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54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二百四十四頁第二行:

  「四種會校之本」,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以上五譯,互有優劣彰晦」。優是譯得好,翻得好;劣,翻譯就比較差一點;彰是裡面的意思,經中的意思明顯,我們看得出來;晦是很晦澀,看不出來,如果沒有人詳細給我們講解看不懂,有這種情形。「例如」,這舉個例子說,「十念得生之本願與一向專念之要旨,於漢吳兩譯則未彰」,沒有說清楚,這兩種是非常非常重要,這兩個本子沒講清楚。「至於五惡五痛五燒」這一段文,有些本子講得很清楚,非常重要,「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誡」,希望我們不要造罪業,造罪業,如果不能往生,果報都在餓鬼、地獄、畜生,三惡道。「於唐宋兩譯則不具」,《唐譯》的本子、《宋譯》的本子,這兩種本子很簡單,略略帶過去了,沒有詳細說。「魏譯較備,為諸譯冠」,康僧铠的本子翻譯得詳細,文字也好、義理也好,所以流通非常之廣,這五種原譯本裡頭算是最好的。「但於國無女人與蓮花化生兩願,亦未明具」,四十八願這兩願很重要,康僧铠的本子裡頭沒有說清楚。「故宋龍舒王日休論諸譯雲」,王龍舒他看過四種譯本,唐譯本他沒看到,這四種譯本互相比較,王老居士他說,「其大略雖同,然其中甚有差互」,是沒錯,大同小異,可是裡頭有很多差距。「又其文或失於太繁,而使人厭觀」,翻譯得太繁瑣了,讓人不想看;「或失於太嚴,而喪其本真;或其文適中,而其意則失之」,文說得不錯,可是意思不對。「由是釋迦文佛所以說經,阿彌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無序,郁而不章,余深惜之」,這王龍舒的感歎。說明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普度眾生這個願望,看看我們所翻譯的這些經典,感到很遺憾,紊亂,沒有秩序。郁而不章,章是彰顯,意思隱晦,很難叫人看明白;換句話說,一般人看不懂,這是非常可惜的一樁事情。於是他取漢譯、吳譯、魏譯、宋譯,這四種翻譯本,「校正會集,敘為一經,名曰《大阿彌陀經》,是即本經會集本之始也」。本經會集本,王龍舒第一個,把四種經本合起來編成一本,便利於讀者,容易看清楚經裡面的義理、經典裡面的教誨。

  「校會之本」,從宋一直到現在,王龍舒是宋朝人,「凡有四種」。第一種,《大阿彌陀經》,王龍舒他會集的。這個地方寫的是「宋國學進士」,國學進士是他的學歷,這是最高的學歷,像現在的博士學位。「龍舒」是他居住的地方,安徽舒城。「王日休」是他的名字,姓王,名日休。他用「校輯」,不敢說會集,這都是謙虛,他將四種版本原譯本校對、編輯成一個本子,這就第一次的會集本。第二次,經名是「《無量壽經》,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他不是會集,他是將魏譯本,把繁復難懂的這些文字刪掉,是一個刪節本,這第二種。第三種是清朝魏默深的本子,「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邵陽是他的家鄉,他是邵陽人(湖南),承貫是他的字,魏源是他的名,他會集這個本子,這第三種。第四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民國,「現代」,民國「菩薩戒弟子」,「郓城」在山東,他是山東人,「夏蓮居」是他的名字,「會集」。

  「於是本經乃有五種原譯本,四種節會本,共有九種」。這九種我們過去把它印成一冊,一大本,九種都在裡面,便於同學們參考,《無量壽經》中文譯本統統在此地,諸位可以細細看。九種都好,無論是哪一種,都叫你念佛求生淨土,經裡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九種本子都有。其他的都不重要,這一句非常重要,能不能往生,就看你具不具備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發菩提心,第二個條件一向專念。蕅益大師把這句話縮成四個字,更簡單。中國人喜歡簡單,愈簡單愈好,容易受持。蕅益大師約成四個字,就是「信願持名」,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你看看,妙極了!淨宗修行就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出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面。蕅益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他的《彌陀經》注解。這個注解的本子,近代印光大師對它的贊歎真是贊歎到極處了,印祖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其上」,你看贊歎到這種程度。特別是發菩提心的注解,解得太好了。

