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淨土念佛法門淵源簡介及修持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土宗

淨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念佛法門,故名。該法門以信願念佛為正行,淨業三福、五戒十善為輔助資糧。淨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淨土為歸。佛法西來,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專修該往生淨土的念佛法門,又稱蓮宗。唐代善導大師也是淨宗重要倡導與推動者,被奉為淨宗第二代祖師。淨宗歷代祖師並無傳承法統,很多還是宗門教下的大祖師,均為後人據弘揚淨土貢獻推戴而來。中國淨宗十三祖分別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及印光大師。

發展概況

東林起信
淨土信仰,彌陀淨土信仰在中國的流行始於東晉慧遠大師。他於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在廬山東林寺建蓮社(亦稱白蓮社),參加的僧人、各界士大夫名流居士達123人。他們於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並令劉遺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其中大多都獲得很高的淨土修行成就,證得念佛三昧,或親見彌陀,或命終蒙佛通知而自知時至,更有劉遺民定中到極樂世界勝境游覽後回娑婆,因喝了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八功德水而周身毛孔散發奇妙清香數周者,與佛典所記載的無二無別,且皆有往生瑞相,開創了淨土宗在中國弘揚的開始。廬山東林寺被譽為淨宗祖庭之一。此後,有昙鸾於北方超化寺等地專修淨業,主張以彌陀如來本願力為根本。昙鸾以後有道綽,曾講《觀無量壽經》200余遍,並勸人用麻豆計數,精進念佛。自己日誦佛號七萬遍。指出末法時代對大部分眾生而言淨土念佛法門是當生了生脫死的唯一出離之路。

古佛再來
善導大師(613-681)是道綽的弟子,俗姓朱,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幼年出家,貞觀十五年(641)冬,赴玄中寺拜谒道綽,聽講《觀無量壽經》,道綽授以念佛往生法門。道綽卒後,善導大師入長安光明寺,勤笃精苦,晝夜禮誦,如救頭然。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寒冰天氣念佛,亦要念到汗濕衣襟才止息。出則演說淨土法門,三十余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心絕念於名聞利祿,從不舉目見女人。律己俊嚴,待人慈愛寬恕。凡美味佳肴皆供養大眾,粗粝飯食則留給自己。佛前的燈,常年不熄,三衣瓶缽,不用人替自己拿。從不與人聚談世俗之事,恐怕耽誤淨業。大師念佛功深,成就殊勝,念一聲佛,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百千聲,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其口出,自證境界不可思議。大師聖德高風,本跡不可測度。據《天竺往生略傳》雲,善導是阿彌陀佛化身。

善導大師把往生淨土的行業分作正、雜二行。“正行”指專依淨土經典所作的修行,雜行是其余諸善萬行。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便是捨“雜行”而歸“正行”,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念相續不斷,以往生淨土為期。善導大師繼道綽大師之後,完備了淨土宗的教義和行儀,把他力往生和稱名念佛視為自宗的根本內容。善導大師弟子有懷感、懷恽、淨業等人。懷感原系長安千福寺沙門,初學唯識,博通經論,不信念佛往生之說。後谒善導大師,善導大師命他入念佛道場修持念佛法門。於是他精進念佛,三年後得念佛三昧,並著《釋淨土群疑論》七卷,具體解釋有關念佛往生的各種疑問。

