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忍耐心。】
沒有忍耐心,一切都不能成就。忍耐心就是菩薩六度裡面第三度忍辱度,「忍辱波羅密」。忍辱為什麼翻譯經典的法師不把它翻成忍耐?在古印度的意思是忍耐。凡事要忍,要有耐心,如果沒有忍、沒有耐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譬如我們學一門功夫你沒有忍,也要吃些苦頭,付出一些精神力量,你沒有耐心,學一天、二天都還沒有學成就,就不學、放棄了,這樣怎麼會成就?當然不會成就。所以世出世法,沒有忍耐,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沒有一樣做得成功。翻經的法師為什麼不把它翻成忍耐?這是中國文化的關系,在世間法裡面中國古人,特別是讀書人,古代社會是士農工商,這是中國人在過去的時代,將社會階級分為四大類,各人的行業。現在也是不離開這四大類,士是讀書人,現在說知識分子,讀書人,這是第一類;農是務農的,現在同樣全世界都有;工是工業,商是商業。雖然現在行業比古時候,古時候說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現在不止三百六十五行,可能多十倍以上,但是再多也不出這四大類,士農工商。在過去的時代,士,讀書人,就是現在講的知識分子,普遍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古代讀書人都是讀聖賢書,中國古代的讀書人,有一句話說「士可殺,不可辱」,就是說一個讀書人,你把我抓去殺頭可以,但是不能侮辱我,把受人侮辱看得很嚴重,以佛法來講,很執著。因此翻經的法師針對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執著,所以忍耐的耐改成辱。這也就是說,忍裡面這是最難忍的,最不願意忍的就是辱、受人侮辱,連最難忍的、受人侮辱都能忍了,其他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取這個意思。所以翻作忍辱,就用這個字。能夠忍耐,才可以成就,所以忍耐是福德之相。
所以你要用人,老板要雇用員工,也要雇用能忍的;老板自己本身要做事業,自己也得忍耐,互相都要忍耐,你如果不能忍,你就無法成就,事情做不成。我們仔細看,一個人如果不能忍,這個人就沒有福報。能忍的人就是福德之相,這個人有福德;不能忍的人,這個人沒有福德、沒有福報,走到哪裡,待沒三天就想走人,稍微遇到一點挫折,他就不做,這不能忍,這個人一生一無所成。所以忍耐是福德之相,反之不能忍耐的人就是罪業之相,所以我們要學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