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一百九十四頁第一行,念老的集解:
「如《觀佛三昧經》雲:佛告父王:諸佛出世有三種益」,就是三種利益。第一個,「一者,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障,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這是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第一個目的,他為什麼來,來干什麼,為三樁事情,這是第一樁,第一樁當然是最重要的。我們從這個經文就非常清楚明了,佛法的本質是教學,實在講它不是宗教。佛到這個世間是來講經教化眾生的,口說十二部經,這十二部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十二種不同的體裁,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不外乎這十二類。
十二類在形式上分,有長行、有偈頌。偈頌有兩類:一類是重頌,一類是孤起頌,這是從文字上來說的。長行我們中國人叫散文,像我們讀的這個經文是散文。偈頌像中國的詩歌一樣,它不講求平仄,它也押韻,但是對這個不重視,句法很整齊,有四個字一句的,有五個字一句的,有六個字一句的,乃至於長的有十幾個字一句的,排列整齊,四句是一首偈。重頌是佛在講經都是用長行,長行方便,像我們看這些經文都是長行,講完之後,用偈頌重新再講一遍。為什麼?第一個增加記憶,讓你能記住,所以需要再講一遍。另外一個意思,佛講經不像我們一般是課堂,課堂上課是整齊的,學生都到了;佛講經有先來後到的,有很早就來了,有佛講了一半他才來。佛也很慈悲,前面講的你沒有聽到,用偈頌重講一遍,讓你也了解前面所講的大意。這個現象在佛經上常常有,這我們了解當時教學的狀況。孤起頌就是前面並沒有講到的,佛用偈頌說出來。偈頌跟詩歌一樣可以唱誦的,句子不長,意思含義很深。這都是說之為體裁,一共有十二種,我們參考資料裡頭都有,大家自己一看就明白了。
法施,法布施的利益,佛確確實實做出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他對於名聞利養邊都不沾。接受大眾對他的供養,只限於四樁事情。第一個飲食,出家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是到外面托缽,到城市裡、到村莊裡面去托缽去。在家人對出家人的供養,除供養飲食之外,供養衣服,他的衣服破爛了,不能穿了,供養他一件。第三臥具,臥具實在講就是一塊布,晚上鋪在地下睡覺的。再一個就是生病的時候接受醫藥。就這四樣,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其他的統統不接受。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寺廟,沒有道場,他人在哪裡,那個地方就是道場。講經教學都在樹林之下,或者在河邊,風景好的地方,佛坐在樹下,聽眾都是圍著佛,圍繞著佛大家坐下來。我們今天到斯裡蘭卡還看到,法師在講經,有人坐著講經,有人站著講經,你看聽眾圍繞著,一圈一圈圍繞著,還有那個味道。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由於中國跟印度風俗不一樣,中國人尊師重道,佛到中國來了,這是老師,學生對老師恭敬,怎麼能叫老師去托缽?這在中國人來說,你這些學生們大不孝,對老師沒有照顧好,哪有自己住的地方不錯,老師沒有地方住?這講不通的。佛教有個非常大的好處,所以它傳布在這個世間能夠傳播了兩千多年,將近三千年,它提倡的是本土化、現代化。本土化就是隨俗,你們什麼風俗,我跟你一樣,我隨順你。所以到中國來,中國的氣候跟印度不一樣,印度是熱帶氣候,靠近赤道,天氣炎熱,所以三衣一缽就夠了;在中國居住,中國有春夏秋冬,三衣決定不夠,秋天就很涼了,冬天一定要穿棉衣,入境隨俗。
中國帝王,那是帝王師、國師,國家供養,建的宮殿式的寺院。寺這個稱呼現在沒有了,清朝時候有,你們到北京故宮去看看,故宮裡面掛的牌子很多寺。寺在古時候是辦事的機構,這個機構直接屬於皇帝的,皇帝直接管的,而且永久設立,不會撤銷的,這才稱之為寺。所以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寺的長官叫卿,叫公卿。那個公是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他們的地位等於說是皇上的顧問,是太子的老師。皇上的顧問、太子的老師,皇上有事不能解決,請他們來商量,聽他們的建議,這個地位最高了,所以稱卿。屬於宰相,宰相下面所管的稱部,現在還稱部,有內政部、有外交部、有教育部、有工商部,它稱部。那時候部裡面的領導,歷朝不太一樣,但是用尚書用得最多,很多朝代都用尚書,尚書就是部長,侍郎就是副部長。副部長通常兩個,左右,左侍郎、右侍郎,就是現在講的政務次長、常務次長。這些都是屬於國家領導人,就是屬於宰相的,稱部。部可以撤銷的,可以增設的,皇上下面的寺永恆不變,所以寺的地位實際上,辦事,寺跟部是差不多,但是老板不一樣,寺的老板是皇上,部的老板是宰相。它是辦事的機構,不是宗教,跟宗教沒關系,這個我們要懂得。但是以後它變成寺廟了,寺跟廟劃上等號,以前寺跟廟不等,不是劃等號的。廟是什麼?廟是家廟、祠堂,像清朝時候的太廟,太廟是供他們祖先的,那跟宗教也不相干。所以中國把宗教,外面來的宗教統統都稱作寺。
