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海大和尚:佛法中的男女平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明海大和尚:佛法中的男女平等

 

(2007年2月17日)

 

今天是除夕,辭舊迎新的日子,能與大家相聚一堂,討論佛法中的男女平等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剛才的討論,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參與的有男眾、有女眾,有心理學家、有醫生、有科學家,有河南的、山西的、山東的,還有趙縣的,有比較年輕的,也有比較年長的。我覺得這個討論很有代表性,以我的感覺,每個人都說出了一部分真實。

釋迦牟尼佛作為一個“正遍知”者,確實沒有男尊女卑的想法。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平等。在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這一點上,連人和動物都是平等的。在人裡面,品行優良的人和殺人的魔王都是平等的。有一部經就是講,一個殺人的魔王放下屠刀馬上覺悟了,這部經叫《央掘摩羅經》。所以佛陀的這種眾生平等的觀點,從他無上的智慧出發,在他所講的究竟了義的經典中是非常清楚的。

另外,從佛陀度化眾生的應化事跡來看,有幾部經典就是專門為女眾講的,比如《勝鬘經》,這是專門為一個女眾[勝鬘夫人]說的;《觀無量壽經》,這是佛陀為韋提希夫人說的。韋提希夫人是阿阇世王的媽媽、頻婆娑羅王的王後。因為她的兒子大逆不孝,篡奪王位,佛陀就給韋提希夫人講這個經,讓她超越痛苦的處境。還有《佛說月上女經》。我們知道,維摩诘是一個大居士,他有一個女兒非常優秀,叫月上,佛陀也專門為她講經,還講了她的種種功德、事跡。當然他攝受女眾出家,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要是用凡人眼光來看,也有很大的風險。但是對於那些想出離的女眾,僧團真的是一個樂國。我們從佛陀時代那些比丘尼證道的經驗、出家後的體驗,描述她們生活、心情的記載中,就可以看出來。這是從正面來講在佛陀的境界裡沒有男尊女卑。

我們從反面來論證,佛陀是不是只說女人的過錯、沒有說男人的過錯呢?也不然。佛陀講眾生的煩惱是一般性而講的,“貪嗔癡慢疑”男女都有。具體講,比如說佛陀的僧團,我們現在從佛教最正統的文獻——經、律、論中,可以看出來有一種平等。比如說戒律,出家人都有戒律。據律藏記載,當時比丘僧團裡有一幫專門調皮搗蛋、犯過錯的,因為他們犯過錯,佛陀就制戒了,有二百多條。比丘尼僧團裡也有一幫調皮搗蛋的,也老犯過錯,於是佛陀也為比丘尼制定了戒律,三百多條。你們會說,為什麼女眾戒多?也乃是因為當時女眾裡犯過錯的情形多,佛陀是根據當時的情況,一一對應地制戒,避免以後再發生類似的錯誤。他不是說一定要怎樣——所以你看,佛陀是人間佛陀啊,他是非常民主的,不是強加於人——都是因為你們自己犯了錯誤。

但是有一個例外,什麼例外呢?當時女眾最早申請出家的時候,佛陀不大願意。因為佛陀的一切作為是從他的無上智慧來的,一定也是根據此時此地此人、具體的時間因緣而來的,不是一般性地來的。我們知道現在印度還有四種等級,婦女的地位非常低,何況是兩千多年以前呢?所以在古代印度,佛陀那樣的一種態度是有時代背景的。後來因為他的養母堅持要出家,佛陀就讓步了。你們看,佛陀表現的是一個人間性格,他也有讓步的時候,實際上是根據眾生的因緣。讓步的時候,他提了八個要求——女眾的例外就是這八條。佛陀說:你們一定要出家嗎?可以;但是有八件事,你們能做到就可以出家。

