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好書推薦:《一切都還來得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教你在生命之旅中如何為人處事的佛學正能量之書。世界上有很多這樣的書,但你讀過後在自己的生活中基本用不上,而這本書不同,它不僅揭示了你已有和不知道的痛苦,教你參透生之困惑,還給你指出人的四種未來,讓你進退自如,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只要你照著辦,一切都還來得及。

來不及了,這是我們聽到過多次的一句話。特別是那些將要離世之人,說這句話時眼中充滿悔意、眷戀無限。還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掙扎著,活得不滿足,活得不安全,活得成天憂心忡忡,總是找不到原因和解決方法,怎麼辦呢?讀一讀《一切還都來得及》裡活佛的開示,讓佛菩薩來助你一臂之力。從“心”改正,從“心”開始。

【作者介紹】

夏壩仁波切,生於康藏南部理塘縣下壩區,8歲在赤勒繞央大師門下剃度出家。法名格勒克珠·降白降措。17歲時被下密院主持果碩仁波切及益西旺秋仁波切共同認定為理塘長青春科爾寺第三世夏壩活佛阿旺洛桑?登貞應巴賢德的轉世靈童,隨後進入色拉寺麥扎倉學習。

夏壩仁波切先後拜第十世班禅大師、阿旺提秋仁波切、果碩仁波切、永嘉仁波切、益西旺秋仁波切、阿欽仁波切等三十多位格魯派高僧大德為師,學習了五部四續等顯密經論和大小五明,得到了格魯派三藏教法和四部密續的傳承和灌頂。

1995年10月,被國家認定為第四世夏壩仁波切,並舉行了坐床典禮。1998年任理塘長青春科爾寺法相院主持,2000年擔任理塘長青春科爾寺金剛上師,2002年任理塘長青春科爾寺第九十三代主持,2002年出任沈陽北塔護國法輪寺住持,2003年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班畢業,2006年出任大慶富余正潔寺住持;2011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任學術委員會主席。

【內容介紹】

龍樹菩薩說,人的現在和未來有四種——“今暗後亦暗”、“今明後亦暗”、“今暗後亦明”、“今明後亦明”。

如何利用現在的一切成就光明的未來,讓快樂與幸福由我作主?夏壩活佛告訴我們:只要改變導致不快樂的思維模式、語言的表達方式、與行為上的習慣,由以“愛自己為主”轉變成“愛他人”的理念,就會得到佛菩薩的護佑,得到周圍人的愛戴,一切幸福與快樂不求自至。

【試讀】

第一章  為什麼我們活得不自由

在世間,每個人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亡苦、愛離別苦、怨憎會苦、求而不得苦等,沒有一個人不在痛苦中煎熬著,有誰敢說我這一輩子都是快樂的,沒有痛苦呢?

中國人,你為什麼那麼氣大

現在,我們中國人什麼都不缺,不缺吃、不缺穿,但氣太多太多了,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什麼事兒都干得出來。這就麻煩了。

曾有一位大學老師對我說:在他們的大學裡面,每個學期都會有人自殺。請我從佛法的角度談一下如何防止當下年輕人、大學生自殺的問題。

我說,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找到問題的原因。

現在,我們中國人什麼都不缺,不缺吃、不缺穿,但氣太多太多了,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什麼事兒都干得出來。這就麻煩了。

為什麼現在的中國人氣特別多呢?有多種原因,首先是經濟發展速度太快太快了。我們的整體發展,好比是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流,底下的翻到上面來,上面的翻到底下去,今天是億萬富翁,明天什麼都沒有了,這種情況特別多。

整體社會的這種較大落差,助長了人的野心和欲望,認為我可以成為什麼什麼,我一定能做到什麼什麼。但是人的欲望,不是總能夠滿足的,一旦遇到挫折,悲觀失望的時候,很可能就用最簡單的方式來了結問題,包括自殺。

我認為,通過自殺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是對自己最不負責任、最吃虧的一種解決方式,是最不可取的。

如果能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和智慧去解決問題的話,人的心就能夠定下來,就會按照正常的規律去達到人生的目的。

現代人被氣死的太多了

現在意外死亡的人當中,氣死的人特別特別多。就是今天因為這個氣,明天因為那個氣,氣國家、氣社會、氣親戚朋友、氣父母、氣孩子……

2013 年,有一次我從成都乘飛機到沈陽,有一位領導跟我坐在一起。他坐下沒多久就開始罵假食品,罵這個社會的黑暗,罵我們國家的法律不健全,罵了很長時間,然後問我:“是不是這樣啊?”

我笑著說:“我不敢給你回答。”他說:“沒事,我不生氣,你無論講什麼,我都不生氣。”“你真的不生氣嗎?”他說:“不生氣。”我說:“那好吧,我給你回答。你知道為什麼你會有這種想法嗎?”他說:“社會就是這麼黑暗嘛!那我能不生氣嗎?”我說:“不是這樣的。”“那是什麼呢?”“你呀,吃飽了撐的。”他很生氣:“您怎麼能這麼說!”

我說:“你別生氣呀,我慢慢地給你解釋清楚。首先我問你一個問題,餓肚子的人挑食不?”他說:“不挑食。”“對,餓肚子的人不挑食,只有吃飽了的時候才挑食,對不對呀?”他說:“是。”

我說:“說明你就是吃飽了。

印度人鬧假食品嗎?不!印度不是沒有假食品,據我所知,印度的牛奶裡邊,三分之二是假的,摻水,然後加一些粉之類的。但是他們不鬧。為什麼?供不應求,沒法鬧啊,鬧了你就沒牛奶喝了,你說怎麼辦?

我們過去鬧假食品嗎?不鬧。難道那個時候沒有假食品嗎?不,多得很!二十年前,我去過四川邛崃的一家食品加工廠,看了他們加工食品的過程,三天之內我不想吃東西,因為二十年前那個生產條件別提有多差了,生產出來的東西假得離譜!但是,三天之後我還是吃了。為什麼?餓了、沒辦法,你說怎麼辦?對吧!所以說,人吃飽了的時候才會鬧假食品,餓的時候一般不鬧,這是其一。

其二,假食品的確需要監督,要建立監督的機制。你在家裡發火,就算氣炸了,也不會有人管的。那怎麼辦呢?給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監督部門,提一些可行的建議,慢慢地就能解決。

我們國家是十三億多人口的一個大國,即便兩口子要達成一致,還得需要一定的時間,更何況在中國這個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裡解決整個食品的安全問題呢?這得花一些時間。但是,終究一定能夠解決的。”

我還說:“你知道現在意外死亡的人當中,最多的是什麼嗎?嚇死的!其次是氣死的,再次是毒死的。嚇死的我就不用多說了,到醫院檢查,一看到身體裡有黑影就嚇死了,很多人不該死就死了。氣死的人就是今天因為這個氣,明天因為那個氣,氣國家、氣社會、氣親戚朋友、氣父母、氣孩子,氣死的人特別特別多。”

最後,我就跟他說:“領導啊,你還沒毒死,先氣死了,這個賬是非常不劃算的。”

他哈哈大笑:“有道理。”

我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們氣大,並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一定要學會冷靜地、柔和地去解決問題。我們現在有很多很多的想得通、想不通的問題。但是,要是人世間沒有苦的話就不叫人世間,那是神仙待的地方,也就是天堂了。

因為活得有點苦、有點難,所以我們更要學會用智慧,而不是用簡單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不知不覺,活在苦中

想脫離苦,應當先認識苦。就像你要報殺父之仇,首先要知道是誰殺了自己的父親,誰是仇人。要不然的話,你怎麼去報仇呢?