  菩提心本來就很難講。《觀經》裡面為我們說菩提心,三種,第一個至誠心,第二個深心,第三個回向發願心,這叫菩提心。《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告訴我們,菩提心第一個是直心,第二也叫深心,第三個叫大悲心。我們把經論講法合起來看,至誠心就是直心,直心是道場,直是沒有彎曲,就是講的真心,這是菩提心的體,本體。下面兩種是菩提心的作用,菩提心對自己自受用就是深心,兩個本子(經論)都講深心。什麼叫深心?古人有解釋,叫好善之心,用這個來解釋。對別人呢?論上講的大悲心,經上講的回向發願心,就是我們常講慈悲心。我早年在美洲講經,講菩提心,我把它歸納為十個字,大家就更好懂了。第一個真誠,真誠心是菩提心的體,真心。自受用,我取《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就是深心。對自己要清淨、要平等,要覺而不迷;對別人要慈悲,大慈大悲,這叫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不能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大乘,大乘的根本就是菩提心。小乘人往生沒分,必須得轉小為大,他才能往生。一向專念是功夫。蕅益大師說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換句話說,菩提心是能不能往生的第一條件;往生到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解釋得好!那就是一向專念是提升你往生的品位,決定往生在真信切願。我真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決定不是假的,佛菩薩絕對不會騙人,你要肯定,絲毫懷疑都沒有,那你的菩提心就具足了。你發心願生極樂世界,這個願很重要,我想往生極樂世界、想親近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心、有這樣的願,極樂世界你就有分。念佛不是講多少,是講功夫,功夫的淺深,那就是懇切。

  人在絕望的時候一心求佛,佛有感應。海賢老和尚十八歲,腿上長了個癰瘡、毒瘡,母親到處求醫找藥治不好。他自己豁然明白了,冤孽病,良藥難醫冤業病。怎麼辦?不要找藥了,不要找醫生了,求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救苦救難。他就一心專念觀音菩薩,念了一個多月瘡好了。這是什麼?這菩薩感應。所以他對於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深信不疑,菩薩決定沒有妄語,自己遭這個難,真心求他,菩薩就把你治好了,不需要醫藥。這個道理在今天科學也講得通,近代的科學家,量子力學家,許許多多人在研究念力,就是念頭,念頭產生的能量,這個能量之大不可思議。一心專注,專想這一樣,這個能量就愈來愈大,確實能把我們身上帶著病毒的細胞恢復正常,這是科學家的解釋。科學家解釋沒錯,他只看到物質這一方面,他不知道精神那方面的力量更大。佛菩薩的能量是我們六道凡夫無法想像的,你不相信他就加不上,你能相信他就加持得上。所以念佛人得佛力加持,信仰宗教的人得神聖的加持,真有,不是假的。海賢給我們做最好的例子,得佛力加持。

  菩提心對自己,自受用,清淨平等覺;他受用,慈悲,大慈大悲,要發這個心,跟大乘就相應。再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用這樣的心去念佛,跟阿彌陀佛念念相應,佛來幫你。宋朝瑩珂法師念了三天三夜,不吃不眠,為什麼?求救,他知道他自己不往生決定墮地獄。破戒,造作惡業,惡習氣很重,禁不起外面誘惑。三天三夜把佛念來了,真不容易,決心、毅力。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壽命,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佛說我來接引你。瑩珂在這個時候,就像古人所說的,「福至心靈」,見到佛是大福報,突然聰明起來了,跟阿彌陀佛要求,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佛問他為什麼?他說我的業障重,禁不起誘惑,我十年不知道要做多少錯事,我不要了,我現在就走,說得很有道理。阿彌陀佛就答應他,他說好吧,三天之後來接引你。

  佛給他三天時間干什麼?這三天弘法利生。如果當時佛就把他帶走了沒人曉得,人家打開房門,瑩珂死了。沒人知道,雖然他往生了,別人還產生誤會,你看這個造業障的人。給他三天時間,他房門一打開告訴大家,我念了三天三夜佛,阿彌陀佛來了,告訴我三天之後來接引我。廟裡人沒人相信,你這樣的人,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好在三天不遠,看你三天之後往不往生,大家看笑話。三天之後,真的,他要求大眾送他往生。大眾當然歡喜,真往生好事情,大眾一起聽他指揮,念佛送他。念到大概一刻鐘,古時候的一刻大概現在四十多分鐘,將近五十分鐘的樣子,一刻,他就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他看得見,別人看不見。跟大家告別,我走了,真走了。當時那些大眾能不相信嗎?親眼看到的。破戒犯齋的這麼一個惡比丘,三天三夜忏悔念佛都能往生,何況沒造這些業的?帶給大家信心。這就是瑩珂弘法,記載在《往生傳》裡頭,一直到我們今天,七、八百年了,我們看到這個文字,幫助我們堅定信心。這就是他弘法,這就是他利益眾生,他最後表法走的,這個功德非常殊勝。

