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入行論講記》(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摘要:

  菩提心的共同功德:

  3、滿足願望:

  (1)能滅除三界輪回中的種種痛苦;

  (2)能幫助他人,遣除如母眾生內心的不安;

  (3)欲享受世間的福報,也不能離開菩提心。

  4、名義轉移:在相續當中能生起菩提心,則名稱上就可

  以堪稱一切如來之子;在意義上,則可以成為人天的應禮處。

  5、以喻贊德:

  (1)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

  (2)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

  (3)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

  (4)以護送者之喻說明救脫罪業之果;

  (5)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

  (6)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庚三、滿足願望;

  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恆常莫捨菩提心。

  發菩提心能滿足一切願望。

  “欲滅三有百般苦”:若是想滅除三界輪回中的種種痛苦。“三有”指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分六道——地獄、餓鬼、畜生、人道、阿修羅、天道。六道中充滿了痛苦,一處也沒有安樂,包括在人間、在天界都沒有絲毫的安樂,都不離三大根本苦——變苦、苦苦、行苦。所謂人天的這些福報,實際也是種痛苦。

  變苦。一切有為法在剎那當中生滅,這種無常本身就是一種痛苦。若是你自己認識到了,就不會痛苦;若是沒有認識到,就是痛苦。若是認識到了,有變化是正常的,一切有為法剎那變化、剎那生滅,生滅就是變化。無常有粗大相續之無常和細微剎那之無常。粗大相續之無常,比如一年四季的變化,比如生老病死等等。為什麼有粗大相續之無常呢?因為一切法都不離細微剎那之無常。粗大相續的變化,我們能觀察到;但是細微剎那的變化,我們一般人都觀察不到。為什麼會有這些粗大的變化呢?就是因為有細微剎那的變化。若是沒有細微剎那的變化,就不會有粗大相續的變化。這種變化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煩惱和痛苦,發生變化時,我們就會煩惱,其實變化是正常的。

  為什麼我們始終沒有得到真正的安樂?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真正的安樂是恆常不變的,只要是無常的、遷變的,都是痛苦的。我們這些眾生不知不覺都在遭受痛苦,有錢也痛苦,沒錢更痛苦;有家痛苦,沒家更痛苦,無論怎樣都是痛苦的。為什麼?就是因為無常。一切都在變化,無論是在山上還是在山下,無論是有家還是沒家,無論是有錢還是沒錢,都一樣不離遷變,所以我們不得安寧,不得解脫。

  行苦。我們所做的或者所得到的,要麼是痛苦的因,要麼是痛苦的果,始終不離痛苦,這叫行苦。《前行引導文》裡講:我們吃一碗糌粑就相當於吃一碗昆蟲。現在也可以這樣說:我們吃一碗米飯就相當於吃一碗昆蟲。為什麼呢?因為生產大米的過程都是在造業。農民生產大米給誰吃?給我們吃。所以,現在我們吃一碗大米就相當於吃一碗昆蟲,這都是痛苦的因。

  以前講過,若是有菩提心的攝持,行住坐臥都是在修福,吃喝玩樂都是在行善。然而,若是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那麼行住坐臥、吃喝玩樂都是在造惡業。為什麼叫行苦?就是這個原因,都不離痛苦的果,不離痛苦的因。

  苦苦,即苦上加苦。

  三界一切眾生都不離三大根本苦。“百般”是形容三有輪回中的這些痛苦無量無邊。若想消滅三界之苦,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出路就是發菩提心,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及除有情眾不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願,想幫助他人,想遣除眾生內心的不安。如果你想幫助他人,想遣除這些如母眾生內心的不安,唯一的依靠、唯一的辦法也是發菩提心,沒有別的選擇。

  “欲享百種快樂者,恆常莫捨菩提心”:即使是想享受百種快樂——即世間這些名聞利養以及神通神變等種種安樂,也永遠不要捨棄菩提心,不要離開菩提心。

  有些注疏裡則這樣解釋:“欲滅三有百般苦”,講的是中士道的修行人,是求自我解脫者。“及除有情眾不安”,講的是上士道修行人,就是想利益眾生、救度眾生者。“欲享百種快樂者”,講的是下士道的修行人,是求世間福報者。這三種根基的人都不能遠離利他心、菩提心。無論你是想享受世間的福報,是想獲得自我解脫,還是想成辦眾生的利益,都不離菩提心,都不離利他心。若是你離開了利他心,離開了菩提心,以上三種所願均不能實現,也不能成功。

  若是按前述這樣的解釋,也許有些人會有疑惑:“發菩提心是大乘一切修法的基礎,是入大乘之門。而求人天安樂和求自我解脫者,不是都不用發菩提心嗎?”

