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如何從開悟到成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們常講:“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大意是說,《楞嚴經》是講開悟的,《法華經》是講成佛的。那麼什麼是開悟呢?什麼又是成佛呢?兩者又有怎樣的關聯呢?通常人們的認識是:開悟就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見道的境地,而成佛,則是經過修道之後,證道的境地;因此,禅宗講,悟後起修,修圓滿了,也就成佛了。這是書本上常有的答案,下面希望給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認識。

佛法的很多名相,都比較艱澀難懂,或者說,即使我們理解它的意思了,但要想真正體悟到它的內涵,往往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游泳吧。我們向老師學習游泳,剛開始,老師為了讓我們了解游泳的過程和其中關鍵性的技巧,總會有一些比較專業化的名詞。通過一番學習,終於大概明白游泳是怎麼一回事情了,然後也能給別人講出個一二三來,但這並不表示自己就真的會游泳了。要想學會游泳,還非得下水去試一試,然後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為實際的經驗。

實際上,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能發揮作用的,並不是學到理論,而是自己在游泳過程中不斷摸索出的實際經驗。這些實際經驗,當我們再去嘗試描述的時候,就會比較生活化一些,比較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下面的分享,更多的是從生活經驗的角度,而不是從純粹理論的角度。當然,即使是生活經驗的角度,也離不開文字,所以還是希望從對文字的說明來契入。

學誠法師:如何從開悟到成佛

從開悟到成佛

修心去妄 開悟存真

先來看看“開悟”的“悟”字。這“悟”字,是形聲字,從“心”,“吾”聲。什麼意思呢?就是“我的心”。所以“開悟”,也就是“打開我的心”。反過來講,一個人沒有開悟,也就是心沒有打開,是封閉的。那麼被什麼給封閉住了呢?被灰塵給封閉了。被這些灰塵封閉以後的心,是什麼心呢?就是妄心。這個妄心,便是得失的心。看看這個“妄”字,《說文解字》解釋為“亂”的意思。想想看,丟失了女兒,作父母的,內心能不亂作一團?這樣看來,人之所以會有苦樂,就是因為有這些有得有失的妄心存在。那麼如何去掉這個患得患失的妄心呢?

一般來說,學習了佛法,大家都知道,要想去掉妄心,就要通過修行,於是,參禅啊,念佛啊等等一些實修的法門便出來了。實際上,修行就是要修掉這妄心。可是這個“心”又在何處呢?當我們試圖去找的時候,會奇怪的發現,根本找不到它,不知道它到底在哪裡。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找不到,又如何來修呢?這不是很讓人著急的一件事情嗎?不用著急,現在來看看《說文解字》對“悟”字的解釋:悟,覺也。而對“覺”的解釋:覺,悟也。這是很有趣的,也就是說,覺就是悟,悟就是覺,連在一起,便是覺悟。這個“覺”字啊,一個“見”,一個學字頭。什麼意思呢?從所見到的去學習。所以這個“覺”,實際上為“悟”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途徑。也就是說,一旦當我們關注所見所聞的境界時,那顆沒有著落的心,便開始有了落腳處。從這個角度來說,“覺”是“悟”的途徑。所以我們常稱二乘行者為“獨覺”,自己一個人看到落花流水,就能開悟。

這個外在的所見所聞的境界,便是我們的所緣境,如果沒有這個所緣境,我們那顆能緣的心也就無從談起。所以,一旦我們要談到修心,實際上就要選擇明確的所緣境。沒有這個所緣的境界,修行就是一句空話。這樣一來,問題又產生了:我們那顆妄心的產生,就是因為耽著於外在的這些境界,現在想修行,還要借助這些境界,難道不是矛盾嗎?其實並不矛盾。有句話說得好:“解鈴還需系鈴人。”問題從哪裡產生,就要從哪裡解決,逃避的結果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換句話說,同樣一個境界,可以成為蒙蔽自心的障礙,也可以成為覺醒自心的助緣,到底發揮什麼作用,就看我們自己的選擇。

認識到要開悟,實際上要靠境界,現在再來看看,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境界。之所以要說“選擇”,實際上就是希望我們能過一個主動的人生,而不是被動的人生。當然我們去選擇,也有可能會選擇不適合我們目前條件的境界,這樣一來就選錯了。境界選錯了,不但沒有好結果,還會產生壞結果。產生壞結果,也就是,不但我們不能覺悟,反而會越來越迷茫,人生越來越痛苦,生命的品質越來越低下。

