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滕建波
這條大家也經常提到,但是可不容易做呢。我們分2個層面來說說,一是為什麼要恆順眾生,二是怎麼樣恆順眾生。我們如果明白了為什麼,或許能對怎麼做有所幫助。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如果尊重眾生。則為尊重如來。若令眾生歡喜。則令一切如來歡喜。為什麼要恆順眾生呢?因為你恆順眾生,就是恆順諸佛。
菩薩打了一個比方,好比有一棵大樹,這個眾生就好比樹根,佛菩薩就好像這個花和果。我們恆順眾生的這個大悲心呢,就好像水一樣啊,你用這個大悲水去灌溉樹根的話,最後這個大樹就會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所以呢,如果我們能恆順眾生的話呢,佛菩薩就會歡喜的很。這個是為什麼要恆順眾生。
有人說,道理是這麼講啦,不過真正做起來,還是做不到呢。就比如有師兄說,我天天念大悲咒,還是免不了有時會對家人發脾氣呢。這個就叫做理可頓悟,事需漸除。就好比你要用煤氣灶燒一壺開水一樣,什麼時候水才會開呢?大致取決於幾個條件:
1. 水有多少,水溫有多高
2. 火有多大,是否連續燒
我們念大悲咒,也能讓你慢慢的減少脾氣,讓你慢慢的恆順眾生。要多久才行呢?因人而異,大致取決於幾個條件:
1. 你現在的脾氣有多大(水的溫度和體積)
2. 你修行的精進程度(火的大小)
3. 你是不是堅持修行(是否連續)
4. 你修行時懂不懂道理(液化氣的純度)
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不要指望一口吃成胖子。貪快也是一種貪心,貪方便也是一種貪心。
恆順眾生我們目前是比較難做到的,萬事開頭難,開頭很重要。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怎麼樣開頭呢?我們可以從恆順家人作為恆順眾生的開端。怎麼樣恆順家人呢?
1. 在思想上提高認識,把家人看作你的福田,精耕細作;把家人看作考驗你忍辱的老師,時刻提醒自己,要提防善知識突如其來的考驗。
2. 自己做一個記錄表格,類似我們精進群中的每日功課表格,記錄什麼呢?記錄你每天發脾氣的次數。每個月統計總數,逐月對比來看自己的進步。
3. 每次發脾氣之後,一旦自己意識到自己發脾氣了,不要去計較發脾氣的原因,不要去爭執誰對誰錯,這都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的只有一點:你發脾氣了。那應該怎麼做呢?首先去向對方賠禮道歉,真誠的道歉,不是隨口敷衍一下,爭取發脾氣的事情當天解決,不要過夜,讓對方消氣。然後每發一次脾氣,罰自己當天多念10遍大悲咒。
有人說家人這個范疇也還有點大呢,父母、配偶、子女,剛開始也顧全不了這麼多。那就從父母開始。先做到恆順父母。等你把父母能逐漸做到恆順了,也不對他們發脾氣了之後,就用同樣的方法,去攻克下一個難關。逐漸的,你對父母恆順了,對配偶恆順了,對子女恆順了,就可以開始逐漸擴大范圍了。
有人說,那這個心量還是太小了,我們應當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這個嘛,也不能說他不對,只不過未必適合大家,有可能最後就流於形式,只剩下一句口號了。
有人說恆順子女,會不會變成溺愛子女呢?恆順子女不是讓你不要教育子女哦。打個比方吧:有些家長教育子女大約是沒有原則的,主要看自己的心情。心情好時,子女犯錯也不教育批評;心情不好時,子女怎麼做都要挨罵。這個就不太好了。
所以呢,恆順子女呢,一方面應當讓自己的脾氣不要暴躁,另一方面,應當對子女加以正面的引導,好事要鼓勵,壞事要指正。恆順家人已經不容易做了,要恆順眾生可不是這麼簡單的。只是因為不簡單,所以才被成為願王。我們不妨循序漸進,逐漸擴大自己的心量,千萬不要一開始就用一個太大的目標把自己壓死了。就好像幼兒園的小朋友,你讓他去挑個200斤的擔子,估計小腰板可能就給壓斷了。不妨從挑個1斤2斤的開始,慢慢鍛煉,慢慢加擔子,這樣最終才能有機會成才,不要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有些人學了恆順眾生之後,生了一個壞毛病:整天就要求其他人來恆順自己,說這個是菩薩教的呢。打個比方吧,精進群要求入群的成員每天堅持108遍以上大悲咒,每月前3天報功課給組長。有些人就說:看看這些人學佛學得真是偏執啊,佛祖要大家恆順眾生呢,我不想報功課但想加入精進群,你們卻不恆順我的願望,盡搞小圈子,不管普羅大眾了。
所以呢,恆順眾生要注意2點:
1. 自己循序漸進,可以從恆順家人入手。
2. 自己恆順眾生,不要讓眾生恆順自己。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四十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