  其實在此處講的利他心、菩提心有很多種。若是沒有利他心、菩提心,連世間的福報都很難獲得,自我解脫也很難,更不用說要成佛、度化眾生了。在此處強調的是利他心、菩提心的功德。如果沒有一般的利他心,連世間的福報都得不到。小乘修行人也有慈悲心,但是與大乘的菩薩所具有的慈悲心不一樣。小乘修行人想幫助眾生、利益眾生的心情,如同斷臂的母親想救落水的兒子一樣,她沒有手臂,看著自己的兒子被洪水沖走了,她特別想救,卻無能為力。小乘修行人也想幫助眾生,也想度化眾生,但是他沒有這個能力,主要是他沒有那種勇敢的心態,他不敢,他害怕輪回。他們並不是沒有慈悲心,只是他們的心還不夠勇敢,心力沒有那麼大。大乘修行者想幫助他人、度化眾生的心情,就像一個英雄父親親赴戰場解救自己的兒子一樣。他的兒子淪陷在戰場,英雄的父親會不顧一切地沖進去解救自己的兒子,大乘修行人利益眾生的心情也是如此。

  總之,小乘修行人不是沒有慈悲心,不是沒有利他心,他們也有慈悲心,也有利他心。無論是求世間的利益、自我的解脫,還是要度化眾生,都不離菩提心、利他心,都要有利他心和菩提心才能成辦。由此可見,如果你想獲得人天的福報,需要發菩提心;如果你想獲得自我解脫,要發菩提心;如果你想獲得圓滿的佛果,去度化如母眾生,還要發菩提心。這個偈頌也可以這樣解釋。

  當你有了利他心,有了菩提心:第一,你能度化眾生;第二,度化眾生的同時也能獲得自我解脫。在自我解脫的同時還能度化眾生,這說明能自度度他,也可以說是在把握自己的同時還能幫助別人。

  “能夠把握自己,還能幫助別人”,這個話題聽起來很普通,但是意義很深。什麼是“把握自己”?就是具有出離心,自己不被世間八法所束縛。什麼是“幫助他人”?度化眾生,讓眾生從痛苦中獲得解脫。所以,雖然我們現在發菩提心、利益眾生很重要,但是首先要把握自己,否則會讓自己陷進去。有些人當時發心很好,說要度化眾生、利益眾生,可是下山以後,跟世人接觸時間一長,就把自己陷進去了,這樣還是不行。所以不要著急利益眾生,先要把自己修好,披上出離心的盔甲,手持菩提心的寶劍,然後再去面對紅塵,去接觸世人,絕對沒問題。否則很難啊!若沒有出離心的盔甲,自己容易受傷,容易喪失慧命。

  利他心的功德非常大,我們利益眾生是必須的,但是大家首先要把自己修好,要有這個能力。否則不但度不了別人,甚至還會把自己的慧命都搭進去,到時候吃虧的是你自己,那時候你就完了!所以我說,利眾的事業先放一放,先把自己修好,先把出離心修出來,把菩提心發出來,然後再去利益眾生。生起出離心,發出菩提心,那是工具,那是兵器啊!若是沒有這些,赤手空拳,你怎麼去度化眾生?怎麼去面對一切?

  真正把菩提心修出來了,真正能利益眾生的時候,自我也就獲得解脫了,世間的福報自然而然就有了。所以佛講,世間的福報不用特意求,自然就有,不求才有。“求”本身是一種苦,不求是樂,知足才有常樂。

  當你發出菩提心,真正能利益眾生的時候,自我就解脫了,而且可以享受世間的福報,這時就沒有三大根本苦了。這是發菩提心的功德。

  庚四、名義轉移;

  生死獄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在輪回的牢獄中,被業與煩惱緊緊束縛的苦難眾生,如果在相續當中能生起菩提心,那麼一瞬間,也就是說從此以後,名稱上就可以堪稱“一切如來之子”。這是名稱的變化,是從名義上來說的。從意義上來說,則成為人天的應禮處,即頂禮供養的對境。