  所以我們只要記住,經這麼多,到底哪一本好不要管,學海賢老和尚,什麼都好,九個本子本本都好,沒有意見,這個心態就對了。現在做壞事容易成就,做好事障緣特別多,這是什麼原因,大家知不知道?我們這個時代眾生福薄,沒福報,生在亂世。古人有一句話說,「寧做太平犬,莫做亂世人」。我們現在亂世,做人太辛苦了,做一點好事障緣特別多。夏蓮居給我們會集的本子,你看看最近這些年來,這在中國佛教史上史無前例,反對的人那麼多,批評的人那麼多,恨不得把這個東西打倒。傳到我這來,我就說了,全世界人都不相信我相信。為什麼?因為這個經本是我老師親自傳授給我的,我要不相信,要改換別的本子,我的罪名真的成立了,背師叛道,那這真的罪名。所以我說全世界人不相信我相信,我尊師重道。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是跟印光大師學念佛法門,我相信他不會看錯。他傳給我,我也有自信沒有傳錯,我用他的眉注本,在早年講這個會集本講過十遍。四年前我放下了《華嚴經》,年歲大了,不能再等了,要專修淨土,要求生極樂世界。所以就換《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集注,講這個本子。一年講一遍,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天講四個小時,三百天。一遍講完之後還沒往生,那就再講一遍,今年這遍是第四遍。往後我就專講這部經,什麼都不講了。一部經、一句阿彌陀佛,萬緣放下了。你們不相信,我相信。我跟海賢老和尚沒見過面,但是我們心心相印,他知道我,我也知道他,我們兩個人走的是一條路。他是以生活、工作表法,看得懂的明白了,看不懂的不知道;我走的是老師教我講經教學,講經教學是我的工作。

  我移民到澳洲,跟澳洲學校結了很深的緣分,曾經代表學校、代表澳洲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這是緣,我不攀緣,這是他們來找我,不是我找他。跟學校接觸,校長、這些教授們都變成朋友,常常在一塊聊天,他們發現我有很多想法、做法能幫助這個世界化解沖突。我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希望世界永續的安定和諧。這樣一個緣分,這是非常特殊的緣分,這我們作夢都想不到的,跟聯合國有往來,認識了許許多多的這些志士仁人,同心同德在尋求世界永續的和平。今年這個會我沒去,八十八歲了,不想動了。去年我還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和平會議,往後這些活動不想參加了。這次訪問了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跟馬來西亞,看看這些老朋友,這些地方跟我的緣分都很深。聽說回教大學,印尼回教大學要開漢學系,我聽了真歡喜。印尼是回教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回教國家,他們的人口有二億三千多萬,以人口論它是世界第四大國,它要搞漢學,對全世界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回到學校去看看。這次跟印尼的華僑企業家有兩次交流,我希望企業家支持大學,把這個事情做成功,漢學院跟四庫圖書館。順便訪問新加坡,新加坡是最早九大宗教團結成一家人,宗教團結是從它這裡開始。當年我在新加坡,得到李木源居士的協助,他給我聯系,做介紹人,讓我跟九大宗教建立關系,做成功了,影響很大。

  馬來西亞也是有特殊緣分,這個國家不大,人口將要到三千萬,現在還沒到,華僑占三分之一。馬來西亞的華僑非常團結,非常難得的,華僑自己辦的學校,小學有一千多所,中學有六十二所,漢學院是大學。漢學院不好辦,為什麼?沒有老師,誰來教?國內、國外都找不到漢學老師。漢學又非常迫切需要,怎麼辦?所以我就看中了馬來西亞的華校,小學跟中學,我希望這裡面教文史的老師,教中國國文、歷史這個科目的老師,希望他們發心做漢學院的研究員。讓他們每個人專攻一部,研究什麼科目?專門研究《群書治要》。為什麼?要救國家,要救世界。除這一套書之外,沒有東西能夠拯救現在社會局面,所以很著急。我們辦研究院,招研究員,希望能有一百到兩百個研究員專攻《群書治要》。《群書治要》原典一共六十六種,那我們就開六十六門功課,研究員只能選一樣,不能選兩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時間定了十年,十年專攻一部書,十年之後,他就是這一部書的世界第一流的專家,他來教這門課。所以培養老師,十年之後我們再辦大學,辦治要大學。我有這批老師,這世界就有救了,我們干這個事情。這次跟這些校長、老師們做了個交流會,我把我的想法告訴大家。

