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的心量多大,這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我們今天為什麼不念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我們聽話,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他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真聽話,釋迦牟尼佛歡喜。不但釋迦佛歡喜,一切諸佛都歡喜,為什麼?一切諸佛都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所以我們懂得這個意思,然後你們同學們發心,一生走弘法利生的道路,一定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決定沾惹不得,徹底放下。現在社會富裕,供養多了,這個供養要特別小心、特別謹慎,為什麼?稍微不留意,這個供養就把你埋葬了,就把你送到阿鼻地獄。所以這些東西,不能夠沾惹。李居士他手上不過金錢,我們這裡有些捐獻的錢交給他,他不收,交給別人,交給管帳的,不摸金錢。我接受你們供養,這個手接來的時候,那個手就出去了,立刻就出去了。要懂得,錢不是好東西,害死人。古往今來多少修行人,為這一樁事情被淘汰掉了,墮落了。我們要提高警覺,名害人,利害人;你要警覺不高,決定墮三惡道。
資料摘自: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五十九集) 1999/8/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59
只有用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心量、阿彌陀佛的慈悲,看這一切毀謗我們的人、批判我們的人、侮辱我們的人,甚至於陷害我們的人,是誰?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考驗我們的功夫。我們對他一絲毫怨恨沒有,用世俗人的話,我們很愛他,他不愛我我愛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就做得很穩,一絲毫沒有動搖,每天讀經念佛沒有受影響;不但沒有受影響,影響有,不是負面的,我們的境界天天向上提升,快樂無比,我們對他感恩無比。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諸佛菩薩看到我們會點頭,我們真學到了,雖然沒有完全學到,學到了不少。就怕的是人家一批評、一毀謗馬上暴跳如雷就完了,那諸佛菩薩就搖頭歎氣,你怎麼學的!
為什麼我們會學得這麼自在?這就是事事無礙。我們真正明白萬法皆空,十法界依正莊嚴了不可得。尤其是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你要是真正明了,你就事事無礙。為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無論是贊美,無論是毀謗,都不可得。你想想看,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裡頭有什麼東西?我們說一句話多少秒?說一句話,要罵人,罵了幾分鐘,你要把它一細分,每一秒鐘是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動,我們看到是個連續相,實際上每一個波動現象都不同。我們眼睛被欺騙了,耳朵被欺騙了,全看到的是一種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空無所有。但是空無所有你要能夠覺察,提升你的覺性,提升你的境界,好事不是壞事。修行在哪裡修?在境界裡頭修,境界裡頭最重要的人事境界,環境是次要的境界,最重要是人事境界。修什麼?這經題上擺在面前,「清淨平等覺」,就修這個。我的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還得禁得起考驗,順境善緣不迷,逆境惡緣也不迷,這叫真修行。怎麼不迷?不動心就不迷,動心就迷了,起念就迷了,不起心不動念他怎麼不歡喜?所以菩薩所在之處常生歡喜心,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菩薩,不能叫眾生生煩惱。我們念頭正、思想正、言行正,我們周邊環境都生歡喜心。所以有情眾生生歡喜心,花草樹木生歡喜心,山河大地生歡喜心,這不是極樂世界是什麼!極樂世界在哪裡?沒有離開此地。我這一樂,一切都樂了,這叫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這麼來的。
那我們就曉得,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心態、他們的思惟、他們的言行跟阿彌陀佛一鼻孔出氣,同樣的,沒有兩樣。這就是彌陀淨土你真正得到、你真正學成了,你不到極樂世界到哪裡去?十法界無量無邊剎土,只有西方極樂世界跟你相應,其他都不相應,你就肯定去了。品位高下在於功夫的淺深,決定你的品位,所以我們在這個現實環境裡頭真修,就是提升品位,往生是信願。這都是蕅益大師講的,真信切願決定得生,品位高下是功夫的淺深。功夫就是我們在境界上,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我們對於清淨平等覺能保持多少的深度。愈是大風大浪愈鎮靜,愈不為它所動搖,不受它影響,那品位就高;受動搖、受影響時間不長,很快就恢復正常,這能保持你的品位,不至於往下墜落;如果境界風一動就受不了,順境起貪戀,逆境有怨恨,品位就降低了。由此可知,品位高下也是由意念在決定,意念決定一切,就是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極樂世界品位高下是從心想生,不是別人的心想,是自己的心想,別人心想與我不相干。我們的心想跟阿彌陀佛有聯系,我們的心想是正面的,阿彌陀佛加持我們;我們心想是負面的,阿彌陀佛的加持我們得不到,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