真的,宗教剛剛傳到中國都是教學,那個時候沒有這些經忏儀規,沒這些東西。寺裡面的工作,一個是翻譯經書,一個是講學,確確實實是教育。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些經翻成中國文字,就是現在我們講的漢傳的《大藏經》。翻譯出來有講解,有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行的,如何把經裡面的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它真管用!經論裡面所講的規矩,也就是講的戒律,必須要遵守的,變成我們生活行為,規范人的心(就是念頭)跟生活行為,它管用。
佛講學,儒也講學,道也講學,古時候稱它為三家,儒家、釋家、道家,釋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佛家。儒釋道三家,也稱三教,這三教是教學,不是宗教,也都有學位。儒家的學位有三個,有聖人、有賢人、有君子。孔子這是聖人,孟夫子是賢人,再低一級是君子,那每個朝代就很多了,三個學位的名稱。道家是神仙,神仙是他們的學位,神仙也有等級的。佛法裡面也有學位,佛陀是最高的學位,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它的學位是怎麼樣評得的?它是要求智慧、德行。德行裡面最講求的是定功,再持戒。持戒、修定、開智慧,這是佛家教學的次第。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就是開智慧,所以戒定慧稱為三學,就是學習的三個因素、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以後儒也采納了,道也采納了。
在中國從漢唐一直到滿清,外面有儒釋道的形象,他們穿著不一樣,行禮方式也不一樣,禮服也不相同,但是實質上他都學。學佛的人,你問他有沒有念過四書五經?都念過。學道的人,你問他有沒有讀過佛經?讀過。所以儒釋道的經典統統讀,佛讀,道也讀,儒也讀,內裡面已經融成一片,外面有形象不同,裡面是一致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就用儒釋道來代表,少一個都不行,如鼎之三足,缺一個問題就出來了,一個都不能缺。所以過去儒釋道全是教育。什麼時候變成宗教?現在儒也叫教了,也變成宗教,在香港六大宗教,儒算是一個宗教,把它當作宗教了。大概儒的宗教只有在祭祖的時候,大典裡面,祭孔、祭祖先典禮裡頭有這個儀式,這個儀式是屬於禮,淵源是儒家。這些儀式儒釋道不一樣,可是精神是相同的,都是在修敬,恭敬,含著甚深教育的意義,這是完全相同的。
眾生對佛及佛弟子,叫修財布施,四種布施都叫財布施。佛跟他的弟子對於布施我們的人有回饋,這個回饋是法布施。我們供養佛一缽飯,他接受之後一定為你祝福,如果你有問題向他請教,他會給你講解,這是法施。法施的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障,幫助你解決疑難雜症,幫助你開啟智慧,所以除無明暗障,開智慧眼;最殊勝的利益是幫助你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佛陀教育的宗旨是幫助人離苦得樂。苦的根源在哪裡?根源在六道,只要是六道眾生,你就沒辦法離開苦,人間苦,天上也苦,三惡道更苦。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必須幫助我們離開六道輪回,這叫真正離苦。沒有能離開六道,那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暫時痛苦輕一點,並沒有脫離。
有沒有辦法真正離開六道輪回?有,不但有,人人都有分,只要你肯學,你決定能成就。那就是這個法門,《無量壽經》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很容易修,但是很難相信。古時候人比較容易相信,為什麼?他們很老實,從小就接受傳統的扎根教育,所以他對人會相信。現在不一樣,現在所受的是西方教育,中國教育已經沒有了。受西方科學的洗禮,科學在地球上發展四百多年,影響很深。西方人講民主自由平等,父子也平等,師生也平等,孝順沒有了,對老師那種尊師重道的沒有了。科學頭一個教你懷疑。中國自古以來教你,第一個教你要信,你要信自己,要信父母,要信祖宗,要信聖賢,從小就教起,哪有不相信的道理!
