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新聞

 

國家宗教局召開“慈悲護生合理放生”座談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座談會現場

蔣堅永副局長主持會議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發言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發言

相關部門同志發言

與會專家學者發言

7月30日,國家宗教事務局邀請中國佛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環境保護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等方面代表,召開以“慈悲護生、合理放生”為主題的座談會,總結佛教道教關於慈悲護生、合理放生的理念與實踐,聽取政府部門對相關法律法規的闡釋解讀,征詢專家學者意見建議,呼吁佛教界和道教界引導廣大信教群眾隨緣放生、合理放生,讓善行真正結出善果。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主持會議。

國家宗教局局長王作安在書面致辭中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的高度,希望佛教、道教界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以建設“生態寺院”和“生態宮觀”為契機,針對當前放生領域出現的突出問題,弘揚慈悲護生理念,倡導合理放生活動,共同推動形成慈悲護生、合理放生的新風尚。他指出,規范合理的放生活動必須滿足三個標准,首先是遵守國法,依法放生,守法護生,不能違反國家法律和有關國際公約;其次是符合教法,遵循佛教、道教的教義儀軌,隨緣放生;再次要講究方法,尊重科學,謹慎放生,把好事做好。對於佛教界、道教界如何引導信眾合理放生,王作安局長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要倡導合理放生,加強宣傳,引導信眾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正信正行,涵養仁恕精神,踐行慈悲之道;二是建立放生協作機制,自覺接受政府部門的指導和監督,多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與合法的民間環境保護、動物保護組織攜手,爭取發揮更大作用;三是將合理放生納入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中,佛教、道教團體,寺廟宮觀和宗教教職人員各司其職,促進合理放生活動健康開展。

中國佛協和中國道協的負責人闡釋了放生活動在踐行教理教義方面的積極作用,介紹了佛教、道教慈悲護生、珍愛生命的本懷,呼吁信眾在放生活動中真正體現尊重生命的理念,引導人心向善,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貢獻;環保部、農業部和林業局的有關負責同志通過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解讀,為放生活動厘清了法律規范;動物保護協會和農業大學的專家分析了目前放生活動中存在的誤區和危害,並從科學背景、具體操作方面提出了意見建議。

清華大學蔣勁松教授認為,關於佛教、道教放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現在社會各界已有相當的共識,大家尤其是佛教界本身在原則上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但是,目前為止這些建議可操作性不強,對佛教、道教人士的放生實踐影響並不大。還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不當放生產生弊端背後深刻的原因。我認為就放生談放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容易挫傷佛教、道教人士護生的積極性。更好的問題應該還是在我們的社會中,一個普通的善心人士如何去更好地幫助動物,如何去盡可能地減少隨處可見的殺戮現象,如何培育大家的慈悲心,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大家真把思考的重點放在這裡,就會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討論。否則,老是把目光聚焦在批評這些有善良發心但缺乏足夠知識的普通信眾身上,是轉移了視線,也很不利於動保界與佛教道教界的合作交流。

會上,中國佛教協會和中國道教協會宣讀了《慈悲護生合理放生倡議書》(本文後附),呼吁廣大信眾踐行佛教、道教慈悲護生的理念,遵守法律法規,以科學知識為指導,正信正行,合理放生,慈悲護生,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出席座談會的有: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黃信陽、秘書長王哲一,環保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侯代軍,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李彥亮,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野生動物保護與繁育利用監管處處長王維勝;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蔣勁松,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資深會員於鳳琴,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高級工程師阮向東,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建軍等,以及國家宗教事務局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央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新聞社、人民政協報、中國民族報、香港鳳凰衛視、大公報、文匯報,中國宗教、法音、中國道教等多家媒體的記者全程旁聽座談會,並作了采訪報道。

附:

中國佛教協會關於“慈悲護生、合理放生”的倡議書

放生,顧名思義,就是把可能被宰殺、面臨生死痛苦的動物解救出來,放歸到適合它們的自然環境中。據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漢地就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說法。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特別是在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師的倡導下,放生活動蔚然成風。佛教徒在放生之時,要按照佛教儀軌祈求三寶加持,幫助被放生的動物早日解脫輪回之苦。

