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74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翻開參考資料第四百三十六頁,下半段,八百三十七條,「十纏」。這是從《三藏法數》裡頭節錄出來的,「出翻譯名義。纏者,縛也。謂一切眾生,被此十法纏縛,不能出離生死之苦,證得涅盤之樂也」。這對我們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有關系,淨土也不例外。這十種,我們認真的反省,都有,只是輕重差別不同。煩惱輕,功夫漸漸得力;煩惱要重,不但修其他法門,念佛也念不好,肯定是許許多多妄想雜念跟念佛的心同時生起,這些妄想雜念把我們的功夫破壞了,所以佛在經上把這十種看作纏縛我們修行人。我們看下面的解釋,謂一切眾生,被此十法纏縛,纏是纏繞,縛是捆綁,都是煩惱的代名詞。被這十種法纏縛,沒有辦法出離六道輪回,像十條繩索一樣纏縛著你,你出不去,不能證得涅盤之樂,在淨宗不能證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十種,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把它改正過來?

  第一個「無慚」,第二個「無愧」。慚是羞恥心,「慚即慚天」,我們一般說對不起良心,天是指天神,對不起天地鬼神。「謂人於屏處」,屏處,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作惡。我們一般講不知道羞恥,是這個意思;一般通常說這個人沒有良心,也是這個意思。慚、愧,這兩個心所是善心所,有慚愧的人不會起惡念,不會做壞事。慚,因為自己有惡念做壞事,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祖宗、對不起老師、對不起天地聖賢,這人有良心。愧是別人的指責,輿論的批評,第二種人不敢做,加上這個,怕別人批評他。無愧的人他不在乎,你批評他、諷刺他,他一笑而了之,根本不在乎。不在乎輿論的批評,敢作敢為,這就叫無慚無愧。有一等人慚心脆弱一點,但是他怕別人批評,我做了壞事,別人指責我、罵我,還罵我的父母沒有把我教好。所以「愧即愧人。謂於人所見處為諸過非,不知羞愧」,不怕人指責。慚是自己責備自己,愧是輿論責備自己。

  三類煩惱: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無慚、無愧是中隨煩惱,中隨煩惱就兩個。中隨,大隨煩惱、小隨煩惱,一共二十個隨煩惱;根本煩惱六個,隨著根本煩惱起來的,總共二十六種煩惱,不善的心所。善心所只有十一個,不善的心所二十六個,二十六是加根本煩惱。《百法明門論》裡面,二十六個煩惱,善法只有十一個。所以人為什麼學善難、學壞容易?業習種子不一樣,不善的種子多,善的種子少。學佛要認真努力斷惡修善,善的種子要加強,不善的種子要遠離,一定要修慚愧心。別人見不到的地方,隱蔽的地方,不能起惡念,不能害人。

  海賢老和尚為我們表法,他小時候,他有個八嬸,年歲不大。他的爸爸兄弟姐妹多,八嬸是老八,死的時候三十幾歲,八嬸死的時候三十二歲。真的是窮凶惡極,喜歡罵人,喜歡打人,打五嬸的時候把衣服都撕碎,名符其實的惡人,沒有人不怕她,見到趕快躲開。他從小看到了,死的時候,死的那樣子非常難看,把他姐姐都嚇壞了。所以他媽媽告訴他,人要學好人,不能造作罪孽。她在世的時候現世報,自己牙齒把自己舌頭咬了,咬到什麼程度?把舌頭都咬碎了,吃飯都不能吃了。那是什麼?惡口的報應。他親自看到。善惡報應統統在眼前,只要我們留意都能看到,能不相信嗎?這個氣候反常,大家都要留意,晴天就是夏天,下雨就是秋天,我們自己對於保暖要特別留意,避免這些傷風感冒。愧就是愧人,剛才念過了。

