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通籍三十余年,官到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疚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則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功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已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怠,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出一源。若但知私已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背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意,即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韪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馐,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已饑已溺,一夫不獲,引為余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能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祇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為人神所憑依,莫大於習勞也。
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氏遺訓,在曾家的作用在他死後便顯現了出來。
曾國藩的父親曾書麟育有五子四女。曾國藩居其長。其余依次為潢、華、荃、葆。曾國藩一生清廉,雖然官至極品,是滿清入關以來,漢官中的第一人,但他終身嚴格用《大學》裡的八個字來要求自己,他認為:修養是人生最大的謀略,是立身的根本。其弟曾國荃在攻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南京)後,官至一等伯,也算是了不起的大官了,但由於修養不如乃兄,見識不如乃兄,留給兒孫的財產多於教誨,其子孫卻不如乃兄之子孫。曾國藩的兒子紀澤後來做了大官,且延之幾代而未衰。
曾國藩要子孫記住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可謂用心良苦。
一般說來,君子獨處,往往自已反省自己在為人處事上的過失,以便日後改正。小人獨處,往往會邪思侵YIN,從而做出一些壞事來,所謂無事生非是也。君子獨處的時候很謹慎。小人恰恰相反,獨處的時候會做出不好的事情來,一見到君子就會去掩飾,越是想隱藏,反而暴露得越徹底。一個人能夠做到做事無愧於天地,堂堂正正,他(她)還有什麼理由不心安理得呢。心中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猜疑,這就叫心正。小人恰恰相反,他們由於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心中充滿憂慮,充滿恐懼,充滿猜疑,整天提心吊膽。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就是這個道理。慎獨要做到“誠”。誠就是不欺人,不欺已。不欺人一般容易做到。不欺已,卻較難。為什麼呢?因為很多人沒有檢討自己的習慣。有了矛盾不是從自身方面去找原因,而是想法去從別人身上找不足,從而來掩飾自己的錯誤,為自己的錯誤辯護。做人做事不找借口,嚴於律已,是最聰明的。
主敬,簡單地說,主要放在人與事上。對人要恭敬,平等待人,這就會廣結善緣。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很成功的推銷員,晚上已經上床睡覺了,突然想起還有一件業務沒處理,於是翻身起床,將衣服從裡到外穿整齊,領帶打好,襪子鞋子穿好,對著鏡子看了一下,頭發沒亂,然後微笑著拿起電話給客戶通話。他老婆說他:“你穿這麼整齊誰看得見?神精病。”他說:“你不知道,一個人做事,要在人前人後都要一個樣,這樣才會無愧於心。”這個例子,既可以說是敬人,也可以說是敬業。不敬人,人也不會敬你,不敬業,就更危險,小的方面說,就會不出成績,進而有失業之憂。大的方面來說,一生都不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不然怎麼會有“天道酬勤”一說呢。
求仁,就是心胸要寬厚些。心胸狹隘,就會容不得人。看人家做事,橫豎都是錯。把人看得一無是處。於是總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於是有了指責,有了爭吵,有了矛盾。從哲學的角度看,任何一件事,都存在著兩面性。對與錯同時並存。這是對立的統一。你認為對,其中難道沒有錯的成分?你認為錯,就沒有對的成分?你判斷對與錯的標准就那麼正確嗎?如果標准錯了,結果會正確嗎?更何況,根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一個智力健全的人,到了18歲,便有了完全行為能力,其行為受法律承認。合法行為,受法律保護,違法行為,受法律追究。其法律責任由自己負責。不管是家裡人,還是外人,嚴格說,我們都無權干涉。但可以從親情,道義方面提一些建議,采納與否,全在他自己。對人的寬容是一種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種尊重他人的私人生活領地或私人權利的現代文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說得上“立人達人”。所謂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是說要想自己被人立,說要先立別人,要想自己發達,就要先使別人發達。這是上等智慧,一般人是不易理解的。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是一種大謀略。可以減少對立面,同時可以讓人家發自內心地擁戴你。現在很多人不僅不講“立人達人”,愚蠢到不傷害自身利益的好事都不會做。例如一個人本來很不錯,但你就是不願意在別人面前客觀地說幾句好話。一個同事本來很有本事,應該得到晉升,當征求你的意見時,你卻投了反對票。為什麼?忌妒心在著怪。你這樣處事,那裡會有“親情”和“友情”。沒有“親情”和“友情”,就是無情!