  “生死獄系苦有情”:生死輪回就像牢獄,那裡有被業與煩惱緊緊束縛的可憐眾生。可是,我們卻沒有感覺到自己有多麼可憐,經常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有什麼了不起的?你在六道輪回的牢獄中,被業力、煩惱緊緊地束縛著。你為什麼不得自在呢?為什麼不得安樂呢?因為你始終在輪回的牢獄中,始終沒有逃脫業力和煩惱的束縛。我們這些人在輪回裡已經習慣了,所以很多時候覺察不到。

  我們這些凡夫、這些眾生,猶如困在小小的籠子裡的鹦鹉等鳥類一樣,還能自在嗎?還能獲得解脫嗎?真的,我們很難覺察到啊!所以佛在第一轉法輪時,首先講的就是苦谛,告訴我們要認識苦。因為我們認識不到啊!六道輪回裡有什麼好的?世間有什麼可留戀的?一切都不離三大根本苦,要麼行苦,要麼變苦,要麼苦苦,有什麼可留戀的?一切行為,一切作法,要麼不離痛苦的因,要麼不離痛苦的果。一切都變化無常,那麼虛假,這裡有什麼可留戀的?但是大家卻不知道,不明真相、不明真理啊,這叫愚癡!所以,認識苦很重要!

  大家都爭名奪利,不顧一切地賺錢,有了權力、地位,有了金銀、財寶,卻依舊煩惱、痛苦,真是大失所望。為什麼呢?因為你始終在六道輪回的牢獄中,始終被業力和煩惱束縛著,因此,你始終是痛苦的,始終是煩惱的,想逃避是逃避不了的。在山下的時候,認為到山上就沒有事兒了,但到了山上還是煩惱痛苦。到山上了,又覺得下山就好了,想著“家裡多舒服啊,家人給我做的飯菜多好吃啊,和家人相聚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啊!”然後就迫不及待地下山了。下山當天也許還可以,從第二天開始就不行了,“哪有山上好啊!”又開始煩惱、痛苦。

  想逃避、去逃避,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大家應該依佛法、依智慧去對治、去處理,才能解決問題。若是有佛法、有智慧的話,在山上、山下都一樣。所以,大家應該好好修習佛法。為什麼呢?因為若是不擺脫輪回,不擺脫業和煩惱的束縛,就不會有究竟、真正的安樂,在哪兒都不會自在的。所以,不要再去分別那麼多,不要再去想那麼多。真的,心態應該放下來,讓心平靜下來。什麼叫“妄念”?妄念是愚癡的本性,它就是愚癡。如同剛才所講:在山下想山上的好處,在山上又想山下的好處;有家的時候想沒家的好處,沒家的時候又想有家的好處。這都是妄念,都是愚癡的!

  佛法裡經常講“黃金和牛糞等同”,這講的是境界,是一個修行人、一個成就者的境界。如果有修行、有智慧,在哪裡都一樣,無論是在地獄還是在天堂,都是快樂的;如果沒有修行、沒有智慧,在哪裡也都一樣,無論是在地獄還是在天堂,都是痛苦的。

  很多人都問過類似這樣的問題:我應該在山上還是應該下山?我是繼續留在這個單位還是換個單位?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隨緣而做就行了。成家、不成家,找工作、不找工作,換工作、不換工作,換身邊的眾生、不換身邊的眾生,都一樣,真的。

  現在大家都明白了吧?如果真想獲得解脫,想獲得安樂,你現在就要想盡辦法擺脫六道輪回的牢獄,你要想盡一切辦法從中逃脫,擺脫業力和煩惱的束縛!你想輕易地逃脫輪回的牢獄,難啊!那怎麼辦?先解決業與煩惱。如果沒有業和煩惱的束縛,就能很容易地逃脫輪回的牢獄。所以現在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業消掉,把煩惱斷掉。自己從業和煩惱的束縛當中解脫出來,才能逃脫輪回的牢獄;你逃脫了輪回之牢獄,就可以獲得自在,獲得解脫。若想利用別的辦法,統統都是徒勞無益,沒有用!

