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百年高僧之:紫竹林中觀自在的常明老和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紫竹林中觀自在的常明老和尚

————紀念恩公示寂三周年 

釋寬容 

恩公常明老和尚法像

諸佛菩薩悲願深,五濁惡世度群生。恩公上常下明老和尚,披剃於長安終南山紫竹林,度生於長安護國興教寺。一生修持精進,建寺安僧,培養人才,嚴淨毗尼,為法忘軀,解行並重,愛國愛教,廣行佛陀之悲願,堪為佛門泰斗、人天師表。彈指一揮間,恩公至今已示寂三周年了,但他的淳淳教誨,慈顏笑貌還如在眼前,他那“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的大悲心願,還回蕩在慈恩塔院的上空;在那晨鐘暮鼓的梵音聲中,仍然飄逸著他那安詳的腳步聲。恩公是我的剃度師、依止師、傳戒師,法乳恩深,我將生生世世受用不盡,作為弟子,撫今憶昔,頓失依估,懷念萬千。現撰此文,權作一瓣心香,以資憶念。

一、建寺安僧,身安道隆

寺院是佛法住世的載體,是人生的加油店,是四眾弟子修學的選佛場。恩公一生對於恢復道場,付出了極大的精力和體力。他常說,官修衙門客修店,和尚道士修寺院。欲得佛法常住世間,必須建寺安僧,身安則道隆,為萬千眾生作得度因緣。寺院的功德款來自於十方,一定要將每一分錢都要用到恰到好處,不得有半點浪費,否則,對不起護法善信和十方三寶。為了節省錢財,使建寺善款用得放心,恩公以他八十歲高齡,不辭勞苦,親自前往建材市場,買磚木等建築材料。恩公身體力行的這些行儀,至今鞭策著我們,在搞寺院建築時,即使再累,都要身體力行,不敢有半點懈怠。在使用十方善款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如履薄冰,不容等閒視之,否則,就會背因果,對不住十方善信。

二、修行要務,發心為首

恩公特別教導弟子們,一定要重視發心。一九八八年,經書還不多見,有一次,他將一本線裝的《地藏經》送與我,並一再強調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要多學習地藏菩薩的大願大孝精神,要每天至誠讀誦地藏經,常拜地藏菩薩。只有學佛的道心發純正了,發廣大了,才能獲得觀音的大悲、普賢的大行、文殊的大智慧。要發精進辦道和了脫生死的大願;要發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的大願;要發弘揚正法,荷擔如來家業的大願;要發玄奘法師的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大願”。

三、善護口業,無住生心

覺明妙行菩薩說:“少說一句話,多年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也是恩公常教誡弟子們的一段偈頌,他說,修行人用功,不能感應道交,主要是散心雜話太多,若能佛號不斷,以一念攝萬念,日久功深,清淨自性自然會現前。他常指著藏經樓裡牆上掛的“仰勇猛以策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兩幅字說,學修一定要有一個精進勇猛的心,關鍵是要身心清淨,無有執著,無有掛礙,這樣就能心如佛心,願如佛願,行如佛行,與佛無二,明白了緣起性空的諸法實相。

恩公一生就是如此,他行住坐臥,接待賓客,無論閒忙,一顆心都在定中,無論是在各種場合,他都是很少講話。我在恩公座下那幾年,經常陪他出門,參加一些活動,通常院子裡,屋子裡或炕上都是人,大家都在相互寒暄著說個不停,但恩公和大家坐在炕上,從不多講閒話,不道人長短,也不攔阻別人講話,更不嫌別人吵,別人說別人的,他只是默默地坐著,心裡念著佛,顯得特別安靜。但是,這時若有人向他請教佛法,他就會不厭其煩地細細答疑解惑。他猶如寺院裡的大鐘,小叩小鳴,大叩大鳴,不叩不鳴。

