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的禅修,也講到我們佛教徒(特別是出家師父們)比較欠缺的職業精神、職業素質。雖然我們出家修行佛法,並不是把它當職業,而是把它當“志業”,志向的志。所謂的志業,就是它符合我們的人生價值,是我們的信仰之所維系,是我們願意獻身的一個事業。但是怎樣把這個志業做好,還需要我們有開放的心,有合作精神,有溝通的技巧。所以,我要按照這個思路,談一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我們在禅堂的靜坐,在修行時間的分配上肯定是占少數,更多的時間在生活中。我們在生活中,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不斷地和六塵發生接觸,內心的念頭不斷地生生滅滅,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如何落實禅修呢?
我們在生活中修行,首先可以直接進入的一個法門就是“聽” ,用耳朵聽。我們要學會聽,學會“聽”禅。前不久,我聽到一個新詞叫“聽德”,道德的德。我套用這個新詞,再發展出一個新詞——“聽禅”。
我們可以坐禅,可以行禅,而用耳朵聽,也可以禅修。當然,由“聽”所關聯、所培養的不僅僅是禅修。 在生活中,首先是我們和其他人之間的溝通問題,人和人的溝通主要是用語言,語言的接受就是靠聽的。按照佛經裡講的,娑婆世界的眾生比較發達的是耳根,也就是說,接受信息比較重要的渠道就是耳根。所以,人和人的溝通,“聽”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要養成一種好的傾聽習慣。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的心態,要了解他的意思,就傾聽他說話,要少說多聽,而不是多說少聽。就是在時間的分配上,說話占的比例少一些,聽對方說占的比例多一點,這樣你才能了解他的意思和狀態。一個有著良好傾聽習慣的人,在和別人的交流中應該沒有障礙。
和我們娑婆世界最有緣的一位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一個意思,就是由觀世間音聲而得解脫。這個觀世間音聲的“觀”,首先就是“聽”。這個聽,在這裡為什麼說是“觀”呢?用心地聽就是“觀”。你能用專注和放空的心去聽,那就是一種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成為我們觀照的工具。而觀照的能力之所發出,實際是來源於我們的心。
用耳朵去修行
那麼,觀世間音聲,“世間”是什麼?簡單的定義,生滅就是世間。有生有滅,有來有去,有是有非,有對有錯,有你有我……這就是世間。什麼是出世間呢?不生不滅就是出世間。生生滅滅的世間,它的音聲也是生生滅滅的。世間有生滅,有苦和樂,所以,觀世間的生滅、苦樂的聲音而得解脫的自在。
在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裡不僅有得自在,還有生起妙用,生起救度眾生的妙用,這就是觀世音名號的內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其內涵,揭示了所有眾生生命的本來面目。所有的眾生都有觀的能力,都有傾聽的能力。世間的音聲,包括別人的音聲,自己的音聲,一直在那裡生滅變化,當你用心傾聽的時候,你能從這生滅之中,聽到那不生不滅嗎?你能從這生滅的現象中,觀照到那超越生滅的真相嗎?這就是我們和觀世音菩薩的差距呀!
傾聽,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的,我們原來並不會;傾聽,也並不僅僅是我們在生活中要加強的溝通技巧,它確實就是我們下手用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