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誠羅珠堪布:如何面對貪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與過去任何時代的人相比,現代人擁有更優越的物質條件。但從精神的層面來講,我們卻比過去任何時代的人更空虛、更浮躁、更痛苦、更貧乏。缺乏物質的痛苦,可以結束人的生命;精神的空虛、痛苦,同樣也能讓人走上絕路。

據中國疾病預防中心精神衛生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有超過一億的精神病人。每年自殺人數為二十八萬七千人,兩百萬人自殺未遂,焦慮症、孤獨症、自閉症等精神疾病層出不窮……雖然我們可以找出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等其他理由,但如果深究其根源,用佛的方法來說,就是貪嗔癡三毒。

精神上的負面影響和金錢有關系,但金錢卻無法解決這些問題,藥物雖然可以緩解一些症狀,但其副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修行去解決。

此文介紹的,是如何面對貪嗔癡三毒之一的貪心。

一、貪心的危害

貪欲有很多種:貪財、貪色、貪名等等。只要有了貪心,而且不加控制,任其自由發展,成長壯大,它一定會無限膨脹,使我們不知滿足,進而受其奴役。短短的人生,就在拼命追求虛幻無實的目標與竭力填滿欲望的溝壑中蹉跎了。大限臨頭回顧一生才發現,幸福的時候少之又少,不幸福的時候卻占據了人生的大多數時光。貪心不僅會毀掉這一生,也會毀掉下一世;不僅會毀掉自己,還會毀掉他眾。

以搶劫為例,因為有了貪心,才會去搶劫別人的東西,不僅毀掉了自己的今生來世,也破壞了別人的生活。

每一個人都希望過幸福生活,包括動物也是一樣,但仍然有很多人不幸福。其主要原因,來自於內在精神上的一種因果關系。當我們越希望擁有更多物質的時候,欲望只會讓我們更多地付出,用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完成自己的心願,同時我們的壓力就更大,生活就更匆忙,休閒的時光也會更短暫。最後,我們的幸福感也會全部被剝奪。雖然欲望的初衷,是為了自己幸福,結果卻把我們的幸福毀掉了。所以,適當地調整欲望很有必要。

釋迦牟尼佛講過,輪回是痛苦的,但佛並沒有全盤否定輪回當中也存在相對的幸福。釋迦牟尼佛經常講,不殺、不盜、不YIN、不妄,並盡量行善,就可以享受人天的福報。人天的福報就是相對的幸福,而不是痛苦。但這些表面上的幸福,都是短暫、相對的,而不是絕對、永恆的。所以,佛經常告誡我們要做好思想准備,只有這樣,在面臨生老病死的時候,才有足夠的勇氣。

世人認為,欲望是人類發展的動力。這一點,佛教也不會否定。大乘經典中說過:發起須彌山一樣的我執,才能夠成佛。所謂我執,就是對自我的執著。雖然平時佛教很忌諱有我執,因為我執會衍生貪嗔癡,但此處的我執,卻可以成為追求解脫的動力,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欲望。如果沒有成佛的欲望,也就不會學佛,不會渴望解脫,不會發願利益眾生。真正的修行,是一個龐大、辛苦、漫長的工程,需要足夠的勇氣與動力,才能達成目標。勇氣的來源,就是成佛的欲望。小乘阿羅漢沒有這種欲望,所以沒有動力成佛,而只追求自己的解脫。

欲望可以分為不好的欲望和好的欲望。好的欲望,是修行、成佛的動力。世俗紅塵的欲望如果過度,也會反過來毀掉自己。

當然,我們不可能在一開始,就放棄一切欲望,這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大乘佛教非常人性化,不會要求所有修行人都要當苦行僧,而是提倡不墮兩邊走中道的生活模式。所謂中道,就是不要太極端。比如,本來有條件過上比較優裕的生活,卻以為吃苦就可以解脫,而刻意不吃不喝,身穿破衣爛衫。這些做法對修行不但沒有幫助,有時反而會成為修行的阻礙。反之,不知惜福而過著窮奢極靡的生活,也是一種極端。選擇中道,適當控制欲望,才是可取之舉。

