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2500年前,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誕生了一位光耀古今的聖人——釋迦牟尼。他是釋迦族人,名叫喬答摩·悉達多,父親淨飯王是迦毗羅衛國王,母親摩诃摩耶夫人為鄰國天臂城善覺王之女。釋尊生於高貴的王族,擁有世間的一切才華和享用。
二十九歲時,他離開王宮出家,遍參當時著名的宗教師,成為一位真理與自由的追求者。在經歷了六年的修行以後,他於摩揭陀國的菩提伽耶徹底證悟了宇宙與人生的真谛,成為世間的正覺者——佛陀,而被人們尊稱為“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的聖人)。
此後釋尊傳布真理,組織僧團,教化世間,使佛教傳遍恆河兩岸,遠播整個印度、尼泊爾及斯裡蘭卡。八十歲那年,釋尊在印度的拘屍那迦涅槃,結束了一代教化。以建立僧團及結戒的原因,釋尊的教法一直傳沿至今,影響遍及全人類。
釋尊雖已入滅,但卻永遠存在於佛弟子的內心深處。
作為佛教的教主,釋尊被人們尊稱為“佛”。“佛”是佛教教義中最核心的概念,若要了解其本義,首先必須了解佛教作為眾多宗教之一,對人類不同於權利與財富的特殊功用有哪些。佛教的功用至少有以下八種:
一、在社會上,使人際關系趨於和諧有序,有效免除暴力和沖突的產生。
二、在危難中,給人以自信、勇氣、決心甚至捨己為人的精神力量。
三、在痛苦中,使人產生對痛苦的理性認識,並由此獲得安定及希望。
四、在日常生活中,給人以良善的基本生活規范及指導。
五、在重大的罪業感前,由佛教信仰的踐行而解除良心的不安與歉疚,獲得寬恕的力量。
六、由對佛力的信仰,使人得到安全感。
七、給人以永恆生命的希望,使人生的一切都變得充滿意義。
八、給人以達成圓滿至善境界的理想和實踐方法。
為達成以上所有功用,佛教沒有采取“寄希望於未知的成功宗教家”的方式,而是寄希望於完全達成圓滿至善境界的修行成功者——佛陀。作為無上正等正覺的成就者,佛陀全面實現了以下三種人生的最大價值:
不死。這是佛陀的成就,也是人們都希望獲得的最高理想:生命永遠繼續,沒有死亡而永恆存在。因為在常人的觀念中,死亡是人生一切的終結,所謂“精神不朽”,常常只是慰藉人心的話語,死亡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困惑。對“死”的問題提出具體和積極的解答,不僅是“人生”的學問,也是“人死”的學問。這是宗教性的學問,只有宗教才能為人們提供永生不死的希望和方法,而佛陀正是這套方法的實踐者和成功者。只有成功者為大眾提供的方法,才是可信和大眾願意奉行的,因為佛陀是不死的。
全知。這也是佛陀親證的成就。人心的無限好奇與求知欲,使人類在生命長河的漫漫流轉中付出了無盡代價,甚至犧牲生命。佛陀親證了對於所有世間現象的一切智智(意為一切智中最殊勝者,即佛陀自證的不共極智。是盡知一切的智慧),他是全知者。理智與運用符號的能力使人類掌握了超越其他一切生物的智慧,並迸發出探索宇宙奧秘及其終極意義的強烈求知欲。人類在知識領域的最大願望是能夠通曉一切,並使終日面對的世界毫無秘密可言。因此,只有“全知”才是徹底滿足人類求知欲的唯一辦法。這種“全知”的成就即是佛教所說的一切智智,唯有佛陀才是這種智慧的執掌者。
全能。“全能”是佛陀的成就,而多方面能力的不足,則是普通眾生種種痛苦的來源之一。因此,能力和成功是人的生命歷程快樂與否的基本條件,有能力便有快樂,能力不足便難免痛苦,“樂”是由“能力”換來的。生命的究竟安樂,唯獨佛陀才能真實獲得,因為他是全能者,如將大地捏癟搓圓,碎為微塵撒向虛空,這些事唯有具備非凡能力方可辦到。佛陀是這種能力的擁有者,大乘佛法“常、樂、我、淨”涅槃四相中的“樂”,即由全能方可真正實現。
具備圓滿福德與智慧的佛陀,安住在平等一味的究竟法性中。這是無分別的智慧狀態,常人只能以仰慕的心態,通過學習和思考去做有限的了解。這樣的了解受限於人類文明的程度以及大眾人生閱歷,因此產生了社會上形式各異的佛陀觀,也由此生發了不同區域及不同形式的佛教信仰。雖然佛陀是無分別的,但因為社會大眾有分別,所以,如果站在大眾理解佛陀的角度來看,佛便有了不同的存在形式,原始佛教有原始佛教的理解,大乘佛教有大乘佛教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