資料摘自: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一集) 2011/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41
我們今天要學,學阿彌陀佛,我們心裡頭只裝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身邊拉拉雜雜東西全清出去。讓我們的良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一個雜念,善惡都清除,一心專念。這個人怎麼能不往生?決定往生,而且品位高。蕅益大師講的,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淺深,清除這是功夫。大勢至菩薩講「都攝六根」,都攝六根是清除,眼見的善、不善,耳聽的善、不善,全部清除掉,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個淨,不懷疑、不夾雜這是淨。這種淨念一個接一個,這是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這個品位可高了。果然清除干淨了,實報土上輩往生,不在中下。
善導大師說的,萬修萬人去。現在念佛的人很多,為什麼不能萬修萬人去?他修得不如法,他對於經的道理沒搞懂,雖然跟阿彌陀佛學,不知道學什麼。你看這經上講得多清楚,學阿彌陀佛的德行,阿彌陀佛孝親尊師,要從這裡開始。真正孝親尊師,那他三個根自然就扎穩了,沒有三個根,那是假的孝,不是真的孝親尊師。孝親尊師是真有德行,父母看到歡喜、老師看到歡喜,真干!學阿彌陀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學阿彌陀佛的智慧,學阿彌陀佛的願,學阿彌陀佛的行,學阿彌陀佛的業,這都講得多清楚。我們家裡的環境,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居住的環境,統統向極樂世界學,極樂世界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依照中國古人的說法,我們修身學阿彌陀佛,我們齊家學極樂世界,齊家、治國都跟極樂世界學。平天下,阿彌陀佛平天下那個天下大了,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他都平了。平是什麼?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就是平天下。對人、對事、對物,沒有貪戀,沒有怨恨,這個我們要學。
從早到晚活在這個世界上,從早到晚你看到一切人要平等看待。怎麼平等看待?看到一切人全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幫助我、成就我。他善心、善行,提醒我我有沒有?沒有,趕快學;有,有要保持。他所表演的是不善的心行,我看了,我要反省有沒有?有,趕快改過來;沒有,不要有這種事情發生。全是阿彌陀佛在示現,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異類,你說我能不往生嗎?不可能不往生。學阿彌陀佛要這樣學法,一切人是阿彌陀佛,一切畜生、動物都是阿彌陀佛,一切鬼神也是阿彌陀佛,毋不敬。為什麼?他真的是阿彌陀佛。為什麼?阿彌陀佛是自性變現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所有一切動植物全是自性變現的,怎麼不是阿彌陀佛?念頭一轉那就成佛了。樹木花草是阿彌陀佛,山河大地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無處不是。我就活在阿彌陀佛心中,活在阿彌陀佛生活之中,這叫修淨土。
資料摘自: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一集) 2012/4/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81
佛告訴我們,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是無量無邊際的,無量無邊,我們的德能也是沒有邊際,統統是無量的,相好也是無量的;總而言之,一切統統是無量的。現在這個無量我們迷失了,為什麼會迷失的?愈迷量愈小,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包容。這個人我討厭他,我就想把他趕走;那個人我喜歡他,我希望天天在一起,這就是什麼?量小。量小造成今天的社會,造成今天的世間,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想過幸福美滿快樂的生活,那要怎樣?要把心量拓開。
實際上,恢復本有的心量你就快樂無比,你跟阿彌陀佛一樣快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你的心量跟阿彌陀佛本來是一樣大,阿彌陀佛的心量不比你大,你的心量不比阿彌陀佛小,老實告訴你,是同一個心量。為什麼變得這麼小?這就是我執,愈執著就愈小。想到現前這個局面非常可憐,起心動念,像《地藏經》上說的,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心量小,起心動念都是造罪業;心量大,起心動念都是造的功德。什麼是功德?大心量做的是功德。小心量做的是罪業。
資料摘自: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 (第三二六集) 2013/6/13 斯裡蘭卡彌陀精捨 檔名:02-040-0326