  將來這些研究員是有待遇的,因為他把工作辭掉了,他拿什麼養家?所以我們的待遇要跟他現在收入差不多,他才能安心。他現在在學校能拿多少錢,他到我這做研究工作,也需要拿這麼多錢。錢從哪裡來?馬來西亞在政府登記的有六十多個淨宗學會,沒有向政府登記的大概也有五、六十個,這麼多淨宗學會。我跟淨宗學會這些會長交流,提出來,希望每一個淨宗學會認領一個研究員。這個大家都歡喜,都承諾了,每一個淨宗學會負責一個。一個研究員他的待遇,我們現在一般講叫工資,在台灣叫薪水,就是要有這個供養他,讓他家裡無後顧之憂,他可以專心做學問。一年之後他們就可以出來講學,十年之後正式辦大學。這是我想的,這一趟走過來之後可以落實。中國好東西太多了,現在要找人學。真正發心學,我要照顧他的生活,要照顧他的家庭。救國家、救世界、救全人類,漢學院裡頭有儒、有佛、有道。我如果要是有這個體力,漢學院建好之後,我在裡面開一門課,「大乘無量壽經」,我這個課程一年到兩年就結業了。也做一個樣子,看我們佛法是怎麼個教法,佛法跟普通學校教學法不一樣,給他們做個參考,讓他們在我們教學當中汲取智慧,對他們的教學會有幫助。

  版本多沒有關系,不必去爭論,爭論毫無意義,爭論是滅法。為什麼?讓社會大眾看到,你看你們吵的這個樣子,算了,不學了!讓許許多多人退心,這是事實。現在每一個宗教裡頭大概都有不和,宗派跟宗派不和,甚至於一個道場裡面內部不和,爭權奪利,讓別人看到之後退心。這就是梵蒂岡陶然主教告訴我,根據他們的調查,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他跟我提出這個感到很憂郁,問我怎麼辦,我當時給他的建議,我說我們宗教要回歸教育,宗教要團結,要互相學習,這是大方向。真正的因素就是要互相贊歎,不能互相批評,互相批評讓社會大眾懷疑,個個都走了,都遠離了。我們互相贊歎、互相學習,社會大眾都來了,都聚來了,宗教就會興旺。現在一定心量打開,不能說我興旺,你不如我,不可以,我們希望每個宗教都興旺。大家都興旺,就興旺起來了;希望我獨興旺,你們都不如我,到最後同歸於盡,這個道理要懂。

  今天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得到了海賢老法師的表法,他最後拿到的,《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這什麼意思?這是自古以來祖師大德給我們的教誨,佛法興旺,互相贊歎,佛法就興了。個個只顧自己的門庭,互相毀謗,自贊毀他,佛法就衰了,到最後佛法就消滅了。消滅佛法,你要是相信經典上所說的,果報在無間地獄。為什麼要造這種罪業?別人造,他造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他毀謗,我贊歎,甚至於他毀謗我,我贊歎他,我不毀謗他。為什麼?我遵守佛菩薩的教誨,互相贊歎,沒有互相沖突的。任何一個人活在世間,都要依眾靠眾,獨立一個人不能生存。每天我們穿的、吃的,多少人供奉,這些人對我們都有恩。我們對天下,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只有贊歎、感恩,沒有障礙,更不許可毀謗、輕視、傲慢,決定不容許。學佛先把人做好。

  我們再往下看,「五譯之中《魏譯》流傳獨廣」,《魏譯》就是康僧铠翻譯的,他翻得好,大家歡喜。但是「王本一出取而代之」,王龍舒的會集本出來了,大家念《無量壽經》都願意念這個本子,五種原譯本學習的人就很少了,真的取而代之。蓮池大師在《疏鈔》當中說:「語則多就王文」。蓮池大師作《阿彌陀經疏鈔》,這個注解博大精深,完全用《華嚴》教義來解釋《阿彌陀經》。我們過去講過一遍,用了多少小時?三百多次,四百多個小時,一次是一個半小時,三百多次,講了一年。這套錄音帶,那個時候沒有錄影,錄音帶,還是用圓盤的錄音帶,年代很久了,我帶到美國,在美國講經,我就把這套帶子放在講台上排了一排,滿滿的排一排。很多人來看,問這是什麼?《阿彌陀經》的講解。大家以為《阿彌陀經》很簡單,都沒有把它看在眼裡,一看到這套帶子,幾百個小時,都呆了,這是《阿彌陀經》?是的,一部,從頭講到尾,一部。我擺開因為什麼?叫大家不要小看淨土,淨土經雖然小,義理可太豐富了。把淨土傳到美國,這套帶子起了很大作用。