  第三個,嫉妒,「謂見他人榮富,心生妒忌」。心裡有嫉妒,過分了,還生起怎麼樣去障礙他、怎麼樣去破壞他。現在這種嫉妒,連小朋友都有,為什麼?嫉妒跟傲慢有連帶關系,看到別人有勝過自己的,他就受不了了。嫉妒,果報永遠不如人。嫉妒的反面就是贊歎,看到別人有好處,心生歡喜,分享他的快樂,這種人有前途,這是行善積德。不但不障礙,還要幫助他,希望他的好事都能圓滿,他的功德都能成就,我們歡喜贊歎的分享他的善行功德,好事。從個人乃至於家庭,事業,公司行號,社會國家確確實實和睦。能夠和睦相處,家雖然艱難,我們知道,它一定會興旺,為什麼?他有德。現前他有業障,受這些苦難是消業障,苦難當中他安然度過,他還是斷惡修善,將來必定興旺。如果要是彼此猜疑,嫉妒障礙,現在雖然很好,將來一定會敗。

  我們用這些因果道理來看現實的環境,我們看大國漸漸衰了,什麼原因?有些小國它慢慢興旺了。看一個國家、看社會、看家庭、看個人前途,一個道理。興衰真正因素是倫理道德,是心地善良、慈悲濟世,起心動念先想別人,最後想自己,哪有不興旺的道理!你要問為什麼?他天天在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天天罵人不行,天天批評人不可以,只看到別人的不是,看不到自己的過錯,這個人不會有前途。再大的福報,那福報是前生造的善因,這一生享福是果報。果報享得盡,享完了怎麼辦?海賢的八媽,他的嬸娘,很厲害,人都怕她,天天罵人、打人,那也是福報。可是福報很快就享盡了,三十二歲就走了,享盡了。她要能惜福,她就會長壽。不知道惜福,凶狠,別人不敢沾她,都怕她,她還能長久嗎?我們在書籍裡頭看到,冷靜、細心,這些業因果報全在我們周邊,有我們認識的人、有不認識的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嫉妒是我們嚴重的病毒,不是小事。如何把它轉變成隨喜功德,見到別人福報現前,我們看了歡喜贊歎。如果他做慈善事業,這個事業是利益一方的,他享受的大名大利,得到一方人的尊敬,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他的事業、成就他的功德,我們自己分享了他的功德、分享了他的善行。做一樁大的善事要許多人幫助,沒有人不行,辦個孤兒院、辦一個養老院,甚至於說辦一個講座、一個論壇,都不是一個人能做成功的。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幫助李老師辦大專佛學講座,就是台中慈光大專佛學講座,我們這些學生全心全力幫助老師。這個事情做成功了,度了,我們不敢說上萬,五、六千人,有,五、六千個大專學生。講座辦了十幾年,一年辦四屆。學期當中的是星期天,每個星期天到慈光圖書館上課,上學期、下學期。另外兩個是寒暑假,暑假的時間長,辦三個星期、四個星期,寒假的時間短,辦兩個星期。一年四次。每個隨喜的人,在裡頭做義工的人,都有功德,都分享一分,歡喜贊歎。這個講座辦成功了,影響非常快,不到一年,整個台灣,居士的道場模仿李老師辦起來了,寺廟也辦了,寺廟裡頭也辦大專佛學講座。好!形成一個大專學生學佛的風氣,佛法一時非常興旺。過去都說佛教是迷信,現在大專學生來學佛,他們總不是迷信了,起了很好的影響。

  我們無意當中起了這麼個頭,對我這一生產生最大的影響。我這個海外法緣好,什麼原因好起來的?慈光講座我參加了十一屆,一年四屆,大概是三年;道安法師以中國佛教會的名義辦大專講座,他是這個講座的主人,請我去做總主講,也是一年四次,我在那裡教了三年,所以我認識的同學有幾千人。這些人學校畢業之後,到國外留學的很多,全世界到處都有,他們在國外拿到學位,在國外工作了,我一到國外去,他們全都知道,聯系得很快,到處請我去講經,法緣這麼來的。我要不是這個講座的關系,國外誰請你講經?你講得再好沒人知道,可以說是這兩個佛學講座影響了我一輩子。我們自己本身沒有學歷、沒有經歷,沒有任何人際關系,也沒有大富長者在後頭支持我,沒有,就是光桿一個。早年,我在廬江住了一個月,二00八年。我們家鄉的書記跟我很熟,他在外面常常說,淨空法師就是一張嘴,什麼都沒有,他旁邊的人都是飯桶。這是我們范書記所說的,他說的真話,他看得很清楚,確確實實如是,一點都沒錯。