萬善同歸

五代至宋淨土宗一直盛行,淨土法門深受民間百姓歡迎,教、禅、律、淨諸宗繼續呈現融合兼修。五代末杭州永明寺(淨慈寺)永明延壽大師,作為禅宗祖師禅法眼宗三祖及蓮宗(淨土宗)六祖,著宗門巨著<宗鏡錄>,作<萬善同歸集>,融合諸宗,推弘淨土思想。大師每日定念十萬聲阿彌陀佛聖號,常往別峰經行念佛,隨從者常達數百。時人常聽聞螺貝天樂響於天際。此外,作為禅、淨兩宗的祖師,最能凸顯延壽大師修持思想的,莫過於世人熟知而被贊為“大藏之綱宗,修行之龜鑒”的“四料簡”了。其文如下:“有禅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見彌陀佛,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大意為:若人[1]明心見性而又念佛求生淨土,其人威猛猶如帶角的老虎;現世堪為人間導師,來生即可成佛作主。若人未能開悟但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則萬人信願念佛萬人得以往生成就;彼土花開面觐阿彌陀佛,又何愁不大徹大悟?!若人雖"有禅"卻不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十人中有九人會蹉跎耽擱;假若臨命終時中陰身現前,隨其業力重者受生於相應的善惡道中。若人既未開悟又未念佛求生淨土,臨終現出地獄的鐵床與熾熱的銅柱,於中經受萬劫與千生的劇苦,無有善業感召他人來作救助。大師四料揀,言簡義豐,立意精當,無論何種根機的眾生,均能從中獲得無窮的受用。上跟利器無妨禅淨雙修,中下根性自應穩守淨宗陣地,老實念佛,總以西方淨土為最後指歸。大師身體力行,理事雙修,為後人樹立了不朽的榜樣。以延壽大師個人來說,禅淨雙修是他理想的修持法門。  

永明延壽大師的名字與阿彌陀佛名字(阿彌陀佛即無量光無量壽也)的含義也暗合,後人多指其為彌陀再來。雍正帝更稱永明延壽大師為“六祖後古今第一大善知識”。

蓮宗諸祖

高僧輩出

明代弘傳淨土大師輩出,作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杭州雲棲蓮池大師,融禅淨教律為一體之大成者,指禅淨不二,念佛含攝萬法之旨。大師遍參宗門後,即轉而專修淨土念佛三昧。傳是年杭州大旱,民請祁雨。大師曰:老僧不會作法,只會念佛。乃責杭州市民齋戒十日。是日,領眾於田徑念佛,“木魚所到之處,雨下如注”。大師以正法眼藏與淨業功行,破斥邪見,開導迷茫,厥功甚偉。他說“此一心(指念佛之一心不亂境界)即實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薩念佛三昧,即達摩直指之禅,即是轉識成智。故知念佛總攝一切佛法”。大師著作包括《彌陀疏鈔》十余萬言等,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一心。另一位四大高僧之靈峰藕溢大師,大師著名的“淨土十要”,其中之首篇《彌陀要解》更是獨步古今,印祖評說:“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為淨業行人必讀之作。

民國救劫

清末民初,中華文明及文化陷入空前劫難中。一大批高僧在此黑暗苦難年代應世,力挽狂瀾,挽救人心。淨土第十三代祖師-靈巖印光大師(聖量),應劫而生。大師遍參南北叢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閉關閱藏二十余載,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專修淨土。又創弘化社,辦靈巖山淨土念佛道場。其文字般若,度化眾生無以計數。不離因果,不談玄妙,倡導老實念佛。德行聞名四方,仍粗衣淡飯,不登大坐,不打經忏佛事,遠離名利。所有供養亦捐善舉,資助流通法寶數百萬冊,不留一文。臨終預知時至,集眾開會,囑托安排一切已辦,乃領眾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後,更示現捨利無數。時人天同贊,圓瑛大師作詩贊曰:乘願再來勢至身,圓通念佛訓群倫。風光本地無他術,聲教當年自有真。..弘一大師(李叔同)贊曰:“大德如印光法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太虛大師贊曰:“親其教覽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強,默然折服,翕然崇仰,為蓮宗十三祖,洵獲其當..”。實為近代佛子僧人之典范。由於印光大師晚年往來弘法於民國江浙和上海等地,他對現代社會眾生根性最為了解,留下的<印光法師文抄>等著作,被譽為“小三藏”,實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燈,是現代眾生修習佛法尤其淨土法門的最佳指南之一。

五經一論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現正在說法佛教傳入中國後,淨宗經論隨之次第翻譯,專談淨土以及帶說淨土的經論,有兩百種之多。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宏富的淨土經論中,經歷一千余年的選擇,從最初的三經一論,到近代印光大師手中才最後定局。淨土五經一論的選定,使淨宗的修學與弘傳有了明確的依歸。大凡淨土緣起、因果、事理等精義,五經一論都非常詳盡。因為釋尊說法的時間和聽法弟子的根機不同,所以五經內容詳略互異,側重面有所不同。五經一論立表如下:

