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說常睡懶覺的過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睡眠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發起精進,意樂無倦。彌勒,雲何名為樂於睡眠二十種過?
一者懈怠懶惰;二者身體沉重;三者顏色憔悴;四者增諸疾病;
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體生瘡疱;八者不勤修習;
九者增長愚癡;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膚暗濁;十二者非人不敬;
十三者為行愚鈍;十四者煩惱纏縛;十五者隨眠覆心;十六者不樂善法;
十七者白法減損;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進;二十者為人輕賤。
彌勒,是為菩薩樂於睡眠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身重無儀撿 懈怠少堪任  顏色無光澤 是樂睡眠過
彼人常病惱 風黃多積集  四大互違反 是樂睡眠過
飲食不消化 身體無光潤  聲嘶不清徹 是樂睡眠過
其身生瘡疱 晝夜常昏睡  諸蟲生機關 是樂睡眠過
退失於精進 乏少諸財寶  多夢無覺悟 是樂睡眠過
癡網常增長 樂著於諸見  熾盛難療治 是樂睡眠過
損減諸智慧 增長於愚癡   志意常下劣 是樂睡眠過
彼住阿蘭若 常懷懈怠心  非人得其便 是樂睡眠過
蒙愦失正念 諷誦不通利  說法多廢忘 是樂睡眠過
由癡起迷惑 住於煩惱中  其心不安樂 是樂睡眠過
功德皆損減 常生憂悔心  增長諸煩惱 是樂睡眠過
遠離諸善友 亦不求正法  常行非法中 是樂睡眠過
不欣求法樂 損減諸功德  遠離於白法 是樂睡眠過
彼人心怯弱 恆少於歡喜  支分多羸瘦 是樂睡眠過
自知身懈怠 嫉妒精進者  樂說其過惡 是樂睡眠過
智者了其過 常離於睡眠  愚人增見網 無利損功德
智者常精進 勤修清淨道  離苦得安樂 諸佛所稱歎
世間諸伎藝 及出世工巧  皆由精進力 智者應修習
若人趣菩提 了知睡眠過  安住精進力 覺悟生慚愧
是故諸智者 常生精進心  捨離於睡眠 守護菩提種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樂著睡眠乃有如是無量過失。若有聞者,不生憂悔厭離之心,發起精進,當知是人甚大愚癡。若有菩薩,為欲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聞說如是真實句義,功德利益,於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進住菩提分,無有是處。
(注:這段經文出自《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二,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之二。)

過去,佛陀在捨衛國的祇園精捨,教導比丘應當精勤修行,轉化所有障蔽自心光明的煩惱;世間諸法盡皆無常,若能淨心,即得智能,徹見實相,便可遠離苦惱,得大安樂。

當時,有一比丘心智昏鈍不明,不能體會佛陀苦心的教導,每日飽食後即關起房門,放縱習性,恣意睡眠;貪愛色身快意舒適,從不修習無常觀等觀行法門。佛陀觀 察這位比丘總是懈怠懶惰地度過每一天,不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七日的時間,擔心他因放逸而墮落三塗,於是前往比丘靜室予以度化。

然而在房內的比丘不知佛陀的到來,依舊酣睡不醒,世尊見其心念汩沒,覺性迷昧不顯,便彈指作聲令其覺曉,同時呵斥道:「快起床,怎麼還在睡覺呢?你這 樣的行徑就像牛馬身上的寄生蟲,以及螺、蚌、蠹蟲一樣,不知此身乃眾苦根源,隱蔽於不淨之中,只因貪愛身體的舒適而懈怠墮落。如同有人受重傷,遭遇如此危 急厄難,卻安逸睡眠而不尋求解脫之道。修行之人不能懶惰好眠,常當自警,心心念佛念法念僧,學習諸佛菩薩的行跡,便能遠離憂患苦惱。此外,還要常觀無常苦 空,破除邪見、令生正見,便是世間明眼之人。若能如此,千倍福報功德由此而生,永遠不會墮入三塗惡道。」