我們學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的心量,學阿彌陀佛的慈悲,學阿彌陀佛的智慧。智慧怎麼求?萬緣放下,這就是智慧。智慧本有的,沒有障礙,萬緣放下。學阿彌陀佛的慈悲,心量拓開,要包容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不是只顧眼前。我們的心同佛,我們的願同佛,我們跟佛走一條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我自己希望往生極樂世界,我希望所有六道苦難眾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彌陀的本願。
我這一生感激老師,念念不忘,要不是老師指導,我怎麼會知道有這麼一條路?社會上行業很多,我不知道這個行業。也看到過出家人,對於佛是什麼一無所知,誤以為它是迷信、它是宗教,所以到二十六歲邊都不碰它。在老師這一個單元的教學,我們總算把這個疑惑化解,知道佛教是教育,知道經典是大學問,名符其實的法寶,能夠學習這份東西是人生的幸福。老師介紹我的時候,他說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老師的原話。我走進來之後,發現老師的話完全正確,我也就完全接受,認真學起來了。出家之後見老師,老師一看,你真干了。我說: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怎麼能不干?他贊成,你的路走對了。愈學愈歡喜,愈學心地愈清淨,智慧增長,愈自在,年歲大了,愈想愈覺得有福報。也有年歲跟我差不多的,發大財、居很高的地位,他沒有我這麼快樂、沒有我這麼自在,真正快樂自在,那他不如我,他還有妄想、還有雜念。我們這一生,尤其晚年,陪伴我的《無量壽經》、無量壽佛、無量清淨平等覺,到哪裡去找!實在講它就在眼前,多少人知道,但是不接觸,真實利益他沒得到。
資料摘自: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 (第三六0集) 2013/7/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360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淨宗稱《無量壽經》為大經,《阿彌陀經》為小經。蓋此二經僅有詳略之別。故蓮池《疏鈔》稱大經為大本,小經為小本,良以二者實同一經也」。這些是屬於淨宗的常識,我們要知道。「《阿彌陀經》之宗趣,亦有多說」。因為它是一部經,這個宗趣是可以做參考的,也都是一回事情。底下,「茲擇其精要者,如《疏鈔》」,蓮池大師作的,「依正清淨,信願往生,以為宗趣」。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無不清淨,這是宗;信願往生,這就是趣。深一層的意思,我們修淨土的人,我們現前的依報、正報,要以清淨為標准,跟我們的經題相應。經題上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修行的宗要,「清淨、平等、覺」,這是因。我們的正報,我們自身要清淨,我們的環境要清淨,環境怎麼樣清淨?我們的身清淨了,環境就清淨,它影響環境。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這個為宗趣。「《圓中鈔》雲:以信願淨業為一經宗致」,宗致就是宗趣,深信切願,專修淨業,這個就是淨宗修學指導的綱領。「《彌陀要解》曰」,這蕅益大師注解的,「以信願持名為宗」。深信切願,執持名號,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老人引用《彌陀經》三種注解,這三種是最重要的,蓮池的《疏鈔》、蕅益的《要解》、幽溪法師的《圓中鈔》,大本、小本既然內容是一致的,所以宗趣也不例外。
「綜上大小二本,中外諸家所明宗趣,皆以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為本。於是廣參諸家之說,據本經之文,標明本經宗趣曰」。後頭是黃念老做出一個結論,「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這就是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以圓生四土、徑登不退為趣」,這個歸趣。圓生好!圓是圓滿,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彌陀智慧弘願的圓滿。為什麼?第十九願裡,就發菩提心這個願,裡面有這樣的一個依據經文,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念公圓生這個圓字就從這裡來的,阿惟越致就圓了,這個很不可思議。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到的,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三不退,三種不退他都具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證得,但不能叫圓。圓證三不退是什麼地位?七地以上,這個位次提升多少?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裡面到達七地,這位次提升多少?提升三十六個位次。