[佛說無量壽經]
  佛宣講無量壽經,說出阿彌陀佛最初的因地:棄國王位,出家修行,發四十八大願普度眾生。經過無量劫的依願修行,終於福慧圓滿,得證佛果。所感得的極樂世界,莊嚴無量,妙莫能名,十方諸佛鹹共贊歎。十方世界的菩薩、回小向大的聲聞緣覺、以及具足惑業的凡夫,只要信願行三俱足,仰承佛力,決定往生。被譽為淨土第一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重點有三: 1.淨業三福。 2.十六妙觀.  3.九品因果。
[佛說阿彌陀經]
   佛宣講阿彌陀經,描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妙果,令聞者生信、發願、執持佛名,求生淨土。信、 願、行(執持名號),是淨土法門的綱領宗旨。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念佛法門的心法上,作為大乘佛教最重要經典之一的首愣嚴經,其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做出了最妙開示,經中大勢至菩薩指示:"...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是故此章列於三經之後,為第四經。
[普賢行願品]
    華嚴經被推為大乘諸經之首。行願品為華嚴最後一品。講善財遍參知識,末後於普賢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華嚴一經歸宗結頂之法。
[往生論]
     古印度的天親菩薩(又稱世親菩薩),佛涅盤後九百年頃,生於北印度,《往生論》即是天親菩薩修學淨土法門的心得著述。在該論中,天親菩薩對於淨宗不可思議的事理、因果、性相,與佛境界的狀態,和盤托出。從該論可以學習到古印度大乘菩薩淨業行人對淨業修持的诠釋開示。

念佛方法及抉擇

善導大師把淨土修行的方法分為正行和雜行兩類。正行又分為讀誦、觀像、禮拜、稱名、贊歎供養等五種,此中又特別把稱名作為正業,其他四種為助業,顯出稱名念佛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種:1、專稱念佛的名號,稱為持名念佛;2、觀佛的塑像與畫像,稱為觀像念佛;3、觀想佛的妙相(包括《觀經》十六觀門),稱為觀想念佛;4、觀佛的法身,即谛觀實相,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稱為實相念佛。印光大師也指: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出自《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

修持簡述

印光大師指出:“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實偏圓各異,無非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復本心性而已。然此諸法,皆須自力修持,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絕無他力攝持,令其決於現生入聖超凡,成就所願也。唯淨土法門,仗佛誓願攝受之力,自己信願念佛之誠,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現生往生西方。”(《印光法師文鈔(續)》“淨土十要序”)"。“至於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又須心念仁恕,氣象渾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莫論人非。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忏除宿業。況在凡地,常當慚愧,何敢自恃。..."(文鈔續編卷下淨土指要)。印光大師指出,淨業行人,須持守淨戒(在家為五戒十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信願念佛。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末法凡夫雖戒難持清淨亦須努力去持,菩提心亦要發,有此去惡向善之心方與佛氣氛相應而感應道交,仰承慈悲佛力帶業往生。否則真信切願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在方法上,雖念佛法門可深可淺,但對教理的正確學習領會是念佛實修的基礎,也很重要。在念佛方法上,以持名念佛最為穩妥,但宜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可以視情況選擇專念阿彌陀佛,或念觀世音菩薩為輔等。並根據自己的情況與因緣選擇與早晚功課,禮拜忏悔,誦經,五戒十善等行持主輔調節配合,但這些助行的功德都需回向一心往生淨土,體現專修原則。對根基中下或初學等一般信眾,宜專修最受益而少障。對上根利智或久修大士,則境界不妨廣大,可萬善圓修,以期福德智慧圓滿。正如印光大師所說:“敦倫盡份,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十念記數法”
特推薦印祖開示的十念記數法。“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分念心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饨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做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做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淪,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心,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復高邸麟書四)