有次,我問恩公說:“大家都在聊天說話,我們不和別人應酬著閒聊,是否顯得不合群”?恩公說:“為人處世要內方外圓,原則性的東西要保留,修行是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佛在經裡說:‘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口業,不譏他人過,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我們常放的《焰口》裡也說:‘身常清靜,證無上道;口常清靜,證無上道;意常清靜,證無上道’,念經是要照著做的,這樣才能有進步。”這也許就是恩公荼毗後,舌頭捨利完好無缺的緣故吧。

四、愛國愛教,利樂有情

佛法不離世間法,恩公在講席中,經常教導弟子們要愛國愛教,以利樂有情,惠予眾生真實之利。他說,我們學佛的人每次做完功課後都要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的回向偈。四重恩即是三寶恩、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報國土恩就是報國家恩,就是愛國愛教。作為一個公民,首先要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山川河流、樹木花草、清風空氣、糧食礦產,一點一滴都不要浪費毀壞,使國土上生存的眾生能衣食無憂、安居樂業。只有國家安寧,經濟繁榮,佛教才能得到健康發展,如果一個國家處於兵荒馬亂、荊棘銅駝的狀態中,人們便不會有精力來修學佛法,佛教也不會得到發展。所以,一定要維護國家的穩定繁榮,要護國興教,讓人們過上幸福美滿、歡喜自在的生活,佛教才能興盛繁榮,四眾弟子才能安心辦道,進而落實佛陀普度眾生、利樂有情的慈悲心願。佛在《無量壽經》中教導眾生說要:“仁慈博愛”,在《涅槃經》中說:“歡悅和諧”。雖說這些理念是佛陀在兩千多年前提出來的,但“博愛”、“和諧”的理念,至今仍然是我們佛弟子,乃至全社會共同追求的永恆理念,真理是超越時空的。

五、解行並重,真參實學

對於一個出家人來說,學佛修道,解行並重非常重要。恩公常引用長安華嚴寺,清涼大師的話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恩公說,佛法的修學,首先要常隨佛學,理解經教,真參實學,以正見為先。若只有理論,沒有實踐,就會增長邪見,魔定生起,狂慧顯現,因此,一定要解行並重,知行合一。這也是恩公自己一生修學的總結。恩公年輕時曾親近虛雲、來果、法尊、巨贊等多位佛門巨擘,他常常以自己親身感受來激勵我們。他說,虛雲老和尚早年在終南山禅修,一生尋師訪道,真參實學;饑餐松毛,渴飲山泉,肩擔多家法脈,所到之處,復興祖庭,帶領弟子農禅並重,讓禅宗一脈發揚光大。宗門碩德來果老和尚身材魁梧,說法時聲音洪亮,威儀莊嚴,而又性格豪爽,年輕時曾潛修終南山,行頭陀行,在住持高旻寺期間,親自動手挖土擔糞,樣樣躬行,使得梵剎重輝。古德以“月映萬川”來比喻諸佛菩薩的大慈悲心,兩位老和尚一生以弘宗演教、參禅悟道、廣度迷津為己任,為我們後學樹立了不朽的榜樣。他們的事跡,真正是“月映萬川”。

六、修福惜福,生活儉樸

“無論出家在家,都要注重修福,修福就是增福,修了福後,還要惜福,生活節約,就不會隨意消福了。”這是恩公常教導弟子們的話。在恩公的教導下,當時寺院裡的師兄弟們,都非常積極地搶著做寺院裡的粗活、重活,拉土挖地,種菜澆水,挑糞施肥等。恩公雖年事已高,但他也時常與我們一起干著這些活。休息時,恩公會給我們說起他當年在終南山修學時的情景。當時上山交通不便,糧油都是他們年輕些的法師們搶著從山下向山上的紫竹林背的,每次用大半天的時間背上一袋面粉,衣服都被汗濕透了,滲透了面袋。白天疲憊,晚上還發心大半夜地拜佛,為了節省,也不燃燈燭,外人經過佛殿,往往只聽到輕輕的拜佛聲,但卻看不到人。

恩公生活非常儉樸。一九八八年,在他身邊學著做侍者那幾年,我經常給恩公洗洗衣服,發現他每件衣服都已經穿了很多年,衣服上補丁套著補丁。那時候,他已有八十歲高齡,但他身邊總放著一只針線簍。恩公戴著老花鏡,純熟地穿針引線,縫補衣服的情形,至今清晰地刻在我的記憶裡。

