點。聲音大小可以靈活,散亂的時候,煩惱來的時候,你可以大聲念,用聲音攝住念頭。如果你念得很清淨,就可以小聲地念,金剛持或再小一點都可以。要有聲,要聽這個聲。這聲音就能攝你的念。這是念佛法門特別殊勝之處。古人說:“以音聲作佛事。”極樂世界是法音宣流,聽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個人聽到寺廟中鐘鼓梵呗之音,自然內心清淨。你念的這聲佛號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節奏又相連貫,你念時懇懇切切,清清淨淨,你所念的這一聲,就是妙德音聲,所念是萬德莊嚴的佛,其聲自然是萬德莊嚴之聲。這樣殊勝無上的妙聲又從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應微妙難思。關鍵之處在於自聽。
  “輕忽養識”。如果念時自心煩雜散亂,所念之聲,必然嘈雜難聽。心不專注雙耳也就失靈,所念之聲自然毫無攝念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焉有都攝六根的作用。能引起的反是有害的惡果——輕忽養識。這是佛教裡一個常用的成語。你很輕率地念,你不是轉識成智。你是在培養識。咱們的修持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咱們念佛就是把分別的意識轉成妙觀察智。要使他轉呀。你這麼去念,又無音節,散亂。精神渙散,又不連貫,自己心裡想的跟嘴裡念的不一樣,所念聲音也攝不住心。這種念法不是轉識是養識。識在那兒休養了,這正是“古德所歎”呀。就這樣念太可惜了。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淨土難信,你還肯念。但是你就這樣念哪,所以古德很歎惜呀。這樣念就“永難成片”。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很難,首先須達到念佛成片。我們要念到成片,少則十幾句,多則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二串,這個裡頭心不跑動,自始至終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成片。自己的水平是什麼,自己完全可以知道。所以像上頭這種念法,就“永難成片”。這是不好的,是要避免的。要避免易生偏差的地方,而集中精力面向著光明。

第二首:前一首指出念佛所禁忌,力加排除。下三首相反,指出應遵循的道路。下面的第二首正是針對前一道而說的。“聲和韻穩”。“聲和”指念佛的聲音和諧、和美、安和。聲音很有關系,念得很尖躁嘶啞,聲音不和。人聽到美妙清淨莊嚴的聲音,自然心曠神怡身心安和。相反,令人心亂,焦躁不安。“韻穩”韻是和諧的聲音,又指高雅的神韻氣度。穩是安定妥貼之義。韻穩是指音聲安和沉靜,氣韻高雅。自然而然有一個韻調。“字正音圓”,字音要念正,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有許多人念得音不准了。最主要是阿字,應讀作國音字母中的丫(啊)字。初念的人如不准,要把字念正,久修的人已經念慣了,改不過來,你就照常念吧,不要改了。但是你要知道,念阿彌陀佛是正音,你不要勸別人把阿字改成你念的音就好了。如來悉知悉見,知道你念的是佛。但是只從音聲方面對你身心的好處來說,就要求你字音念正呀,並且聲音要圓。圓的對立面,尖劈嘶啞等等,這類聲音一觸子耳當下心中痛楚難過,精神不適,圓和善雅之音使你聽後,心裡歡喜舒暢、安靜、清淨。音樂很重要,感人很深。古琴和現代搖滾樂聽了之後,反應絕對不一樣。好的古琴跟一般的古琴又不一樣,好的古琴彈奏入妙之時,你聽幾聲,當時就妄心平息。聲音關系很大,所以自己念佛的音聲要圓和。
  “懇切綿密”,懇切,懇懇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驚濤駭浪之中乞求佛菩薩的救度。這樣每念一聲,都是從至誠的內心發出來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懇切懇切:南無阿彌陀佛。要一句跟一句,這就是綿密,也就是淨念相繼。在已有定課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課之中很綿密,這時候不要打閒岔。再進一步的話,那就不僅僅是在定課之中是綿密,要能貫徹到隨時隨處,都要常常提起這一句。這個事情難不難呢?事實上誰阻止你不准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說不難。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希有。隨時隨地都有一句佛號,要能到這樣,成片也就沒問題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淨土法門好就好在這裡,世人能夠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開悟,那就難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性,但要做到就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恐怕一億之中也難得一個半個。