淨宗特色

印光大師:我們所修持的這個淨土法門,是最殊勝超絕的,大家不要輕視了。為什麼呢,因為佛所說的種種法門,無非是觀機而說,好比對症下藥一般。如果自己的根機,和這個法門不相應,修起來,是很難得益的。一切法門,皆仗自力修戒定慧,斷貪瞋癡,必須惑業淨盡,方能了生脫死。或者煩惱尚有一毫未斷盡的,生死還是不能免,況全未斷者乎。這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干到徹底才可。
  唯有念佛一法,是如來普應群機而說的,亦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成就的。無論上中下根,皆可修學。即煩惱惑業完全絲毫未斷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願實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脫了,所以說是最超勝的。
  佛在世的時候,十個人修行,就有九個可以成道。因為那時的人,天性淳厚,根機是很猛利的。到了後來,眾生的業障逐漸增加,根機也就漸漸的陋劣下來,再要和從前一樣,是不可得了。然在晉唐時候,還有這種仗自力可以了脫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漸減少,越後越少的。到了現在,已沒有這樣的人了。如此看來,就曉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斷煩惱了生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此時如仍不自量力,要說大話,輕視這個念佛橫超法門,而去別修其他法門,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還要更難了。
  我並非說其他的法門不好,實在是因為法門有契理不契機的,有契機不契理的。唯有這個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理機雙契,不可思議。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為適合眾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為什麼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橫超法門。古人有個譬喻,拿來解釋,就把我們具足惑業的凡夫,比做一條蟲,生在一根竹裡最下的一節,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這個蟲子要想出來,只有兩個法子,一個是豎出的,一個是橫超的。豎出的,是自下至上,一節一節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節咬破了,才能夠出來。這是比修別的法門,定要斷盡見思煩惱,才能出三界的。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這許多的品數,就比做一根竹子的節數。那蟲向上直鑽出來,就叫做豎出。例如一個斷見惑的初果聖人,要經過七生天上,七生人間的長久時劫修習,才能證阿羅漢,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反人間,才能證四果。三果,欲界思惑已盡,還要在五不還天,漸次修習,才能斷盡思惑證四果。這才算是出三界的無學聖人。如果是鈍根的三果,還要生到四空天,從空無邊處天,以至非非想處天,才能證四果。這豎出的法子,是如此艱難久遠的。橫超的,就是這條蟲子,不向上面一節一節咬,只向旁邊橫咬一孔,便能出來。這樣的法子,比那豎出的,是省事得多了。念佛的人,亦復如是。雖沒把見思煩惱斷除,但能具足信願行的淨土三資糧,臨終就能感動阿彌陀佛來接引他生到極樂世界去。到了這個清淨國土,見思煩惱,不斷而自斷了。何以故,以淨土境勝緣強,無令人生煩惱的境緣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塵沙無明,成就無上菩提,何等直捷簡易的事。所以古人說,余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今且拿一段故事來證明這個豎出艱難的道理,大家且靜聽聽。(文鈔三編卷四〈由上海回至靈巖開示法語〉)


淨宗與現代社會
淨土念佛法門方便易行,人人能修,安全穩妥,而義理深妙。念時宜萬緣放下攝心內聽,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久久自得三昧。念佛時即能仰承佛力感應加持,以佛之真如熏習我輩的無明,攝受佛的智慧福德光明熏修吾輩業力凡夫,如念佛圓通章所說的“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再配以淨業三福:深信因果,五戒十善等行為修持,在生能淨化心靈,提升品格,業消智朗,健康身心,增福增慧,幸福人生;臨終又能蒙佛關懷而接引往生佛國淨土:“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佛及聖眾,親來迎接”,而得不退轉,最終成就無上菩提。現代社會眾生,生活節奏緊張、競爭壓力大,煩惱業力厚重,貪欲橫流,而資源日益枯竭,環境日趨劣下。淨土念佛法門成為他們最宜普及修習的法門。無論在家出家,無論學生老師、士農工商,學習緊張時,工作有壓力時,成功時,失意時,工間休息時,早晚睡眠時,時時可念佛片刻,淨化心靈緩解壓力,熏修改變性格習氣,輔療身心疾患,提升智慧等。心淨國土淨,娑婆世界本是眾生眾業所感而成。而佛法淨土信仰,眾生皈依佛陀之教導,在生活中按淨業三福、五戒十善,六度萬行等准則妙法提升、改造自己的心性品格,從而淨化社會風氣,為精神文明,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貢獻。有法師提倡所謂“人間佛教”,而實際淨土法門即是末法時代最好的“人間佛教”!佛法以出世心,行入世事耳。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是也。

 

上一篇:星雲大師:好運來臨前的六大征兆
下一篇:彭鑫:女性各種皮膚、婦科疾病分析及個人經驗分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