關於“習勞”曾國藩講得很清楚:“勤則壽”。我要加一句:勤則健。現在很多人食必珍馐,動必車駕。以為這是享福。殊不知“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食必珍馐,動必車駕,必然會“因富而傷身”,各種富貴病會不期而至。現在有幾句順口溜:“吃飯吃素,穿衣穿布,上班走路。”說明已經有人認識到,享福不是好事。多做事,多勞動,把勞動當做煅練,身體自然會好,長壽也是可以預期的。
曾國藩的遺訓對教育人來說,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如果一個人能不折不扣地去實踐,他的一身一定是會有所為的。不管他是為官還是為民,都會平平安安地生活一輩子。人生難得的就是平安。現在有一種錯誤觀念,總認為有錢,或者當官,才算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又錯誤地與幸福聯系在一起。事實往往不是這樣。有錢人或當官的人,實際上是很危險的生活著。為什麼這麼說呢?
有錢人面臨兩大危機:一是來自自身的危機。這主要是說駕馭金錢的本事。金錢像一艘航行在大海裡的一葉小舟,隨時有傾覆的危險。這種傾覆的危險來自內外兩個方面。從內部來講,有德的人,有錢是多多益善。因為他不會把錢僅僅看成是自己的財富,他會讓親人得到好處,進而讓社會得到好處。如香港大亨邵逸夫捐資助學,在國內到處可以見到逸夫樓便是一例。在國際上,有錢人捐資公益事業幾乎是一種很平常的事。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多數人認為,財富的積累與社會支持分不開,回報社會理所應當。也有一部分是追風的。這樣做,也會化解貧富懸殊帶來的怨恨。良好的公眾形象是事業發展的基礎。無德的人一旦有了錢,他便會趾高氣揚,好事占盡,全不想明天會如何。有的人欺男霸女,危害一方;有的五毒俱全,以嫖賭為樂事。這樣的人,他的富貴會長久嗎?從外部來講,人家見你有錢,就會眼紅,想方設法要從你手上弄點錢。或從交易中正當取利;或借,或偷,或搶。總之讓你防不勝防。
再說財富與幸福。其實財富並不等於幸福。現在有錢人多的是。有錢人一般都很忙,忙生意,忙應酬。家有老父老母也沒時間照顧。有的還算有孝心,給老人買一棟別墅,請幾個傭人,名曰請老人享福。實際上,是看房子。房子冷冰冰的,老十分孤獨。沒有膝下之歡,沒有天倫之樂。老人幸福嗎?其實老人的要求是很低的。不饑不寒不寂寞,也就足夠了。金錢對他們並無多大的意義。有人打了一個比方,說人是數字,1、2、3、4、5……財富是數字後的0,假如人是1,你的財富再多,也是增加了幾個0而已。一旦人沒了,0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然,在物質世界裡,不注重財富也是不現實的。人離不開最基本的物質財富。只是在積累財富的同時,萬不可忘記加強自身修養。
《大學》曰:富潤室,德潤身。就是說財與德都很重要。財富是有形的,人們往往十分重視,德是無形的,往往難以引起重視。殊不知,財與德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財,人難以生存;沒有德,人難以立足社會。財因德而保,德因財而彰。
曾國藩日課十三條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節欲、節勞、節飲食。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希望大家能告誡您身邊的每一個女孩兒,讓她們明白身體是自己的,婚前性開放的後果,最終受傷害的都是女孩子------真正的男人,應該為自己的一切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