在中國你能數出十個開悟的人嗎?念佛往生就不是這樣了,誰都可以念。要綿密,老有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問題是自己不肯念。煩惱一來,人就不肯念了。生氣,著急是煩惱,歡喜也是煩惱,我很高興呀,今天來了很多賓客,大家狂歡呀,談得很好呀,這就是煩惱。它打你的閒岔。其實煩惱中照舊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綿綿密密,懇懇切切地念下去,自然會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時時可以聽到。
  “沉著安閒”。這句話直指目前許多修行人的病處。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緒,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於是很緊張,很著急。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勝就在從有念暗合無念,從有求而契到無求,從往生證無生。要沉著,沉著鎮定,沒有那些憂慮徘徊患得患失,焦慮不安的情緒。而且要安閒,有的人努力,但由於急躁情緒而陷入緊張、忙亂、焦急之中,與聖教背道而馳。“安閒”兩個字又進一層,不但鎮定,而且是萬緣都一齊放下了,無取無求,所以是天地間一個大閒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聖號朗朗現前,既無掛礙又不顛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見安閒兩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緒,想見佛見光,想有瑞相,這樣去念,念出毛病來了。並不是念佛念出毛病來了,是你那個急躁情緒出的毛病。我們很安閒,為什麼能安閒?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說我怎麼還念不好,還有妄想,還有什麼什麼,就往生無分了。這是他自定的規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師講得好,“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發願,真的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欣慕極樂願求往生呀?實際上很多人還是留戀,盡量想多活幾年呀,聽說那裡有點氣功,自己馬上想去練一練呀。想長生不老,正是留戀這個世界。所以欣慕極樂,要發大願。這多劫以來曾做過自己親眷的一切眾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麼才能度眾生呀,我還是在苦海中掙扎的一個人,當下毫無能力救度別人,只有往生之後,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來救度亟待我救度的這一切有親的人。是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大願力呀!有信有願自然會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大家想往生的話,大家先在信願上下功夫。六信,我這六信是不是具足了,我這願是不是真切。信願切的話,你決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話,心裡就不會急躁而自然安閒了。
  “聲合乎心,心應乎聲”。從誠懇清淨心中發出的念佛聲自然和諧寧靜,妙善高雅。這句微妙的念佛音聲,經歷自耳而達本心,所聽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聲合於心。這個聲音是萬德莊嚴的佛號,也就是萬德莊嚴的音聲。這個聲音從耳根而入,是自心所念。自心念佛,自心是佛,所以自心必與所聞之聲相應。聲合心,心應聲,故雲:“心聲相依。”簡淺說來,我念佛,念佛有聲,聲音又幫助了我。由我發聲,聲又助我,所以說是相依。這樣念下去,用不著排除妄念,“妄念自清”。
  第三首:“佛號如珠,念頭如線”,你如果不念的時候,這珠子一顆一顆都散了,這是“分則各離”。一念呢,拿線一穿成了一串。所以念佛就是把佛號穿成串,這是“合則成串”。“心不離佛”,這就要求能隨時隨地心中不離這句佛號,這事並沒有任何人攔著你,沒有任何人干涉你,就看你自己肯不肯呀,要做到心不離佛,先須“口不離念”。口念比較容易,口裡念時,心不見得在佛上,心在佛時則口裡必能念佛。嘴裡頭老念這一句,“如線貫珠”,像是用線穿珠子,就是一句跟一句,“相續不斷。”

