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賢法師,佛說五個“不”連貫起來的修行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明賢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大乘經論中,記載了佛陀金口親宣的五個“不”字!

  “不忘念”是《遺教經》裡邊兒說的;《大乘起信論》裡面說了一個“不變隨緣”;《八大人覺經》則說了一個“不念舊惡”;《維摩诘經》說了一個“不請之友”;最重要的,是《華嚴經》說的“不忘初心”。這五個“不”字啊,都很經典,而且都是經典中說到的“經典”!

  “不忘念”的這個“念”,所指的是正念——不要失掉“心”。心要在這裡,心不要飛了、不要跑了,不要太過昏沉,也別過分掉舉,也不要過分地執著外境;要能專至一處,心能“守志”——心要能夠守住自己所在的目前的這個色身、能守住自己的意志。別讓魂魄分離了:“魂魄”“分離”是個什麼道理呢?《楞嚴經》裡說,人有“情”和“想”。“情想均等”是人(人性),“情重想少”是畜生,“想多情少”就是飛鳥——飛在天上的那些動物,皆系果報如此。人也有魂和魄:如果“魂重魄少”,那是做天仙了;如果“魄重魂少”,那就做鬼,做鬼王、大力鬼王。一個人辦企業,我們為什麼用“魄力很大、很足”來說他?“能辦事,但是缺乏提升的因素”呢?我們便說他“但是沒有靈魂”?魄重魂少,就是能辦事,但不知道為什麼辦;魂多魄少,就整天妄想聯翩,異想天開。為什麼稱作“異想天開”呢?因為他就只是“異想”,天天四處游蕩,如同駕馭鲲鵬,每天十萬八千裡一樣,像大鵬天翅鳥一樣,到處妄想,但辦不成事。“魂”和“魄”的這個問題,和咱們的“念"有關。咱們“念”的持守之關鍵就在乎“均衡”,念均衡則“情想均等”, 念均衡則“魂魄均等”,都能夠比較平衡地持守在這不偏不倚之“念”的“中”性狀態上,不離這個“中”。不過分悲,便不會過分“沉惰”,不過分喜,便不會過分“高揚”,這是“不忘念”的真義。“不忘念”,念在哪裡?念就在這個不上不下,不偏不倚,非情多,非想多,不偏於魂,也不偏於魄,在叫做“當下即是”的這個地方,這是我們心要待的地方,如果待不穩,上下漂移,就上下調整使它穩定,安住於此,這就是“不忘念!”

  還有一個“不變隨緣”,它是一定要基於“不忘念”的。念已經忘失了,飄了,飛了,那還怎麼“不變隨緣”呢?就是說,別人有千方百計,你沒有一定之規,世間財貨,肯定是要被別人牽過來、奪過去的,你的心念就被別人引奪了——被人奪走了。這個“不變隨緣”,一定要“任你千方百計,我有一定之規”。有個主心骨在這兒,有一個“你自己可以去把握的”在這兒,才可以“不變隨緣”!

  《八大人覺經》中說了一個“不念舊惡”。這“不念舊惡”也依然要以“不忘念”和“不變隨緣”作為基礎。如果沒有“不忘念”和“不變隨緣”的心理上的基礎,想“不念舊惡”是很難的。一看到這個人,就覺得對別人發不起火來……就對某人有火,那,“不念舊惡”就不可能了——他以前有點什麼不好招人憤怒的事兒,你都想起來了……。為什麼能把別人不好的事想起來呢?原因就是“他飛了”,他的念頭在想過去的那些事,沒有守在現在這個位置上,沒有把握當下——他回到了回憶當中,沒有留在當下,所以他“念舊惡”!

  以“不忘念”、“不變隨緣”、“不念舊惡”為基礎,《維摩經》裡的這個“不請之友”,就從內在(心理)的構建向外拓展、向外完善到對外人的幫助上去了;由內向外,就成為了一個幫助他人的契機。怎麼幫助別人呢?如果能夠平等地,在關注自己的生命狀態的同時,對他人的生命也有同等水平的關注,你就會做“不請之友”。——別人沒有請你幫這個忙,你發現他有某個困難了,你會幫他把這個困難解決掉。他不請你,你也來,這叫不請之友;他不請你,你也跟他好,這叫不請之友。這很重要啊。這個“不請之友”的力量,從哪裡來?從內心裡來的。因為可以“不忘念”、“不變隨緣”,可以“不念舊惡”了,才可以做“不請之友”。念了舊惡,怎麼做不請之友啊?……所以,要由內,逐步逐步地向外拓展開來!

  這“不請之友”已經成就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不忘初心”。“不請之友”並不是主動地給別人做一個狐假虎威、狼狽為奸的朋友——要不忘初心。雖然做了“不請之友”,但我們是為了關注心裡的朋友,是對於個體和他人的生命同等在關注,同等地在愛惜、同等地在珍惜,像這樣,我們來做不請之友,而不是庸俗的。可以有庸俗的一面,可以有比較世俗的一面,但是主題沒有變,沒有忘初心——幫他人的念頭、良好的初心,這個用心沒有變掉。最重要的,還不是“變沒變”的問題,而是“忘沒忘”的問題。如果說一個人根本就沒有忘失過、常常都能提點起來當初的“那一念”,那麼此人就會很如法、為人處世就特別懂得怎樣去安置、安頓自家身心。這一念能夠提得起來,為人就會比較純粹、不那麼受染污;染污的多,變化的多,初心就容易忘失得多。“不忘初心”,還是要有前前後後的這些基礎,並且能夠時常回顧、經常提點當初的“那一念善心”。初心是很重要的。我們看人、和人之間打交道,剛一見面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以後自己經常跟這個人打交道的基本的形態、基本的態度。經常如此——這就是“緣分”、這就是因緣的問題。我們的菩提心、我們的求道之心,也是要這種因緣來進行提攜、進行貫穿。我們的菩提功德,就像一顆一顆散落的冰葡萄,由這個“不忘初心”貫穿起來,就可以一顆連著一顆吃得很甜美!

 

上一篇:最近運氣一般,總感覺腦袋昏沉,怎麼辦?
下一篇:沒有智慧,親情之愛也是墮落的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