  “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在三有輪回的牢獄中,被業和煩惱緊緊束縛著的萬分可憐的眾生,如果能在相續當中生起菩提心,那麼在一瞬間就變成了佛子,名稱上可以堪稱“一切如來之子”,這是名字上的變化。還有意義上的變化,那一刻就成為人天的頂禮處——供養的對境。

  剛才沒有發菩提心、沒有生起菩提心的時候,還在輪回的牢獄裡,被業和煩惱緊緊束縛著,地位特別卑微,飽受痛苦;而在生起菩提心的同時,卻變成了佛子,成為了人天的供養處。人天的眾生,包括國王、大臣以及天界的帝釋王、梵天王等,都膜拜你,稱呼你為菩薩、佛子。

  這裡說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主要是願菩提心。在相續中生起願菩提心的時候,你就成為了菩薩,你的稱呼也變了,都叫你佛子。之前你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變成了佛子。還有,世間上這些人和天人都會膜拜你,頂禮你。

  《入中論》裡講,生起勝義谛的菩提心,即證悟空性的智慧,現量見到諸法究竟實相的同時,稱之為“佛子”。但是《入行論》中講,生起願菩提心的同時,稱之為“佛子”,這二者並不矛盾,一個是勝義谛的菩薩,一個是世俗谛的菩薩。“佛子”就是菩薩。在現量見到諸法究竟實相的同時,你就成了菩薩,成了佛子了,這個是勝義谛的菩薩。而在這裡講,你發願菩提心的同時就成為菩薩、佛子了,雖然還沒有證悟諸法的實相,但是你成為世俗谛的菩薩了。成為了菩薩以後,相續當中有了菩提心,就能很順利、很快速地證悟、成就,所以可以作為頂禮和供養的對境。

  庚五(以喻贊德)分六: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三、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四、以護送者之喻說明救脫罪業之果;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辛一、以點金劑之喻說明由劣變勝;

  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猶如最勝冶金料”:一兩點金劑,能使百千萬兩鐵塊變成黃金。

  “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我們這個肉體由三十六種不淨物構成,發菩提心的同時,就變成了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佛陀身。

  猶如依靠冶金料使鐵塊變成了黃金一樣,我們由三十六種不淨物構成的這個軀殼依靠發菩提心就變成了圓滿的佛陀身。

  想改變命運,唯一的方法也是發菩提心,頻繁打妄想沒有用。誰都想當人上人,誰都想有所成就,但是你只想沒有用,現在我們知道了方法——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立即就變成了菩薩,變成了佛,立即就變成了人天的供養處,圓滿的佛陀身。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但是改變命運要靠自己,不是靠別人。有些人想靠佛,想靠上師,沒有那麼容易啊!佛講了,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有些外道說命運不能改變;有些外道說命運可以改變,但是要靠神。內道和外道不一樣。成佛最終要成的是自性佛,回歸自性了叫成佛。如果成了一個外在的他佛,那就是“成神”了,而不是“成佛”了。

  怎樣依靠自己來改變命運呢?就是改變心態。改變心態才能改變命運,在外境上改變不了命運。你掌握了心態,同時就掌握了命運;你改變了心態,同時就改變了命運。真的太殊勝了!所謂“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確實是這樣。大家想學佛嗎?想做一個智者嗎?如果真心想學佛,真心想做一個智者,就要這樣做,不要再到外境上找原因,不要再到外境上改變命運,這是沒有用的。一個愚者永遠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這是為什麼?他去外境上找原因,在外境上解決問題,這是愚癡的做法!

  在這裡我們講一個公案:有兩個人都想解決一個問題,即避免走路的時候扎腳。其中一人想把整個大地都鋪上牛皮,這樣到處走就不會扎腳了。若是你能做到的話,確實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你能做到嗎?到哪裡弄那麼多牛皮啊?即使弄到了,又怎樣才能把整個大地都鋪上牛皮?根本不現實。現在我們這些世人的想法就是這樣,就想在外境上解決問題。另外一個人想到用牛皮給自己做一雙鞋子穿上,一樣能解決問題。一塊牛皮很容易就能弄到,一雙鞋很容易就能做出來,穿上它就可以到處走了,問題這麼容易就解決了,這就是智者。愚者和智者的差別就是如此。

  如果大家真的想改變命運,就去改變自己的心態;大家真的想掌握命運的話,就去掌握自己的心態。佛現在教給我們的就是這個方法:怎樣去改變心態,怎樣去掌握心態。只有擁有智慧,才能改變心態,才能掌握心態,之前不能!若沒有智慧,你掌握不了自己的心態,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心態。佛法是這個時候用的,智慧是這個時候用的。若是有佛法、有智慧,你就可以改變心態,你就可以掌握心態。改變心態的同時,就改變了命運;掌握心態的同時,也就掌握了命運。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就自在了!