這八條要求,我個人覺得都是對女眾保護性的要求。在那樣一種男女不平等的環境下,還有女性自身的一些弱點——從身體、力量等方面,當然也不能說絕對是弱點,要講打架的話那確實是弱點,如果講用腦,那不一定是弱點——使佛陀提出了八個要求。這引申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總的來說,娑婆世界是充滿斗爭的,而斗爭的方式是變化的:越靠前,力量斗爭占的比例越大,越靠後、靠現在,心智斗爭占的比重大。心智斗爭占的比重大的時代,女性未必顯出弱勢來。但是當某一個具體環境需要力量的時候,她就有弱勢。所以佛陀那時候提的要求,都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如果他不提這八條要求,女眾出家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包括對佛教自身的正法慧命延續也會有影響。

不過在佛教界,不管是在漢地、藏地還是其他地方,我們在教團裡面仍然看到了我們覺得是男尊女卑的現象。沒錯,確實有。但是我們要把佛陀的智慧、佛陀所講的法,和他的法後來在社會上、在不同的時空流傳時所形成的社會現象、教團現象,區分開來。佛陀的法在不同的環境下傳播的時候,我們發現,比如說男女問題,佛陀根本的教義是平等的,但在具體的時代、國度、民族、文化背景下,就有一些凡夫的東西加進去了,即使是在教團裡,有些現象也還是有的。這就是一個宗教在傳播的時候,總是有一種民族性格、地域性格、時代性格會加進來,這種東西不是佛法本身的。從宗教比較的角度來說,佛陀的法,不管是“了義”、“不了義”,還是他有關戒律、制度的法,已經使佛教在傳播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這個神聖純潔的法被人扭曲的可能性。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般性看法。

涉及修行,剛才有居士說《藥師經》“不了義”。淨土經典裡也講極樂世界沒有女人、黃金鋪地等等。我們可以這麼想,因為佛陀是給這個世界的人講,他在借用他們的語言觀念來引導,因為這個世界的人最喜歡黃金。其實在極樂世界有沒有黃金,不重要。他只是用這個世間的人能接受的概念來描述那個世界的奇妙、美好,所以它是一個表達符號。還有一點,即使在《藥師經》裡,有很多話還有更深的密意,我們不能一般地以社會學的觀念去看——固然這一層面也要看到,但是佛經裡經常有很深的密意。比如說男人和女人這樣的表達只是一種符號,其定義是依世俗人的認識來體現的。依我們眾生的分別心所建立的女性、男性的概念,內涵大概是下面所說的這幾種情況:男性就是象征力量的、陽剛的、主動的、進取的、獨立的、理性的,女性是象征陰柔的、被動的、安於現狀的、具有依賴性的、感性的。這個定義也是來自於世俗社會,就是我們眾生的相。

佛陀在這樣的意義上運用這種符號,密意在哪裡呢?剛才有居士講了,女人身上也有男人,男人身上也有女人,所以男女要用中國文化的話來講,不過是陰陽的符號而已。經中提到的“轉女成男”是一種修行結果,是指一個人通過修行,在他的人格和身心構成中達到男女的、陰陽的統一和平衡,從而臻於一種純粹。純粹就是說他達到了獨立,就是陰陽平衡以後,內在的寶藏被開發出來,自我具足,有一種獨立性和協調性。由此看來,說轉女成男,不光是女人的事,也是男人的事。我們在修行裡都有一個轉化,有時候是轉女成男,有時候是轉男成女啊。

以佛陀為例,我們看人間佛陀的人格,他的大智慧深不可測。他 49年獻身於弘法,廣度眾生,勇猛精進,這種男性力量不用講了,毋庸置疑。但是我們在佛陀的生平、在戒律裡也能夠感受到佛陀如慈母一般的慈悲心和他的無微不至——他照顧僧團、照顧弟子非常細膩、非常婉轉,有時候非常苦口婆心,這是屬於女性的特點。所以在人間佛陀的人格裡面,他完全達到了男女平衡,超越了男女相而完成了一種純粹的人格,就是所謂的慈悲與智慧的具足、方便和智慧的具足。