放生蘊含著佛教眾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懷,自他相關、因果回饋的辯證智慧,善待生命、普度眾生的宗旨追求。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動物與人類的生命同樣寶貴。惡意殺生,必遭惡報。大乘佛教主張,“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要求佛弟子本著報恩心、慈悲心,愛護一切生命,“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因此,佛教以殺生為最大的惡業,以不殺生為首要的戒律,以慈悲護生為極大的功德,倡導佛弟子慈心戒殺,不惱害一切眾生,並積極地護生放生。

根據佛教經典的記載,放生是自利利他的行動,是佛教徒踐行慈悲精神,積累福德資糧的方式,得到歷代高僧大德的推崇和倡導,也得到廣大佛教信眾的積極實行。當今社會,放生的意義在於涵養仁恕精神、踐行慈悲之道。如果人人都能夠愛護生命、保護生命,就能從根本上消減濫捕濫殺,對於促進生態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意義。

然而,現今的社會環境、生態環境與古代有很大不同。如果放生方法不當,有可能背離佛教慈悲初衷,甚至造成更多的動物傷害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生活居住區周邊放生危害人類生命安全、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的動物,如蛇、蟒等。二是將動物放生到不適宜的生長環境中,致使其難以存活。三是放生外來物種或攜帶疫病病原體的動物,造成放生地原有食物鏈結構破壞,原有的物種種群急速減少甚至滅絕,動物疫病蔓延,造成生態災難。四是在當今商業化的時代,經常性、定期性、大規模的放生活動,催生出抓捕、販賣放生動物的市場和行業,很多野生動物反而因此被抓捕乃至喪生。這些問題如不給予足夠重視和解決,放生就難以達到救護生命的目的,反而難免傷害生命,引起社會公眾的非議和反感,有損佛教的形象。

針對現代社會放生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佛教界倡導“智慧放生”、“理性放生”、“科學放生”、“隨緣放生”等理念,並付諸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據各地佛教界在放生活動中提出的新理念、獲得的新經驗,中國佛教協會向全國佛教四眾弟子發出以下倡議:

一、慈悲為懷,隨緣放生。我們倡導全國佛教四眾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慈悲為懷,戒殺護生。遵守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不參與野生動物的捕殺和交易活動,拒絕購買和使用象牙、犀角等野生動物制品,並主動向公安部門或動物保護組織報告濫捕濫殺和販賣野生動物的活動,幫助解救被非法捕捉的野生動物。鼓勵信眾有條件者參與動物保護組織的活動或資助動物保護項目。提倡多種形式宣傳戒殺護生、健康素食的理念,勸化世人慈悲護生。組織放生活動的寺院或團體,應認真講解放生的目的、意義及相關知識、注意事項,培養信眾的慈悲護生意識,提倡隨緣盡力、慈悲合理地放生,不刻意追求數量和形式。

二、講究科學,合理規劃。放生之前,應對被放生動物的習性、檢疫情況,放生地的生態環境、食物鏈結構等進行必要的了解,必要時可向有關專家或機構尋求咨詢和幫助,確保被放生動物的習性、數量、健康狀況與放生環境相協調。合理規劃放生的規模、次數和物種,努力避免放生動物對人類生命、生活或放生地生態安全造成威脅。

三、精心組織,如法進行。放生事關動物生命安全,參與放生者應以高度的責任感進行。對放生動物的運輸、看護、釋放及有關佛事活動,精心組織,周密安排,盡量減少放生動物在放生過程中的意外死亡。運送放生動物過程中,要為其提供生存必需的基本條件。釋放動物,應避免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放生法會,應按照佛教儀軌如法進行,體現拔苦與樂、普度眾生的佛教宗旨。

佛教度化世間、利益眾生,主張悲智雙運。護生放生,既要本慈悲心懷,也要以智慧引導。我們提倡佛教四眾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慈悲為懷,戒殺護生,支持參與動物保護活動。我們號召各地寺院引導信眾慈悲護生、合理放生。我們呼吁全國佛教界開展放生活動時,本著佛教慈悲精神,遵守有關法律法規,采取科學合理方式,使放生活動善願結善果、好心成好事,更好發揮慈悲救護生命、促進生態文明、淨化社會人心的積極作用。

 

上一篇:覺醒大和尚:有假和尚出沒需謹慎注意9點辨真偽
下一篇:淨慧法師:做人最基本的六條標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