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才真旺姆關於出家的那點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圖片


自幼外婆信佛,但也是大家所謂的“迷信”,停留在儀式之上,並沒有真正學習佛法的道理。小時候跟著她拜佛訪寺,雖沒有太大感受,但也是一個緣起的形成。
09年4月,我大二,開始沒來由地親近佛法。獨自去市圖書館找佛法的書籍來看,看的第一本書就是《圖解密宗》,在牛皮紙的本子上做了很多筆記。然後開始浏覽一些佛法論壇,請來楞嚴咒每天誦讀,也產生很多感應甚至奇跡,並有著明顯的消業現象。但是因為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我漸漸發現,自己讀經學佛還是無法解答我的諸多疑惑。
因緣巧合之下,我開始慢慢被其他修行領域吸引:西洋占星、靈性修行、水晶、塔羅、外星文化……真是各種法門接觸了一個遍,也上過一些心靈成長的課程。這確實給了我一些感悟與成長。但還是在根除煩惱及解答宇宙終極疑問上,我漸漸發現這些方法的無力。在重重疑惑裡,我和朋友同時醒悟,還是佛法最究竟。那時我在博客上寫,宇宙啊,賜給我一個師父吧。一周後,2011年2月,我便遇見了上師。現在回憶起來,皈依上師三寶的那一天,是我生命中最重要最溫馨的一天。同年8月,從上師所在的神山回來之後,我依教進入索達吉堪布的“菩提學會”學習,才算一點點明理,逐漸深入佛法。

2、為什麼會選擇出家?

圖片

很多人佩服我出家的“勇氣”。我常常回復說,就像有了金子自然扔掉廢鐵一樣,根本不需要任何勇氣。當我們逐漸進入佛法,通過學習、觀察、實踐,你會發現佛法句句真理,並真切臣服於佛法廣博無邊的智慧。那時,做出這個決定一點都不難。如微博中所寫:
“每每有人問我為何會出家,總是不知該怎樣回答。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亦不存在什麼逃避。原因裡,有對人生與輪回之苦的體悟(出離心),有為眾生拔苦之渴望(菩提心),有對宇宙終極實相的探求(無二慧)。最後只能回復一句話:我出家,是因為佛陀說得對。”
當然,每個人因緣不同,不是所有學修佛法的人都會出家。通過佛法降低煩惱,在家做一個好人好居士也好。能夠讓自己安寧自在的生活,何樂不為呢。

3、“才真旺姆”這個微博名字是誰取得?有什麼含義嗎?

圖片

 “才真旺姆”是我出家後法名的藏文音譯,翻譯過來是“持壽自在母”。是剃度那天大恩上師所賜。上師會根據每個人的特質取不同的名字。出家前做居士時的法名是“慈誠卓嘎”,“持戒白度母”之義。

34、出家這個決定是受家庭影響,還是自己某一刻的頓悟,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

圖片

 “2012年7月,我第二次上神山。彼時並沒有出家的想法。而上山之後,驚如上岸,一看山下,滿滿的全是漩渦。之前在世間,因所有人都在漩渦裡轉,一個趕一個,難有發覺,臨至聖地,才突曉差別。記得那個早上,我在神山濕漉漉的清晨醒來,聽見上了岸的自己說:我再也不想下去了。”這是微博裡對這個問題的描述。
但是當時,雖然不想下山,也不想出家,因為知道自己心並不穩定。但是自己同時又很清楚,不想出家,是因為自己福報不夠、業障太重所致。出家是需要大福報的。但在哪裡集資淨障最好?當然是在山上。於是我決定一直在山上待到能出家為止。
後來我和幾個道友被上師派到上師的家鄉學習藏語。非常美麗的一個藏地村落,加持很大,每天一打開窗,就能看見亞拉雪山。我百度了一下,“亞拉”是“捨得”的意思,有得要先有捨。一個月後,心已經從高山瀑布變成靜水流深。之前剛上山時問上師,我可不可以出家,心裡特別忐忑,就害怕上師讓我出家,上師就回答:“哦……慢慢來慢慢來……”後來心定後再打電話問上師,我可不可以出家,心裡一樣特別忐忑,害怕上師不讓我出家。上師回答說:“哦!很好的!很好的!”高興的我眼淚都流出來了,拉著當時尚未出家的圖丹蔣揚師就跳起來。蔣揚師是87年的,從山大研究生考取了南大博士,也是在那時發現自己本來就想出家,讀什麼博士。我們同一天剃度。

5、每天都吃些什麼?自己做嗎?