在世間,每個人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亡苦、愛離別苦、怨憎會苦、求而不得苦等,沒有一個人不在痛苦中煎熬著,有誰敢說我這一輩子都是快樂的,沒有痛苦呢?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正活在苦中。這就好比一個人得了不治之症,但因為身體上沒有明顯的疼痛和難受,所以你跟他說,你的身體不好,你去看看,他不願意。他說我這身體好著呢,我干嗎去檢查啊。就是這個道理。

而當他知道自己已經得了絕症的時候,那可能一分鐘也不敢耽誤了,恨不得盡快治愈這個疾病,趕緊去醫院住院。 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必須要知道,我們的處境很不妙,我們正活在苦海當中。

世間哪些苦我們知道,哪些苦我們不知道呢?像生的苦、老的苦、病的苦、死亡的苦,以及愛離別的苦、怨憎會的苦、求而不得的苦,都比較容易知道。

但有些苦,比如說壞苦,就不容易知道;行苦,就更不容易知道了。很多人活了一輩子也不知道有這一回事,那就叫作不知苦。既然不知苦,也就不能生起厭離苦的這樣一種心。

總結自己的人生的時候,想想看,我們獲得的很多東西,並不是因為願意獲得而獲得的;失去的很多東西,也不是因為願意失去而失去的;遭受的痛苦,也不是因為自己願意而選擇的;享受的快樂亦復如是。這種完全由不得自己做主的苦就是行苦。

人一生當中有許多“由不得”

人在一生當中有許多“由不得”自己的事情。其中最大的由不得就是疾病和死亡。誰願意有病?可是由不得不病。誰願意死?可是由不得不死!死後會到哪裡去?也由不得自己,都是由善惡業力所推。

行苦是什麼呢?不能自主。今生與來世,今天與明天,每個人的前途,每個人的一生當中的福禍得失等等,沒有任何選擇權,自己是做不了主的。

比如你過去造過殺人、放火的惡業,一直沒有破案,但未來的某一天案子破了,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那時將由不得你,肯定要蹲監獄,或判死刑。

同樣,我們的出生就不能自主,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出生在富人還是窮人的家裡。這是我們人生的第一個“由不得”。

由於出生的“由不得”,今生的命運會由此受到非常大的影響。比如說,你的出身低微,如果你想闖過這個坎的話,就要比別人多付出五倍、十倍的努力,即便這樣也未必能夠好於出生在稍微好一點家庭裡的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命運的安排。

但實際上,這不是命運的安排,而是自己過去生中所作所為於今生所報。

生下來之後,還有許多許多的不能自主。如學習當中由於生病或其他原因無法完成學業;找到工作之後又出現各種意外,使已經獲得的工作,又眼睜睜地失掉;或者正當你的事業發展得非常好的時候,有一天由於自然災害或某種原因,事業突然毀於一旦??人在一生當中有許多“由不得”。其中最大的“由不得”就是疾病

和死亡。誰願意有病?可是由不得不病。誰願意死?可是由不得不死!死後會到哪裡去?也由不得自己,都是由善惡業力所推。所有這些就叫行苦。 

我們常常把苦誤認為是快樂

我們一直認為世間的名聞利養、榮華富貴等等享受是快樂的。但這些有漏的快樂,實際上都是痛苦。

人們常常把壞苦當作快樂

壞苦是什麼呢?是不斷變化的苦。而人們常常把壞苦當作快樂。

比如說,你站了兩個多小時,心中認為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呢?那就是坐下來。可是,如果坐下來真的能給你帶來快樂的話,應該越坐越快樂,因為你坐的時間越長,快樂不就積累得越多了嗎?但恰恰相反,坐的時間長了,膝蓋慢慢也疼了,背也難受了,這時你會認為站起來才是最快樂的!

再比如說,對饑餓者而言,吃飯是最快樂的事情。但如果吃飯真的是快樂的話,應該吃得越多越快樂啊!因為吃得越多積累的快樂也越多啊!可是吃多了以後,就會肚子痛、難受,不但不快樂反而痛苦了。

那麼這種快樂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當一種痛苦積累多了,痛苦的感覺就會變得非常明顯,隨之就會有非常強烈的感受。然而,剛剛從前一種痛苦轉入後一種痛苦的時候,因為後一種痛苦的感受在短時間內還沒有積累那麼多,還沒真正引發苦的感受,或者說這種苦的感受還不明顯,而前一種痛苦的感受又突然得到了消除,所以呈現出來了一種輕松感,而人們往往把這種輕松感當作快樂。實際上時間長了,痛苦積累得多了,人們就又會感受到痛苦了。

這就是我們世間人常常把苦誤以為是快樂的情況。

曾經,我們家鄉有一個女青年,與一個男青年有了非常深的感情,她希望跟男友結婚,然而她的父母堅決不同意,於是她就想不通,心裡特別地難受,最後吃了整整一盒安眠藥。這下她父母著急得不得了,趕快送她到醫院去急救。當她一醒來,父母對她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同意你的婚事,你千萬不要做這樣的傻事”。

戀人間產生如此深的愛,該不該白頭到老呢?當然,按道理是應該的。但過了三年之後,他們又因感情不和離婚了。

壞苦是從何而生的呢

任何一個東西,當你得不到的時候認為怎樣都好;一旦得到之後,又覺得一點也不好,反而又對另外一些得不到的東西發生興趣。這是為什麼呢?除了我上面所說的一種痛苦轉為另一種痛苦時,還沒有積累出明顯痛苦之前短暫的輕松感之外,還有三個東西在作怪:一個是新鮮感,一個是難得感,還有一個是神秘感。

何謂“新鮮感”呢?任何一個事物剛接觸的時候往往有一種新鮮的感覺,可是接觸的時間長了,新鮮感就慢慢消失了。沒有了新鮮感,因此也就不覺得好了。

何謂“難得感”呢?因為得不到,所以就有了難得感,可一旦得到了,也就不難得了。失去了難得感,就不再認為好了。

何謂“神秘感”呢?雖然能看得見,但是看得很模糊,看不清,故而覺得很神秘。一旦看清楚了,自然就不神秘了,也就不想看了,也就不覺得好了。

對一個窮人而言,有錢有勢就是快樂。可有錢有勢的人認為,如果能減少一點事務,騰出些時間讓自己輕松輕松,那該多好啊!在他們看來,過一些普通人的日子才覺得好啊!