藏傳佛教裡用女性代表智慧,就是 “般若母 ”、“空行母”,男性代表方便。方便是什麼呢?就是用智慧幫助眾生的時候所采用的手段和力量。所以不但在佛陀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人格特征的圓滿具足,在很多高僧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特點,當他的修行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他的人格裡面,男女相泯滅了。所以我們看到有的比丘師父像女人一樣,男有女相,有的比丘尼師父像大丈夫一樣,女有男相。修行的過程中會有這樣的現象:男有女相,女有男相,老人有嬰兒相,小孩有老成相——我覺得這是修行進步的一種表現。當然,我講的都是向相反的方向,就是說你總能超越自身的相,向相反的方向進行開發,也可以說是一種自我補充,那就是修行。這就是在佛經裡用這些詞時的甚深密意。

觀世音菩薩在中國通常是被以女性的形象來供奉的。其實如果超出佛教的范圍,很多宗教裡都有女性,比如天主教有聖母。女性在宗教裡是不可缺的,為什麼呢?我們不說宗教,就是在人類的文化裡面,我們對女性的贊美和肯定多半會集中在某一個階段,什麼階段?就是做母親的階段。人類的人性裡面,母性這一面在宗教裡得到了充分的表達。人類對母性的這種需求也可以說是普遍的。所有的人都需要母親、需要母愛。這個“母親”是廣義的,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種心理上的需求。有的人到七八十歲,還像一個小孩。在家庭裡我們能觀察到這種現象:你小時候依靠父母,覺得父母很有力量;等你長大了,父母老的時候,你發現父母變成了小孩。所以你看,所有的人都需要母親這樣一個皈依處。在佛教裡就是用觀音菩薩來表達,尤其在漢地。她是人類自身品格——慈悲心的外化,每個人都有慈悲心,也就是說每個人心裡都有觀音菩薩,每個人都是觀音菩薩。因為所有的眾生內心都需要觀音菩薩,所以佛教裡既有男性,也有女性。

剛才有位心理學家引用孔子講的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在我個人的認識裡,孔子本來什麼樣我們不知道,但是以他的示現來說,他還不能跟佛陀比,而且這句話還有下文。他這句話也是與時代、與當時社會的理念是相關聯的。他不是在講女眾不好或者是小人不好,他在講人和人的交往、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下文“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意思是這樣的:人和人的交往,你和誰做朋友,關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太近了,太親狎,他就會輕慢你、小看你。但是如果太疏遠,他又怨恨你——怎麼不給我發短信、怎麼不給我來電話,是不是不理我了?有這些問題吧?我要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時代發展到現在,女性朋友學佛比過去更加方便,但是一定不要誤解“轉女成男”的意思。本來是一個女生,非要表現得孔武有力,這就錯了。佛陀也不是這個意思。佛陀講“法住法位”,其實沒有女人就沒有男人,很簡單的嘛,世界上不可能只有男人或者只有女人,世界上任何一個事物都不可少,都有它的位置、角色,有它的不可替代性。女性的不可替代性,這不用講了。所以,轉女成男,你要從修行的意義上去理解。女眾修行,既有短處,也有長處。短處可能是,比如說有時候會感性一些,脆弱一些,依賴性強一些,心力弱一些。長處是什麼呢?女性的直覺力比男性要強,所以女性就以她感性這一面去發揮,比如她修慈悲心,從這裡進入,就很容易成就。觀世音菩薩是一個女性的形象,而且她有千手千眼,這有很深的道理。最近我看了一個報道,美國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調查,他們發現女性在一心多用方面普遍比男性強。有的女性一邊織毛衣,一邊跟人聊天,甚至可以同時做幾件事,男性就不行。其實這有很多的原因,來自於她母性的東西。在家裡,一個女人有可能一邊在煮飯,一邊耳朵聽著在屋裡睡覺的小孩有沒有醒,一邊聽著門鈴有沒有響,看先生有沒有回來——按門鈴要是沒有聽到,回來以後要罵她;或者小孩子睡醒了,要喝水,要上廁所,還要看鍋裡的飯有沒有熟。她的角色是這樣的。所以女性的優點在這裡,她要從這裡去發展自己、發揮自己,不一定要把自己的長處扔掉,而說男性能做的我也能做,那就吃虧了,沒有必要。