這個法門稱為難信之法,實在講這就是非常難信。你說一般菩薩修到這個位次,多辛苦,費多少時間才達到這個位次,你怎麼一生到極樂世界就達到?哪有這個道理!所以佛講淨宗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對淨土法門猶如隔羅望月。古時候沒有玻璃,羅紗,绫羅綢緞,羅是很細的紗,隔著這個紗看月亮,還是隔一層。只有成佛了,他才究竟明了,才知道是一回什麼事情。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不可思議,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你能夠跟七地菩薩的享受一樣,就是待遇,今天講待遇、享受,跟七地菩薩一樣。阿惟越致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圓證三不退,這多難得,這真的是不容易相信。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薩,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讀到這段經文,阿彌陀佛並沒有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在外,他沒有說這句話;沒說這句話,就是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薩。所以那個世界叫平等的世界,真的平等。
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解釋《彌陀經》上阿鞞跋致,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阿惟越致。接著這句他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說你是菩薩,你的煩惱習氣沒斷,一品也沒斷,下輩往生你沒斷;說你不是菩薩,你的享受待遇跟七地菩薩一樣。所以蕅益大師講,不能說你是凡夫,也不能說你是菩薩;也可以說你是菩薩,也可以說你是凡夫,到極樂世界是這樣的身分。極樂世界這些身分,真正修成自己到阿惟越致了,那就不需要阿彌陀佛再加持,你自己已經生活到這個水平,不需要阿彌陀佛幫助你,那還要一段時間。真的是下下品往生,《觀經》裡面講,要在那裡修十二大劫,這個大劫是我們人間的大劫,修十二大劫。可是在極樂世界,你的壽命是無量壽,所以十二大劫也不過好像我們十二天吧,很快,那裡時差跟我們這裡不一樣。所以到極樂世界的成就就特別容易。我們如果對這個事情了解得不夠透徹、不清楚,往往在這一世耽誤了,為什麼?不專心搞了。把我們的時間、精力完全投注下來,修這個法門,很快成就。真的要放下,不放下那我們就吃大虧。所以,經是佛說的,翻譯的三藏法師,祖師大德注解,都不是凡人。從這些地方看出佛菩薩他們對於這些六道裡面的眾生,迷惑顛倒的眾生,真的關懷,真的照顧,無量無盡的恩惠在裡頭。不知道!知道,這才知道報恩,知恩才會報恩;他不知恩,他怎麼會報恩?怎麼報恩?依教修行,這一生當中就能往生,那就報恩了。生到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報佛恩,佛歡喜!沒有辜負佛祖。宗趣兩個字就說到此地。
下面這才說到本經宗趣,為我們細說。第一段「甲、首明宗」,先來講本經修行指導原則。「經中《三輩往生品》中,所有上中下三輩往生之人,莫不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因」。這一句經文,三輩往生這一品一共有四段,前面三段,就是上輩、中輩、下輩,末後一段,慈舟法師的科判叫一心三輩。那一段講什麼?講修大乘的人,不是專修淨土的,修大乘的。修大乘的人,不管修哪個法門,臨命終時將他所修學的回向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能往生。阿彌陀佛的心量大,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只要你具足這個條件,統統能往生。可是你要記住,這裡頭非同小可的信息,無論修行哪個法門,因為你真正往生,還是最後信願持名,還是最後,不管修什麼法門,那個功德都是幫助你到極樂世界提升品位的,了不起!大乘,你要大乘心才行。
大乘是什麼?大乘是自利利他,這就是大乘。只講自利,不講利他,這是小乘。大小乘不是經典的差別,不是教相上的差別,是自己心量上的差別。明了這個意思,我們學其他宗教行不行?一生學基督教的,一生學伊斯蘭教的,臨命終時念佛能往生嗎?肯定往生。他修的那個功德,一定也是提升他的品位,這個法門多大!在宗教教學裡面,淨宗是多元文化,什麼宗教都包括,這一點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讀《地藏經》的人很多,你看《地藏經》,你們念到婆羅門,你們念到外道,那是什麼?那是其他宗教,佛不排斥。佛陀當年在世,不管你信仰什麼宗教,他絕對沒有叫你放下那個宗教跟他修,沒有。信教,你還是信你的教,你還是照你這個教去學,佛給你講的是智慧。所以佛當年教學,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無論你是哪一種文化背景他都不反對,只要你來學都歡迎,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佛是這種教法。
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展現的,就是現在人講的多元文化。佛菩薩心目當中,所有一切眾生,不同宗教也好,不同文化,跟自己是一體。不但你是在地球上生的跟我們是一體,其他星球上還是一體,遍法界虛空界都是一個體,他怎麼會有分別?怎麼會有執著?我們的人,他們的人,這是什麼?這是凡夫知見,這是輪回心。輪回心學佛也是干輪回業,也出不了六道輪回,心量太小了,不可以不知道。凡夫有這種觀念,佛菩薩沒有,修淨土的人也應該沒有,這才行,這叫菩提心。菩提心是個覺悟的心,這到後面我們會細講。菩提心的體是真誠心,覺悟之後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的,用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他受用,用什麼心去對待別人,大慈大悲。慈悲是什麼?真誠的愛心對別人。你沒有這個菩提心,不是一向專念,這不是修淨宗,淨宗一開頭,這是修學最高指導原則。
資料摘自: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十二集) 2010/4/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