比丘聞佛音聲,如雷貫耳,驚坐而起,見佛親自教誨於前,立刻起身頂禮佛足。世尊接著問比丘:「你能憶知過去生的因緣嗎?」比丘惶恐地說:「弟子心智為 五蘊煩惱所覆蓋,不能明了多生累劫宿命之事。」世尊悲憫地說:「你在過去維衛佛時曾出家修行,不僅不誦經持戒,更貪求名聞利養,飽食終日懶散不勤,從不存 念佛法義理,所以命終之後便墮落為寄生蟲。五萬年後果報受盡,又投生為螺、蚌之類和樹中蠹蟲各五萬年,這四種蟲心智昏暗,長生暗冥無有智能,貪身愛命喜好 隱蔽之處,以冥為家不樂光明;若待其一覺醒來,已過了很長的時間!如此久遠纏繞在罪業之網,不求出離。今日,你終於罪畢福生,能生而為人,更得以出家修 行;為何還要重蹈覆轍,貪著睡眠以待來日墮落?」

比丘聽了過去生懈怠受苦的因緣,全身毛骨悚然,心生忏悔;自此一心念道,以精進勇猛之力漏盡煩惱,證得羅漢,不再受生死之苦。

龍樹菩薩的睡眠訣竅

索達吉堪布開示:

賢明君主勤度過,白晝上夜及下夜,
睡時亦非徒無果,於中夜具正念眠。

龍樹菩薩對樂行國王說:賢善明智的君主啊,你應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時刻在修行佛法中度過。現在很多人生活沒有規律,憑分別念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真的跟 動物沒什麼差別。有些人雖然信佛教,但一天的生活中根本沒有佛法的成分。當然,山上的修行人受環境影響,天天還是能跟佛教結上緣,但如果沒有良好的環境, 個別道友恐怕也會每天看電視、吃吃喝喝,除此以外,不會產生一絲念經、參禅、行持善法的念頭。

現在很多人見解特別惡劣,貪心、嗔心、邪見極其豐富,而佛法的無我見、空性見、大悲見以及出離心、菩提心特別微弱。其實就算你是出家人,穿一件袈裟也並不 代表佛法,佛法不在於外面的形象,而要看你內心有沒有佛教的正見。寺院金碧輝煌,有好幾個和尚,不一定就是佛法興盛,也許這些和尚根本沒有大悲心、菩提心 或者修證。包括有些居士,整天忙於名聞利養,盡管有皈依證,受過三皈五戒,可是對每天的生活從早到晚一觀察:早上起來時像牦牛從圈裡爬起來一樣,晚上睡覺 時如同老豬倒下就睡,平時除了吃吃喝喝,從來不念咒語、不參禅、不修行,說出來的話跟佛教沒有任何關系,世間廢話滿口都是,這種生活真的沒有意義。

因而,龍猛菩薩對國王提了一些生活方面的要求:你在白天應當神清氣爽,最好不要睡覺。晚上也應該分成三時,上夜行持善法而度過;中夜可以入眠;下夜要 早一點起來修行。在入睡的過程中,不要一直酣睡,雖若不具備高深境界,入光明夢境比較困難,但一般來講,臨睡的時候應作獅子臥,觀想釋迦牟尼佛或阿彌陀佛 發光融入自己,或按密宗上師瑜伽的修法,憶念把自己的頭躺在上師懷裡:“上師您好好給我加持,我睡覺了啊!”(嘿嘿,上師一直不睡,你卻睡得很香。)這樣 做有很大的功德。睡覺本來是無記法,沒有什麼善根功德,但若在臨睡時這樣行持,觀想要做善夢、明早很早起來,並在睡前念誦一些咒語和祈禱文,便能將無記的 睡眠轉為善法。

很多人造惡業時隨心所欲,吃肉喝酒肆無忌憚,行持善法時卻很害怕——“上午可不可以念咒語?下午可不可以念佛號?”有很多不必要的顧慮,這是不懂佛法 的愚癡所致。其實,行持善法怎麼樣都可以,只要能與佛菩薩結上善緣,什麼行為都沒問題。如果依照上述的竅訣,以正知正念作光明想、早起想而入眠,善根會日 日夜夜增上,睡覺也不會浪費時間。