欲望也即貪心,貪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貪心,包含了對財、對色、對名,甚至是對解脫的欲望。狹義的欲望,則僅僅是對名、利等等的貪圖心。我們應該適當地控制欲望,否則就會導致很多的痛苦。尤其是對人的貪心所導致的痛苦,就更具傷害性。比如,夫妻雙方中的一個人出軌了,但另外一個人卻捨不得,放不下,就會導致精神上受到極大痛苦和打擊。輕微的,是當事人罹患抑郁症,生不如死,嚴重的甚至有可能走上絕路。在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控制欲望,既然對方已經不喜歡自己了,再痛苦都無法挽回,只能傷害自己,又何必苦苦糾結呢?所以,釋迦牟尼佛早在2500年前就說過,破壞別人的家庭,是非常嚴重的罪業,叫邪YIN,被列在十不善當中。在2500年前,這種問題還沒有這麼突出和嚴重,但現在的確是非常嚴重且普遍的社會問題了。

當然,對世俗人來說,放下沒有這麼容易,但若能依照佛教的方法去做,也不是那麼難。很多人因為不知道方法,才愚昧地選擇了絕路。如果有方法,放下也不是很難。姻緣結束了,就讓它自然而然地結束。控制自己的貪心,理智地對待情感的變故,就能走出情感的困境。控制貪嗔癡,不僅對現實生活有很大幫助,而且可以引領我們走向解脫。

以前很多人認為,物質發展了,生活問題解決了,學佛也就大可不必了,傳統文化也不需要。但如今我們發現,現在比過去更需要這些精神食糧與撫慰。人與動物不同,豬吃飽了就可以睡覺,此外沒有什麼擔憂。而人在解決溫飽問題以後,還會有更崇高的追求。如果達不到,就會痛苦。這些痛苦金錢無法解決,迷信也肯定解決不了,必須通過自己的訓練去解決。訓練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必須找一個有智慧的、理性的方法。

二、貪心產生的因緣

就像溫度、濕度、空間都具備的時候,種子才會長成苗芽,這叫做內在的因緣。貪心的產生,也有三種因緣:

第一,每個人都有貪心的種子。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薩與阿羅漢,才毀掉了貪心的種子。普通人即使是在沒有產生貪著念頭的時候,甚至是在深度睡眠的時候,貪心的種子也一直存在心裡,只是貪心不明顯而已,這是最大的根源。

第二,外在的因緣。比如,在看到隔壁鄰居的汽車比自家的汽車好時,就會產生一種貪欲心:我一定要買比他家更好的汽車!在沒有看到鄰居汽車的時候,後續的想法是不會產生的,所以,看到鄰居的汽車,就是此貪心產生的外在因緣。

心理學家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每天都看一個小時的電視,一星期的開支,一定會多出4美元。因為電視廣告的刺激,會讓我們不明智地去買回本來不需要的東西。另外,刷信用卡消費,也會超過現金購物的額度。因為在刷卡的時候,雖然也知道是要付錢的,但感覺不是那麼明顯,所以無所謂。而現金就不一樣了,能看到錢包裡面的錢越來越少,這都是心理在作怪。

有了外緣,就有可能產生各種煩惱,這是第二種因緣。

第三,非理作意,這也是最關鍵的。因外因刺激而產生煩惱,佛教稱之為非理作意。也即不理性、不合理、不合實際的觀念。

若能在看了電視廣告以後,控制自己的心念,讓自己不生起貪心,則哪怕每天都看各種廣告,也不會起心動念,想著要去購買。

三,避免煩惱的途徑

三種因緣積聚之後,煩惱就會出現,如何解決呢?

第一,從根本上鏟除心裡的煩惱種子,但我們目前還沒有這種能力。

第二,回避外緣。

比如,不看各種廣告,不看鄰居家的汽車等等,也可以減少一些欲望,回避一些欲望帶來的痛苦。所以佛告訴我們,出家人或真正的修行人,應該盡量到比較偏僻、安靜的地方去修行,這些地方沒有豐裕的物質,從外因產生的煩惱也自然可以回避,但這並不是最好的辦法。

第三,消除非理作意。

比如,過去在看到新推出的電子產品時,買不起就痛苦,買了又傲慢,自以為了不起:“只有我才能背得起名牌包,戴得起名牌表,其他同事都沒有”等等,以至於目中無人,看不到別人的優點,也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最後就是走下坡路、眾叛親離。