圖片

 自己一間房子,自己做。常常停電,就拾柴燒火。菜由寺院統一下山采購統一分發,以白菜土豆為主,其他菜也會有,斷菜的時候,便以糌粑或野菜為主。
這裡雖然趕不上漢地條件,但相對於藏地其他寺院已經好很多。就是冬天麻煩些,要考慮菜的防凍問題,但還是常常被凍壞。比如土豆,最好是提前埋起來,不然幾天後就凍硬了,太陽一曬化成蘑菇一樣軟軟的樣子,皮一剝就下來。去年預備過冬的土豆都凍壞了,就花幾下午時間去皮、切條、用鹽把水煞出來、再炸,這樣就可以存放很久。有時沒時間做菜,就直接抓一把來一炒就好。

6、還會還俗麼?

 如微博所說:“你知道,當一個人已經醒了,就不可能再像睡時那樣去執著夢境了。”也提到了在電影《黑客帝國》裡莫斐斯讓尼奧從紅色和藍色兩個藥丸中選一個,選藍色的就可以在虛幻的世界裡忘卻一切,安靜地活著;選紅色就會發現世界的真相,但要面對各種挑戰。在這兩個藥丸裡,我們選擇的是後者。但是發現和《黑客帝國》裡的真相比較,我們的真相要美好多了。哈。

7、做出出家決定後,以前的社交圈子怎麼處理?還經常聯系麼?

 最初出家時,因為心還不穩定,便斷掉了大部分聯系。後來隨著內在的平和安穩,又感於佛法無邊的利益智慧,非常想與更多人分享。13年5月,父母知道我出家之事並同意後,便恢復了微博,又因朋友需要一步步恢復了微信、人人、QQ。上師對此也表示支持。很多曾經的姐妹在各自的微博裡說,在生活忙碌的壓力與瑣事中,有時一想到在這片純淨剎土安然修行的我,就會感到安心。
“記得慶毅說,他是一個守望者。而如今的自己,亦甘願擔當起這樣的角色:在這方淨土支起一盞燈。所有漂泊的你們,若累了,就回家吧。”這是我給他們的承諾。當然,你們也一樣。

8、現在怎麼看待親情?多久和家裡聯系一次?

 因為非常感恩父母親人給我的生養之情,所以要最大程度的報答他們的恩德。若無有來世,給他們今生的衣食也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已通過種種探尋發現確有來世無疑,那我要不要管?當然要管。所以我不僅要給他們今生的安樂,還要讓他們生生世世都安樂。而對於一個大乘佛子,親人的范圍已然更廣,所有眾生都是我的親人,所有親人的安樂我們都要管。
“在世間時,每每發覺父母漸老,內心總會升起巨大的難過與恐慌。而如今出家,念及此事,反覺安寧笃定。也許,我想我已經可以把一份永不失去的﹑最好的東西給他們了。今逢中元,亦名報父母恩日。而包括你們在內的,我生生世世所有的父母。我也要把這最好的東西給你們。這是我的誓言。”
小時候其實和父母關系較冷淡。他們很忙,極少有交流溝通。反而自己出家、父母也學佛後,比任何時候關系都緊密。常常電話,或者在微信上聯系。母親參加佛法學習,不明白的問題會問我。父親看到好的佛法文章,就轉發給我。我們的心,現在才是真正到了一起,並不再會分離。

9、小時候的夢想是什麼?
 小時候沒有明確的夢想。只是好似有一個觀察者,在體內一直醒著,從有記憶時便清冷明白的看著這個世間。很小的時候坐在姥姥自行車後座上,想著我是誰,我為什麼是我。小學時自己騎車上學,在十字路口等紅燈的人群中,我俯看著周圍麻木的人群,好像看著一群深海的魚,疑惑著為什麼他們沉迷的那麼深。所以若一定要說夢想,就是希望了達這個宇宙的真相吧。

10、能簡單介紹下現在每天的生活功課麼?