  所以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裡頭引用《無量壽經》的文字,多半都是引用王龍舒的本子,為什麼?「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那時候流通量很大,很多人讀過這個本子,引用他這個本子大家熟悉。「清末印光法師亦稱王本為文義詳悉,舉世流通。由上可見王本在我國之流通,遠過《魏譯》」,超過康僧铠的本子。「王本雖甚流通,並收入龍藏與日本大正藏」,這就是什麼?當時這些高僧大德肯定,他說得沒錯,可以入藏。入藏就是肯定,承認你這個本子值得流通,可以提供給大家學習。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認識版本的優劣,我們的取捨標准,老師教給我,看看《大藏經》裡有收進去沒有,如果《大藏經》裡面收入,那這個本子就沒問題;《大藏經》裡頭沒收,那我們就得小心謹慎,為什麼?它沒有經過檢驗。入藏是大事,多少大德法師推薦,最後皇上批准,這才能入藏。現在皇上沒有了,大德也沒有了,印刷術這麼方便,自己都可以去印,把自己喜歡的都放進去,這是真的事實。怎麼辦?老師告訴我,最後的一部藏經是《龍藏》,就是說像古人所講的嚴格的篩選,《龍藏》是經過嚴格篩選,《龍藏》以後的要小心謹慎。這是老師教給我們選擇經論、注疏,必須藏經裡頭有的。中國的藏經比日本的藏經嚴格,更可靠。

  我們再往下面看,「但王氏之作則有得有失」,還有缺陷。「例如《疏鈔》」,蓮池大師所說的,「王氏所會,較之五譯」,五種原譯本,「簡易明顯」,這是它的好處。「流通今世,利益甚大」,王龍舒會集得好。「但其不由梵本」,他不是從梵文直接翻譯的,「唯酌」,酌是斟酌,「華文,未順譯法」,他是會集,他不是翻譯。「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譯,即無議矣」,大家對他沒有議論了。「故彼不言譯而言校正」,叫校輯。「又其中去取舊文,亦有未盡」,這個地方對它取捨,等於說重新編排,取捨有些地方不是很妥當,所以後人挑他的毛病。「如三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魏譯》這一段,三輩都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是王龍舒的本子沒有,王龍舒的本子只有中輩發菩提心,下輩不發,上輩沒提到。「則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三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雲未盡」。這個的確被人挑出來了,這是嚴重的失誤,龍舒居士在這個地方大意了。「蓮池大師所論精要,正中要害」,蓮池大師對他的批評,這個批評正中要害,真的是疏忽,嚴重的疏忽。「王氏自序中有雲:其文碎雜而失統,錯亂而不倫者,則用其意而修其辭」。這句話龍舒居士他自己說的,原譯本裡面講得很雜、講得很亂,確實讓我們讀起來很不順口,也很難懂。這怎麼辦?他用他自己的意思,把它重新修輯整理出來。這個是不許可的,因為你是會集,會集等於說你把原經改了,這怎麼可以!如果是原文梵文沒有問題,那是你自己翻譯,可以自己斟酌用什麼字樣,會集不可以,一定要尊重,是原文,字字句句都是原文。

  一直到這個本子,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才把這些毛病弊病統統改正過來。所以這個會集是在所有會集本,不是《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除《無量壽經》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經有會集的,翻譯的時候就會集的,都在《大藏經》當中。用原梵本可以,不用原梵本決定不能改動一個字。夏蓮老這個會集本,就是每一個字都是原譯本裡有的,沒有敢改動一個。這就是一切會集本裡頭最殊勝的,真的讓人無話可說,挑不出毛病。底下接著說,「今乃會集,焉能不取原語,而任意行文,是乃萬萬不可也」,王龍舒的本子犯了這個過失。「至於三輩發心亦然,擅改《魏譯》,又復高下失次」。三輩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夏蓮老這個本子,三輩統統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這個問題是無法掩蓋的,太明顯了。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彭紹升,也就是彭際清,「亦於王本義有未安」,他對於王龍舒的會集本也有意見。「於所著《無量壽經起信論》中」,《無量壽經起信論》是彭際清居士作的,他是乾隆時候的人,這個裡面有批評王龍舒的,他說「王氏本較為暢達」,文字流暢,義理清楚,「近世通行。然有可議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廣明菩薩行願,為令行者發起大心,積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經開章要領,而王氏刪之」,王龍舒居士這一段文刪掉了,沒有,很重要的這個序文它沒有。「至往生上下二輩,一刪去發菩提心,一雲不發」,這前面有,這是他很大的過失,疏忽。「胎生一節,刪去疑惑佛智乃至勝智」,這五種智比什麼都重要,怎麼會集沒有寫上去,把它遺漏了?「前則乖成佛之正因,後則失往生之正智」,彭二林居士講得沒錯。「他如敘次願文」,先後次序上錯誤了,這些地方,這是後人應當幫助他校正。彭際清居士,對王龍舒居士這個本子裡面一些失誤,「乃專就《魏譯》去其繁復,並按雲棲本」,雲棲是蓮池大師,「增入四十八願先後數目」,依然稱為《無量壽經》,這是第七本,就是節校本,「王本為第六本」。「但此本只是《魏譯》之節校本」,它不是諸譯,他沒有用其他的四種本子,只用了《魏譯》康僧铠的本子。這兩本比較,「則彭本優於《魏譯》」,是節校的好。「近代丁福保居士,作《無量壽經箋注》,所注者即彭本。惜彭本只是節校本,未能救王氏會本之病,故仍不能稱為善本」。王本畢竟是四種本子的會集,彭本只有一部,就是《魏譯》康僧铠的本子,這是不相同的地方。