仁義禮智信叫五常,常是永恆不變;換句話說,做人基本的道德,就這五個字。仁是愛人,仁是兩個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仁。人一定要愛人,人一定要講義,道義。義是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人情事理,法律,有國家制定的法律,有倫理道德,這也是屬於法。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不能違背,這是法。禮是禮節,不能有差錯。為什麼?維系整個社會安全,維系你家庭和睦。現在禮沒有了。智是起心動念、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用感情會隨自己的好惡,會出亂子,不可以用感情。用理智,大公無私,人與人關系才能處得好。信是講信用,不能妄語,不能兩舌,佛法講得更好,不能夠騙人。基本的德行,統統是教學。
人能夠守戒,心就得定,心就清淨,不會胡思亂想。依照佛法的修行,持戒、修定、開智慧。淨土法門無比的殊勝,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各行各業統統能修,沒有障礙。你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系,你會不會讀經也沒關系,只要求你一個標准,那就是老實、聽話、真干,你只要具足這一個條件,修淨土沒有一個不成就。這兩千年來,修淨土成就的不計其數,特別多,我們最保守的估計,至少也超過十萬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但是修其他法門,大乘有八個宗派,除淨土以外七個宗派統統加起來,修行有成就,達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樣的人有多少?我們最保守的估計,大概三千人。那個真難,真不容易,要斷煩惱、要修定才能開智慧,而且所依據的經論理很深,修行的事也很雜,不是那麼單純。
我們學了這麼多年,真正搞清楚搞明白自己適合修哪一個法門,這一生真正有把握成就,除了淨宗之外找不到第二門。連夏蓮居老居士,你看他學過密、學過禅、學過教,真正是通家,通宗通教,顯密圓融。黃念祖老居士也是的,他在密裡面是金剛上師,可是自己晚年最後一招,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為什麼?這個有把握。這個注解完成之後,他修訂過幾次,最後成為定本了,他一切放下,告訴我每天念佛十四萬聲。念了半年他走了,念佛走的。夏蓮居老居士也是念佛走的。
我們最近得的這個信息,其實跟我聯絡,是去年還是前年,來佛寺的人跟我就有聯絡,可是他沒有說明寺院的名字,也沒有說明哪一個和尚,就是送錫杖給我的,只說一個老和尚往生了,交代這個錫杖一定要送給我,他們把它送來。我記得那個時候我還在尖沙咀講經,在那個攝影棚裡面,供養在那邊,一年多了,一年前的事情。沒有想到這個錫杖就是來佛寺的,賢公老和尚。這次他們到這來,把這個情形講清楚,這個錫杖我讓他們帶回去了。我們知道來佛寺這三個前輩的信息,我們歡喜贊歎。最先走的是海慶法師,他走的時候是八十一歲;第二個往生的是海賢老和尚的母親,八十六歲;第三位就是海賢自己,一百一十二歲。這三個人都沒有念過書,都不認識字,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海賢給我們做榜樣,他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他是二十歲出家,師父什麼也沒教給他,師父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知道這個人,這個人老實聽話真干,所以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告訴他一直念下去,他念了九十二年。三個人往生都是自在往生的,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個我們要學習,不要靠助念,助念不可靠,自在說走就走了。
最潇灑的是海賢的媽媽,八十六歲,晚年家裡沒人照顧,老和尚把她接到道場來,在一起修行,方便照顧她。八十六歲這一天,她突然告訴老和尚,她要回老家,老和尚怎麼勸也不行,非常堅定回老家,只好陪她回老家。走的那天,她把她的女兒、侄女、親人都叫來,親自下廚房包餃子,大家在一起吃。吃完之後坐在椅子上雙腿一盤,告訴大家我走了,真就走了,你看這麼自在。她回去是做給她女兒、侄女,做給她們看的,你看看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夠讓你走得這麼自在。哪一天走,連幾分幾秒她都知道。怎麼知道的?阿彌陀佛來告訴她的,要不然怎麼會知道?佛在這個時候來接引,別人看不見,她看見。