 早上五六點左右起床,各自做早課,八點共同上課聽法;十一點左右下課,午飯;下午一般兩節藏文課,有初學者,有翻譯班,我負責教學。寺院有活兒時就要去做,尤其夏天居士多時,常常連軸轉著忙碌。沒事兒時下午四五點就回到自己的小房子裡,我過午不食,省去晚飯,就看書背誦,准備第二天的講考。有時晚上沒電,就點上燈,做晚課。
“下雨的春天的晚上,在清油燈暖黃色的光裡,聽雨水悉碎打在帳篷上。感受此刻的甜蜜與溫柔,帶著寧靜清明又無可尋覓的心。那麼多生世裡的那麼多雨夜,有幾個可以如今夜般如此的安寧澄靜?心事了,牽掛無,塵世遠,情線絕。只是在這裡。一個人。在這神山的環抱裡。有著略帶疲憊的安心。”

11、在家修行、出家修行區別在哪?

  “‘出家菩薩觀在家,猶如暴風不暫住,亦如妄執水中月,分別計度以為實。’讀此《心地觀經》四句,深如己感。經言暴風,吾常喻旋渦。世間之人,心念念隨境而轉,無有剎那停歇;更認妄為真,自纏自縛,喜怒沉淪,苦苦冤枉。今出家一載,塵埃始落,心瀾初平。方知寂樂真味。”
“借由出身體的家,達到出煩惱的家。以前在家時覺得在家也可以修好,出家之後才知道差別天地之大。經論裡說,只有登地菩薩才能做到在家修行而不被境轉。凡夫須擇靜地而安之。”
在家修行如陸上行舟,有太多身不由己。出家修行如水上行舟,“離惡境故惑減輕,無散亂故善自增。靜心於法生定解,居於靜處佛子行。”
所以我很佩服在家修行的居士們。因為要面對這麼多生活的瑣事和外境的干擾,他們明顯需要格外強大的心力。

12、普通人理解的出家是看破紅塵了卻塵緣遁入空門,這種理解恰當麼?您怎麼理解“出家”?

 “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也可以這麼理解。但可能是受影視劇的影響,聽起來總有些淒婉避世的小乘意味。如梁啟超先生在《論佛教與群治之關系》中所言:“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獨善;是入世,不是厭世。”
就像世間人為了以後更好的服務社會,先要在學校進行專門的訓練,提升自身能力一般,在我看來,寺院亦只是一個學校。為了以後能更好的入世度化眾生,所以我們先要通過修行,令自己慈悲、智慧、能力具足,出家就是為了擁有這樣“專業”修行及弘法的機會。
對於一個大乘佛子,眾生皆為父母,怎能自己安樂讓父母受苦?所以我們要報恩,更要以最好的方式報恩——將他們皆安置於解脫生死輪回的堅地。

13、現在的生活和預想中的感覺有落差嗎,有沒有被人質疑是作秀?

 沒有“落差”,有“升差”,哈哈,就是比預想中好多了。在靜地一心修行,自己成長的速度超過自己的想像,所以一年多後就可以被上師派下來嘗試著弘法了,弘法時也比較順利圓滿。
只要與我們見過面、交談過的,基本全都沒有質疑,因為我們真的很真誠,佛法真理本身也不怕被懷疑。但是網上質疑的聲音較多,尤其是我在網上所謂“火了”以後,每天面臨著各種的指責與誤解的聲音。其實也不怪大家,因為現在人們了解正統佛法的渠道甚少,而且如今末法時代,一些寺院和出家人也確實不讓人起信心。但是越是這樣,我們越有責任去做一個好的、如法的出家人,重新建立起出家人在世人眼中的形象。

14、剃度一年多了,有過的不適應麼?