那些年醫療不發達,縱然有病,也無錢去看。恩公發大慈悲心,精研中醫針灸,數十年中,無償為無數人療病去苦,硬是解決了百姓和寺廟就醫難的問題。

恩公惜福,體現在處處事事上。平常別人寫個票據,打個條子,他都不讓用大些的紙,當看到別人寫的條子還多了些空白紙,即使一兩寸大小,他也要細細地裁割下來,作為開藥方、做記錄的便簽。所以,他辦公桌上常積累著一大疊從書信、條子、廢紙、包裝紙上或撕或割下來的紙片,以備不時之用。

他有時去長安縣城辦事,寧願與乘客擠在三輪車裡,輾轉顛簸,也捨不得買張公共汽車票。居士們心痛地問道,您都快八十歲的高齡了,乘坐大的公共汽車安全性高,也會舒服些的,何苦節省這些錢呢?恩公慈祥地回答說,我要將錢攢下來,蓋寺院,給善心人士們培福,希望早日給四眾弟子創建一個好的修學和生活環境。

他說,修福的范圍很廣,布施錢財,節約物質的東西是修福,心靈的一念善都是修福,比如,身心和善,品行高潔是修福;把握現在,珍惜人緣是修福;誦經祈福,回向功德是修福;面容慈悲,口出善言是修福;護持三寶,廣種福田是修福;隨喜功德,隱惡揚善是修福。人福報大了,就能一福壓百禍,順緣增多,障緣遠離了。修福不是為了享福,而是為了回向功德,祈福眾生,為了和佛一樣,達到福慧圓滿。末法時期,人的福報是很薄的,若將這點福報享完了,就會樂極生悲。特別是剛發心出家的沙彌,更要注重修福,只有如此,受戒後才能心安地辦道。

七、悲願宏深,難行能行

恩公每日參禅打坐,受持《金剛經》,佛教事務也盡力躬行,沒有半點閒暇時間。他在近八十歲時,還要經常去參加一些相關的會議。有時由於天氣太熱、或太冷、或下雨、或有時恩公太累,四眾弟子們會關心地勸他說:“請個假,休息一下,不要開會去了吧。”恩公通常都會簡單地說:“不累的。”

那時我還不到二十歲,出家時間也不長,有一年夏天,天氣很熱,恩公又要去開會了,我幫他准備好了行李包,邊送他邊順口說,“天氣太熱了,聽說會場裡還有人抽煙,每次都熏的您很難受,這次的會能不參加就好了。”恩公和以往的口氣一樣,緩緩地說:“開會,我們佛教只有三個代表,某某老和尚病了,參加不了會議,這就剩下我和另一位法師了,我若去了,我倆就是個伴,就都去了,在會上就可以將佛教需要政府關心或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政府就會幫我們想辦法落實宗教政策,解決問題。我若不去開會了,就只有另一位法師一個人了,他沒伴,也就不去了,佛教沒代表參加會議,就沒人提出要解決的問題,領導也就不知道我們還有事情要幫助解決,這麼一來,佛教的困難就無法解決了。”雖然已過二十多年了,這段話仍然還在我耳邊如雷聲般震動著,我們想的是個人,而恩公心裡想的卻是整個佛教,心裡裝的是一切眾生,根本就顧不得他自己的辛勞。從那以後,但凡恩公要去開會我就再也沒勸過了。恩公的慈悲宏願是不可思議的,他為了造福眾生,忘我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他到世間來現僧像,就是為了代眾生受苦,做眾生出離苦海的舟航的,我等凡夫俗子是體會不到他這一甚深境界的。時至今日,我有時在網絡報刊裡看到,或聽到有人在議論他人長短,或說太虛大師是政治和尚,某某法師身為出家人,不專心辦道,卻干一些與修持無關的事,或某某法師一輩子只修廟,不辦道等等或偏頗或無知見解,我都會報以淡然一笑。若遇到有緣的人說這樣的話,我就會幫他分析說,修道的范疇很廣大,不是狹義的專指整天盤腿打坐,我們不是具有神通的聖賢,臆測不到別人的真實境界,麻雀焉知鴻鹄志?凡夫焉知諸佛心?萬萬不可妄加評論,自造口業,還是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少操別人閒心,最為把握。