所以說,人間沒有這個一定好、那個一定不好之說。你心裡認為好它就好,你心裡認為不好的時候它就不好。

就像一盤川菜,你說這個川菜究竟好吃還是不好吃?喜歡吃麻辣的人認為它簡直是神仙的食品,美味佳肴啊!可是對於不喜歡吃麻辣者來說,這又麻又辣,非常難受啊!

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不喜歡麻辣的人碰到了一個人跟他說:吃麻辣可以祛寒,這麼好,那麼好,他就覺得這個人說得對呀!漸漸轉變了自己的觀點,過了一個月之後,他就變成麻辣愛好者了。

然而這個愛好者,又碰到了一個人對他說:吃麻辣不好,容易上火,對胃也不好??。這麼一說,他又認為有道理,又變成反感者了。

一個月前的反感者和愛好者,一個月之後恰恰相反,你說川菜究竟好吃不好吃?其實,對於食物本身而言沒有好吃和不好吃之說,你心裡認為好吃,它就是好吃;你心裡認為不好吃,它就是不好吃。

總之,壞苦的產生就是由於一種痛苦轉換到另一種痛苦時,出現一種暫時的輕松感,在這種輕松感獲取之後或獲取的當下或尚未消失之前,增加了人們對它的新鮮感、難得感,神秘感。

而這種痛苦與痛苦之間相互變換之後的輕松感,導致了一種假象——好與不好,痛苦與快樂。這種好與不好、痛苦與快樂使我們產生了分別心,從而又會引生更進一步的痛苦。

在佛菩薩看來,這種痛苦和快樂都是苦的,不是真正的快樂,所以把它叫作壞苦。

越執著越苦

人一旦對自己所愛之物產生了非常強烈貪心的時候,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得到。

但是,你越執著就越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很容易失去。這是事物本身的一種規律。

愛離別苦:越執著越得不到

活在這個世上還有許多其他的苦。比如說,人們對所愛之物越愛越執著,越執著越把它當成“我的”,把它歸到“我的”范疇內,成為“我所執”。但是,你越把它當成“我的”,就越容易失去。

再比如說,愛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妻子、丈夫,因為你太愛了,這個愛已不是那種愛護和關愛,而是變成了一種“在乎”的愛,變成了“我需要你”的這種愛,變成了把“你”當成“我”的一部分的那種貪愛。產生了這樣的貪愛之後,就會忽視對方自我意識的存在,就會要求對方所做的一切必須符合己意,有一點點不符

合己意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失望、痛苦,難以忍受。

如果你把對方的一切行為,包括言談舉止等等,全部用你的意志架空了,他不就變成了你的傀儡了嗎?這有誰受得了啊?只能離開你了。

在佛經裡,這就叫“愛離別苦”。你只會控制他,占有他,而不會真正地去理解他,因而導致“愛離別”。一旦離別了,就會想不通,認為我們如此相愛,為什麼會離別呢?有些人就去吸毒,有些人選擇了自殺,有些人酗酒成了酒鬼等等,又進一步地受苦了。

自古以來,人一旦對自己所愛之物產生了非常強烈貪心的時候,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得到。不過想得到的不止你一個人啊!你只不過是許多想得到者之一而已,而這個心愛之物只有一個,許多人在追求,怎麼能保證一定是你得到呢?得到了痛苦,得不到更痛苦!

所以,你越執著就越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很容易失去。這是事物本身的一種規律。因為你的功利心太強烈了,你以非常強烈的貪心和自私的行為來獲取它的時候,不但不會得到,反而使它離你而去。

怨憎會苦:越不想碰到的越容易碰到

什麼叫怨憎會呢?就是越不想碰到的東西就越容易碰到,沒完沒了地糾纏不清等等,這也會帶來許多的痛苦。

總之,我們一旦有了色蘊( 肉體)、受蘊( 感受)、想蘊( 觀察事物的分別心)、行蘊(善、惡行為)、識蘊(意識形態)這五蘊,就會產生許多許多的痛苦、災難、障礙、違緣等,數也數不清。

想脫離苦,應當先認識苦。就像你要報殺父之仇,首先要知道是誰殺了自己的父親,誰是仇人。要不然的話,你怎麼去報仇呢?

解開人心的九個煩惱結

令我們生活不如意的九個心理毛病——九結。1. 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放不下——愛結;2. 嗔恨之心——恚結;3. 傲慢之心——慢結;4. 愚癡之心——無明結;5. 價值觀和見解上的錯誤——見結;6. 把自己的一切事當成是至高無上——取結;7. 對任何事情都產生懷疑——疑結;8. 嫉妒——妒結;9. 吝啬——悭結。

從前,印度有一位叫無著的菩薩,他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位大德,也是大哲學家。他在《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中談及到人心理的毛病——九結。結就是用繩子打結的這個結,打了死結,打不開,所以很麻煩,很痛苦。

一、對自己想要的東西放不下:愛結

愛結,也叫貪欲結。

貪欲結能導致什麼呢?對自己想得到的東西放不下,特別在乎。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因此會惹下很多的麻煩,埋下很多禍根。

二、嗔恨之心:恚結

嗔恨的對象大致有三類:一是對人、對眾生的嗔恨;二是對所遭遇事情的嗔恨;

三是對處所的嗔恨。

有的人總認為,是某個人把自己弄成這樣了,所以咬牙切齒非要報復對方不可,這就是對人的嗔恨;還有的人對自己糾結的問題想不開,甚至不想活了,這是對事情的嗔恨;還有的人,曾經遭遇過某個痛苦之事,從此,不但恨發生這件事的地方,連這個地方的人都一起恨,這是對處所的恨。這種情緒會使人做出許多不理智、不計後果的事情。

三、傲慢之心:慢結

慢結有七種。

第一種叫慢或勝慢。

就是總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較,覺得自己了不起,比他人強。這種心態如果建立起來了,容易騎虎難下,最後下不了台,做事經常會失策,給自己造成很多痛苦。

第二種叫過慢。

本來別人本事跟自己相當,但自己總有一種錯覺:“我就是比他強。”這就叫作過慢。

第三種叫慢過慢。

在別人各方面明顯比自己勝過一籌時,還妄以為自己一定比他更高,這叫慢過慢。慢過慢是自卑導致的。我曾經有一個同學,有一種特別不好的心態,明明文化基礎極差,但就算遇到比他強十倍的人,在他看來人家也是什麼都不懂,只有他自己是最厲害的。

這樣的人,因為過於自卑,所以遇到比自己強的人,就會不斷地安慰自己,“我也不比他差在哪”,然後就走向另一個極端,產生誰都不如自己的那種感覺。

第四種叫我慢。

就是心中只裝得下“我”和“我的”利益,其他任何一個人的事都容不下,只有我和我的才是至高無上的這種心態。

第五種叫增上慢。

明明自己沒有那麼高的能力和成就,卻自以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比如說沒有證得果位而說證得,沒有神通而說有神通。