這一點,很多佛教徒不是不懂,而是不做。我曾要求大家睡前磕三個頭,很多人兩三個月內還可以,但至今仍堅持的極為罕見。有時候看見一些末法時代的人, 真的心生厭離,我不可能天天在你耳邊唠叨,就算給小學生講一兩次威儀,他們比較聽話的也會永遠記得。我以前講《入行論》時,一直很拼命地講:希望你們早上起床時念二十一遍百字明,晚上睡覺時也不要忘了磕三個頭。 但現在多少人沒有斷?其實,磕三個頭的時間很短,可有些人修行太差了,太值得慚愧了!當然,城市裡的人瑣事特別多,成天跟這個煩惱、跟那個生氣,睡時沒有 處於嗔恨心的狀態中,算是很有福報的了,對他們也不敢要求什麼。但住在山裡的修行人,每天連磕三個頭都做不到,還好高骛遠地希求即生成就,這怎麼可能呢? 有些人沒有慚愧心,口氣特別大,而行為實在令人厭煩,最簡單的要求都做不到,對自己的希望還特別高,這是完全不現實的!

言歸正傳,行持善法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耽著睡眠,它是修行的一大障礙。現在世間人特別強調睡午覺,漢地的很多學校一到中午就讓孩子必須睡下去,所以他 們慢慢就習慣了,長大後每天中午都要睡一會兒,不然就迷迷糊糊的,下午工作沒有精神。他們認為睡午覺對身體好,可以消除疲勞、減輕壓力,晚上也有力氣熬 夜,到舞廳去通宵達旦。但對修行人而言,白天最好不要睡,麥彭仁波切和有關經論中都說,白天睡覺對身體有損害,會使記憶力衰退。除了白天不要睡以外,早上 也要早一點起來,因為早上做事的效率非常非常高。

很多修行人最大的障礙,就是睡眠難改。佛陀在《大寶積經》中講了樂於睡眠的二十種過失,例如,懈怠懶惰:你若喜歡睡覺,聞思修行什麼都不行,每天早上 也想睡,中午也睡,晚上就更不用說了;身體沉重:喜歡睡覺的人身體很笨重,不愛睡覺者身體輕快;顏色憔悴:很多人都認為睡覺能美容,自己會越來越漂亮,可 事實並非如此,如果睡得特別多,你會變得越來越丑;增諸疾病;食不消化;體生瘡疱;增長愚癡;智慧羸劣;非人不敬;皮膚暗濁:很多人說睡覺是漂亮的根本 因,美人都是睡出來的,倘若睡覺這麼養人,那老豬肯定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好看的了,因為它每天的工作就是睡覺,此外根本沒有其他事情;憎嫌精進;煩惱纏 縛……講了很多很多過失。如是詳細觀察,可知欲界眾生貪執睡眠的過患很大。彼經又雲:“是故諸智者,常生精進心,捨離於睡眠,守護菩提種。”有智慧的人應當恆時精進,盡量遠離睡眠,雖不能像金厄瓦那樣一點都不睡,但也要守護菩提的種子——畢竟菩提的種子不可能從睡覺中開花結果。

我經常這樣想,凡夫人不睡是不行的,但我以前年輕時特別精進,每天睡三個小時就足夠了。不過現在有點力不從心,很多醫生都勸說睡覺對身體如何有幫助, 不睡覺如何不好等,但即使睡得再多,也不能超過六個小時,否則我覺得太可怕了。你實在不行的話,可以睡八個小時,再不要睡下去了,否則肯定對修行有障礙。

我們應該效仿有智慧的人,看他們早上怎麼樣精進,晚上怎麼樣精進,中夜雖然睡一點,但不會過得毫無意義,始終以正知正念來攝持。可我們自己做得怎麼樣 呢?我有時候覺得自己還可以,從小對治睡眠方面稍微有一點串習,但有時候也特別慚愧,覺得連沒有發菩提心的人都不如,天天睡覺的話,怎麼利益眾生!怎麼行 持佛法!因此,希望大家聽了這個法之後,光是文字上懂得還不夠,行為上一定要長期行持。

