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戒律從哪裡學起?這些年來我們提出來了,從《弟子規》學起,從《感應篇》學起,有《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你學三皈五戒十善不難,可以能跟古人並齊,不會在他之下。如果不從《弟子規》,那你就沒有根,這根之根你沒有,你的成長速度會很慢,也可能你退心,這一條路你走不通。於是我們才真正認識《弟子規》跟《感應篇》的重要,有這三個基礎,《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你就決定能生淨土。為什麼?你是善男子、善女人,帶業往生得有這個條件。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你想到極樂世界作佛,先把人做好。好到什麼程度?好到你確確實實有能力生欲界天,你得有這個能力。《弟子規》跟《感應篇》可以幫助我們生欲界天,來生不失人身那是肯定的,那一點懷疑都沒有,你決定不墮三惡道,這在佛法是保證你不會墮三惡道。如果這個基礎沒有,學佛也不一定會墮惡道,很難講,看你臨命終時最後一念,如果最後一念還是貪瞋癡,三惡道去了。臨命終時親情不能放下,這是貪愛,財產不能放下,都是障礙,都屬於貪,貪墮餓鬼道,愚癡墮畜生道,瞋恨墮地獄道。
為什麼印光大師在《文鈔》裡囑咐人送往生,八個小時不要去碰這往生的人,他斷氣八個小時連他的床都不要碰它,離它遠一點?怕他發脾氣,怕他生氣。八個小時一般來說神識沒離開,雖然斷氣了,沒離開,就是說他有知覺,八小時之後神識離開了,那個沒問題。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是十二個小時,或者十四個小時,那很安全了,決定沒事情了。這個規矩要懂、要遵守,不要一會去摸他,一會去摸他,如果他一發脾氣,你們這麼討厭,你摸他,他痛苦,一發脾氣就把他送到地獄去了,那就變成冤家了,他會恨你。印祖說的這個話決定不是假話,我們要有這種常識。
戒要認真去做,要做得很干淨,明淨清潔,明淨是講心,清潔是講行,以自莊嚴。持戒淨潔,譬如琉璃,琉璃是比喻,透明的,講琉璃瓶,我們今天很多用水晶,在佛法裡,琉璃是翡翠這一類的,我們一般講翡翠,透明的綠色的稱為琉璃,佛經上講的玻璃就是水晶,古時候沒有現在這種化學做的玻璃。所以玻璃就是指水晶,琉璃是指翡翠,這是寶玉。《梵網經》,這個也是一乘大經,可惜沒有完全傳到中國來,只有一品傳到中國,「菩薩心地戒品」,裡面有「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這是用比喻,「故曰:戒若琉璃。」
「內外明潔。內者指心意,意業清淨,起心動念悉離垢染」,這是內心,「外者威儀具足,德形於外,內外悉潔,故其言說令眾心悅誠服」。這是效果,持戒的效果,人家對你尊重、對你尊敬,你說的話別人願意聽,別人願意去照做。這個戒不就很簡單嗎?戒就是我們把佛的教誨表演出來、做出來,這就叫戒。現在我們談到受戒,受戒能得戒嗎?不能。這話不是我說的,誰說的?蕅益大師說的。蕅益大師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三百多年前的人,將近四百年。他老人家是研究戒律的,我們淨土宗的祖師,精通戒律,在當代那個時候有人稱他為律師,他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南宋之後,元、明,元一百年,明大概三百年,就沒有比丘,所謂比丘叫名字比丘,有名無實,也就是說比丘戒做不到了。如果想真正得比丘戒怎麼辦?他講了,修占察輪相,依這個方法去修,自己修自己可以得到。所以他有《占察經》的注解。只有用這個方法,真正忏除業障,戒相會現前,有感應。不用這個方法,戒壇裡面是有名無實。可是戒壇要不要參加?要。為什麼?佛經上講得很清楚,沒有受比丘戒,比丘戒不可以看,比丘戒、比丘尼戒,不是比丘、比丘尼不能看他的戒本。為什麼?不是秘密,不是不能見人,是怕你造罪業。你沒有看,你對比丘、比丘尼很尊重,尊重是功德,你種福,你看了之後,你覺得他這裡也做得不對,那也做得不對,你就批評他,你對他的尊重心失掉了,那你就造口業了,你造口業的時候是你在造業,你將來受果報,佛是為這個原因不准你看。但是有一個例子可以看,你看全部《大藏經》就能看。為什麼?你了解,你看比丘、比丘尼不如法,你不會說他,你還是非常恭敬,修你的福報,是這個原因。不是有什麼秘密,佛法裡決定沒有秘密。密宗也不是秘密,那是什麼?深密,理太深,不是一般人能懂。所以它是深密,不是秘密。佛法大公無私,哪有秘密!