  可見,一個人若想改變命運、掌握命運,就去觀察自己的心、改變自己的心就行了,太容易了。若是以智慧觀察,自己的內心自己能知道;若是有智慧、有定力,自己的心自己能掌握。所以,無論在地獄或天堂都一樣,在哪裡都一樣。

  希望大家都能明白真正的佛法,希望大家都有真正的修行。在學佛的行列中,在學佛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是三心二意地學,所學的說是佛法不是佛法,說不是佛法又像佛法,若說他沒修行又像是在修行,若說他在修行又不是真修行,就是這種情況。我們要杜絕這樣的現象!

  “故應堅持菩提心”:應該好好發菩提心,應該以堅定的信念去受持菩提心。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中,無論在何種心情下,解脫的心、利益眾生的心永遠都不能改變,這叫堅定。

  我經常給大家講,心情有好的時候,也有不好的時候,環境有好的時候,也會有不好的時候,但是自己的理想不能捨棄,自己的願望不能改變,不能隨環境、隨心情改變。有些人心情好了就學,心情不好了就不學;環境比較有優勢的時候想利益眾生,環境不好、條件不具備的時候就不想利益眾生。不能這樣啊!環境隨時都會變,心情、感覺隨時都會變。感覺好是暫時的,感覺不好也是暫時的,好的環境會變,不好的環境也會變,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大家不能捨棄自己的願望,不能捨棄菩提心,這就是“堅持菩提心”。

  辛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

  眾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

  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眾生導師以慧觀”:“眾生導師”指佛陀。佛陀以圓滿的智慧,在無數劫當中觀察。

  “徹見彼心極珍貴”:佛通過圓滿的智慧去觀察,最終發現了這樣一個道理:所有的珠寶裡面,如意寶是最珍貴的、最稀有的、最難得的;在所有的善法當中,菩提心是最珍貴的、最稀有的、最難得的。這是誰了知的?佛了知的。佛是以什麼方式了知的?以其圓滿的智慧了知的。

  “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若是想脫離輪回,超出三界,就應該利用一切方便來恆時修持菩提心。只有以菩提心才能擺脫輪回,只有以菩提心才可以逃出三界,這不是通過神通,而是通過究竟的智慧所發現、了知的。

  若是真正獲得了如意寶,就能解決世間的一切問題。如意寶可以賜予你吃的、喝的、用的等世間的一切受用,所以它是一切珠寶裡最珍貴的。若是有菩提心,就能很容易地消業積福,能擺脫輪回,獲得安樂,所以它是一切善法中最珍貴、最稀有、最難得的。大家應該好好地修菩提心,發菩提心。

  這幾天都在講菩提心的功德,大家有沒有什麼感觸?有沒有想盡一切辦法去發菩提心,去修菩提心?沒有吧!得過且過,一切錯過。過兩天菩提心的功德就講完了,你又錯過了。

  辛三、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恆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樹一般,生果以後自然窮盡。但是菩提心之妙樹恆常都會生長果實,非但不會窮盡,反而會蒸蒸日上。沒有菩提心攝持的一切善根,只產生一次異熟果就會窮盡。若是有菩提心的攝持,這個善法的異熟果直到成佛都沒有窮盡的時候,非但不會窮盡,反而還增長。真的,誰能明白啊?