摘自索達吉堪布《親友書》講記

<<佛說離睡經>>述目鍵連尊者獨自在寂靜處經行,不堪睡魔引誘,昏昏欲睡時,佛陀即以三昧力得知,便現其前,為其闡明十種遠離睡眠的方法:第一、莫行想,莫分別想,莫多分別想:
如果你聽經時一直昏沈也不要一直想「我好困、好想睡覺」。也不要一直分別妄想,應用心提起精神來。如果仍然提不起精神,就用第二個方法。 第二、如所聞法,如所誦法,廣當誦習:

應反覆讀誦你所聽聞過,誦習過的經典。如果仍然想睡,再用第三個辦法。 第三、如所聞法,如所誦法,當廣為他說:

應為人講說你所聽聞過以及讀誦了解的經典。如果仍然振作不起來,再用第四辦法。 第四、如所誦法,如所聞法,意當念、當行:

應如理思惟所誦習、聽聞過之經典法義,並起而力行。如果仍然想睡,再用第五個辦法。 第五、當以冷水洗眼及洗支節:

站起來,用冷水洗洗眼睛或身體、手腳。如果還是想睡,再用第六個辦法。 第六、當以兩手相挑兩耳:

用兩只手去搓拉兩個耳朵。耳朵是我們身體神經最細,疼痛最敏感的地方,因此用力搓拉,應當能達到離睡的效果。如果仍然昏昏欲睡,再用第七個辦法。 第七、當起出講堂,四方視及觀星宿:

如果仍然想睡,那只有走出講堂,看看外面四方的景物,或仰望天空觀看星宿,以去除睡魔。假如仍然想睡,再用第八個辦法。 第八、當在空處仿佯行,當護諸根,意念諸施,後當具想:

走到空曠處經行、跑香,收攝六根,意念信徒之布施供養,我等修道,怎可不精進,反倒是昏沈睡眠呢?如果這樣依然想睡的話,再用第九個辦法。 第九、舉尼師壇敷著床上,結跏趺坐:

如果還是想睡,那乾脆就把坐具鋪好,坐在床上打坐。如果仍然不支配,那只好用最後一個辦法。 第十、當還入講堂,四疊敷□多羅僧著床上,舉僧伽梨著頭前,右脅著床上,足足相累,當作明想,當無亂意,常作起想,思惟住:

最後只有把七衣、九衣折好放在床頭,右脅、兩足相累以吉祥臥的姿勢躺下睡眠了。但是躺下後,仍須作光明想,心不散亂。而且常作起床之想,不可樂於睡眠。 附原經文:

佛說離睡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婆只屍牧摩鼻量鹿野苑中。彼時尊者大目干連在摩竭善知識村。彼尊者大目干連。獨在靜處經行而睡。世尊知尊者大目干連獨在靜處經行而 睡。彼時世尊知尊者大目干連獨在靜處經行睡已。即如其像三昧正受。以三昧意猶若力士屈申臂頃。世尊亦如是。在婆只屍牧摩鼻量鹿野苑中忽然不現。至摩竭善知 識村在尊者大目干連前。彼時世尊從三昧起告尊者大目干連曰。汝目干連汝目干連汝欲睡。唯然世尊。為何以念而欲睡耶。
莫行想。莫分別想。莫多分別。如是睡當離。
汝若睡不離者。汝目干連。如所聞法如所誦法。廣當誦習。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干連。如所聞法如所誦法。當廣為他說。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干連。如所誦法如所聞法。意當念當行。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干連。當以冷水洗眼及洗身支節。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干連。當以兩手相挑兩耳。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干連。當起出講堂。四方視及觀星宿。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干連。當在空處仿佯行。當護諸根。意念諸施後當具想。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干連。當還離仿佯。舉尼師壇敷著床上結跏趺坐。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干連。當還入講堂。四疊敷郁多羅僧著床上。舉僧伽梨著頭前。右脅著床上。足足相累。當作明想當無亂意。常作起想思惟住。汝目干連。莫樂床莫樂右脅眠莫樂睡。