雖然有些商品是現實生活中不能缺少的,如果沒有,真的會很不方便,但商品的品牌,就往往與面子和虛榮心有關了。在滿足虛榮心的問題上,就需要控制非理作意了。

對人的貪執也是一樣。比如,自己喜歡一個人,但對方卻不喜歡自己。在自己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的時候,就可以把這個人觀想在前面,然後靜下來思考:難道這個人真的像我想象中的那麼有魅力嗎?我為什麼喜歡他?是外表、才華、錢、權力、名,還是別的什麼東西?

四、面對貪心的具體修法

面對貪心,有兩種修法:一,世俗谛的修法;二,勝義谛的修法。

(一)世俗谛的修法

世俗谛的修法也有兩個:一,不淨觀;二,無常觀

1,不淨觀。

在小乘佛教中,有很廣的不淨觀修法。通過這些修法,可以克制貪心。此處簡單地講一下不淨觀的修法。

首先靜下來,並思維:我因為失戀、離婚而產生的所有痛苦,其根源就是貪心。因為我貪對方,才會導致痛苦。如果我不貪,就不會如此生不如死。是我自己的心在讓我痛苦。傷害我的最大禍根,就是我自己,而不是別人。

我們過去一貫的做法,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因為他絕情寡義,因為他喜新厭舊,才讓我得了抑郁症,才讓我走上絕路等等,但實際上都是我們自己的心在執著。

很多人愛上對方的理由,往往是外表。我們從無始以來到現在都是這樣,只要眼睛看到的第一反應很好,就不會繼續觀察,立即深信自己的眼睛。但請想一想,究竟什麼是外表?

眼睛看到的部分,其實就是皮膚。佛經裡面也講過,如果沒有皮膚,直接看到包裹在皮膚裡面的東西,所有人都會覺得很惡心難忍。誰也不會喜歡肌肉、骨骼、血液等等,而皮膚也只是覆蓋在這些東西外面的很薄的一層,這個人體真的是你想要喜歡的嗎?這樣觀察以後,最後真的會找不到一個喜歡的對象。

2,無常觀。

針對錢財的貪執,可以思維:雖然這個人目前很有錢,但他的錢是怎麼來的也說不清楚,也許下個月他就沒錢了,甚至人都有可能被關到監獄裡,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每天報紙、電視、網絡都有這樣的消息出現。

對人的執著,則可以這樣思維:這個人雖然現在長得很帥、很漂亮,但如果再過兩三年,他(她)也會慢慢衰老,外形也會越來越差。

佛的方法,是公認的邏輯推理,而不是教條的信仰。佛告訴我們:在皮膚的下面,有三十六種不清淨的東西,有細菌、微生物、寄生蟲等等,就像螞蟻窩巢一樣零亂、骯髒不堪。不僅如此,所謂的美丑,僅僅是符合大眾的審美,或許在外星人或某些民族的人眼裡,人類公認的美女可能就是丑女。即便是美女,看久了也會有審美疲勞。更何況隨著時光的流逝,美女也會變老,紅顏不再、青春不復。

通過觀察,就能深深體會到,原來真的沒有絕對、實有的美、帥、漂亮等等,這時候,我們的心就會稍稍放松一點,不會再過度地糾纏、焦慮。更進一步去觀察思維以後,慢慢就能放棄原有的執著。

當然,對家人不要這樣修,畢竟我們都生活在世間,沒有必要徹底放下現有的因緣。不過,如果在家人能適當地這樣修,也不至於導致離婚和家庭破裂,還可以適當控制自己的貪心與控制欲。

幸福和痛苦的主宰不是神,而是自己的心。想通了,就開心了,失戀、離婚也無所謂了,很多人說不定會覺得更自由、更舒服了。

無常觀的修法細節,在《慧燈之光》中《四法印的修法》裡面介紹過,麥彭仁波切講得非常清楚。小乘佛教的不淨觀修法中,也將不淨觀講得非常透徹。

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有點排斥,不習慣、不願意修。這時候要說服自己,我一定要修,這是我唯一的選擇。痛苦下去是沒有用的,繼續執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要拯救自己。

