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念佛一心不亂與念佛成片的差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念佛成片”是印光祖師提出的概念
1.光近來得一攝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須此。若未成片,此法實易為力。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補·法語開示)

2、 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絲毫惑業不盡,生死決不能出。淨土則具信願行三,便可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悟證者頓登補處,未悟者亦證阿鞞。所以華藏海眾,悉願往生。宗、教知識,同生淨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懇心。故得感應道交,由是速成正覺。為今之計,宜屏除禅錄,專修淨業。於一塵不染心中,持萬德洪名聖號。或聲或默,無雜無間。必使念起於心,聲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亂。久之久之,自成片段。親證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風。是以觀音反聞聞自性之工夫,修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淨業。即淨而禅,孰妙於是!(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3、復馬契西居士書四 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

印光祖師:未達一心不亂的臨終念佛狀態是什麼樣的:“《觀經》五逆十惡,將欲命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此不論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止十聲,或不及十聲,直下命終,亦得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淵相殊之勢,故得往生也。以地獄極苦所逼,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故不言及謗法。即平素謗法之人,亦必如墮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謗耶?”(《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陳薪儒居士書》)

印光祖師開示:《觀經》下品下生,是約已見地獄至極之苦相說。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聞佛名,哀求救護,了無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願,乃約平時說,《觀經》下下品,乃約臨終說。由時事不同,故攝否有異。

印光祖師:"阿彌陀經,所說簡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無量無邊之差別。其往生品位,亦有無量無邊之不同。言九品者,不過略指大綱耳。若至一心不亂,則與觀經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與惡業重而將墮者,固亦當與觀經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經專接引一心不亂者,余皆非此經所攝之機也。如是,則三經固是一經。否則,便是執文悖意,其過非小。”(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復念佛居士書)

《印祖文鈔》復袁福球居士書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淨念之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事一心,若約蕅益大師所判,尚非現世修行人之身分,況理一心乎。以斷見思惑,方名事一,破無明證法性,則名理一。若是內秘菩薩行,外現作凡夫,則此之二一,固皆無難。若實系具縛凡夫,則事一尚不多得,況理一乎。

 

【印祖開示】與佛相應之人,臨終破壞淨念決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農之書,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猶以文人習氣未除,幾致不得實益。今則實行其事,猶不知自利利他之相關甚巨。且勿論外人,即自己丈夫,兒女,媳婦,孫等,均當教以常念佛號。一則令彼等同種善根,當此大亂之世,若不以佛為怙恃,則危險可慮。二則不於平時令彼等操練熟習,一旦汝欲謝世,彼等以世俗知見,預為瞎張羅哭泣。則汝縱有淨功,可以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一經此種動作,破壞淨念,決定仍復留住娑婆。則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受輪回矣。是以勸眷屬念佛,為最要緊之一件大事。《續編·復覺明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藕益祖師開示:真信切願散心念佛的是欲最後十念一念是欲界定散心或未到定散心境界,非剎那生滅散心。

  蕅益大師關於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十念往生的開示:問,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國,疏中不及。豈以此經七日入定乃生,故揀去剎那生滅之一念邪。若釋一以義不以數,大本不應系十念後。若止如經文,作一念喜愛,何不動如來佛剎,不以愛戀得生。
  答,按寶王論,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鈍根之人,臨終十念脫苦。一念者,一心不亂之一念也。當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斷非剎那生滅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雲一念喜愛。阿閦經喜戀心,本指欲染。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開示:非生滅心就伏住了煩惱
  “問曰。彈指頃六十念。念念生滅。雲何一心常念薩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種。一者念念生滅心。二者相續次第生。總名一心。以相續次第生故。雖多名為一心。是時不令貪恚等心相續得入。” 藕益大師:淨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藕益祖師《阿彌陀佛要解》開示:
  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

  《妙宗鈔》開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續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具體內容見下:
  據下 經說。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頃稱彼佛名。心雖相續終不可類見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眾惡。臨終苦逼得遇善友為說妙法。雖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獄故。苦切稱名具足十念。既絕後惡即乘此念。托彼蓮中名下下品。今論始行樂習三昧親善知識。聞法了心。本具淨土依正諸法。標心具修十六 觀法。故先觀日令心堅住。望後諸觀此當末品。彼人雖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稱佛不散。亦為定攝復兼臨終勇決之力。故得預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師關於散心、定心的開示: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藕益祖師對《妙宗鈔》的評價見下:
  藕益大師:淨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淨空法師:未到定或欲界定是念佛往生所需之最低功夫
  如果在淨土法門,說實在的話,連那個初禅的定我們達不到,我們也能往生,這我們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們要什麼樣的功夫?我們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沒得定。沒得定是什麼?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這種定在佛教裡有個名詞叫「未到定」,雖然修定沒成功,沒有達到這個標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還只能在欲界。但是我們念佛這個功夫能夠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們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們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帶業往生。你說完全沒有,沒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個二、三十分,這樣程度才能往生,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的,不至於在這一生把我們這麼好的一個機會錯過。所以一定要修,要認真的修。



 

 

黃念祖大德的開示如下:
《要解》說,信願持名是一乘成佛的真實之因,有因必有果,這個真因必然得到四種淨土,一乘成佛的真實妙果。四種淨土,即是(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土。信願持名而未能斷見思二惑的人,往生凡聖同居土。因為仍有二惑,故雖往生仍是凡夫。若能念到事一心,斷了二惑,就生方便有余土。若念到理一心並破無明,往生實報莊嚴土。破一品無明就分證一分法身,所以也分證到常寂光土。能生實報土那就是別教中的地上菩薩。

《妙宗鈔》開示:三心六念或聞或修。未能伏惑屬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方預上三。
藕益大師:淨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幽溪大師《圓中鈔》開示:

《經》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疏》若者。不定之辭。利根一日一念。鈍根或至七七日。行成。縱未破惑。定為往生之因。

《鈔》經文既雲若矣。又增數至於七日。是則往生之因。要在持名。階於一心不亂。而人根利鈍。日數限乎七等。若利根者。一日成乎一念。鈍根至於七日。而解中又增雲七七者。此或約極鈍根者為言。或約行門逾增勝者而說。然則持名一心不亂者。因也。得一念者。約行成而為言也。縱未破惑。定為往生之因者。此言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也。蓋言若能伏惑。臨終正念自然現前。往生淨土必矣。
印光大師開示:《佛說阿彌陀經》,得蓮池《疏鈔》、藕益《要解》、幽溪《圓中鈔》,法無不備,機無不收.

 

上一篇:一個延期畢業的碩士生的忏悔 近10年的邪YIN果報
下一篇:您已經“詛咒”孩子多久了?【值得億萬人深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