第六種叫下劣慢。

沒有作為,輕毀自己。有的人覺得“我活著有什麼意義呢?死掉算了。” 這種不思進取、活得很無聊的心態,就叫下劣慢或卑慢。

第七種叫邪慢。

就是把不好的東西當成好的。

人性中有一種最明顯的邪慢,即“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樣的一種觀念。本來這種認知是非常糟糕的,絕不應該有的,但是有些人卻沾沾自喜,“我比他聰明,比他厲害,你看,他這個人傻乎乎的,什麼也不知道,我起碼還知道這個” 。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就叫邪慢,是建立在邪的、不正的東西上面的傲慢。

以上所有的這些傲慢,都能夠導致人徹底地失敗。

曾經有人問我,我的前途會怎麼樣?我就跟他說,我不懂得你的前途,但是我教你如何看一個人的前途。當你看到一個人目中無人的時候,你可以跟他說,“哎呀,先生你小心一點啊 ,有小人害你呀。”八九不離十,一定會准的。為什麼?他的傲慢已經得罪很多人了,厄運不來找他才怪吶,很快就有人找他麻煩來了。

而某人很低調,就是大家開玩笑說的“夾著尾巴做人”的那種,你就跟他說,“你萬事大吉,一定會沒事的。” 為什麼?凡是做人低調者,因為他不惹人家,人家怎麼會惹他呢?

四、愚癡之心:無明結

無明就是愚癡、無知。龍樹菩薩曾經說過,做任何一件事,要遠離四種非理性的行為,否則一定會犯錯誤。哪四種非理性的行為?

1. 以貪欲而顛倒行,即感情用事;2. 以嗔恚而顛倒行,即意氣用事,斗氣;3. 以愚癡而顛倒行,即茫然行事;4. 以怖畏而顛倒行,即疑心太重。

所謂的茫然行事,就是不去觀察事物本身的真實面貌,盲目而行。這樣的人,必遭磨難。這就是佛教裡所說的無明。

五、價值觀和見解上的錯誤:見結

見結是什麼?就是價值觀和見解上的錯誤。見結大致上有三種:一種叫薩迦耶見;一種叫邊執見;一種叫邪見。

所謂的薩迦耶見是什麼?見結當中,把我的利益視為第一的一種見解。有這種見解的人不會有大作為。

一個以國家的利益為第一的人,一定會變成被國人所敬重的人;一個以區域利益為第一的人,一定會變成這個區域所敬重的人;把整個家庭、親朋、好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親朋好友一定會非常地敬重他。

你所考慮的范圍有多廣,因受益而敬重支持你的人就有多廣。

什麼是邊執見?比如,把“我”和“我的”利益當成永恆的,或者是固執地認為人死之後什麼都沒有,沒有後世,這樣的一種見。

什麼是邪見?不承認行善積德的結果,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前世後世,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就叫邪見。

六、把自己的一切事當成是至高無上的:取結

凡是我說的話、所想問題的答案,是也得是,不是也得是,包括自己的價值觀、見解、行為等等,不允許任何人提出絲毫不一樣的見解,或者反對的意見。這種把自己的一切事當成是至高無上的,就叫做見取結。

還有一種戒禁取,認為某一種荒誕的行為是最上、最好,我這樣做會得到解脫。

七、對任何事情都產生懷疑:疑結

請記住了,人一生當中一定不要染上懷疑的病。當你一旦染上的時候,就再也不會有快樂、幸福可言。

這種疑病,對任何人都有可能產生,包括對父母、對丈夫、對妻子、對朋友、對學校、對領導、對社會。一旦建立了這種疑結之後,除了“我”之外,再也沒有什麼可信的了,這樣的結局是什麼?除了“我”之外,再也不會有人相信你。

八、嫉妒:妒結

有人比自己的學問大,嫉妒;比自己權力大,嫉妒;比自己錢財多,嫉妒。不要說遇到比自己厲害的人,就是跟自己一樣的,心裡都很不舒服。這種心態是造成自己不幸福的最根本因素。

世界之大,為什麼只有我這樣才行,他那樣就不行了呢?你追求幸福和快樂,也一定要允許他人同樣也尋求快樂、利益。而且,今天你得的多,明天他得的多,後天你得的多??這本來就是來來去去、沒有一個絕對固定的事情。因此,做人要打開胸懷,不能狹隘,否則會活得很麻煩。

九、吝啬:悭結

其實人要想獲得更多,就要學會施予。你要是捨不得這個,捨不得那個,就不會有人向你捨。有人給別人施捨時,心甘情願,但在你面前的時候,就是捨不得。為什麼?因為你對他捨不得。因此,要學會磨掉這種悭吝的心。

人之所以獲得財富,有三種原因:第一,前世布施得多,所以今世榮華富貴。第二,今生修得好,施捨得好。第三,暫時從別人手裡借來的,但是,改天你還是要翻倍還的。這說的是投機取巧弄來的財富,不是正當的。

其中前世修福報的人是什麼樣的呢?

特別喜歡給別人施予,有了東西喜歡跟朋友分,跟同學分,跟父母分,他有福報就是這種品性在起作用。

就像過去你是學計算機的,現在碰到計算機,就用不著學,你本來就會。因為你過去所學的起作用了。施予也是一樣,因為前世有這個習氣,今生生下來,你就喜歡這樣。

什麼是今世修來的福報呢?有些人本來不是非常豪爽的人,但他明白了捨得的道理之後,便慢慢自我改變。這種人,今生和來世都會很安樂的。

而那些投機取巧的人,今天騙這個,明天騙那個,老想占便宜,終有一天他會發現失去的會遠遠多於現在獲得的。騙別人的人,一定會被別人所騙,這是必然的道理。

只要你沒有做惡事或者善事,就絕對不會得到任何苦或樂的果報。任何一個果報,都是由善或惡的業力所生。就像農夫若不向田裡播種的話,就不會有任何收獲,因為沒有種子,是不會結果的。

人在世上,只要所造之業沒有受到損壞,必將領受業果報應——一種是現世報,一種是來世報,一種是他世報。

現世報

上半生所做的事情,下半生得到結果,那叫現世報;今年做的事,明年得到結果,那也是現世報。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現世報。比如說,現在退休了,在家裡安安穩穩地待著,每月拿到退休金,那就是現世報。為什麼?因為你破解不“公平”的命運上半生做的積累,下半生看到了結果。

這個月工作,月底的時候發工資,也是現世報,因為一個月努力地工作,就有了回報。同樣,我們現在得到的一切快樂,是過去和現在所造的業力的結果。

現世報當中比較明顯的,比如說上半生作惡多端,下半生多災多難,一個又一個的災難和苦惱接踵而來。

又比如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不孝順父母,老了以後,他的孩子也會對他不孝,虐待他、欺凌他,這就是現世報。