先看傳統的修行方式:參禅、念佛、持戒、誦經等等。我們先來看看各自的所緣境界是什麼呢?參禅,參的是話頭;念佛,念的是佛陀;持戒,持的是戒相;誦經,誦的是經典。那麼這些修行方式所緣的境界,就是話頭、佛陀、戒相、經典了,是這樣嗎?恐怕答案遠沒有這麼簡單。如果不是這些,那麼真正的所緣境界又是什麼呢?實際上真正的所緣境,是所有有情眾生,更確切一點說,是所有有情眾生內心的惑業與苦樂問題,是眾生心的問題,也就是說,佛法的任何修行方式,實際上都是以眾生的妄心為所緣境。因為有妄心的存在,眾生正遭受著無量的痛苦,因為不忍心眾生受這種苦,而發願修行。以這樣的內容為所緣境,人的修行就會有無限的動力。實際上,在這個層次的生命境界裡,自己和眾生的生命是一體的,因為自己的心和眾生的心都是相通的,自己的問題解決了,那麼眾生的問題解決也就有希望了;反過來,眾生的問題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也就解決了,自利利他成為一體。可以說,這種所緣境所對應的生命境界,是非常高的。如果我們選擇其中相應的修行方式,能夠堅持修下去,而且慈悲心越來越能夠開顯出來,說明這個所緣境對我們而言是合適的。否則,就是有點脫離自己的實際了。

做人做事 圓滿成佛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該怎麼辦呢?那就要退而求其次,在做人做事上下功夫。大家知道,傳統的修行方式,直接面對的都是佛法僧三寶的境界,這也要求我們內在有相應的境界,否則,效果就不會太明顯。所以,當我們修行不見長進的時候,就要考慮將目標放低,放低到自己目前可以達到的水平,在生活中好好做人,好好做事。這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非常不容易。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來看看做事。什麼是“事”呢?《說文解字》中說:事,職也。職,就是職務、職責的意思。那麼什麼是“職”呢?《說文解字》中說:職,記微也。從字的組成上來看,就是非常認真地聽對方講話,唯恐遺漏任何細微之處,記下來後,就能做到盡職盡責。這樣一看就知道,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啊!同樣是一件事情,交給不同的人去做,其結果往往都是大相徑庭。有的完全背離你的意思;有的雖然沒有背離,卻也遺漏不少;有的卻能非常漂亮的完成工作,還能考慮一些你所沒有考慮到的。很多佛弟子在學習佛法之前,行動力還挺強,上面布置一件任務,都能很快的去落實;但學了佛法以後,行動力開始變遲緩了,猶猶豫豫,瞻前顧後,滿腦子都在考慮什麼意樂啊,什麼因果啊,總之談了一大堆,行動的時候,就是沒有力量。這種情況,不管你佛法理由說的多麼好,都很難讓人產生信任感。

再來看看做人。什麼是“人”呢?有一種說法,說:人,仁也。也就是說,當我們談到做人,實際上並不是孤立地看你這個怎麼樣,而是從你如何對待周圍的人上,來觀待你這個人做人如何。如果我們總是感覺自我良好,結果周圍的人對我們意見一大堆,也就是說,我們給周圍人已經帶來很大的擾亂,乃至痛苦,而我們自己還不知道。如果是這樣,那這個人做的就實在是太失敗了。做人,實際上就是要培養我們對周圍人苦樂感受的敏感程度,時時刻刻能把周圍人的苦樂放在心裡,而不是一直陷在自己的感受裡面拔不出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對周圍的人就會越來越沒有感覺,越來越麻木,最後就會覺得,別人的好壞給我一點關系都沒有。然後,這個人就會越來越孤獨,越來越寂寞。

從上面的描述來看,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實際上都有明確的所緣境,這個所緣境非常具體,對一般的人來說,都具有可操作性。只要我們願意,在這兩個方面總能不斷改善,不斷進步。然後辦事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接人待物就會越來越懂得禮貌。古人說:能者在職,德者在位。每件事情都能夠盡心盡力去做,自然會有好的職務;每次接人待物能夠懂得尊重別人,自然會有好的地位。人若能這樣踏踏實實地用功,那顆妄心自然慢慢消減,那顆真心自然慢慢開顯,這樣一直努力下去做到極限,是什麼境界呢?也就是說,智慧到了極限,慈悲到了極限,當然,那就是三界法王,也就成佛了。

 

上一篇:大安法師:慈悲心為善根總持
下一篇:佛陀教你成為完美人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