何以故。目乾連。我不說近一切法。我亦不說不近一切法。雲何目乾連。我說不近一切法。汝目乾連。我說不親近白衣。目乾連。若親近白衣住 者。但有論俱不與誦俱。因彼論便有諛諂憍慢。因有憍慢便有嫉妬。因嫉妬不知息。汝目乾連。若有不息已。三昧便遠離。是為目乾連我說此不親近法。雲何目乾 連。我說親近法。目乾連。當至靜處草蓐為床。默然不言。遠離諸惡離人眾。常當坐思惟。是為目乾連我說親近法。目乾連。若入村乞食。當莫求利報。當莫求恭 敬。汝目乾連息利報恭敬意已。當入村乞食。汝目乾連。入村乞食。當莫以想入他家。何以故。目乾連。居士家多有俗緣。若比丘入居士家不共言。彼比丘便作是 念。誰有向此居士護說。我而令居士不共我言。便有恚心。有恚已便有貢高。因有貢高便有不息。目乾連。有不息意。已便遠離三昧。汝目乾連。若說法時當莫見勝 負。當作不勝意。若作勝意便有多論。因多論便有貢高。因貢高便有嫉妬。因嫉妬便有不息。目乾連。不息已。我說遠離三昧。汝目乾連。若說法時當作有益。當決 定說。當莫非他說。當如師子吼論。如是目乾連。當如是學。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從坐起一面著衣。叉手向世尊。白世尊曰。唯世尊。雲何比丘。至竟盡至竟無垢至竟 行梵行。此目乾連。若比丘所有病痛。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當觀彼痛是無常住。當觀是敗壞。當觀是無染。當觀是盡。當觀是正。當觀是止住處。當如是觀彼痛。 當觀彼痛無常住。當觀是敗壞。當觀是無染。當觀是盡。當觀是止。當觀是止住。便不著此世間。不著已便不恐怖。不恐怖已捨有餘般涅槃。生便盡梵行已成所作已 辦。名色已有知如真。是為目乾連比丘至竟盡至竟無垢至竟梵行至竟行梵行。佛如是說。尊者目乾連聞世尊所說。歡喜而樂