第四首:“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先學成片”。這是末後一首,指出了當前修淨業行人中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們看到秦譯(羅什大師譯)中,一心不亂,於是個人體會,就認為:不念到一心不亂,就沒有資格往生。但能念到一心不亂的人極少,念了幾乎一生還沒念到一心的人,就悲觀失望,消極苦悶。實際上這並不是釋尊教法的原意。這一點《無量壽經》的功德最大了。《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所要求的根本條件只是一向專念。老念,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要求你一心不亂。而且“一心不亂”是只見於秦譯。玄奘大師所譯是:“系念不亂”。這句是你念的時候很專心,沒有胡思亂想,這就是系念不亂,比較容易做到。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見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無明(無明共四十二分)。先不談無明,只說見思二惑,見惑有十樣,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嗔、癡、慢、疑。思惑是更細的貪、嗔、癡、慢、疑。誰能把這些都去掉?事一心,還有貪、嗔、癡、慢心、疑,你就沒到事一心。例如:貪心,總想得點好東西,不但貪物質,貪人家恭敬,貪名呀,貪威信。我要有地位,要有什麼呀,都是貪啊,你都能去掉嗎?再者嗔心,人家批評你,說你不好,你能不能不生氣呀。孩子很不聽話,做壞事,你不生氣呀。婆媳之間好多矛盾,嗔恨呀。舉個三十年代突出的實例,一位做過將軍(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員)夫人的老修行,後來與兒媳失和,她在念佛,但也壓不住心中的嗔恨,決心殺死兒媳,她就下座找刀,但當她看到自己手中念佛珠時,才壓住這顆殺人的心。癡,更厲害了,眾生整個在癡裡頭,愚癡呀。還有慢,我慢貢高,妒嫉障礙,己是人非,老子天下第一,也是根深蒂固。貪嗔癡慢都破完了,這才是事一心,這很難呀。阿羅漢斷見思惑得漏盡通,斷人我出生死,稱為豎出三界,稱為難行道。如果念佛法門同樣也要斷見思惑,那不與豎出三界是同等的難度,為什麼還稱之為易行道,是捷徑中的捷徑呢?既稱為易行,當然不須達到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的水平。也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不須達到事一心的水平。能達到當然更好,就可往生方便有余土。若證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生實報莊嚴土(菩薩所居的國土),部分證到常寂光土。
  我們根據玄奘大師所譯“系念不亂”,與《無量壽經》的“一向專念”,可以肯定一向專念是往生的必備條件,“專”字有專一不變與專心持念兩方面的意義。既是專心在念,即是唐譯的“系念不亂”。
  當然,達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上三品是更好,但是未達到一心,先須要專念。專一不變是針對見異思遷的人說的。一山望見一山高,總是不能安於自修的法門,今天想參禅,明天又想學密,念了兩天佛,又羨慕外道的氣功,這樣的人學什麼都是白費事。我們是佛子,當依本師釋尊的慈悲教導,末法修行,唯有念佛法門可以解脫,應該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未能不亂,先學成片”。達到一點都不散亂做不到,先叫他成片。我不能整個不散亂,但我有幾十句能成一片,在這幾十句中沒有雜念了。這都是真實用功人的情況。那天我碰到一個人,他說他自己要能找兩句念得清淨的都沒有。我說你這是實話。可見不容易,所以應該咬定牙根,腳踏實地,先學成片。“真勤真專”,要真正的勤。“若非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不到極冷的時候,梅花怎麼會開撲鼻的香?由於“寒徹骨”呀。這不是件小事,我們多少劫來在生死中流浪,釋迦牟尼佛說:光說變白狗,我的骨頭都有須彌山那麼高。六道中輪轉,無量的生死,現在要在這一生中,把他扭轉,不再輪回了,這是我們不能不解決的一件大事。真正是自己本身的一件大事,別的都是兒戲,都是肥皂泡,如夢幻泡影。再好再好也是肥皂泡,非常好看,但它必定馬上就要破。我就快八十了,轉眼就要破了,一切苦空無常。所以要真勤真專呀!專一呀!最不好是十八般武器樣樣會弄,件件稀松,刀槍劍戟樣樣能耍,可是要殺敵制勝,哪件都不管事。有人是什麼都修著一點,既在打坐又想參禅,既修淨土又學密宗。又要念阿彌陀佛,又要念地藏王菩薩,還要念點觀音菩薩,再加一點黃財神法,這不是真實修行,是在開玩笑。“真勤真專”,必有功效自然可見,故雲:“功效自見。”“無須問人,還請自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上一篇:黃念祖老居士給女兒的一封信
下一篇:在不動的國度,發現自動的人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