  「清鹹豐中」,這鹹豐年間,慈禧太後就是鹹豐皇帝的妃子。清朝鹹豐之後國力就衰了,朝綱就亂了,一直到亡國,滿清確實亡在慈禧的手上。鹹豐中,「邵陽魏承貫居士,謂諸譯及王氏會本,猶未盡善。乃會集五種原譯,別成一本,仍名《無量壽經》」,魏氏之本,這個魏氏就是魏承貫,「集五種原譯,是為五會本之始」。這五種原譯本都看到了,魏承貫是第一個人。「王氏只是四會本」,只看到四種,唐譯的他沒有看到。「同治中王蔭福居士極崇魏本」,對魏默深的本子非常尊重,「曾親記雲:近世邵陽魏居士復本雲棲大師之說」,這個本就是根據蓮池大師所說的,「遍考諸譯」,諸譯就是五種原譯本,他統統看到了,「別為一書」,他會集成一個本子。「包舉綱宗,文辭簡當,乃得為是經之冠冕」,是經就是《無量壽經》,這是《無量壽經》最好的本子。「王氏復博考眾本」,他又把五種本子找到,來對照,重新來校訂,並且把經名字換了,叫《摩诃阿彌陀經》,「是為本經之第八本」。這個本子是不錯,確實後後勝於前前,愈是後面的愈精彩,前面的本子裡頭有錯誤的、有被人批評的,後面的統統改正過來了,所以魏默深的本子很難得。

  我們再往下看,「魏氏發心廣大,復精於文字」,他文采好,「為救王龍舒居士杜撰經文之失,備取五譯,會成一經,力求句句有來歷,期成善本。所願極勝,所成亦偉。其所會集遠超王本」,超過王龍舒,這是大家公認的。「王蔭福居士贊之為本經八種之冠,亦非過譽」,這些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話,他這個贊歎並不過分。「但所憾者」,他有遺憾,遺憾什麼?「王氏杜撰之過,惜未全免」,也就是王龍舒的過失他也犯了。「茲舉其荦荦大者如下」,荦荦是非常明顯的錯誤。他在此地舉出四條,第一條,「魏本第二願曰,設我成佛,國中天人,純是化生,無有胎生」,這個裡頭,「此中無有胎生四字,諸譯皆無。且此四字與原譯文相違。《魏譯》雲: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胎生者」,他說無有胎生,原譯有胎生者,這可以拿經來對證。「唐宋兩譯同之」,有這個文,「而魏氏竟謂無有胎生」,這個漏洞沒辦法,掩不住。可見經典翻譯、會集真不是容易事,流通廣泛,看的人太多了,有那些小心仔細的人把你毛病挑出來。夏蓮居這個本子他自己挑,他會集成功是三年,用了七年的時間挑毛病,所以他這個本子幾乎叫人沒有辦法再挑了,他自己下了功夫。

  第二,「五惡五痛五燒一段數千言」,這一段很長,「魏氏刪節為生時痛,老時痛,病時痛,死時痛,患難窮苦痛。YIN欲火燒,瞋忿火燒,貪盜火燒,邪偽火燒,愚癡火燒,是為五痛五燒」,把幾千字的文字把它縮短成這幾句。「魏居士原願無一字不有來歷,惜未能貫徹初衷。上之一段,於諸譯中,並無來歷」,他自己,這是他自己編的,原譯本沒這個文。這等於說把一大段把它縮小了,這自己編的,這個不可以。字字句句要有原譯本的經文,你怎麼可以用自己的意思?這個錯了。

  第三個,「魏氏會本謂極樂之宮殿樓觀,堂宇房閣,或處虛空,或在平地,或依寶樹而住。其中依寶樹而住之語」,這是五種本子裡都沒有的,我們沒有看到依寶樹,這依寶樹是他自己造的,這個都是犯了會集的原則。

