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如何面對誹謗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下面說一個誹謗賢聖受惡報的故事。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瞿波離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曰:“此捨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造諸惡行。”

瞿波離應該是提婆達多的弟子。有一天,他去佛祖面前告狀,說捨利弗和大目犍連尊者干壞事。

世尊告曰:“勿作是語!汝發歡喜心於如來所;捨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純善,無有諸惡。”

佛祖告訴他,不要這樣說啊,你應當在佛祖面前發歡喜心,不要起這種嫉妒心,誹謗心。捨利弗和大目犍連的行為是純善,沒有惡行啊。

是時,瞿波離比丘再三白世尊曰:“如來所說誠無虛妄,然捨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無有善本。”

世尊告曰:“汝是愚人!不信如來之所說乎?方言:‘捨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汝今造此惡行,後受報不久。”

這個瞿波離再三堅持說捨利弗和大目犍連干壞事。

佛祖告訴他,你真是愚癡啊,難道不信如來說的話?你現在誹謗尊者,很快會受惡報啊。

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你不信佛祖的話,當然是你的損失了。

佛祖出家前是太子,人間的榮華富貴都放下了,出家之後,把所有的外道都學會了,證明了外道是不究竟的法門,然後才覺悟證道,自己證道之後,又發心來指導我們這些迷茫的眾生,結果呢,你還不信佛祖的話,你說是不是你傻啊?你不信佛祖也沒辦法。

爾時,彼比丘即於座上,身生惡瘡,大如芥子,轉如大豆,漸如阿摩勒果,稍如胡桃,遂如合掌,膿血流溢,身壞命終,生蓮華地獄中。

當時,這個比丘就在座位上,身上長出惡瘡,剛開始只有芥子的大小,很快轉成合掌那麼大的瘤子了,然後流膿流血,一會就死了,墮入地獄當中。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聞瞿波離命終,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瞿波離比丘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彼命終者生蓮華地獄中。”

當時,大目犍連尊者聽說這個消息之後,就來拜見佛祖,問瞿波離生到哪裡去了?

佛祖告知:去蓮華地獄了。

一般人聽了之後,估計心想,這個家伙,誹謗尊者,罪有應得啊,該死啊。

大目犍連尊者呢?他是怎麼想的呢?

是時,目連白世尊曰:“我今欲往至彼地獄,教化彼人。”

大目犍連說:我現在要去地獄,教化這個可憐的人。

大目犍連到底是大阿羅漢啊,慈悲為懷,瞿波離雖然惡意誹謗他,但是尊者並不因此而恨他,反而想去地獄教化他。

誹謗這個事情,很常見了,但凡有點名氣的人,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一點誹謗。

有些反對意見純屬無事生非惡意誹謗,

有些反對意見可能是比較尖酸刻薄的,

有些反對意見可能是比較中肯語重心長,

那麼你對於各種反對你的意見,不好聽的話,你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以前介紹過蘇東坡的詩句: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哪八風呢?

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這個譏就是譏笑你的過錯,毀就暫且簡單理解為誹謗,诋毀吧。

面對這些譏笑也好,誹謗也罷,如果你能做到如如不動,那你就很有些定力了。

怎麼樣才能做到呢?你每天念佛念大悲咒,那就是給自己增加定力的一種途徑,你每天念108遍大悲咒或者1萬佛號,每天不間斷,念上3年,你的定力估計會讓人刮目相待了。

有人說,不是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嗎?我要有定力,應該持戒才行啊。

話是沒錯的,但是呢,你剛開始很難有持戒精嚴這個定力啊,那不就變成一個不可完成的目標了嗎?

要有定力,需要持戒;要能持戒,需要有定力,死循環了。

所以呢,念佛持咒就能幫助你打破這個死循環。

只要你念佛持咒,未必你馬上就能達到某個境界,

雖然你持戒更好,不過你做不到的時候,也不強求你一定要持戒。

但是呢,你念一句就有一句的好處,這個佛號和大悲咒就能潛移默化的消除你的貪欲,消除你的戾氣,增加你的定力,等你的定力逐漸增加到一定程度了,那就能進入良性循環階段了。

什麼叫做良性循環呢?就是你不會覺得每天念佛持咒完成定課是一個負擔了,而是很愉快的一件事情,就跟你每天要呼吸吃飯睡覺一樣自然的事情。

等你進入良性循環之後,假以時日,你的定力繼續增加,到了一定的程度,你持戒也會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到了那個時候,或許你也不會覺得自己持戒是一個束縛了,就跟孔子說的一樣: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如果你精進修行,你不用等到七十歲,你就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了,那種感覺將會是很愉悅,很自在的。

大目犍連希望去地獄教化仇視他的人,那麼佛祖是怎麼說的呢?

世尊告曰:“目連,不須往彼!”

