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前古老中國的社會,寺廟的責任是負責教化一方,一般平民這教育實實在在得力於佛教。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出身非常貧賤,他年輕的時候在寺廟裡念書,生活很苦,但他有非常可貴的品德。
2. 范仲淹先生從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積功累德,不疲不厭。他常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他的人生目的。
3. 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范仲淹是虔誠的佛教徒,好善樂施。他這個人文武全才,武官做到元帥,文官做到宰相。
4. 最難得的是,范仲淹做大官,那個收入很可觀,他還是過著很清苦的生活。他拿那些俸祿來養三百多家地方上清寒的子弟,替國家培養人才,自己的生活依然像從前做窮秀才那樣,這不得了!
5. 他有五個兒子,兩個兒子做宰相,等於現在的行政院長,一個做御史大夫,相當於監察院長,他死的時候沒有錢買棺材,錢哪裡去了?全部都做慈善事業,布施掉了。他晚年把自己的房子布施給佛教改做寺廟。
6. 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代代出人才,都不衰。印祖講他的家八百年不衰,為什麼?祖宗之德,子孫能夠繼承。代代子孫都這麼好,這是得力於什麼?知足。在物質生活上的享受,他知足;縱然自己發達有財富,這個財富去利益社會,叫大家共享,這個福就愈來愈大,子子孫孫享受不盡。
7. 蘇州范家,從范先生到現在差不多將近一千年,家道不衰,代代都出賢人、都有好子孫,什麼原因?積德修善!
8. 我們要懂得積德修善,利益一切眾生。聰明人會散財,散財是真正保持財富,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生活實在講要節儉,節儉是惜福。一方面惜福,一方面修福,這個福報永遠享不盡。
(二)
1 真正聰明人,縱然得到榮華富貴,自己不享受,他讓大家來享受。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實在講,是一個最好的榜樣。
2 范仲淹作宰相,收入豐厚,他用這些錢養活了三百多戶貧困的人家,自己省吃儉用,過清苦的生活。貧苦人家裡面天分還不錯的,可以讀書的,他把他們集合起來,培養他們、教導他們,替國家培養人才。
3 范仲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依教奉行,一生為國為民,所以他的果報非常殊勝。他五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官職作到宰相,一個是作御史大夫。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兩個兒子曾經作過行政院長,一個兒子作過監察院院長,一門顯赫!
4 范仲淹死後,他的子子孫孫代代相傳,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不衰。我們一般世間人能夠看到三代不衰,很難得了。孔老夫子這個家,二千五百多年不衰;范先生八百年不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