  第四,「會本中過是以後,無量壽經亦滅,唯余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亦各譯所無」,這幾句話沒有,五種原譯本裡沒有,這是他憑他的意思。經裡頭有這個意思,但是沒有這些文字,這個文字是他造的。

  「由上可見,魏氏之本與前諸本相較」,較會本,跟王龍舒、跟彭際清做比較,「雖後後勝於前前」,是比前面好,「惜仍未能盡免率增乖舛之過」,他沒有辦法避免,真的是不容易。「但此巨失,勢在必救」,這是重大的失誤,一定要把它糾正過來,「以免後世因襲」。後人再要是模仿,前人可以這麼做,我也能做,將來經文改來改去就不像樣子了,就不能讀了。「甚至篡改經文。故須防微杜漸,絕此罪源」,這是造作罪業的起源。「並為大經,早得善本」。《無量壽經》確實沒有一個完善的本子,大家都有這種願望。「是以先師夏蓮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就是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像前面這些弊病、失誤,在這個本子裡頭找不到,統統把它補救過來了,成為善本。

  下面為我們介紹夏蓮居老居士。「先師夏老居士」,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稱呼,他是夏老的學生,稱先師。「未冠學儒」,這就是童子的時候,冠是二十歲,未冠是二十歲以前,學儒,滿清的末年。「先程朱」,程子、朱子,「後陸王,甫壯入佛」,這就是說,他在儒家是有相當根柢的。壯年,四十歲這是壯年,學佛了,學過禅、學過密,最後歸到淨土。「夏老博貫群籍,深於文字,專功久修,教眼圓明」,這是說他的學問,我們能夠信得過。「於壬申(一九三二年)之歲,發願重校此經」。這在抗戰之前,他就開始了,這一年我還很小,我是一九二七年生的,一九三七年才十歲,在我五、六歲的時候,他就發願重新會集這部經。「掩關津門,閱時三載。遍探五種原譯,洞察三家校本」。閉關三年干什麼?就做這個工作,三年的成就就是這個本子。這是最早的,他是用魏默深的本子做底本,用這個本子來校對,跟原本校對,把原本錯誤的地方修正,所以成就這個本子。這個本子裡頭總共分三十七品,大概想三十七道品,後面又改成我們現在用的是四十八品,四十八願。這個本子成就之後又用了七年,總共前後十年,這個裡頭去挑,有沒有錯誤的,有沒有漏掉的,有沒有自己意思增加的,有沒有改動原經一個字的,自己用七年時間,小心謹慎。所以說「無一語不詳參」,詳細參考,「無一字不互校」,跟各種版本來對照。態度「虔恭敬慎,日禱佛前」,你看他的態度,真誠到極處,恭敬到極處,誠敬。「千斟萬酌,時萦夢寐」,晚上睡覺,因為想得太多,白天天天想,晚上作夢還想。

  「及其成也,四眾歡喜」,及其成也就是剛才我拿的這個本子。這個裡頭有「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夏老之皈依師),搭衣捧經攝照於佛前,親為印證」,這個照片現在印在這個經本前面。「先舅父」,他的舅舅梅光羲老居士,「撷芸」是他的字,「連續播講於電台,譽為善本。慈舟法師專講此經於京」,就是北京,「魯」是山東一帶,「親為科判」。這個科判好像這有,都留下來了,前面有科判,這個科判是黃念老親手給我的,我把它印在一起。那個時候梅大師廣播電台講的是這個本子,不是我們現在的,是這個本子,最初出來的本子,慈舟法師講的也是這個本子。真不容易,這是介紹這部經的歷史。「北京極樂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請山東女子蓮社吳倩芗社長來寺開講此經兩月」,都是用這個本子。「其他發心宏揚,專志持誦者,不可勝數。印行流通,相繼不絕。是以先舅父梅老贊雲:於淨宗要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又」,又說,「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有美皆備,無谛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這些話是梅大師的話,梅光羲老居士說的。梅老居士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李老師的佛學就是跟他學的,我們見到要稱師公,這是法脈源流。梅老跟夏老是師兄弟、好朋友,在那個時代,社會上一般都說「南梅北夏」。梅老是南昌人,江西南昌,江南的,南面梅光羲,北面山東的夏蓮居,在家學佛的兩位大德。這兩位大德是同一個老師,都是慧明老和尚的皈依弟子。

  「先舅之語,現已舉世公認,並將本經采入新印之續藏」。可惜新印的續藏在戰爭當中受到了障礙,沒有印成功。這個新印的大藏經叫《民國大藏經》,出版不多就停掉了,中日戰爭爆發之後,這個印藏就停止了。出了一部分,我還有一些殘缺不齊的本子,叫《民國大藏經》。這個經也算是善本,校對很認真、很仔細,都是當時佛門的大德。現在就不可能了,為什麼?國學的功底比不上前人,對佛法的學習、領悟也比不上古人,就是比不上上一代。