之前我們聽說。倓虛老法師晚年住在香港,也是在香港講經教學,他的學生我認識不少。早年有一個鍋漏匠也是谛閒法師的學生,這個人不認識字,沒念過書,跟谛閒法師從小在一個村莊上長大的,小時候的玩伴,一生沒受過教育,貧窮,自己什麼也不會做,所以生活非常苦。到四十多歲找到谛閒老法師,看到出家不錯,一定要出家。老和尚怎麼講也不答應,為什麼?不具備出家條件。出家住在寺廟裡頭,最低限度,寺廟裡五堂功課要會,他四十多歲學不來了,那你到哪裡去住?講經,不認識字,這條路走不通。出家人就這麼兩條路,不能講經就做經忏佛事,不能做經忏佛事就講經,兩條路都走不通。他這個朋友賴著不肯走,非出家不可。到最後談條件,那你真想出家得聽我話,我怎麼教你就怎麼做。行,完全接受。老和尚把他剃度送到鄉下,寧波鄉下有很多廢棄的小廟,沒人住了,叫他住在那裡頭,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他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那個小廟距谛閒法師住的觀宗寺還相當遠,沒交通工具。他這個徒弟往生了,站著在那裡,大家不敢動,趕緊派人到觀宗寺報信,一個往來三天,他在那裡站三天。站著往生我們聽說過,往生之後還站三天,大概他是頭一個,沒有第二個人。
都是不認識字,都是一句佛號成功的。像海賢他們那是年輕,二十歲就出家了。谛閒老和尚這個徒弟四十多歲才出家,三年成功,真正是幫助他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我們看來佛寺的三個,看谛閒老和尚這鍋漏匠,他們去我們不遠,他們當年在世間,我們也是出生了,算是我們同一個時代的人。所以佛出現在世間,目的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但是得有緣,你要肯接受,你不肯接受那就沒法子了。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就是不相信,不接受。什麼是緣熟了?緣真正成熟,讓佛出現在世間,他沒有白來,真成就了,無過於淨土念佛法門,真的到極樂世界去了,真的阿彌陀佛接他走了,一點都不假。到極樂世界,像這些人他們真正是根性熟透了的,到極樂世界就得無上菩提。所以這些人,你要問我他們往生世界的品位,我可以告訴你,那些人都是上輩上品,上上品往生,一點不假。
我看到光碟,老和尚親口說的,有人問他,你見到老佛爺了?就是阿彌陀佛,他叫老佛爺。老佛爺跟你說什麼?海賢老和尚一點都不避諱,你問他見沒見過?見過了。阿彌陀佛跟你說什麼?他求阿彌陀佛帶他到極樂世界去,他說老佛爺不帶我去,要我留在這個世間表法。他念佛九十二年,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頭讀過,在《往生傳》裡面看過,現前往生的人我也看了不少。大勢至菩薩說,《楞嚴經》上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慧遠大師,淨宗初祖,他老人家在世四次見佛。凡是念佛往生,哪有不見佛的道理!你要不預先見佛,你怎麼知道哪一天走?肯定見到了,佛告訴你什麼時候來接引你,你才曉得。來佛寺這三個人,都是具備了老實、聽話、真干這三個條件。他們在生,我相信絕對不是一次見佛。慧遠大師四次,尤其是海賢,九十二年,我的估計至少十次,他這麼長的時間。所以他干得很起勁,佛常常來鼓勵他,給他信心,叫他表法。
你看我們在光碟上看到,真的,有居士送了一本書給他,要知道老和尚不認識字,他一定問什麼書?人家說這個書書名叫《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他一聽到非常歡喜,趕快穿袍搭衣,把這個書拿在手上,你們大家來給我照相,主動要求大家照相。這是什麼?表法。應該是阿彌陀佛告訴他,這個法表了,就帶你到極樂世界去了。真的,三天後他就走了。最後這個表法,明顯的表法,這個表法意義很深,在佛教史上從來沒有過。對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強烈的反對,說這是偽經,不可以依靠,人數之多,聲勢之大,歷史上從來沒有過。老和尚表這個法證明什麼?證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本子沒錯,是真經;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沒有錯誤,是值得依賴的注解;我們這十幾年來,將近二十多年,學這個經沒有走錯路。老和尚表這個法,表完了他走了,你再去找他,只有到極樂世界才能找到他,不到極樂世界找不到他。真的是妙極了!