佛說離睡經解釋我聞如是:  一時佛游婆耆瘦。在婆祇屍牧摩鼻量鹿野苑中。  那時尊者大目乾連游摩竭國,在善知識村,當時尊者大目乾連獨自在安靜的地方經行後睡著了。世尊遙知大目乾連在那裡睡覺,於是佛即入如其像定。運用三昧的功夫在力士曲臂的功夫在野鹿苑忽然消失,到達大目乾連睡覺的地方。  於是,世尊在定中出,告訴他:大目乾連,你著於睡眠了,大目乾連,你著於睡眠了。 尊者大目乾連回答:“是啊,世尊”   佛又說道:“如果你著於睡眠,不要去想睡,不要多分別想,這樣你就能離開睡意了。你如果這樣還不能擺脫睡意,目乾連啊,你應該把你學習過的經典,多多 誦習,這樣就能離開睡意,如果這樣還不行,就應該把你學過的經典法門將給別人聽。這樣就能離開睡意。如果這樣還想睡,就應該把你學過的經典,法門,如實修 行。這樣就能離開睡意,如果還不能擺脫,你應該用冷水清洗雙眼和全身的關節,這樣就能離開睡意,如果還不能擺脫,你應該用兩手摩擦自己的耳朵,這樣就能離 開睡意,如果這樣還不能擺脫,你應該離開講堂,四目觀看滿天的星宿,這樣就能擺脫睡意,如果還不能擺脫,你應該在空曠的地方經行,並且都攝六根,繁瑣的事 物可以留到以後再想。這樣就能擺脫睡意,如果這樣還不行,你應該停止經行,把尼師壇(坐具)放到床上,結跏趺坐,這樣就能離開睡意。如果這樣還不行,就應 該回到講堂,把欝多羅僧(衣服)疊好放在床上,把僧伽梨(大衣)枕在頭上,右肋臥在床上,雙足相疊,應該保持清靜的思想,不要胡思亂想,應該把思維安住下 來。-----------------以上講離睡眠---------------  你啊,目乾連,不要以睡覺為享受,不要貪財名利,不要看重名譽。  為什麼呢?目乾連,我沒有說過要接近一切法會,我也沒有說不要接 近一切法會。為什麼我說不接近一切法會呢?目乾連,如果法會上道俗同論,我說這樣的法會不要靠近,目乾連,如果道俗同會,就會談論很多問題,問題一多,就 容易產生爭論,就容易引起阿谀,谄媚,驕慢。因驕慢就容易引發嫉妒,因嫉妒就無法讓身心安寧。你啊,目乾連,如果這樣不能安寧,三昧就與你遠離了。所以我 才說這樣的法會不要接近。  那麼我說什麼樣的法會應該親近呢?目乾連,那些沒有事情的非常安寧法會,我說這樣的法會應該接近,在山林樹下安然靜坐,四周 的摩崖群峰靜寂無聲,離開諸惡,離開人眾,隨順安坐。大目乾連,我說這樣的法會應該接近。  大目乾連,如果你到村子裡乞食,不應該求好的報答,也不要希 望對方恭敬自己,你應該把要求得到報答得到恭敬的希望消除,然後入村乞食。進入村子後,你不要認為自己了不起,為什麼呢?因為居士家裡有很多俗緣,如果比 丘到了居士家裡,居士不太恭敬,那個比丘就會想:是誰跟這個居士說我壞話而另這人不跟我說話呢?因此而產生憂愁的心。有了憂愁就回自己內心焦慮,因此身心 不寧。目乾連,如果心不安寧,三昧就遠離你了。  你啊,目乾連,說法的時候不要存在勝負的想法,如果想勝就用容易跟別人爭論,就容易貢高,因為貢高就嫉 妒,因為嫉妒心就不安寧,目乾連,心如果不安寧,三昧就遠離你了。  你啊,目乾連,說法的時候不要強求,要像老師一樣教導對方,大目乾連,你說法時要溫 和的說法,不要勉強別人,不要否定別人的說法,要像老師一樣。目乾連,你應該這樣學習。   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問詢世尊,對世尊說:“世尊,比丘如何才能達到究竟盡,究竟無垢,究竟梵行?  佛說: “大目乾連,如果比丘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應該觀照這種感覺是無常的,應該觀照它的興衰,應該觀照它的盡,應該觀照它的斷,應當觀照它的無欲,應當觀照它 的滅,應該觀照它的捨,這樣觀照這種感覺是無常的,觀照它的興衰,觀照它的盡,觀照它的斷,觀照它的無欲,觀照它的滅,觀照它的捨之後,這樣就不著此世 間,不著就不會恐怖,不恐怖就能捨掉有余的涅磐。如是完成究竟梵行,成就修行,辨別名色之後就可以不再受有,了知真如。這就是成就究竟盡,究竟無垢到達究 竟梵行的方法。  佛如是說,尊者目乾連聽到世尊如是說,歡喜而樂。

清朝皇帝早上幾點起床?

第一種說法:早上四點。

戲文中常說:朝臣代漏五更寒。

意思是說,大臣們每天早上五更天就得上朝,等著朝見皇帝。五更天時天應該還沒亮,相當於現在幾點鐘呢?古代的王公大臣四更天就得從被窩裡爬出來,五更天以 前就的乖乖地站在朝堂下等候皇帝臨朝,可見,那時候的王公大臣的日子也不咋地。皇帝為什麼要把上班時間定得那麼早呢?他自己不是也睡不成懶覺了嗎?

五更天相當於清晨的5點到7點,清朝的早朝時間是這樣的,因為清朝的歷任皇帝大都比較勤奮,都要五更上朝,五點開會,四點就要起床。

那時皇帝和大臣確實比較辛苦,有的家住的遠的擔心遲到甚至要半夜爬起來。

第二種說法:早上五點。

5:00起床。第一件事是著衣。皇帝穿衣戴帽是不能由著自己喜好來的,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月份,不同的日子,甚至同一天的不同時辰,皮、棉、夾、單、紗 的各種質地以及式樣、顏色規格、文飾都有嚴格的規定。梳洗已畢,首先要做的事是“讀《實錄》一卷”,也就是說要學習祖先的光輝事跡,背誦祖先的教導。

7:00-9:30早餐。御膳的食譜每天由內務府大臣劃定,每月集成一冊。每道菜的配料都有規定,不許任意增減更換。皇帝就坐後,傳膳太監一聲呼喊,飯菜魚貫而入。試膳太監先查看每道飯菜中的試毒牌變色不變色,再親口嘗嘗,然後皇帝才開始吃。每種菜最多只能吃三口