佛祖說:不必去了。

目連復重白世尊曰:“欲往至彼地獄中,教化彼人。”

爾時,世尊亦默然不對。

目連尊者再次請求,佛祖就不說話了。

有人一定很疑惑了,既然佛祖慈悲,為什麼不贊成目連去地獄教化瞿波離呢?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如力士屈伸臂頃,從捨衛沒不現,便至蓮華大地獄中。當爾時,瞿波離比丘身體火燃,又有百頭牛以犁其舌。

當時,大目犍連尊者一轉眼就到了蓮華大地獄。當時,瞿波離的身體正在被大火燃燒,而且還有100頭牛在犁他的舌頭。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虛空中結跏趺坐,彈指告彼比丘。

彼比丘即仰問曰:“汝是何人?”

目揵連報曰:“瞿波離,我是釋迦文佛弟子,字目揵連,姓拘利陀。”

當時,大目犍連就在虛空中雙盤坐下,彈指叫瞿波離。

瞿波離問:你是誰啊?

大目犍連說:我是釋迦摩尼佛的弟子目犍連。

是時,比丘見目連已,吐此惡言:“我今墮此惡趣,猶不免汝前乎?”

當時,瞿波離見了大目犍連,又憤憤不平的說:我現在都已經墮入地獄了,難道還不能擺脫你的陰影嗎?

說此語訖,即其時以有千頭牛以犁其舌。

說完這些惡語之後,又來了1000頭牛犁他的舌頭。

目連見已,倍增愁悒,生變悔心,即於彼沒,還至捨衛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目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我前語汝,不須至彼見此惡人。”

目連見了之後,更加憂愁,後悔不該來地獄,不但沒有教化到瞿波離,反而更加激發了他的嗔心,於是就回去向佛祖匯報了。

佛祖說:我之前已經告訴你了,不需要去地獄見這個惡人的。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彼息我息,此二俱善;

 已造惡行,斯墮惡趣。

 此為最惡,有盡無盡,

 向如來惡,此者最重。

 壹萬三千,六壹灰獄,

 謗聖墮彼,身口所造。”

當時佛祖說了一個偈子:

一個人的舌頭,就好象一把斧頭啊,如果用這個舌頭造下惡口之業,就會引來殺身之禍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學三法,成就其行。雲何為三?

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

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祖告訴大家,大家要守好身口意三業啊,

身體要行善,口也要行善,意也要行善啊。

這個就是經常見到的十善業:

身行善:不殺生,不邪YIN,不偷盜

口行善: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绮語,這個不绮語就是不要說一些葷段子黃色笑話,挑逗異性的話語。

意三業:不貪,不嗔,不癡。

之前宣化上人提出了萬佛城的六大宗旨:

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大概也是跟根據當時美國人的習氣結合這個十善業來說的:

不爭:不貪心,不發脾氣,

不貪:不貪心

不求:不貪心

不自私:不貪心

不自利:不貪心

不妄語:守好口業

身語意業不作惡,不惱世間諸有情,

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苦行當遠離。

昨天分享的故事當中,我們留了一個思考題,佛祖為什麼不贊成大目犍連去地獄教化瞿波離呢?

可能有些師兄思考了,可能有些師兄直接忽略了。

這個地方,給我們一個啟發:

度人要看機緣,無緣不度。

瞿波離對大目犍連估計是成見很深了,下了地獄正在受苦的時候,大目犍連出於慈悲,希望去教化他,但是在瞿波離當時的心態來看,估計認為大目犍連是來看他的笑話的。

這樣的情況下,讓瞿波離造更多惡業,結果自然是達不到教化的目的了。

所以呢,結合精進群師兄自身的情況,又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呢?

1 對於不信佛的家人或者朋友,你不必急於求成,整天用不對路的方法來試圖改變對方,這樣往往可能會適得其反。不要搞得自己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不妨試試潛移默化,把自己變得更加柔和,讓別人慢慢接受你,尊敬你,然後再慢慢跟著你學佛。

2 對於已經信了外道甚至邪教的人,你現在能力不夠的時候,也不必要求自己眾生無邊誓願度,願望是好的,不過在合適的階段應該做合適的事情,你說一遍,如果對方不聽,那就算了,不必爭論,你跟他既然沒有這個緣分,那就留給更有緣分的人去度化他,可能會更好一點。所以呢,我們如果在其他的場合,遇到知見不一定正確的人,你可以考慮委婉的說說,如果覺得氣氛不對,那或許不說可能還更好一點。

3 對於加入到普渡群或者淨土群的有緣人,時不時會有人有意無意的發一些與淨土無關的內容,甚至還有一些邪教的內容,對於這些內容,我們可以客氣的把群規介紹給他,所謂登門問諱,入鄉隨俗。就好象你如果去到回民同胞家裡,大談豬肉的各種烹調方法,估計會被人趕出來了。

如果對方懂禮節的,可能下次就會注意了,如果對方不懂禮節,那管理員也不會打他,默擯就好了。

經文出自:小乘阿含部第0539部  增壹阿含經 符秦三藏昙摩難提譯

 

上一篇:忍辱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下一篇:淨空法師: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