所以這個光碟我得到之後,大概看了十幾遍,我勸導大家要把這個光碟每一天看三遍看一年,看一千遍,每一天念一萬聲佛號。這個光碟,我們要把它當作《無量壽經》來看待。為什麼?它是《無量壽經》的總結。《無量壽經》上所講的,老和尚完全做到了,表現在他生活當中,在他工作當中。他的工作是種地,他種了一百多畝地,人身體健康,非常勤快。你看一百一十二歲,跟年輕人一樣,還爬樹,爬到樹頂上去摘柿子,拿下來供眾。他的一個徒弟供養他一件僧袍,他一穿太長了一點,身上帶的有針線包,拿出來馬上把衣袍長的卷一個邊,他就可以穿了。生活自理,不要別人服務,沒有一樁事情麻煩別人的,洗衣服、做飯、破柴,全是自己干。走的那一天白天,他是晚上走的,白天在菜園裡頭干了一天,種菜、翻土、澆水,忙了一天。到天黑了,有人看到他,跟老和尚說,可以了,天黑了,不要再做了。他回人一句話,還有一點點,我做完我就不做了。別人聽到這是平常說的話,他那一天晚上就走了。所以仔細想想,老和尚話裡頭有話,他說我這裡搞完就沒事了,不再做了,他真走了。這些人就跟此地講的一樣,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我們要認清楚,諸佛菩薩來到這個世間為什麼?無非就為這樁事情。
釋迦牟尼佛末法還有九千年。我們中國人現在最困難的事情,喪失民族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相信外國的。釋迦牟尼佛的紀年,外國人說的二千五百多年,今年是二千五百零幾年,二00六年是二千五百五十年,今年大概是五十八年,外國人的說法,二千五百五十八年。我們中國人的記載是三千零四十一年,不一樣。中國在寺院裡頭普佛儀軌,課誦本上有,佛誕節、佛成道日打普佛,唱誦裡頭有。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釋迦牟尼佛滅度,周穆王五十二年,如果照這個記載來計算,就是中國人講的三千零四十一年。釋迦牟尼佛正法一千年過去了,像法一千年也過去了,末法一萬年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現在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第四十一年。
中國老一代的人,我們前面一代,都用中國自己這個紀年。現在這一代講這個沒人相信了,統統用外國的,可是我們課誦本裡頭沒有把它改正,沒有改過來,課誦本是用老的。我們曉得中國人對歷史非常重視,尤其對於年代不許有錯誤,虛雲老和尚、圓瑛法師,甚至於倓虛法師、寶靜法師,近代的這些大法師,他們所用的全是用中國祖傳的,也就是三千零四十一年。這些不必爭誰是誰非,毫無意義。最重要的,佛陀教給我們的理論方法這個重要;如何依照經典教訓修行,我們這一生能像海賢老法師一樣的成就,這個重要,其他的全不重要。
我們看下面的第二段,看注解。「二者,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這一段也非常重要,是前面一段的補充。前面一段是佛教學,講經教學。這一段是教給我們,也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我們常常想佛,想佛的身相光明,無量妙好,這在佛法裡頭,淨宗裡面叫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在《十六觀經》裡面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光念名號,不要觀想,是最後的第十六觀,尤其殊勝。為什麼?它簡單。
諸佛如來,我們以阿彌陀佛做代表,《觀無量壽佛經》上,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報身,身有八萬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印度人對當時釋迦牟尼佛身相的贊歎,是印度的風俗,貴人有貴人的相,三十二種大丈夫相,轉輪聖王的相,佛陀的相。相怎麼來的?是德行現出來的,他要修德。極樂世界的相太莊嚴,無法想像,身有八萬四千相,每個相又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每個隨形好放八萬四千光明,每個光明裡面有十方諸佛菩薩在那裡講經教化眾生。在身體裡面把整個宇宙,佛菩薩教化眾生的事業,統統現出來了,所以說無量妙好。
若有眾生稱念,稱念是念佛的名號,或者念佛身相的妙好。觀察,觀察是你想,就是意念,常常想佛的相好光明。若總相,總相是全身;別相是想他一部分,或者想他的肉頂,頂髻,或者想他的白毫,想他的一部分。或者是佛接引,伸出手來接引往生。三十二相裡頭想一種、二種。法身的相很難,八萬四千相我們怎麼想法?無問佛身現在過去,過去佛也行,現在佛也行,只要你能夠常常想佛的相,念佛名,都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四重,殺盜YIN妄,佛家戒律很多,這四條叫重戒,最重的戒。如果你都犯了,五逆,逆是大逆不道,四重五逆的果報無間地獄,這個罪重。
