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是一所職業學校的心理學老師。我的學生都是十六七歲左右,可能由於家庭、環境等原因,很多都養成了自私、狹隘的性格,這在他們的人生路上引生了許多心理痛苦。請問,我該選一個怎樣的切入點,借助佛法來幫助他們?
索達吉堪布答:心理學和佛教是相通的。雖然它沒有佛教那種深度,但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慈悲心和平等心是心理學的最高理念。像榮格在《西藏度亡經》的序裡就對此極為推崇。所以,慈悲或許是最好的切入點。
講慈悲不一定要提佛教,就像心理分析一樣,只要你把道理講清楚,讓他們接受就夠了。只要接受了,自然能化解內心的痛苦,甚至改變性格,讓他們從此進入一種健康豁達的狀態。
當然,能這樣引導的老師,自己也要有一定的佛教素養,要懂佛法,甚至要懂善巧方便。這次請你們來也是這個目的,希望老師們首先有個提高。
一個老師至少帶著四五十個學生,兩個班就是一百個人了。如果工程師做不好,最多是建築物建不好,但這只是經濟損失,不是精神損失。而老師做不好,那學生們的命運,將來的一切可能就被毀掉了。
有些老師口口聲聲“宗教是鴉片、佛教是麻醉藥”,但你知不知道,這些話講多了,學生會被誤導。老師是學生心裡的第一,你百分之百對,然而,一旦他接受了你的錯誤理念,以後就很難認同正確觀點了。這是一種很大的損害,這種損害不僅在今生,還會殃及來世。
所以,老師們要懂佛法。你們懂佛法,讓學生們了解慈悲或其他善的理念,長遠看,是對人類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