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以誠恪心,治不信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這個“不信”就是懷疑。真誠的相信別人都有本善,他現在只是習氣牽動,我們還是相信他“人之初,性本善”,這樣人才能真誠。假如我們覺得,哎呀,他這個人是這樣啦,沒救了啦,那這個真誠就提不起來。所以這個“誠恪”是真誠。這個“恪”當中,也是時時把自己懷疑別人的心要調伏。不管發生任何的事情、任何的情況,我們對“人之初,性本善”還是堅信不疑。

有一次剛好顏回、子貢、子路,他們三個人跟夫子在一起。結果他們三個人就討論到一個問題,子路就說了,“人善我,我亦善人”,人家對我友善,對我很好,我也對他很好;“人不善我,我亦不善之”,人家對我不好,我也對他沒有善意。接著子貢講,“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引之進退就是隨他去吧,緣不具足,他對我沒有善意,我也不去攀這個緣。接著顏回說了,“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仁慈的人的胸懷,不跟任何人對立。一個人修道最重要的,放下內心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從這裡先下手。仁者無敵,不對立才能心平氣和,不然自己都變情緒的奴隸了,還怎麼去利人。

結果孔子聽完就說了,子路剛剛講的話,是那個還沒開化的地方人講的話,叫蠻貊之言,就是比較沒有文明教化的地方講的話,蠻貊之言;子貢所說的,是朋友之言;顏回說的是親人之言,把一切人都當自己的親人一樣看,“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詩經》當中都有教導我們這種厚道的心來對待他人。我們之前聽 
許哲 女士講,“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她這個心境跟兩千五百多年前顏回的心境是相應的。《詩經》裡面講,“人之無良,我以為兄”。一個人雖然沒有好的行為,還是有一些惡行出現,他明白他是“苟不教,性乃遷”,我還是當他是我的兄弟一樣對待他、幫助他。這些心境都是“誠恪心,治不信心”,沒有不相信別人。

我們以前還沒學傳統文化以前,都覺得,“我很了解人,那個人他是什麼模樣,我一清二楚,我可了解他的,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他的”,都講得铿锵有力的。其實當自己在講這個話的時候,再一個回光返照,我們了不了解自己?看自己都看不清楚,還說看別人看得很清楚。

又有一次,顏子、子貢、子路,很巧又是他們三個人,又跟孔子坐在一起,一起討論什麼是“仁”、什麼是“智”。子路先說話了,“仁者使人愛己,智者使人知己”,仁慈的人能夠讓別人愛他,有智慧的人可以讓別人了解、知道他。結果子貢說了,他說,“仁者愛人,智者知人”,仁慈的人能夠愛人,有智慧的人能知道他人,一接觸這個人就能知道他的情況。接著顏回說了,“仁者自愛,智者自知”。有味道。大家看,學問是有深度的、有廣度的,我們是看到表面,還是深到根本心地。這一段話,我們再引一段老子的話,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明白人首先一定要有自知。

那諸位學長們,我們真正看清自己了嗎?了解自己了嗎?這個“治不信心”,不是只是治不相信別人的問題,不相信自己。《弟子規》最後一句就是治這一句話,“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人很多精神氣力都耗在否定自己、懷疑自己,那個念頭好多。真正把經典放在心上,絕不起這個念頭,不懷疑自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轉了。

其實人都很容易帶著有色的眼鏡看自己跟看別人,所以首先要先把眼鏡擦干淨才看得清楚。所以人,“苟不教,性乃遷”,就是染上了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煩惱習氣。看人就是這樣看的,看不清楚,都是黑的,都看人的缺點,沒看人家的優點,都看他虛妄的習氣(妄心),都沒看到他的真心。所以假如我們把自己的執著放下,哎喲,清楚多了;再把分別放下,大家都好莊嚴;最後再把妄想放下,看自己、看別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傳統文化、聖賢的學問,重點的功夫在哪?放下習氣。內學,不是向外記一大堆知識。六祖惠能大師全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他智慧現前,不識字,念什麼經文給他,他馬上講給他聽。因為這些障礙我們本善、明德的習氣去掉了,本有的智慧、德能就現前。

 

上一篇:蔡禮旭:謙讓是給別人留余地
下一篇:華山思過崖:邪YIN的危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