  我這一生心能定得下來,什麼環境都能隨順,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都能幫助我提升,這是章嘉大師教的。他老人家鼓勵我出家,因為在台灣一個人,沒有後顧之憂,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生活極其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我做到了,樹下一宿我還沒有,至少我還有個帳篷可以住,我曾經住了六個月帳篷。一生流浪,居無定所,完全是釋迦牟尼佛領著我,做我的榜樣。我這一生,像章嘉大師說的,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的,順境、逆境統統佛安排的,善緣、惡緣亦如是。自己一定要知道在境界當中提升,不要墮落,那就是順境善緣不生貪戀,就提升了;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沒有怨恨,提升了。一般人敗,就敗在順境善緣起貪心,逆境惡緣生瞋恚、怨恨,這就錯了。

  所以真正會修行,無論什麼境界對你都是好境界,統統能幫助你提升。就像海賢老和尚,你看在文化大革命,這個小廟也被紅衛兵干擾,佛像被他打碎了,經書被他燒掉了,逼著僧人還俗。海賢的信願堅定,沒有還俗,最後紅衛兵逼著把他送到老家,老家組織生產隊,叫他當隊長,不准念佛,不准拜佛。不准念佛,他默念,佛號沒間斷過;不准拜佛,晚上大家睡覺了,他起來拜佛,沒障礙他修行,沒有障礙他提升。順境就怕一個貪字,逆境就怕一個怨字,怨恨,要學到在逆境裡頭沒有怨恨,順境裡頭沒有貪戀,你的清淨平等覺就能現前。心要是定的,定生智慧,生智慧就有法喜。精神生活靠什麼?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個好。看到什麼人都好,都是菩薩,《華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要去計較他善惡、他好壞,不要計較,統統是佛菩薩示現,統統是佛菩薩來度我,確實就同五十三參一樣。

  學佛的同學都羨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遇到那麼多善知識,一生成就,自己感歎沒有這個緣分。殊不知自己五十三參的緣分跟善財童子毫無差別,善財童子認得,我們怎樣?我們對善知識不認識。認識,得無比的利益;不認識,當面錯過。我講五十三參的時候講得很詳細,五十三參是什麼?是我們從早到晚這一天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五十三參,沒有一天不遇到,天天遇到,確實是當面錯過。除我之外,所有一切人事物都在表法,你要能夠看出來,都是諸佛菩薩在表法,在度我的。我不認識,為什麼不認識?心不清淨,心不平等,迷而不悟,面對著大眾不覺悟。十玄在哪裡?就在眼前。任何一個人事物,你細心去看,你能不能在一個人身上看出十玄,一樁事情身上看出十玄,一件物你也能看到它的十玄,這叫什麼?歷事煉心。修是修心,心不在境界上去歷練。練什麼?練清淨、練平等、練覺,這就是大乘。為什麼我們不覺?沒放下。佛不能給我們覺,要自己放下。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家都知道,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達極樂世界,一切智慧、道力、神通、受用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這什麼緣故?阿彌陀佛加持的。阿彌陀佛是大富長者,你到他家去作客,一切受用跟他差不多,他穿什麼衣服你也穿什麼衣服,他什麼樣飲食你也什麼樣飲食,一下就富貴了,沾光,阿彌陀佛的光,不是自己的。先沾他的光,慢慢自己斷惡修善,清淨平等覺現前,那就是自受用,這個道理要懂。懂得這個道理,對阿彌陀佛會感恩,現在感恩他四十八願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到達極樂世界,感激他四十八願加持我們過佛菩薩的生活,在那個地方成就,圓滿成就,我們不能不知道。三縛十纏,每一條搞清楚,想想自己統統有,要知道把它放下。

  「悭」,悭吝,「悭者,吝也。謂人於世間赀財及出世間法財,不肯惠施」。吝啬,自己有的不肯給人,自己懂得的不肯教給別人,為什麼?怕別人超過自己。我聽說現在很多學校老師,上課的時候知道的東西不肯教給學生。怎麼辦?他另外開補習班,要讓學生到補習班來上課,要繳學費,這個學費他完全收了,他才教給你。這是什麼?悭吝。悭吝的人會不會發財?不會,悭吝的人得貧窮果報。佛告訴我們,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命裡有的是這麼來的。發財絕不是貪財、悭吝他能發財,沒這個道理。聰明智慧不是吝法得來的,施法得來的,所以他不懂。在學校課堂上課的時候應該告訴學生,學生能夠接受的盡量告訴他,這個老師愈來愈聰明、愈來愈有智慧。