由於今生殺生太多,最後得短命果報,三、四十歲就死掉了,這也是現世報。

來世報

來世報是什麼呢?這輩子做的事,這輩子沒有得到結果,下一輩子才得到。無論是惡的果報,還是善的果報,這種果報往往增長很大。

因為業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增大。所造的這個業在來世感果,由於業增長的時間很長,果報會變得很大很大。我們往往認為,我之所以現在活得這麼幸福美滿,並非前世積善的結果,但實際上前世積善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比如,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是帝王將相之子,或是富貴人家的子弟;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是平民百姓或是窮人家的孩子。當然了,以後有沒有出息,最終取決於個人努力的結果。但是,其前提條件畢竟不同,前者一句話就能達到的事情,後者恐怕要努力二、三十年才能辦到,況且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這從表面上看似乎命運

很不公平,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這都是我們前世自己所造的福報。

但是前世代替不了今生,今生所做如何,方能決定你未來的結果。比如剛才所說的,窮人家的孩子不如富家子弟的條件優越,但是他不斷努力,謙虛謹慎,積極進取,今生會造下很大福報。而富家子弟由於先天條件優越,不思進取,反而容易墮落。前世與今生的果報是這樣,今生與來世的果報又何嘗不是如此?

密勒日巴大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們的前世真有出息!他掙來了我們的人身。可是今生的我們,千萬千萬不要把未來推到懸崖上!”說得很有道理!

他世報

就是今生造業來世不報,來世的來世也不報,可能過幾百年之後報,幾千年之後報,甚至多少劫之後才報。什麼時候具足了因緣,什麼時候報。

為什麼要學佛

斷除一切痛苦及痛苦因!具得一切安樂和安樂因!這才是我們信仰佛教,修學佛法的真正目的。

為什麼要學佛呢?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包括平時所做、所說、所想,一切的目的就是在於如何才能夠在減輕痛苦的同時增長快樂。信仰佛教和學佛也是同樣的道理,目的就是為了減輕痛苦,增長快樂。從更深的角度來說,則是斷除一切痛苦及痛苦因!具得一切安樂和安樂因!這才是我們信仰佛教,修學佛法的真正目的。

有些人提出疑問:“信仰佛教真的能減輕痛苦嗎?真能讓人增長快樂嗎?”我說:“是的!佛教確實是能讓人減輕痛苦,也能讓人增長快樂。”為什麼?因為佛教具有非常理性的,非常科學的,非常實際的,非常正確的減輕痛苦和增長快樂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起其他任何一種減輕痛苦和增長快樂的方法,都要更為徹底,更為正

確,更為究竟!因此,我們要信仰佛教。

那麼就會有人問:“佛教有什麼辦法讓我減輕痛苦,又有什麼方法讓我增加快樂呢?”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證得無上菩提果位的四十九天之後,初次講法時只有憍陳如等五個比丘聽法。當時佛陀講了非常簡單,又非常深刻的一個法,那就是四谛法。

什麼是四谛法呢?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般若心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無苦集滅道”,佛陀第一次講的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谛法。

當時佛陀怎麼說的呢?他說:“眾比丘,當知苦、應斷集、證得滅、趣入道”。頭一次講了“苦集滅道”四谛法。由此開始,直到圓寂為止,總共宣講了四十六年,轉了三次法輪。可是,無論是第一轉法輪、第二轉法輪還是第三轉法輪;無論是小乘的聲聞教法,還是大乘顯宗的教法、密宗的教法,都離不開第一次轉法輪所講的

“苦、集、滅、道”這四谛。

所以,我今天說,佛教就是用這四個字來讓人減輕痛苦,增長快樂的!那麼佛教究竟要減輕的是什麼苦,增長的是什麼快樂呢?釋迦牟尼佛就此講了兩個法:一個是世間法,一個是出世間法。通過世間法的修習,可以讓你暫時或者現前得到人天之快樂;而通過出世間法的修行,可以讓你徹底脫離輪回之苦,到達永久安樂及安樂因的菩提果位。

第二章    信因果,做人做事會很順

如果你造了善業,絕對不會因為這個善業而得到苦報,一定會得到樂報;如果你所造的是惡業,絕對不會因這個惡業得到快樂或者安樂報,只會得到苦報。

人吃虧不是因為善良,而是因為缺少智慧

把吃虧的原因歸咎於善良,真是天大的謬論!這是絕對不會的。那為什麼我們看到有些人很善良卻常常吃虧呢?那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把老實人和善良人混為一談了。

如果你造了善業,絕對不會因為這個善業而得到苦報,一定會得到樂報;如果你所造的是惡業,絕對不會因這個惡業得到快樂或者安樂報,只會得到苦報。

正如俗語所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而得豆者,未曾有也。種瓜唯有得瓜,種豆唯有得豆,作惡唯有苦報,作善唯有樂受。

由於不了解或者不真信這個道理,有些父母擔心地說:“我的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太善良了,怕他吃虧呀!”

甚至在教育孩子時說:“孩子,別太善良了,善良要吃虧的!”把吃虧的原因歸咎於善良,真是天大的謬論!這是絕對不會的。

那為什麼我們看到有些人很善良卻常常吃虧呢?那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把老實人和善良人混為一談了。

其實,沒做壞事的人,並不一定是善良人。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因其既無德又無才,所以即便他天天想做壞事,也做不成什麼壞事。但這並不等於他是好人、善良人。由於其惡心常存,他必將得到苦報。

修善或作惡的關鍵在於起心動念。也有老實的人會吃虧,但那不是因為他善良,而是因為他缺乏智慧,缺乏才能,只有德而沒有才。所以,不要把吃虧的原因歸罪為善良,而要歸結為愚昧無知。

善人也有惡行,惡人也有善行

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但很多人對此都半信半疑。為什麼呢?

不少人所認為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點像拿幾塊錢買一碗面之類的事,我拿多少錢就給我多少面。這樣的因果我認為肯定沒有。這不是因果,這叫做交易。

因果是什麼呢?因果很復雜,而且非常系統,不是說我做一善馬上就得一果,不是這樣的。

比如,你今生修善有可能今生就得報,也可能今生不得,來世得;還有可能來世也不得報,來世的來世才得報,甚至是來世的來世也不得報,百世以後才得報。

為什麼是這樣呢? 比如有一斤種子,如果你把它種到地裡,因緣具足,遇到了合適的環境,如好的土壤、肥料,充足的水分等,幾天可能就長出苗芽了。如果你一個月之後種,那一個月之後才能長。如果三年之後播種,那要三年之後才可能發芽。

同樣的道理,我們無論是作惡還是行善,有的立刻得報,有的今生得報,有的則來世得報,甚至很多世之後得報。

很多人既修善又作惡。他修的善可能有八萬四千種,做的惡也可能有八萬四千種;每一天所修的善可能各式各樣無數,每一天所造的惡也可能同樣如此。

因為我們每一剎那間,每一秒當中都在思考,有時候念善,有時候念惡,總而言之,心就像一個從來不停的小羊羔一樣。

我們身上的善和惡,就好比是混在一起的小麥和豌豆,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分得不是那麼清楚。

從概率上來說,善的力量大一些的話,得善的果報的可能性就大;惡的力量大,而且眾多的話,得惡的果報可能性大一些。然而,得善果的同時也會得很多惡果。

我們對因果問題必須要非常客觀、實際,而且要非常敏銳地去看待。不能簡單地認為行善就必須馬上得善報,作惡馬上得惡報,這種想法太簡單了。就好比我們說某人是好人,而好人肯定不會做壞事,千萬不要這麼認為啊!