五逆第一個殺母親,第二個殺父親,第三個殺阿羅漢,第四個出佛身血,第五個破和合僧,破壞佛教的僧團,這五種都是無間地獄。古時候很少,現在五逆十惡已都不算新聞,常常看到,兒子殺母親、殺父親,兄弟互相殘殺,學生殺老師,時有所聞。這樣重的罪,你看你念佛,憶佛念佛都能夠消除。永背三途,回過頭來真正忏悔,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永遠不墮三途。背是違背,永遠不會墮三途。隨意所樂,隨著你喜歡,常生淨土,我們最歡喜的,無過於極樂世界。
這部經,釋迦牟尼佛詳細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經典上沒有細說的部分,黃念祖老居士根據八十三種經典、一百一十種古來祖師大德的注疏,做了大量的詳細補充,這就是注解,這部東西可以說是把極樂世界講清楚、講明白、講透了。你要想認識極樂世界,要想明了極樂世界,我曾經說過,把黃念祖老居士這個注解從頭到尾要看三十遍,你肯定會生起信心,你能夠找到了出路,你知道怎麼個修法,你這一生決定成就。至少要三十遍,為什麼?三十遍的薰習,你的心定下來了。現在人心浮氣躁,古人看三遍就可以了,我們現在要三十遍,三遍伏不住我們浮躁的這個氣,三十遍心就定下來了。常生淨土,乃至成佛。
前面第一是泛指無量法門,十二部經就是無量法門;第二專講淨土,專指這部經;下面第三更親切了,給我們做出榜樣出來。釋迦牟尼佛勸他的父親修哪個法門?人間至親無過於父子,父親對兒女的愛護,兒女對父親的孝順,總希望自己的父親能得到最殊勝的果地,所以勸他父親修念佛三昧,就是修這個法門。我們看,「三者,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這都是大乘經裡頭的精華,如來果德,成佛這是果。菩薩還不算,菩薩雖然境界不錯了,他還不夠圓滿,到成佛才真正圓滿,這個時候自性裡面無量的德能統統現前。菩薩縱然到最高位,等覺菩薩還有少分性德不能現前。為什麼?他有障礙。必須到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斷得干干淨淨,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了,這個時候果德圓滿現前。那是什麼?就是下面這兩句,真如實相,第一義空,這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究竟的境界。
父王問為什麼不教弟子修行?下面,「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也就是說,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菩薩也沒有辦法搞清楚。不但一般菩薩不能接受,十地菩薩都有困難。經上常常說八地以上,真正講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什麼人具足接受的條件?八地以上。菩薩階位一共有五十一個位次,八地以上是最上面的四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等覺,這最高的四個位次。好像五十一層大樓,最頂上的四層,他達到這麼高的地位,佛給他講這些。為什麼?他們聽得懂。七地以前還模糊,還不能完全了解,所以不是所有弟子都能夠修行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就了解,淨飯大王所說的,必須是後人所講的上上根機,在中國像惠能大師這樣的人。
我學佛,方東美先生告訴我,李老師告訴我,都是一樣的一樁事情,就是一乘大經講真如實相、第一義空,叫我不要學,連《六祖壇經》都不讓我學。為什麼?我們不是那樣根性的人,學了沒用處,浪費時間,浪費精力。叫我從哪裡學?叫我學《方等經》,叫我學法相唯識。方老師教我學法相唯識,李老師教我就學方等。方等是什麼時候的?佛陀教學他有次第的,他大徹大悟之後,三十歲,開悟之後他就在鹿野苑開始教學,最初是五比丘,五個人,講阿含,以後學生愈來愈多,有一千多人。阿含講了十二年,阿含是小學,釋迦牟尼佛從小學辦起,一條龍的學校,不是一條龍搞不成功。十二年之後接著辦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學,前面通小乘,把小乘提升,做入大乘的准備,是大乘的預備班,八年。所以佛的教學根扎得深,用二十年時間扎根教育;二十年之後開始講大乘、講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是一生教學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時間最長,四十九年它占二十二年。講什麼?就是此地講的,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最後八年等於是研究所,把大家提升入佛果德,法華、涅盤,提升到佛的境界。法華、涅盤好比是研究所,博士班。般若是大乘,是大學的本科。四十九年一條龍上去的。