  財,記住,一定要懂得知足,知足常樂。足是什麼?我能吃得飽,我可以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避風雨,滿足了。我在國外,看到很多同學都買了很大的房子,很多自己都有花園。一個英畝地裡頭建一棟房子,需要很多人工去整理,要不然就很凌亂,難看了。每天清潔打掃,浪費多少時間。時間不多,請人請不起,多半利用什麼?利用星期六、星期天。外國一個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不要上班。外國人學佛不容易,工作必須認真,不認真工作就會丟掉,所以他們的時間,聽經聞法的時間,星期五的晚上、星期六一天(上午、下午、晚上),星期天頂多是上午,下午得要准備明天上班。我們長住在外國,了解,其他沒有時間聽。在外國講經不是天天講,沒人聽,一個星期就是兩次,星期五晚上、星期六一天,時間太寶貴了。中國人有福,天天都可以聽經,天天可以念佛,外國人聽到非常羨慕。中國人人在福中不知福,時間空過了,雖然每天都能夠聽經、念佛、拜佛,妄想雜念多,把功夫全破壞了,還不如人家一個星期修一天,他一天真得一點受用。

  我們怎樣才對得起自己?怎樣才不辜負自己?這就屬於慚愧了。什麼最重要?身命不重要,法身慧命重要;換句話說,大家更容易懂,念佛重要,沒有比這樁事情更重要。就像海賢老和尚常說的,「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都是假的」。我們有沒有真的把握住?有沒有真的把這句話抓住?沒有抓住,我們對這句話的意思不懂,真不懂。為什麼?真懂,一定你會做到,你真懂。你疏忽,就是你不懂,即使你聽得很多、念得很多,一知半解,疑信參半,半信半疑,你沒有真干。海賢老和尚給我們示現、給我們表法,真干。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除了睡眠之外,他的佛號沒有間斷,他心裡面的阿彌陀佛沒有一分、半分丟棄掉的,沒有,這叫真念佛人。這種念佛跟阿彌陀佛必定相應,所以他想佛,佛就現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佛有偏愛,是感應。他的念頭真能感,它純;我們念頭不能感,它雜,念頭裡頭有妄想、有雜念。我們念一百天也沒有辦法感動阿彌陀佛來見一次面,他聲聲都能夠跟佛見面,心裡想見面,佛就現前,為什麼?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法身、常寂光,眾生心想佛時,佛就有應,感應道交,立刻就現前。

  所以我們不能不曉得,我們一定要把三縛十纏解開。三縛是貪瞋癡,要把它放下。十纏盡量放,在哪裡放?眼見色上放,耳聞聲中放,鼻嗅香中放,舌嘗味中放。色聲香味,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是智慧;如如不動,絲毫沒有受影響,這是定功。入定在哪入?在這裡入,這是真正修定。盤腿面壁,形相好像是定,心裡還有妄想。真正的定是在生活當中修成的,在工作當中修成的,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成的,真定。定慧等運,定慧等學,清楚明了是慧,如如不動是定,這是真功夫,這個與佛、與法身菩薩相應。

  第五個,「悔」,悔是後悔。「悔者,恨也。謂所作之過,蒂芥胸臆」,括弧裡注的,胸臆就是內心,「不能自安」。「蒂芥」,蒂,梗塞的意思,說「刺鞕」,這都叫比喻。後悔,人能悔過,重要的後不再造。忏悔之後,以後還造,這就沒有效果了。我年輕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那個時候我還在上班,每天工作,所以佛門這許許多多的規矩我沒學過。我跟李老師十年,重點是在學習經教,儀規只有簡單的一些學過,多半是講堂的儀規。