說某人是好人,是因為在他的習氣中,善的習氣多一些,但他也有惡的習氣,照樣也會做惡事。

同理,千萬不要認為某人是壞人,十惡不赦,從來沒有什麼善。實際上,再惡的人也會有慈悲、善良的一面。

打個比方,平常修行非常好的一些佛門弟子,一旦發生突發事件,面臨某一種危機的時候,由於以前所造的惡業引發煩惱,突然間嗔恨無比,馬上就想報復。這是什麼原因呢?他本身是善人不錯,但他還是有惡的習氣,因為事情來得突然,他來不及去深思熟慮,就會做出非常激烈的惡的行為。

事實上,善人也有惡行,惡人也有善行,不能一票否定或肯定。

害他人受苦的事,絕不能干

我們一定要記住,傷害生命、害他人遭受苦難的事情是絕不能干的,否則今後一定會有更長的時間、更多的次數,自己會在“油鍋”裡掙扎。到那個時候你真的就會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佛教認為,殺生的果報是短壽,所生的地方吃的喝的都不足,沒有藥物等等。斷殺生的果報是長壽,而且所生的環境非常幽美,飲食非常充足??

偷盜的果報是生生世世貧窮,受生於小偷特別多的地方,而且此地一旦干旱干脆就沒水,一旦下雨就會造成水災。斷偷盜的果報是什麼呢?生生世世有非常廣大的財富。

做布施,就能夠擁有滾滾財源。

邪YIN的果報是什麼呢?生生世世家庭不和,自己的丈夫或者妻子被他人所奪,並且受生於環境非常惡劣的地方等。相反,斷除邪YIN的果報是生生世世家庭和睦,不會出現第三者之類的事情,而且,能夠受生於環境非常幽美、空氣和水等都非常干淨的地方。

妄語的果報是什麼呢?被他人誹謗。不妄語的果報是什麼呢?受他人的尊重、贊成和信任。

兩舌的果報是什麼呢?就是親友乖離(親屬遠離於自己)。斷除兩舌的果報又是什麼呢?一切親朋好友雲集在自己的周圍。

惡口的果報是什麼呢?經常遭到別人的辱罵等等。而斷除惡口的果報是能夠聽到對他人、對自己非常悅耳的贊揚和稱頌。

绮語的果報是什麼呢?別人不聽你的。斷除绮語的果報就是所有人都願意聽你的,喜歡聽你的。

由貪能夠產生嗔、癡,而斷除這三毒之後,就能夠產生無貪、無嗔、無癡之心。

我們一定要記住,傷害生命、害他人遭受苦難的事情是絕不能干的,否則今後一定會有更長的時間、更多的次數,讓自己在“油鍋”裡掙扎。那個時候你真的就會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有一句話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非常重要。對任何一個生命來說都應該是這樣。

造哪十種業會得到丑陋報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說:“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丑陋報。”

造以下十種業,會讓你得到丑陋的果報:

一者好行忿怒。就是愛發脾氣。

二者好懷嫌恨。就是嫌棄他人、嗔恨他人,總想陷害他人。

三者诳惑於他。就是欺诳他人,迷惑他人。

四者惱亂眾生。說話、做事讓人感到難受、不舒服、心生煩惱。

五者於父母所,無愛敬心。對父母不孝順。

六者於賢聖所,不生恭敬。對德高望重的人不生恭敬之心。

七者侵奪賢聖資生田業。即侵占賢聖的產業及財富。

八者於佛塔廟斷滅燈明。將人家供養的明燈故意弄滅。

九者見丑陋者,毀訾輕賤。見到丑陋之人,譏笑羞辱;嫌棄丑陋之人,不予慈悲對待;把他人視為賤人,輕賤嫌惡。

十者習諸惡行。做種種惡行。

忿故形貌丑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忿故形貌丑。”因為天天發火、忿怒,所以形貌丑。

人人要想“形色具足”,長得端正、漂亮,不讓人討厭、憎惡,首先不要生氣,不要老是發火,否則,面目就會變得越來越可憎。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忿故形貌丑。”因為天天發火、忿怒,所以形貌丑陋。

現在,很多人對形貌的丑和美有個誤解,老是拿尺寸去比,以某種形貌為標准,去比丑還是不丑,這是不對的。

如果一個人內心有非常強烈的邪惡和嗔恨之念,雖然乍看上去很標致,但大家可能連話都懶得跟他說。為什麼呢?忿故形貌丑嘛。

形貌丑更主要表現在氣勢上面,你說話做事總是咄咄逼人,以強凌弱欺負人,那你長得再標致,也是形貌可憎。

如果你想讓人尊敬你,與你親近,對你好的話,你首先要對人家好。你善待、寬容別人,別人才會對你好。就算是一個七老八十的老人,只要他修心修得非常好,一看上去也會讓人感覺親切。

不僅人的形貌可以改變,人的高貴與卑賤的關鍵也不在於你的出身,而是你的學識、修養、氣質。所以,我們要學會提高自己。

比如,只要你不說謊,時間一長,誰都會相信你,信任你,把你當成一個黃金一般珍貴的人。

另外,只要你做任何事從不違規,而且非常踏實地去做,總有一天會變成大勢力者。再者,學會承擔別人不敢承擔的責任,做別人不敢做的利他之事,你自然就會變成具大勢力者。

行善和做惡都是有利息的

本來你善意對人時並沒有多想什麼,結果卻贏來意想不到的大利益,這就是業的增長力。

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無論作惡還是修善,其業力增長得都很快。

曾有一位活佛福報很大,天天都有從四面八方來的信眾,以牛、馬及各種金銀珠寶等物向他做供養。活佛的侍者見到後就起了貪心,想:“活佛天天有那麼多的收入,我若能得到活佛一天的收入就滿足了。”

活佛有神通,知道侍者心中所想後,某天就對侍者說:“我明天所有的收入都歸你,怎麼樣?”侍者當然高興,雖然嘴上說不要,但實際上他心裡很想要。當天晚上高興得都睡不著覺,當晚就做准備,他要事先准備好明天放置金銀珠寶和安置牛、馬的地方。他天天侍候活佛,知道一天能有多少供養。

到了第二天,他等啊等啊,可就是沒人來。直到下午,才有一個老頭兒拿了一塊干牛皮來供養。

他怎麼也想不通,每天都有那麼多的供養,今天為什麼只有一塊干牛皮?於是就去問活佛:“為什麼我就那麼倒霉,一天只得一塊干牛皮呢?”