  我們法語中有這麼一句:“在逆境中消業,在順境中積福。”若是有利他心、菩提心,享受福報的同時也是在積累福報,福報沒有窮盡的時候。否則,你享受一世的果報後就窮盡了。現在世上有些人,有錢了、有名氣了、有地位了,暫時很得意,但是這個果報很快就會窮盡的,這不是享受福報,而是浪費福報。大家可以享受福報,但是不能浪費福報。享受福報的同時若是能積累福報,那就是沒有浪費福報。吃、喝、睡的時候都要發心,這樣就不會浪費福報。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你的行住坐臥其實都是修行,都可以積累福報。

  辛四、以護送者之喻說明罪業之果;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即便是造了危害三寶等不堪設想的彌天大罪,以及殺人、放火等重罪,若是有個勇士護送,也許你就能逃脫,就能消除心靈上的畏懼。即便你觸犯了法律,但是通過一些方法,就可以解決,可以不坐牢,可以不懲罰。同樣,如果你造惡業了,甚至造五無間罪這樣的決定罪了,若是有菩提心,也可以不遭受痛苦。

  顯宗裡有決定罪,密宗裡沒有決定罪,我們現在修除障法、念百字明可以遣除一切罪業,包括五無間罪、捨法罪等。在顯宗裡,五無間罪是決定罪,即通過忏悔也無法消除罪業,這個果報在將來一定要產生的。但是在此處講,若是生起了菩提心,決定罪也能消除,可以不遭受果報。對此有很多說法,其中最終、最合理的說法是:決定罪的果報是要承受的,但是果報的成熟是一瞬間,就和沒有成熟一樣。若是你發菩提心了,即使是下地獄,但是一瞬間就可以出來,根本不用感受地獄的痛苦。所以,也有決定罪,但是通過發菩提心,也可以不遭受這個果報。

  類似這樣的公案有很多。比如,提婆達多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至少造了兩個無間罪,他是活著下地獄的。當時他抱著佛陀的腳求忏悔、發菩提心,他是下地獄了,但是一瞬間就擺脫了。還有很多這樣的公案,大家可以參看《百業經》等。

  “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即使像五無間罪、捨法罪等這樣的決定罪,依菩提心尚且可以消除,那麼其他的罪就更不用說了。因此,為什麼不依靠菩提心呢?為什麼不發菩提心呢?

  辛五、以火之喻說明徹底摧毀罪業;

  菩提心如末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

  “末劫火”,外器世界將要隱沒的時候,通過火大、水大、風大來毀滅,這個火大就是末劫火。它的力量特別強大,色界第一禅天以下的一切外器世界一瞬間就會被燒盡,以此來比喻發菩提心後,能立即消除一切業障。

  還有一些解釋:末劫火特別旺,力量特別強大,若是在裡面放一把干草,一瞬間就燒光了,在我們根本覺察不到時就燒盡了。同樣,如果能發菩提心,即使罪障再大也很容易就能消盡。  

  辛六、經中所說其他功德之理;

  智者彌勒谕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講,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無有限量,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

  善財童子依止文殊師利而發菩提心,然後到處尋找善知識學修菩提心。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說法,但是依藏傳佛教中的說法,他一共依止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識,最後遇到了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當著眾弟子的面贊歎了善財童子。善財童子請問彌勒菩薩怎樣去發菩提心、利益眾生,於是彌勒菩薩就給他講發菩提心的方法,講菩提心的功德。“善男子,菩提心乃諸佛法之根本,猶如種子;可令一切眾生善法增上,猶如良田;一切有情賴以生存,故如大地;能真正杜絕一切貧困,故如多聞天子;能圓滿護持一切菩薩,故如父親;能真實成辦諸事,故如摩尼寶王;能滿足一切心願,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萬無量無邊利益……”用了一百三十多種比喻講菩提心的功德,最後講“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萬無量無邊利益。” 

  今天講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大家真的要了解這些。你看,發菩提心多麼重要,修菩薩道多麼重要啊!今天我給大家講得非常清楚,如果想解決煩惱,想解決痛苦,唯一的辦法就是發菩提心,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真的,大家能不能實在一點,能不能做個確定:現在別的方法都是徒勞無益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發菩提心,唯一要做的就是發菩提心、修菩薩道。

  你們總是今天有這個事,明天有那個事,今天因為這個煩惱,明天因為那個煩惱,一個接著一個,現在若是真正想解決煩惱,想解決痛苦,想解決各種問題,沒有別的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發菩提心。所以,應該想盡一切辦法發菩提心,大家能不能明白啊!

 

上一篇:達真堪布:為什麼阿彌陀佛在漢地與藏地顏色不同?
下一篇:星雲法語:成功人生-為師之道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