  講經依照古人的方法,兩個小時,實際上一個小時,儀規太長了。古時候用這麼長的儀規,他有用意。古時候寺廟講經,時間定在什麼時候?都在農忙之後,多半都在冬天,秋收冬藏,冬天農人莊稼沒有工作,這個時候寺廟可以講經,每天八個小時,像上課一樣。聽經,討經單,住在寺廟裡,自己年輕可以做義工,還討一份工作,他叫你干什麼事情。在寺廟裡,如果這部經講一個月,就住一個月,講兩個月就住兩個月,講三個月就住三個月,一部經聽完,告假回家了。所以講經聽眾是固定的,沒有臨時來的,固定的,像學校一樣,找到合適的時間,特別開班講一部經、講一部論。偶然也會有幾個附近的長者居士他們要來聽經,這些是屬於貴賓,來的時候他們時間比較晚。前面這些儀規,唱念誦經,一方面是讓長住在這個地方,他心定下來。人心浮氣躁,大概有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唱念,心定下來了,用意在此地。經講完之後有回向,回向大概要二十分鐘。所以一個小時就過去了,實際上講經的時間一個小時。

  現在進入工業時代,大家時間很寶貴,分秒必爭,如果拖得這麼長,大家就不來了。時代變了,從前必須拖這麼長等他來,現在這麼長的時間人就不來了。他希望講兩個小時,真正聽足兩個小時他才會歡喜。所以愈簡單愈好,我們把講經的儀規統統省掉了。時代不同,大家要求不同,我們總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講經跟學校上課沒有兩樣,我們對佛像頂禮三拜行完禮,升座,就開始講經。從前講經有個開經偈,現在我們講經有三皈依。三皈依比開經偈更重要,每天把三皈依溫習兩遍。在過去,無論在家、出家,佛弟子都做早晚課,早晚課都有三皈依,所以不需要用三皈。現在做早晚課的人很少了,三皈依提一提有好處,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學佛的目標在此地,修覺正淨。淨是我們經題上清淨兩個字,平等是正,後面有覺,覺是慧,戒定慧三學。

  第六,「睡眠」,睡眠少不了。但是我們聽到海賢老和尚說的,他每天三點鐘起床,有時候一點鐘起床,說明老人睡眠不多。但是他累了他就休息,躺一會,醒過來的時候接著就干。有時候看到很多很多人,床上床下、屋內屋外都是人,在聽他念佛。有時候看到統統是佛,全是阿彌陀佛。還有很多時候,該起來了他還睡在那裡,有人叫他,快起來,起來念佛,有人喊他。這些全都是感應。喊他起來是護法神,提醒他該起來了。這個人具足慚愧心,才能感動護法神常常提醒他。護法神提醒他,他還是不動,還是睡他的懶覺,護法神下次就不來了。他也是隨機施教,真正想用功的人,煩惱重,提不起來,他幫助你。但是你一定是真干,有人提醒,趕快起來,別人看你睡懶覺就願意提醒你。睡眠多就昏沉、迷惑,精神提不起來,覺心提不起來,那就不容易開悟,這個要注意到。

  第七,「掉舉」,掉舉是動搖,就是心裡頭念頭太多,前念滅後念生。它跟昏沉相反,昏沉是打瞌睡,掉舉是心不安,定不下來。這兩種都障礙禅定,所以要用方法對治。心裡頭妄念多用佛號來攝受,大聲念佛。有時候大聲念佛干擾別人,現在有好方法,可以用耳機,用念佛,自己聽,不干擾別人。大聲念確實能降伏煩惱,心地很清淨的時候小聲念,心地很煩躁、妄念很多的時候大聲念,這都是一般對治煩惱習氣的方法,要不對治心就靜不下來,心淨才生智慧。

  第八,「昏沉」,昏沉跟掉舉是相反的。昏迷,「神識昏鈍」,我們一般說精神提不起來。用什麼方法對治?用精進,精進是對治掉舉、對治昏沉的。要發狠心,這個狠心不是對別人,對自己。實際的例子,一般是用拜佛、繞佛,讓你走動,不要止靜,止靜你打瞌睡。打佛七,在佛七道場裡常常看到,你看有人坐著止靜的時候打呼噜,他睡著了,那就是昏沉;還有的人坐在那裡,身體坐不住,總在那裡動搖,那是掉舉。掉舉,最好是止靜坐到旁邊去,念佛堂有止靜的地方,面壁,靠牆壁排著蒲團,打坐的時候面壁,對治掉舉;拜佛對治昏沉,要用方法。