 沒有呀。反而在城市裡生活,一直讓我不適應。一放假就回東北老家青山綠水的村莊,要回濟南的時候就會哭,喊著我不要回城市。現在到山上,雖然條件相對艱苦,但是對我是如魚得水,才是回家一般。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我們的骨子裡都有一種對自然與真理的追尋,摒除沒有必要的物質欲求,回歸純粹的生活狀態。在那種狀態裡,我們才能更加貼近自己的心。
“當學會了品味白水,便不再喜歡飲料;當吃慣了清食淡味,便不再熱愛香濃;當居久了陋室靜處,便不再羨慕繁華。獸般的欲求一天天減退,身體與精神獲得潔淨與解救,那個時候,作為一個人的特殊性才開始顯化--在粗俗的感官享受之外,我們存在著與宇宙大樂連接的可能。”
這次下山弘法,除了放生講法很少出門,偶爾出門去周圍寺院轉轉,回來就大傷元氣。很多居士來山上對我說:“真佩服你們,山上這麼苦,你們也能過得下去。”我就說:“我更佩服你們,輪回那麼苦,生活中那麼多煩惱,你們也能過得下去。”哈哈。

15、這一年多是怎麼度過的?主要做了什麼?

 回答類似於第10題,每天都很充實,上課、教藏語、翻譯、干活兒。有時有法會,就要准備與進行法會,有時居士上山,就要講法、與他們交流。
因為寺院現在還在建設中,所以我們也要進行大量的勞動,建房子、扛木頭、鋪草皮、扛米扛面、鏟地運土,包括法會時的做饅頭、炸油條等等,粗活兒細活兒都會做。現在很多姑娘都喜歡自稱“女漢子”,其實真正的女漢子都在僧團裡。“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講得出佛法,蓋得起木房。”山下的姑娘們有幾個能做到的?

16、這一年最大收獲和感悟是什麼?

 太多了。最重要的是,越來越感受到上師三寶的力量和加持真實不虛,上山後自己都驚訝於自己改變之大,而我每一點一滴的改變都來自上師三寶的加持。很多事,比如出家一年就能下山弘法,這憑借自己現在的力量是根本做不到或者做不了這麼好的。
這時候很多人就會問我為何感受不到?其實就像陽光普照大地,但是如果我們把門窗緊閉,陽光也是進不來的。所以“信心”其實非常關鍵,有一分信心就會有一分感應,窗戶打開一點,光線就會進入一點。很多人埋怨佛陀不救度現在的災難。其實佛陀一直在伸著手,試圖把我們從火坑裡拉上去。但是我們自己不伸出手,佛陀又有什麼辦法呢?

17、躁動的社會中,怎麼讓內心歸於平靜,有什麼好的建議?

這次下山,和很多朋友都有聊天。不管是年輕的還是年長的,只要是沒有學習過佛法的,都給我們傾訴了諸多苦悶。這個社會裡,窮人有窮人的苦,富人有富人的苦,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苦,成年人有成年人的苦,隨便拉一個人來,都能講出一堆苦。
我覺得大部分人苦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總是不知道知足與感恩。我們從小到大一直習慣不斷的往前趕,總是一直盯著自己沒有的那點兒東西看,卻忽略了自己擁有了多少。這個世界名為“娑婆”,娑婆是“缺憾”之義。在這個世界裡,缺憾是無有窮盡的,而人們的欲望無窮盡,因此煩惱也無有窮盡。如果我們不在當下停下來,去欣賞一下一路匆忙趕路的我們到底錯過了多少風景,我們到底有著多少寶貝在車廂裡從未被發現,就永遠不可能擁有幸福。幸福不在未來的某個點。幸福就在當下,現在的你,就已經很好,就已經足夠。其實我們哪裡都不需要去。只需要在當下安心。
還有比較根本的一點。現在絕大部分的人,都把快樂和幸福寄托在外境之上,比如工作、家庭、孩子、美貌、男女朋友……有了他們,我們就幸福了。而這相當於我們把快樂的主動權交給了外在,所以一旦外境改變,那我們的快樂就沒了,多麼不靠譜。而“諸行無常”,外境一定會改變,而我們又對其有執著,改變和執著帶來的反差就叫“痛苦”。這也是佛陀說的“有漏皆苦”。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記得:真正的快樂只可能來自於內心。就像佛經裡說的:“我們不可能把整個大地鋪上地毯,但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穿上鞋子。”意思是我們不可能讓外境時時事事都如意,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訓練,讓內心不再被外境所轉。而如何在內心建立安樂感?就要跟著善知識和道友,去系統的聞思修行佛法,而且要長時間地堅持下去。這樣,我們才能把快樂的自主權奪回來。
有一句話是:“人生就像開車,不能只會踩油門,還要會踩剎車。”每一天、每一年、每一個人生階段,我們都需要停下來、靜下來,自省、觀察、調整、補充,再繼續上路時,就不至於偏得太遠。
 
