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夠使企業長久的運行下去,在我國歷史上有個很著名的,號稱是中國第一大財主牟氏莊園的他們這個案例。這個家族曾經在歷史上擁有十八萬畝的土地,盛了三百五十六年,可以說是長盛的企業,十代連興。這個企業,這個家族他們非常注重行善積德,當時他們家長牟氏的主人一天到晚三頓飯都施捨遠近的窮人,從明朝末年一直到清末,這三百多年間,他們天天施捨糧食,每年大約施捨糧食一百萬斤,前面五代人一共施捨糧食過了一億斤。所以當時這個莊園他們不需要做圍牆,為什麼?沒人去偷他們的。他們也不需要保衛,為什麼?遠近的人全給他做保衛,大家都把牟氏家族奉若聖賢,認為這一家行德積善,我們一定要保護他。所以強盜都不去搶他們家的,他搶其他家,不搶這家的,甚至還給他們做保衛。這個家的家族家教非常嚴格,子孫雖然富有,但是絕不能夠奢侈,他們以儒家思想來教育子孫,教大家節儉,所以前面四代人都沒有出過纨褲子弟。因為破家其實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因為纨褲子弟,就像雷曼兄弟,你看它的倒台實際上就是人的因素,這個大企業它最後的這些子孫突然想到要謀取不義之財,所以最後感得破家的果報,這些都屬於這家的不肖子孫。
我們再看一個反例,在清朝末年上海有個鹽商,他當時是財富富甲一方的,鹽商就像我們現在房地產這麼好賺。那個鹽商姓周,周翁,他很會賺錢,但是不肯布施。有一次湖南發生了災荒,湘潭分號的一個經理,就是湖南的分公司的經理就代老板(就是周翁)認捐了銀子五百兩。官府要企業家們認捐,捐了五百兩,這個周翁就非常生氣,認為捐得太多了。有人問過他,是如何能發到如此的大富?他說「止是積而不用」,這是他的哲學。結果他過世以後,他的財富遺留下來三千萬銀元,給子孫十房,分了家,每家也有三百萬元。但是不過十幾年,十家全都空了,都敗空了。所以可見得財富的保有,不是看你能不能賺錢,是不是積而不用,最重要的看你有沒有德,你有這樣的德,你才能夠保有長久的財富。
節錄自 積善必有余慶 積不善必有余殃 鐘茂森博士主講 (共一集) 2010/12/23 廣東東莞 檔名:57-04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