佛教傳到中國,祖師大德確實沒有疏忽世尊這個教學理念,所以在中國教學,唐朝中葉還有,小乘有兩個宗,大乘八個宗,有十個宗派。小乘是俱捨宗、成實宗,這兩個宗派在唐朝中葉以後就衰了。是中國這些祖師大德發現我們中國傳統的儒跟道不亞於小乘,用儒道可以代替小乘,所以小乘就消失了,到宋朝時候就沒有了,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有小乘。《大藏經》上有小乘經,小乘經律論,藏經裡頭相當完備。章嘉大師告訴我,南傳巴利文語系大概只比我們多五十部的樣子,三千多部多五十部,這個量不大,很小。也就是中國經典裡頭,關於小乘相當完備。
我們要記住,釋迦牟尼佛的成就是辦一條龍的學校。我們今天恢復中國傳統文化,要學他的辦法,從幼兒園一直辦到研究所。我很早就有這個想法,從哪裡來的?從釋迦牟尼佛來的。他不是一開始就講大乘,不是的。我們自己修學佛學經典,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從哪裡開始入門的?從阿含。在《阿含經》裡面選了十幾種,在《方等經》裡頭大概也學了十幾種。我記得我在台中學了差不多將近三十多種,最後才學《般若》、《華嚴》、《法華》,跟現在佛學院不一樣。我教過佛學院,教了兩屆以後不敢教了,感到很慚愧,對不起人。為什麼?佛學院是模仿外國教學的理念跟方法,那對於佛法、對中國古聖先賢,無論是儒、是道都是格格不入。我們到外國去考察,去看看別人的漢學院,我們跟他交流,由於時間不足,我們沒有談到深一層的理念。
去年訪問法蘭西漢學院,我們跟他們的教授、院長,還有幾位是中國的研究員,現在也都是教授,我們做了三個半小時的,整個一下午交流,才真正明了歐洲人的漢學是走知識的道路,把它當作中國古典文化來研究。這算是知識,中國古時候的文化,跟現在沒關系。他問我,我們也很想辦漢學院,他問我怎麼辦?我提出,中國古人的思想跟佛陀的教育理念,教學的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教學的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現在管用。他非常驚訝。我說現在我們漢學,儒釋道都找不到老師了,老師斷層了。我這個年齡還能接觸到最後一批老師,現在老師統統過世了,我們跟上一代比差很遠,很大的差距。
漢學要復興怎麼辦?好在古人留下來的學習的理念跟學習的方法在,只要依這個方法,能成就。有例子,讓我看得非常清楚的,就是海賢老和尚的例子。他到底到什麼程度?我的看法,他已經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就是跟惠能大師的境界一樣,他達到這個境界。有人問他,他告訴別人他什麼都知道,他就是不說。什麼都知道,那就是開悟,佛法他沒有學過,開悟之後什麼都知道。經典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他講的跟佛講的一樣,是沒人去問他。因為他具備傳統文化,也就是佛法,學生最好的條件,沒有人不喜歡教的,就是老實、聽話、真干,他真的做到了,太難得了!二十歲年輕人出家,師父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也沒教,其他沒教,告訴他一直念下去。他就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叫一門深入,九十二年長時薰修。
通常念佛人真正具足這個條件的,他要求往生需要多少時間?頂多三年。換句話說,他二十三歲就具足往生的條件,縱然有壽命,可以不要了,阿彌陀佛確實來帶你往生。也就是說三年成就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可以自在往生;再三年,繼續努力再三年,得事一心不亂;再三年就能得理一心不亂,得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真的什麼都知道了,這叫大徹大悟。他老人家大徹大悟,我估計三十歲到四十歲。我也想到,他的壽命不一定這麼長,壽命那個長,阿彌陀佛把它延長了。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壽命長短自己可以做主,想留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沒關系,壽命到了可以延長。壽命還很長可以不要了,可以先走,自在!他確實入這個境界,我們在光碟上你仔細去觀察,能看得出來。
所以他如果是出生在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代,他的境界超過捨利弗、目犍連。捨利弗、目犍連是聲聞眾裡頭排名第一、第二,阿羅漢。明心見性是菩薩,法身菩薩,他跟哪些人在一起?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他在這個等級。他要是在中國唐朝時候,那他就是惠能大師這個等級,一個宗派的祖師。雖然不認識字,像惠能一樣,無論什麼經你拿去向他請教,他都能給你講。所以他見佛,九十二年,我相信他見佛決定不會少過十次,他不知道的,佛會告訴他。最後的表法就這本書,所以他得到這本書的時候,無量的歡喜。為什麼?功德圓滿了,阿彌陀佛這個時候來接他走了。