修不淨觀和無常非常管用,若能常常觀修這些修法,至少不會走上絕路。但如果只是燒香、拜佛,而根本不修行,在面臨精神打擊的時候,佛教徒也有可能走上絕路。有些人明明知道這些道理,卻做不到,那是因為我們的修行力度不夠。

(二)勝義谛的修法

勝義谛的修法,也即用空性的觀點,來對治自己的煩惱。

1,第一種修法

首先把執著的人觀想在自己前面,然後靜下來思維:

我到底喜歡這個人的什麼?其實,雖然在我的視覺當中,他是這樣的一個人,但實際上他是不存在的。就像汽車是由各種零配件組裝而成的,除了零件以外,沒有什麼實有的汽車。所謂的汽車,只是自己產生的幻覺。同樣的,人也是由皮膚、肌肉、骨骼組成的,所有東西都一一分解,甚至包括每一個細胞、神經元都分解以後,就像屍陀林裡看到的景象。如果這些東西都是人,屍體也應該是人。可見,肉體不是我所喜歡的人。

那我喜歡的是不是精神呢?也不是!對方到底在想什麼,我從來就不知道,所以我也無法喜歡對方的精神。可見,我喜歡、迷戀的,原來是一種幻覺。這樣分解以後,即使沒有證悟空性,也會對消除執著有很大的幫助。

繼續思維:我現在需要的,就是把執著降溫。如果一直讓執著升溫,就無法正常地生活、工作,甚至有可能把自己逼上絕路,這樣就不劃算了。為一個根本不喜歡自己,不在乎自己的人,憑什麼要這樣尋死覓活?這真是莫大的諷刺,只能證明自己的愚蠢。這樣一步一步思維,一定會有非常好的效果。慢慢就可以放下對方,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並勇敢地面對未來。

心理學的方法,只能短暫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像為了緩解疼痛,而服用鎮靜劑一樣。要想根本地解決問題,還是要用佛的方法,依靠有說服力的理論,在想通以後,痛苦永遠都不會再發作了。

小乘修行人通過這種方法,成功地控制了自己的貪心。這就說明,這個方法是有用、准確的。

2,第二種修法

這個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在非常痛苦的時候,靜下來告訴自己,雖然我自己覺得痛苦難忍、淒涼悲慘,但到底什麼是痛苦?我們肯定會說,是我的心、我的精神在痛苦。那什麼又是精神呢?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痛苦和精神是分不開的,精神變成了痛苦的狀態。如果靜下心來進一步去看精神本身,有可能會恍然大悟,如同看到虛空一樣。此時,精神的痛苦當下消失,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痛苦與精神。

這時候,失戀者不但不會恨對方,反而會感謝對方:如果對方不拋棄自己,天天帶著自己去周游世界,吃海鮮、喝美酒,總有一天,我們還是會各奔前程,自己前方的路,肯定是地獄,怎麼會有機會開悟?正是因為對方拋棄了我,我才有修行、開悟的機會,我怎麼能不感謝他呢?痛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經歷痛苦以後,會變得更有同情心,會更能體諒別人的痛苦,然後嘗試著把自己的方法告訴大家,讓更多的人從困境當中走出。

沒有觀察的時候,就像在做夢。夢到自己逃跑、被人追殺、被人拋棄等各種各樣的痛苦。觀察之後,就像大夢初醒,一切當下消失,都不存在。

當然,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一個條件,就是修前行。雖然前行的修法很枯燥,要磕大頭、供曼茶羅、念十萬遍金剛薩埵百字明等等,大家都不喜歡。但如果你喜歡它的結果,就要付出它的過程,這叫因果。不種因,只求果,是異想天開。

這就像農夫種莊稼,雖然農夫真正需要的不是種地,而是豐收。但為了豐收,就要耕耘、播種,就要勞動、出汗。同樣,如果希望有一天可以恍然大悟,就不要忽略過程,要認認真真地修,一個環節都不要省略,都要達到標准,這樣就有可能明心見性。