所以戒律裡面最重視的是意業清淨,我們老實念佛,我們這心裡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統統放下,你說他的戒清不清淨?清淨了。不管他受不受戒,他戒都清淨了。這叫什麼?這叫定共戒、道共戒。你心裡只有阿彌陀佛,你怎麼會有過失?所以一句阿彌陀佛,三聚淨戒統統清淨了。確實有念佛的念佛人,連三皈依都沒有受過,他念佛往生了,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你說他有沒有戒定慧?統統具足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沒受三皈五戒,你把《無量壽經》、《彌陀經》聽懂了,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就是阿彌陀佛,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那叫大菩提心,圓滿的菩提心。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還不就是為了要親近阿彌陀佛嗎?現在阿彌陀佛在你心裡,你的心跟阿彌陀佛已經變成一體。像中峰禅師在《系念法事》裡所說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你能把這兩句話真做到,真兌現了,那你有真實功德。不但你自己將來決定往生作佛,你現在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沒有災難。為什麼沒災難?心淨則佛土淨。你一個人住在這裡心清淨,你的佛土清淨,別人住在這裡他沾光了,別人心不清淨,你清淨,沾光了。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說,「一個人有福,連帶一屋」,享他的福報,沾他的光!戒經裡面告訴我們,這個地球上出現一個僧團,整個地球都沾光。這個僧團什麼?六和僧團。幾個人?四個人。四個人真正修六和敬,這四個人不管是在家、出家,僧團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學佛四個也一樣,四個人,那個功德就救全世界,就救了地球。
我從明白這個道理,就非常留意,想找四個人,找了五、六十年找不到。兩個人都要吵架,怎麼和合?沒有法子,四個人不能不吵架,不能不鬧意見。真正念阿彌陀佛的,把阿彌陀佛放在自己心上,一個也沒找到。實在找不到怎麼辦?求自己,別求別人,我自己要做到。做到真快樂,什麼災難都沒有了。為什麼?災難現前的時候到極樂世界去了,佛決定到時候他就出現,他就來接引你。我們念阿彌陀佛,句句聲聲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對這個世間親情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欲望要放下,這東西障礙,還有你學的這些東西也要放下,你不放下是所知障,全是麻煩。這些東西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遵守戒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到大徹大悟再廣學多聞,這就對了。沒有大徹大悟不可以廣學多聞,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五十三參教給我們的。你看他在沒有徹悟之前,他跟文殊菩薩,文殊是他的老師,在老師會下成就定功,成就了根本智,根本智是般若無知,把所知障放下了。根本智得到之後,遇到緣,智慧自然生起,變成什麼?變成無所不知。這個時候老師就叫他去參學去,完全開放了,去參學,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什麼?成就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他學得快,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一點都不費力氣。佛門裡面有一位大德曾經表演給我們看,龍樹菩薩,這是印度人。釋迦牟尼佛滅度六百年他出現在世間,他所證得是初地。別教的初地等於圓教的初住,他的境界跟惠能大師是平齊的,是相等的。他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廣學多聞,統統來學習,花多少時間?三個月。如果沒有得根本智,三十年都開不了悟,你都沒辦法。你看他開悟之後,三個月,我們相不相信?我們看到《六祖壇經》,相信了,一點懷疑都沒有,他一聽就懂了。惠能大師聽無盡藏比丘尼念《大涅盤經》,那個分量很大,只聽當中幾段,他全明白了。聽法達禅師念《法華經》,《法華經》很長,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的時候,不要再念了,我全懂了。這種學法,那《大藏經》三個月沒問題,真可以學得了。一部經不必全部看,看幾篇就行了,他不要從頭學到尾,不需要。
我跟李老師學《華嚴經》,這是在台中最後一個課程。我也曾經跟諸位說過,《華嚴經》八十卷,我學多少?學第一卷,我只聽他講第一卷,後面我全會了。他在台中講,我到台北講,幾個月之後我超前了。為什麼?他一個星期只講一個小時,我一個星期講三次,一次是一個半小時,我一個星期講四個半小時,他一個星期講一個小時,所以不到一年我就超過他了,我沒開悟。沒開悟都有這個能力,那開悟還得了!這是佛法修學的秘訣,這個方法傳到中國來了,儒學到了,道也學到了。所以這「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儒釋道三家共同承認,都講求戒定慧,守規矩,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得三昧,最後開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所以戒是基礎,決定不能夠疏忽,疏忽成就就非常困難。一般成就那是世間的學術,就是知識,你在佛法裡頭得不到智慧,你沒有辦法得到法喜。佛法非常明顯的效果就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煩惱、憂慮、牽掛這些東西一掃干淨了,清淨心現前了,這是第一步的功夫;平等心現前,那是第二等,那菩薩境界;到後面這個覺,覺就是大徹大悟,法身菩薩境界,就是佛境界。
《淨土大經解演義》488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