所以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向他父王報告的,諸佛果德真是有無量深妙境界,一定要明心見性,你才能夠證得。神通解脫,解脫是大自在,沒有絲毫障礙;神通,沒有一樣事情他不能辦的。這不是凡夫所行境界,所以勸父王行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不可思議,念佛三昧雖然不是最高的境界,它通。像海賢老和尚,只要具足三個基本條件,老實、聽話、真干,傳給你念佛三昧,你在一生當中就通了。多少時候通的?如果求往生,三年就通了。如果不求往生,希望做到一心不亂,大概十年到二十年肯定通了,關鍵是放下。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法身菩薩,就是明心見性。因為心性是本有的,心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本來具足,不是外頭來的,你只要具備這個條件,你就能夠得到,這是真理。
不學佛的人,其他宗教能不能?能,個個都能。功夫就是,我見色看得清楚、看得明了,是智慧;沒有起心動念,這是真心,真心就是諸佛的果德。但是不起心不動念難,那至少你要做到不分別不執著。做到不執著,就是阿羅漢;做到不分別,就是一般的菩薩,三賢菩薩;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是法身菩薩,就前面講的地上菩薩,那不是普通菩薩。我們今天最大的麻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有,這就是六道凡夫。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是佛對他父親真正的勸請。我們看原文,這個黑體字是我選出來的,看原文,這一段差不多統統都選出來了。「又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先說一切眾生,在生死當中,念佛之心是一樣的;換句話說,人死了以後將來到哪裡去,完全看你的念頭。到哪裡去,完全自己做主,跟任何人都沒有關系,這一點一定要知道,你念什麼就往哪一道去。你念佛,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了。念其他的佛,去不了極樂世界,能不能到他的國土?不能。為什麼?它還要條件,你不具足。這些條件都是要斷煩惱,沒有一尊佛國土是帶著煩惱去往生的,沒有。只有極樂世界,就這一家,其他的都要斷煩惱才能提升境界,這個事就難了。
你看小乘要斷見思煩惱,見就是你看錯了,思就是你想錯了,你要把錯誤的看法放下,你才能得到這個地位,小乘的初果,入門,大乘初信,什麼條件?要把見煩惱放下,頭一個身見,六道眾生每一個都把身體當作是自己,佛告訴我們這是錯誤的,身不是自己,你把身當作自己,你就脫離不了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就從這個錯誤的看法建立起來的,這是第一個大錯誤。為什麼?我,我不生不滅,身體有生滅,身體滅了,我就沒有了,哪有這種道理?所以身不是我,不要重視身。身是什麼?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的,髒了換一件。在六道裡頭身不是我,身壞了再換一個身體,統統還是換六道裡的身體。六道裡的身體全是無常的,天身體比我們好,壽命比我們長,再長,壽命到了還是要死,這要搞清楚。
那什麼是我?一般講靈魂是我。其實魂不靈,孔老夫子說得最好,說的跟佛法很相應。孔老夫子在《易經》裡面稱游魂,游是什麼?不定,非常不穩定,而且速度很快。真的是游魂,他用的這個詞用得好。「游魂為變」,變六道的身,想什麼變什麼。如果貪心重,就是鬼道;瞋恚心重,嫉妒心重,就是地獄道;愚癡心重,懷疑的心重,畜生道去了。如果修的有大福報,帶著有瞋恚,有貪瞋癡,就變成阿修羅、羅剎。阿修羅、羅剎有大福報,福享盡了決定墮三途。統統搞清楚、搞明白,這一生這個機會太難得,遇到之後決定要成就,決定不放松,死心塌地修西方淨土,我死了決定到極樂世界。而且我有把握,沒有去之前決定見到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佛會告訴你,你在這個世間還有多長的壽命,你可以要,可以不要。總而言之,你只要見到一次,你就曉得佛常常在照顧你,這對你是很大的安慰,圓滿你的信心,真正相信,決定不是假的。見佛等於注冊了,什麼時候入學?緣還沒成熟。緣成熟還是自己的決心,這一生的壽命是前世的業報,念佛可以把業消掉,所以可以提前走,一點問題都沒有。如果你有慈悲心,留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再幫助一些有緣人,佛會很歡喜,佛會加持你,你在這裡表法做樣子給別人看,活活潑潑,真的是自在安樂。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四回) (第三十集) 2014/4/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