八、厭離娑婆,欣慕淨土

學佛要道心堅固,方可克服萬千障緣。一定要發自內心地厭離娑婆,懇切地欣慕淨土,才能感得彌陀如來前來接引,但凡夫沉淪在五欲六塵的虛幻境界中,這個心卻很難一下子發出來。為了使學人容易地發出這個菩提心,恩公經常以羅狀元《醒世歌》來啟發大家,或以書法抄寫贈人學習: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迷迷糊糊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休。此歌就精辟地說明了,世人苦心追求的是浮生之相,如夢如幻,短暫脆弱,無一法可得,只有厭離娑婆,念佛修行,覓得真心,獲真實功德,才是人生真實的第一要務。

還有一首布袋和尚《忍辱偈》,也是恩公常開示弟子們的教材,我曾經還專門請他抄給我背誦學習。偈中說:“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干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密,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恩公說,這首偈告訴我們,作為修行人應當練就一個忍辱寬容的胸量,即使是世俗中人,也必須具備這種基本素養,人生才能如臥佛殿裡的臥佛一樣,得大自在,法喜充滿,進而才能無掛無礙地至誠念佛。

佛教裡的佛言祖語很多,但這兩首偈頌是恩公特別選出來,常教導弟子們的,這就顯得印象深刻,受用良多。

九、捨利現瑞,法身永住

恩公數十年如一日地遍灑甘霖,成就眾生,恢復祖庭,培育僧才,以九十三歲高齡示寂,使佛教青黃不接的困境得到了有力地緩解,使佛教慧燈常明,法水永流,滋潤眾生。恩公已示寂離開我們,但他是肉身雖去,法身永住。據《金光明經》載:“捨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捨利子跟一般人火化後的遺骨不同,它是大修行者透過戒、定、慧的熏修、加上自己的大願力所得來的,十分稀有珍貴。恩公還在一如既往地護念著我們,在荼毗時,他以大慈悲心,難能可貴地留下了很多五顏六色的捨利子。恩公戒香熏修,身心清淨,悲心廣大,所以留下的捨利才能顏色潔白如玉,晶瑩透徹。常人三毒具足,身心污染,所以,不會有晶瑩如玉的捨利子。這些捨利子以特有的方便力來啟迪弟子們,廣種福田,起信佛法,樹立正見,堅固正行,趨向解脫。

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敘不盡的千言萬語,道不完的深切思念。我們今天緬懷恩公老和尚,就是要繼承他悲願宏深的大德懿行,學習他鞠躬盡瘁的言傳身教,弘揚他佛心濟世的正行理念,感恩他紹隆佛種的大悲心腸,體悟他深廣難測的禅法境界。恩公的嘉言懿行永遠深深地銘刻在我的心裡,鞭策我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努力做好一個合格的“護國興教人”!

祈願恩公蓮品高升,乘願再來,廣度迷津!


潔白如玉的捨利子


給恩公做侍者

附 1:

常明老和尚荼毗獲得大量五彩骨花及捨利子

2009年4月27日早晨八點,化身窯打開,祈盼已久的四眾弟子,細心靜默的撿拾老和尚骨灰,不一會就有人驚叫,發現了捨利子,接下來不斷有人從灰燼中揀出各色捨利子,老和尚的捨利呈各種顏色,有的雪白,有的金黃,有的就如同翡翠,頭頂骨堅硬呈白色,牙齒基本保持原形,最為驚奇的是老和尚的舌頭竟然保持原狀,令見者無不驚歎。據悉,老和尚一生持《金剛經》每日持誦一遍從不停辍,而且平日寡言少語,注重口業。

 

上一篇:達真堪布:什麼情況下可以說方便語和惡語?
下一篇:富家太太吃魚骨頭帶來的果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