活佛說:“你賺了。”

他問:“我賺什麼了?”

活佛說:“我觀察過你的前世,你在很多世當中,只做過一個鞋底的布施。如今一個鞋底變成了一塊牛皮,你還不知足嗎?”

有些做大生意的人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在某個場合,無意中得罪了某個領導,一段時間以後,你再想做某個大項目的時候,他可能就會給你設置障礙,讓你干不成。這就是一次小小的疏忽,無意中得罪了人所導致的嚴重後果。

有時候也會這樣,當你同某一個人初次見面,雖然互不相識,但你卻非常熱情地主動打招呼,向他問好,使他很高興,豈不知此人原來是個大權在握者。等你要辦一件大事的時候,並沒有抱多大希望去找他,卻順順利利地解決了問題。本來你善意對人時並沒有多想什麼,結果卻贏來意想不到的大利益,這就是業的增長力。

小小的善業,能贏來大的利益,小小的惡業,同樣也能招致嚴重的後果。這正如古語所雲:“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為什麼有些人活得一年不如一年

凡夫一旦遇到什麼障礙,絕難自省,唯責他人。這樣,遇到的難題便成了解不開的死結。

一般而言,由於人的性格、思想和對世界看法的差異,進步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些人不斷飛躍,有些人十年、二十年幾乎還是老樣子,還有人一年不如一年。

為什麼有的人能飛速發展和進步,乃是因為他能夠不斷地觀察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修改、完善。改的錯誤越多,優點就越多,做起事來也就越來越好。

為什麼有些人停滯不前?根本原因是自以為是、固步自封。在他看來,無論做任何事,成功了是因為自己,失敗了全賴他人。

其實,導致失敗的原因很復雜。一般而言,一半是對方或外在環境所致,另一半則是自己的失誤所致。哪怕純屬他人的誣蔑和冤枉,之所以針對自己而非他人,也絕非偶然,一定是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才給予了人家可乘之機。

然而,這種人從不會在工作、事業及生活中汲取經驗教訓,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從不向他人學習長處。他始終認為自己最好,失敗時便將責任統統推卸在他人身上。

為什麼有些人活得一年不如一年?因為其起心動念當中,惡的勢力和顛倒的習氣極為嚴重,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不能堅持原則,認認真真地做下去,愈懈怠,愈墮落。

凡夫一旦遇到什麼障礙,絕難自省,唯責他人。這樣,遇到的難題便成了解不開的死結。

世人往往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利去改造他人。可要是反過來想,“是不是自己錯了?我哪裡不足?”從自己的身上挑毛病,事情就能解決了,因為自己是可以改變自己的。

我們不該有的東西太多,該有的太少

實際上,我們不該有的東西太多了,該有的太少啦,所以我們要把這種現狀顛倒過來。

我們現在很富裕,貪、嗔、癡、慢、疑相當地富裕,由此之故,我們所造的殺生、偷盜、邪YIN、妄語、惡口、兩舌、绮語、貪、嗔、邪見等業,隨處可見,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造集非常大的惡業。

可是我們也很窮,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福報太少了,因為我們太缺少慈悲心、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進心、禅定心和智慧心,以及信仰心、廣聞心、慚愧心等等。所以我們也很窮。

實際上,我們不該有的東西太多,該有的太少,要把這種現狀顛倒過來。

我們的腿斷了可以再接起來,但是沒斷過的腿,和斷過的腿是不一樣的。並且斷過的次數越多,越不結實。同樣你做惡的次數越多,越糟糕。所以一開始就不做惡,非常認真的守護戒律是很重要的。

所謂罪業,就是我們內心的缺點、漏洞和貪嗔癡等。只有將一切缺點都改為優點,才能高枕無憂。否則,就算眼前的麻煩過去,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情境時,也仍然無法擺脫。

為什麼我們對罪業生不起恐懼心?是因為從未想過它們帶來的後果,對因果業報沒有信心!倘若對這些缺點、漏洞導致的後果有著極強烈的恐懼心,對因果業報深信不疑,則哪怕是非常細小的罪業也不會繼續再犯,會盡可能地防護,不令它發生。

昔日,阿底峽尊者從印度來藏,隨身攜有一木制佛塔,內裝有佛捨利。尊者終生攜帶此塔,每天晚上必在塔前頂禮三拜,將佛塔視為佛,在其前觀察從晨起至此刻,身體做錯了什麼,口中說錯了什麼,心裡又想錯了什麼。繼而觀察前天、前天的前天、十天以內、一個月內,逐漸推至十年內、從出生至今??將罪業一一發露陳述出來,思維其後果,生起非常強烈地後悔之心。繼而忏悔說:“從此以後,縱遇命難,亦絕不再做損害自他之身業、語業和意業。”

細心一點的人或許會留意到,凡是阿底峽尊者的像,都是一邊有個桶,桶內裝有佛經;另一邊有個佛塔,此佛塔便是用於忏悔。

為什麼尊者獨有這個?尊者又嚴格到了何種程度?據說從印度來西藏的途中,一次尊者突然下馬,將佛塔置於上面,對其頂禮。旁人驚駭,問其有何事故,尊者說方才起了錯誤心念,所以馬上下來忏悔。

阿底峽尊者於藏地恩德甚大,一生中專講業果、歸依,故有“業果上師”、“歸依上師”之稱。

小心自己的妄念

有人問我,如何從根本上減少心中的妄念,如果妄念來了,我該怎麼辦?

我說,根據佛經當中所言,大致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暫時壓服,第二個是徹底根除。

《心經》中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前面已經講過,人生的一切痛苦來源於兩個東西:貪欲和嗔恨。其中最主要的是貪欲,而嗔恨是由貪欲而生的。

人什麼時候會嗔恨?一個是當你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你貪欲的杯子不滿的時候就會很不愉快,生起嗔恨心。第二,本來應該是你所擁有的東西,結果被別人拿走了,於是你會嗔恨心大起。

其實,所謂妄念也好,《心經》中所說的掛礙也罷,都是貪欲。所有嗔恨的導火索也是貪欲。

暫時壓服心中貪欲的辦法是什麼呢?