  第九,「瞋忿」,這是不順自己的意思就有怨恨。怨恨念頭起來,正念就沒有了。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有小小的怨恨佛號就不見了,佛號就斷掉了。所以要學著,這個真的要學海賢,海賢三縛十纏都沒有,不生煩惱。無論對待什麼人,他都歡喜,他都高興,這不是裝來的,是自然的。什麼是自然?長時間修成的,他一心專念這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從這得來的。他老人家的德行跟孔老夫子完全相同,夫子五德他全具足了,溫、良、恭、儉、讓。你細心觀察這個老人,溫和,一絲毫浮躁都看不到,沒有浮躁的氣息,善良、恭敬、節儉、忍讓統統具足。孔子的學生觀察老師,老師真實的德行,五個字,同學們公認的,一般人很難做到,他五個具足,溫良恭儉讓。海賢老和尚晚上睡覺關燈的,省一點電,電費。往生這天晚上,燈沒關,他走了,來不及關燈,就這一次,沒有第二次。吃飯,掉地下一粒米也要撿起來吃掉,一絲毫不浪費,養成節儉的習慣。這個好,愈節儉日子愈容易過,沒有重大的開銷。所以老和尚勸人,學吃苦,能吃苦就能了苦。了苦的意思,了是斷,真正能離苦得樂。不能吃苦的人,苦離不開,他再富有還是苦,地位再高也是苦。我們年輕,父母老人教我們,標准也是夫子這五個字,特別在節儉、忍讓。

  最後一個,「覆:覆者,藏也」。自己所造作的罪業隱瞞,想盡方法隱瞞,不讓人知道,這在佛法叫覆。「隱藏所作過惡」,有意造作的是惡,無意造作的是過,過輕惡重,隱藏,唯恐別人知道。這不但不能改過遷善,他做不到,而且這是三惡道的業因,不能不知道。許許多多人心行不善,用盡方法來隱瞞,這都是只顧眼前不顧未來。現在隱瞞,將來怎麼辦?怕果報現前,不如不作惡,這個好,我不作惡了,沒事。我們同學當中有沒有提,昨天有道師,今天他在不在?沒有。沒有上線,今天沒有上線,在忙。對。好,十纏,我們就學到此地。

  接著下面有「四縛」,八百三十八條,都是《三藏法數》裡面所說的。「亦名四結,出《鞞婆沙論》。縛者,束縛也,又連續也。謂眾生由欲愛等業束縛,流轉生死,連續不斷」,所以稱以下這四種叫「四縛」。第一個是欲愛,第二個是瞋恚,第三個是戒盜,第四個是我見,這個四條也非常重要。眾生為什麼在六道輪回,生生世世都在流轉?為什麼出不去?佛菩薩慈悲,應化在六道十法界,得度的人不多,繼續搞輪回的太多了,什麼原因?這四大煩惱。

  第一個,「欲愛身縛。謂欲界眾生,於五欲順情等境」,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五種,「心生貪愛」,哪個眾生沒有這個毛病?因為貪愛就起迷惑造業,「束縛於身,不得解脫」,這八個字佛看見了,眾生沒看見。眾生死了之後到三途看見了,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這個後頭有括弧,色、聲、香、味、觸,說的這個是五欲,平常一般講的財色名食睡也是五欲。第二個,瞋恚,「謂欲界眾生,於五欲違情等境,心生瞋恚,起諸惑業,束縛於身,不得解脫,故名瞋恚身縛」。前面是從貪愛起來的,貪愛是順境,喜歡,希望自己擁有,不希望它離開。瞋恚,跟前面恰恰相反,不願意看到的、不願意聽到的、不願意接觸到的偏偏在眼前,所以容易生起怨恨、瞋恚,這個怨恨瞋恚是地獄業。第三個,「戒盜身縛:戒盜亦名戒取。本非是戒,強以為戒,名為戒盜」。戒取見是因,見取見是果。小乘須陀洹,斷五種見惑就證得這個果位。這個果位,五種見惑裡面,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這個地方戒盜就是戒取的意思,末後一個邪見,這五種見惑斷掉了證小乘初果須陀洹。這是真正的佛弟子,等於說是他有學位了,很低,一年級的學生,見惑斷了。最難斷的,身見,真正知道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決定不是我。