9:30-11:00御門聽政。皇帝端坐於乾清門,文武百官在廣場排班。奏事開始,大臣從東階上門,列跪,尚書居前,侍郎位其後,陪奏的官屬又在其 後。尚書手捧折匣折旋而進,至本案前墊上北面跪,將疏折匣恭放於本案上,然後起立,趨至東楹,入班首跪,口奏某事幾件。每奏一事,皇帝即降旨,宣布處理意 見,大學士、學士承旨。事畢,大學士、學士起立,從東階下,記注官從西階下,皇帝起駕還宮。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

《朱子家訓》說: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就是講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來灑濕庭堂內外的地面然後掃地,使庭堂內外整潔;到了黃昏便要休息,並親自查看一下要關鎖的門戶。

過去農村都是大院子,把院子掃掃,內外整潔。到了晚上既昏便息,天一黑趕快把門窗都關上,自己親自去檢點。 “檢點”這字從這兒來的。

“早起三光,遲起三慌”

俗話說:“早起三光,遲起三慌”。小學課本講魯迅在課桌上刻了個“早”字,遲到的話,會引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增廣賢文》說“先到為君,後到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在這個競爭的時代,更要求我們早!也就是勤。

朱文公四計

《朱子家訓》說:

“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這是過去農村人講究的。據祖父說我們這個家族很大,幾十口人一起吃飯,得敲鑼,然後都來領飯。所以一大家子,早晨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聽鑼領飯。

晚起床是敗家的凶兆

晏起,為敗家之凶德。

李鴻章的《家書》說:“清晨之氣最佳,終夜緊閉臥室之內,濁氣充塞,一吸清氣,精神為之一爽,百病皆除。”從家政講,《曾國藩家書》說:“晏起,為敗家之凶德”,“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

羅馬哲學家塞尼卡說:“我們的人生並不短,短暫的人生是我們自己造出來的”,就是不珍惜時間,生命就會人為變短,很可惜的!金宇中說:“一天只有二十四小 時,這對於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差別在於如何使用時間。”“年輕人因為青春年少容易忘記時間的貴重。”“不能悠然自得地為追求外表而虛度時光。”

曾國藩幾點起床

古人幾點起床?早晨四點。曾國藩是清朝的大官,三十二歲時的地位已經相當於現在的正部級干部。清朝的大官早晨天不亮就起,這都是跟長輩學來的,起床後穿戴整齊坐著待一個時辰(一個時辰是兩個小時),天才蒙蒙亮。清朝的皇上,也是早晨四點起,都很勤勞。

早起是很好的個人習慣,也是勤勞的象征,而晚起則有慵懶的意思。可是如果把晚起與敗家聯系在一起,似乎有些危言聳聽。這其中蘊含著什麼樣的道理呢?

“一代疏懶,二代YIN佚”:

李鴻章每天早晨六點鐘起

《曾國藩家書》說:“我朝列聖相承,總是寅正即起,至今二百年不改。我家高曾祖考相傳早起,吾得見竟希公、星岡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約一個時辰,始見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則不待黎明。”“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厚黑學派鼻祖李宗吾在書裡談到他的家庭,也說過,當時家境不錯,請得起許多長工,但父親每日早起,即便冬天,也是起後一袋煙的功夫以後,天才亮,才招呼長工起床。

李鴻章每天早晨六點鐘起床,寫小楷一百字。

《曾國藩家書》說:諸子弟不好好收拾潔淨,就是敗家之相。早晨不起床,不疊被、不掃地,這是敗家之象,是敗家子。還有兩句話:“一代疏懶,二代YIN 佚”。第一代是疏懶,第二代驕奢YIN逸,第三代就抽大煙了。朱子治家格言,要求年輕人應該早起,晚上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不管家多大,總得有這一套。

早晨孩子不起床,這家可能就要完了,這是古代人的一個說法。

 

上一篇:令人開悟的佛教禅詩一百首!
下一篇:過去七佛譯經師:鸠摩羅什大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