佛經中說,如果你貪色,貪美麗的人、美麗的事物,那你就多訓練自己觀想它的無常,多去想它的負面,慢慢你就可以開始壓服住心頭那種熊熊燃燒的貪欲之火。

佛經裡邊還有許多其他斷除貪欲的辦法。其中,忏悔是斷除貪欲最好的辦法。

如何忏悔呢?首先觀察貪欲是罪還是福,觀察清楚,知道是罪之後,然後忏悔。另外,了知貪欲給自己帶來的後果,由此產生強烈地後悔之心,發誓以後絕不再做。

但以上的方法也都是暫時的。只有斷除愚癡,才能徹底斷除貪欲和嗔恨。

月稱菩薩說:你要依止斷除貪欲的法,但依止得再多,只能斷貪欲,不能斷嗔恨,更不能根除。而依止斷除嗔恨的法,只能斷除嗔恨,不能斷除貪欲和愚癡。但是,若依止般若——斷除愚癡的法,就能斷除貪欲和嗔恨的根子。

什麼是愚癡?就是無明,就是“人我執”和“法我執”,對“我”和“我所”的執著,將本來如“夢幻泡影”虛妄不實的一切事物當真了,當成實有的了。當你了達萬法“緣起性空”的道理的時候,就能夠斷除無明,達到六祖慧能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

第三章  最大的救星是自己

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救星,只有自己才能徹底地拯救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除了自己之外,

都是三種毛病惹的禍

我們人生所有的失敗和痛苦無非來源於三個方面:心理上的、語言上的、行為上的。要麼是心裡想錯了,要麼是說錯話了,要麼是行為錯了,都是這三個毛病惹的禍。

我們不開心、痛苦的時候很多,所謂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比如畢業找不到工作,家庭不和睦,下崗失業??

總之,只要你從悲觀的角度去看,馬上就能找到幾麻袋不快樂的原因。

這一切痛苦是從哪來的呢?一個字:“我” !兩個字:“愛我” !換個字:“自私” !

當你非要把一切好的東西認為必須我擁有、別人不能有的時候,當你的心只裝“我”和“我的”,而不裝“我們的”、“咱們大家的”時候,你的一切問題都會出來。

這個世上每一個人,都希望開心和快樂,希望有一番事業和成功。為什麼有很多人不成功,活得非常糟糕和失敗呢?最主要原因就是——愛我!自私!只顧及我和我的。由於愛我、自私而形成不好的心態、不好的價值觀及倫理觀,還有不好的分別心和想法等。

其實,一個人學問再高,本事再大,但不懂得如何去說話,如何去溝通,不懂得面對人時如何去改變自己心理的、語言的、行為的毛病,這個人最多也就是一個書呆子,他的個人生活是可想而知的,事業也可能不盡如人意。所以,人說話、做事和心裡想什麼,非常重要,這是能夠成功與否的根本所在。

我們人生所有的失敗和痛苦無非來源於三種毛病——心理上的、語言上的、行為上的。要麼是心裡想錯了,要麼是說錯話了,要麼是行為錯了,都是這三種毛病惹的禍。

口中的福與禍

佛教裡邊講人語言上的毛病時,常常會提起四種:一個叫妄言,一個叫兩舌,一個叫粗語,再一個叫绮語。

一、說謊話——妄語

妄言就是說謊話,睜著眼睛說瞎話。有些人並非有必要才說瞎話,而是已經習慣了,不用去想,隨口就來,甚至自己還沒感覺到自己在說瞎話,這很不好。

與人相處時說話要小心,說出去的話,一定要保證是真的。如果遇到非說謊話不可的時候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說別的事情,或者嘿嘿一笑。

為什麼要這樣做?龍樹菩薩說:“妄語遭誹謗。”說謊話,不管是出自好心還是惡意,都會招致別人的誹謗,說這個人是不可信的。從此他的信譽就會大大降低。

比如,我們佛教居士裡邊有些人就是愛善意地說謊話,“啊,某某神通大啊,那天我親眼看到了”,當時我坐在旁邊,知道他是在贊揚我,可是心裡特別不是滋味。這不是騙人嗎?實際上他不是在贊揚我,而是在貶低我,甚至可以說是污辱我。

要知道,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是的東西,不能說成是。比如說你面前有一個瓷杯和一束花,這個杯子,你如果說它是黃金做的,那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你怎麼說它也變不了黃金。如果你想贊揚它,可以說這朵花挺漂亮的,顏色很美,形狀也挺好,這是實話,因為花的確很漂亮,但杯子不能說是黃金做的。

贊美人要堅持一個原則,就是絕不能誇大其詞。這樣你既贊揚了人家,但又沒有說謊話。

說妄言是將來遭人誹謗的一個很重要原因,而很多人說妄言都是習慣性的。

總之,從此以後,我們絕不要說不實在的謊話。人家說了你只是笑笑,但是,我們自己絕對不說。

二、挑撥離間——兩舌

兩舌即挑撥離間,當甲的面說乙,當乙的面說甲,使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

一定不能在人與人之間挑撥離間,即使這種挑撥離間值得做,你也不能干。而且即便有人在你面前說他人的壞話,你也不能轉達。

三、傷人自尊心的話——粗語

很多人一張口就愛說,“啊,你這個人是傻瓜,你這個人是混蛋”之類的話。這種傷人自尊心的話是絕對不能說的。因為這種語言會得罪一大堆人,傷害你與周圍人的關系,給你帶來大麻煩。

因此,要學會說話客氣一點,對他人尊重一點,把自己放低一點。實際上,你放低自己,也不會低到哪裡去,反之你要是抬高別人,人家也未必比你高。這樣一來,互相之間就會變得很和諧。

四、無意義的話——绮語

绮語是什麼?即無意義之語,大家在一起說一些容易讓人生起貪、嗔、癡之心的無聊話題,這叫绮語。

記住,妄言、兩舌、粗語、绮語這四個是一定不能說的四惡業。

“心直口快”不一定是優點

一般地說,你看別人的缺點越多,說明你自己的缺點越多,反之亦然。

有人說:“我這人就是這麼直,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他還以為這是自己的優點,其實錯了。

你為什麼對人家不直言贊美,反要直言批評呢?難道此人沒有一點兒優點嗎?絕對不可能!因為你只觀察別人的缺點,而沒有實事求是地觀察別人的優點,所以你看到的都是對方的缺點,故而你的直言只有惡口,沒有贊揚,這很不好。你可以說直言,但最好不要讓他人感到難受,而要讓他人高興。

比如說,你明明知道這個和尚學問不怎麼樣,卻跟他說“你學問淵博”,那當然是妄言了。

這個和尚雖然學問不怎麼樣,可是他的品德很好,那麼你就可以不提學問的事,而直言:“你這個人品德非常好,很寬容。”這也是實事求是的話,對方聽了也會很高興,對雙方都有利。

之所以你只看見他的學問不好,卻看不見他的品德好,說明你有片面性的毛病,也是應該改的。

一般地說,你看別人的缺點越多,說明你自己的缺點越多,反之亦然。當你經常用挑剔別人缺點的眼光來看人的時候,你的缺點將會越來越多;反之,當你常用隨喜別人優點之心來觀察別人的時候,你的優點也將會越來越多。

所以,對自己要多觀察缺點,對別人則要多觀察優點,而非反之。比如說,佛菩薩怎能不知道誰有缺點?但他們從不會去挑剔這個,埋怨那個,只會用很多的善巧方便來引導每一個人棄惡向善。

 

上一篇:流轉—千年的慈悲法門:拜忏
下一篇:給佛菩薩磕頭有什麼樣的功德和福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