男眾修行有優點也有弱點,男眾修行並不一定都是優點。女眾從修行的角度說,也許貪念會多一些;男眾什麼多呢?嗔恨、排他性大,再就是傲慢,有這些煩惱。他的優點呢,他可能理智一些,心力強一些。理智在佛法的修行裡有時候是優點,有時候並不一定。我們修行的法門有很多種,有頓悟的,直指人心,那應該就是一種直覺;也有通過聞思、嚴密的邏輯推理建立正知見,然後一步一步往上走,也有這樣的路子。不一樣。所以男眾和女眾在佛陀的法門裡都可以找到發揮長處的地方。

剛才我們講到佛陀的“了義”見解——男女平等,這裡可以以禅宗的修行做一個生動的說明。依禅宗的見解,禅的修行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它是把佛陀般若智慧的了義變成實際操作的一個宗派。我們看禅宗史,有男性禅師,也有女性禅師——還很多。趙州和尚這裡還有趙州婆子,在《趙州語錄》裡把趙州說得啞口無言的。老太婆厲害,是不是少女就不厲害呢?也不,你看唐代的龐蘊,他的女兒就很厲害,修行也很好。

女性禅師裡也有很厲害的,男性要對她頂禮的。舉一個例子,灌溪志閒禅師開始在正定臨濟寺那裡跟臨濟禅師學,有點體會,後來去參訪一個比丘尼,叫末山。末山比丘尼何許人也?她是一個大禅師的弟子,就是大愚讓臨濟開悟的。也就是說,臨濟和末山實際上是師兄弟。在禅宗史上,末山比丘尼的師父非常了不起,而且他好像只收了這麼一個比丘尼弟子,所以末山尼很厲害,智慧很高,機鋒迅捷。灌溪來拜訪她,就問末山尼:“如何是末山?”比丘尼說:“不見頂。”——山有多高啊?看不見頂。“如何是末山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還是一個女的啊;比丘尼說“無男女相”——你不要執著這些。灌溪禅師不放棄,窮追猛打,說:“既然沒有男女相,那你為什麼不變成男的呢?變成男的讓我看看。”比丘尼大喝一聲,說:“不是神,不是鬼,用變做什麼!”這話的意思很深的——我不是神,也不是鬼,為什麼要變呢?女的就是女的,怎麼了?灌溪禅師就很佩服她,當時就給她頂禮,留在她的寺院種菜,做園頭。所以,從禅宗的這些公案裡可以看出佛陀所講的法,它的境界在實際生活中是怎麼樣的。

現在講男女平等,講的是西方人搞起來的女權運動。女權主義有點偏,偏了以後,讓女性去跟男性角逐、拼殺,這對女性並不利。女性應該發揮她的長處才對,跟男性一樣去拼殺,有時候代價慘重。所以西方的女權運動,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它的思維比較簡單、比較機械化,沒有辯證的思維。男女平等,但是不相等。男的是男的,女的是女的,不一樣,不能否認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這也是現在我們要注意的。咱們不要輕易受女權主義一些極端觀點的影響。如果受它的影響,有時候受害的是自己,還是以佛法的正知見來觀察這些問題比較好。

[據2006年除夕在柏林禅寺指月樓與居士們的座談錄音整理]

 

上一篇:證嚴法師:貧窮布施是人生第一難
下一篇:淨空法師:細講“四重戒”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