  學佛的同學一定要知道,我不生不滅。覺悟了,成菩薩、成佛,不生不滅,六道凡夫還是不生不滅。生滅的是什麼?身,身有生有滅,不是自己,身有生死,我沒有生死。一般人把我稱為靈魂,實際上它不是靈魂,但是認靈魂為我比認身是我高明很多。賢老也說過,他一百一十二歲,太老了,不想活,想死,他說死了,身死了,靈魂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全世界人都知道,他說過這個話。所以學佛的人能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了,真正記得了,就不會怕死了。對生死這一關看開了,不會貪生怕死,知道自己死了之後有更好的地方去。如果沒有離開六道輪回,多半都到欲界天去了。欲界天有六層,往下面兩層的人特別多,就是到四王天跟忉利天。有人告訴我,孔老夫子在忉利天,我們相信。所以去處最好的,無比殊勝的,要記住,那是西方極樂世界。你真相信,你真肯去,發願念阿彌陀佛,就去得了,這個很好。所以學佛,尤其是修淨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看什麼都好,什麼人都好,什麼事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的,快快樂樂,跟極樂世界就相應。嫉妒、瞋恚跟極樂世界不相應,貪瞋癡是決定不相應,一定要把它拔除。

  第四,「我見身縛」。這一條比較深,我見是末那識。這個地方寫的就是見取見,前面是戒取見,這個地方講的是見取見。「謂於非涅盤法中,妄自分別,以為涅盤,生心取著,名為見取。由此我見,增長惑業,束縛於身,不得解脫,故名我見身縛」。這個見,執著第七末那識是我,錯了。末那是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四大煩惱常相隨」,末那就是這四大煩惱聚集在一起,變現這個東西,叫末那識。四大煩惱頭一個就是我見,沒有我,執著有個我,這就叫我見,我見是假的不是真的。我見是堅固的執著,跟它一起來的,我愛、我慢、我癡,我愛是貪欲,我慢是瞋恚,我癡是愚癡,所以我永遠跟貪瞋癡脫不了關系。我見拔除了,貪瞋癡就斷干淨了;換句話說,只要有我見,就有貪瞋癡。修行人是用禅定、般若來對付它,禅定能伏住它,讓它不起作用;智慧能把它化解,那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貪瞋癡慢疑了不可得,智慧照見了。

  智慧是自性,自性裡頭沒有貪瞋癡,自性是真心。妄心,阿賴耶裡頭有貪瞋癡,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當中就起來了。就像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上所說的,「從一體」,一體,清淨圓明體,自性,「起二用」,二用,一個是依報、一個是正報。依報是宇宙,隨拈一法起一切法。隨拈一法,這是緣,有緣就能生起,生起整個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十法界不是一個,無量無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無法想像,叫不可思議。這就整個法界緣起,因一念不覺而生起來的。生起來這個幻相,它存在多久?就是一念。但是他第二念又不覺,第三念也不覺,念念不覺。一定要知道,每一個念是一個宇宙,所以整個宇宙、整個法界都是相似相續,不是真的相續,前念滅後念生。念裡頭有相、有識,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就是相,物質現象,「形皆有識」,受想行識統統都有,所以它是幻相。

  佛說的,有是妙有,空是真空,空是真的,有是假的。所以大經上說,「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二邊都不能執著。執著真空,錯了、迷了,迷在空裡頭;執著有,也迷了,迷在有裡頭。「二邊不住,中道不存」,根本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現的什麼境界?實報土,極樂世界,真心現的。它是相續相,念念相同,沒有生滅,相續相。這個有緣,有一念不覺,緣,它就現;這個緣要是斷掉了,它就隱了。隱不是滅,現不是生,非生非滅,這是性德,法爾如是,這是真我。佛法到最後,回到真我就圓滿了,真我就是常寂光。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七十四集)  2014/8/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74

 

上一篇:達真堪布:學佛修行的人都要吃素食嗎?醫生說,常年吃素營養
下一篇:學佛父母是高官,為何不給兒子工作疏通關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