對有些人來說,離婚是沉重的打擊,但可能對有些人來說,離婚也是一種順緣。同樣的境遇,對有些人來說是逆境,對有些人來說是順境,其他諸如失戀、生病等等都是如此。《慧燈之光》裡面講過很多方法,《如何面對幸福與痛苦》,《如何將病痛轉為道用》等等。解脫還是墮地獄,取決於今生的幾十年。有了佛陀的智慧,才有可能達到寵辱不驚、得失隨緣的境界。

關於萬法皆空、如夢如幻,在《六祖壇經》、密宗,尤其是大圓滿裡面講得非常清楚。顯宗的《寶積經》中有一品是“迦葉品”,講的是迦葉聲聞與釋迦牟尼佛的一段對話。漢文版的《寶積經》當中,恰好就缺了這一品,而藏文版的《寶積經》裡面就有。迦葉尊者問釋迦牟尼佛,內心是什麼樣的?釋迦牟尼佛告訴他:過去的心已經消失,不復存在;未來的心,還沒有誕生,也是不存在的;而當下的心,還是不存在,是空性。這雖然是顯宗經典,卻講得非常透徹,非常清楚。《金剛經》裡面也有這樣一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五祖這樣講的時候,六祖當下恍然大悟,明白了心原來是不存在的。如果能這樣恍然大悟,那失戀、離婚都是值得的。

是不是不失戀就無法證悟呢?當然不是,先修加行,然後學中觀,再進一步去修行打坐,即使沒有受到什麼打擊,也能證悟空性,這樣不就更圓滿嗎?

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在逃避困難和痛苦,釋迦牟尼佛不但沒有讓我們逃避,反而教會我們很多勇敢面對的方法。訓練自己的意識,最好是證悟空性。在證悟空性以後,就能變得非常堅強,不受任何外界的影響。之後還要想到,雖然我堅強了,但還有這麼多的芸芸眾生不懂道理,更沒有訓練,所以我要去幫助他們,這叫普度眾生、度化眾生。我們天天把“度化眾生”掛在嘴邊,實際上我們也完全可以將其落實到實際行動上。

我們本來就生活在幻覺當中,當我們相信這個幻覺的時候,幻覺會給我們帶來短暫的幸福、痛苦、恐懼等等。但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們的內心。一旦知道了是幻覺,就不會那麼執著,就會慢慢地放下,至少不會過分地患得患失,而招致痛苦。

《入中論釋》裡面有個故事:從前有個王國,其中有個算命的算得非常准。他告訴國王,七天以後會下一場雨,雨水是有毒的,誰喝了這個雨水,就會發瘋。國王聽後,便把自己的井蓋起來,不讓雨水進入,但卻沒有通知其他人。七天後,果真下了雨,當老百姓喝了雨水之後,都瘋掉了。只有國王和身邊的幾個人沒有瘋,但所有的瘋子都反過來說國王是瘋子。國王實在無法承受,最後也喝下雨水,與大家一起發瘋。

現在的事實就是這樣,全球七十億人大都奉行著同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只要誰說出一些不同的觀點,很多人會認為他是精神病,其實我們都是精神病。當所有人都是精神病的時候,這個精神病就合法化、合理化了。所謂的合理合法,就是符合公眾的理念。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人世間的規律都是這樣。釋迦牟尼佛卻打破了這個規律,所以很多人想不通,說佛教是錯誤、消極、悲觀的。其中的緣由,就與前面故事所講的一樣。

釋迦牟尼佛能夠理解我們,他早就猜到我們會這樣反對他,所以才在佛經中說道:世人肯定的我都肯定,我不與世人爭論,但世人會與我爭論。意思是說:普通人沉醉於幻覺與迷茫之中,所以會執幻為實,以至於痛苦不堪,卻反而認為佛教是消極錯誤的,頑固地堅守著自己的錯誤,以致遲遲不得解脫。

希望大家以後在面臨各種痛苦的時候,不要總是去責怪他人。世上沒有任何痛苦,是與我們沒有一點關系而純粹是別人帶給我們的。或多或少,自己也有責任。即使不是現世的錯誤,也與前世的過錯有關。學會承擔、精進修行、化解痛苦、度化眾生,才是最好的選擇。

 

上一篇:慈誠羅珠堪布:如何面對嗔恨心
下一篇:慈誠羅珠堪布:你可以更幸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