18、怎麼看待之前的生活?現在的你和以前的你有什麼不同?

一方面其實也感恩之前的生活,一直忠於內心的尋找,讓我走到了這裡;一方面又覺得之前的時間還是浪費得太多了,如果能再早一點出家就更好了。
不同非常的大。於己,內在越來越安樂、平和,知道如何對治自己的煩惱;於人,可以給別人帶來更多的利益。當然,做得還遠遠不夠。

19、你以前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做一個自我評價。
 
我把“以前的自己”定義為09年開始修行之前的自己。
那時的自己內心格外糾結。情緒起伏很大。打開衣櫥,都是黑灰的衣服,好像在黑色裡自己覺得很安全。現在,你們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後來臨出家前的我,衣櫥裡已經沒有一件黑色衣服了,都是彩色的。因為希望讓別人看見我能快樂一點。以前的自己就是一個“把快樂寄托在外在”的女孩兒。就像蓮師所說:“那些不知道因緣之事皆是無常的人,將永遠不可能停止哀傷。”

20、你設想或理想中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樣的?

具足所有的能力、用更多的方式去度化眾生,分分秒秒都可以盡力幫助眾生。
一方面,是希望讓佛法的弘揚年輕化、多元化,打破一些僵化的局限,用更多的形式讓大家親近佛法、了解佛法,與每個人的生活接軌。韓國有一位慧敏僧人,是伯克利的學士、哈佛的碩士、普林斯頓的博士,他也是24歲出家,現在已經十多年了。他在韓國訪談節目裡說(推薦大家找來一看),不想做一個住在深山、說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的“高僧”,而希望能做一個“小區僧人”。這也是我的一個目標。佛法在大家的眼裡,是一個背著手板著臉、嚴肅無趣的私塾先生的樣子。而我希望讓佛法變成溫柔的母親、慈愛的父親、貼心的姐姐、活潑的弟弟,成為我們可以隨時聊天、解惑、分享的親人。
還有一個心願,就是一定要廣傳淨土法門,尤其要把淨土法門帶到更多的農村去。記得出家後,一個朋友給我打電話,說他的家鄉菏澤某個村莊剛建立起一個寺廟,但是沒有出家師父,讓我詢問上師可不可以派師父過去。上師慈悲,派了寺院的大法師前往,後又親自去做了加持。
去的師父給我短信說,那個“寺院”,是一個圓形建築,一進門是佛陀,再往裡有玉皇大帝、老子、孔子、土地神……各路神仙全都有,所念修的也都是九天老母一類儀軌,那裡的村民善良質樸,盼師父去指導如盼甘霖。接到師父對那個寺院描述的短信,我在山上自己的帳篷裡哭了好幾個晚上。村民們肯拿出自己的錢來集資建造這座價格不菲的“寺院”,可見他們是多麼渴望快樂!然而因為沒有遇見正法,他們的方式又那麼讓人啼笑皆非。鄉村裡的人,尤其是老者,大都善良淳樸,說什麼都易信。但是卻沒有人去給他們講。畢竟臨終十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啊!看著這些與己相連的親人,默默來,又默默走,白白浪費了這個寶貴人身,而下次解脫的機緣遙遙無期。所以特別希望自己能把簡單易行又無比殊勝的淨土法門廣傳到農村,利益更多善良的鄉親。

 

上一篇:“沒有事”和“有事”
下一篇:蔡禮旭:講話要學多講就熟練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