  佛法在今天,跟中國傳統文化同樣一個命運,我們非常著急,怎麼才能傳下去?典籍,我們盡心盡力。《四庫》、《荟要》這是國寶,沒人知道,知道的人沒有力量,商務印書館雖然把這個書印出來了,數量少,部頭太大,一般人不可能買這個書,買了它沒地方放。我著急,四眾同修供養我的這些錢,我都拿去買書了。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我一共給他買了一百一十二套,他算我(我是他的大主顧,他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大的書,算我很便宜的價錢,特優,優惠,一套美金五萬塊錢,一百一十二套。《荟要》分量是《全書》的三分之一,我買了二百七十多套,送給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去收藏。為什麼?希望這個書保存下來,永遠不會失傳。這個書沒有印出來,我們天天提心吊膽。在台灣《荟要》只有一套,孤本,《全書》也只有一套,但是《全書》好像倫敦大英博物館有一套。《全書》全世界好像有三套,《荟要》只有一套,就怕這個東西一個動亂當中失掉了,那多可惜!我們花了一千多萬美金,把這兩種書買下來,大概不會再散失了,這個放心了。

  現在第二樁事情,找誰去念?要沒有人能夠讀,那還是枉然。所以就想到漢學院,辦漢學院干什麼?培養有能力讀這些書的人,就這兩套書,要有能力讀。真正來學習,讀兩部書,我還要照顧他家庭生活。我一定是找學校老師,教國文的、教歷史的,就是教中文的老師,他們有讀書的方法,他們天天上課,有知道怎樣講學的方法,他有這個能力,我讓他來讀這些古書,給我們大家宣講。漢學院辦成功了,真的有五、六十個老師,我就想要搞衛星電視台,干什麼?教學。這些老師天天講經,在衛星裡向全世界播放,有志趣學習的就在電視機面前學就可以了,我想的是這套方法。這要把中國傳統文化救起來,世界沖突能化解,世界能夠恢復安定和諧,讓中國傳統文化變成全世界人類的共識,我們今天走這條路,這個世界才會永續的安定和諧,永遠不能發生戰爭。今天發生戰爭就是全世界的毀滅,核武、生化能夠毀滅全人類,能夠毀滅人類所創造的歷史文化。我們看到湯恩比晚年所說的,對這樁事情非常關懷,我們跟他是一個想法,我們走的跟他是一條路。

  底下說,「大經塵封千載」,因為沒有善本,所以很難流通。「今始得善本」,我們才有這麼好的本子,「先賢會經之願乃圓」,到這部經出現,會經、會集才算是圓滿。「大經放光,眾生有幸」,這兩句說什麼?這兩句就是說的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用經來注經,用祖師大德的注疏來注經,把經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這叫放光。眾生有幸,眾生就是我們這些人。不相信的人他沒有分,懷疑的人他沒有分。我們有幸,要感恩老師,不是老師傳承,我們怎麼會相信?我們的相信是有條件的。我跟李老師十年,老師的想法、看法我完全明了,他對於經典思考的體系我懂得,他的方法我懂得,所以基本上來說,他在注經上做的這些筆記,畫的這些表解,我完全能了解。我就沒有聽他講,我拿到他這些資料,依照他這個資料來講這部經,跟他自己親自所講的差不多,非常接近。所以老師傳的還會錯嗎?這個經傳到台灣,律航法師是個將軍,退休之後出家了,中將,帶了幾本到台中送給李老師。李老師一展開,看到前面是他老師做的序文,梅光羲的序文,五體投地,序文介紹得清楚。所以在台中講了一遍,講有眉注,段落都勾起來了。這個本子給我了,這個本子就一本,沒有第二本。但是我把它印出來,把他的眉注全印出來,我印了一萬本,這樣不會再失掉了。我一個人,居無定所,搬來搬去早晚會搬丟掉,我這一印出來就不怕了,也不會失傳了。這是我們佛門弟子最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要把法傳下去,不能在我手上斷掉。我要想盡一切方法把它傳下去,那就是大量的印、大量流通,就不會失傳,十方供養,我就干這樁事情。今天要建漢學院,要幫助真正發心的人認真學習。所以這是眾生有幸。

  「本經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為大經」,就是《無量壽經》第九種本子。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資料恭摘: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四回) (第五十四集) 2014/6/6  檔名:02-041-0054

 

 

上一篇:佛說“人有二十難”
下一篇:傳開法師:反誤歸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