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吳會長,尊敬的諸位干事,諸位同修、善知識們,大家早安!今天上午學會安排定弘給大家講講淨土法門,這個題目很大,用一個半小時要把淨土法門講清楚,可以說確實不是容易的事,這個考題也滿難的。所以定弘就在古大德著述裡面來找,有哪一個開示可以用最簡潔的語言,把淨土法門義理、還有修行的方法都能夠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結果佛力加持,就看到了夏蓮居老居士這篇「深妙禅偈」。這個偈子總共是二十八句,可以說把淨土法門概括無余了。而且不是光講一個道理而已,把如何的修行、修行的境界和蓮公大士他老人家念佛的這種經驗,給我們言簡意赅的講出來,非常的好,很精彩。
所以我們今天就用他的「深妙禅偈」來供養大家,大家只要真正明了這個七首偈二十八句,你就決定往生無疑,就夠本了。所以我們要發起殷重的心,至誠恭敬的來學習蓮公大士的這個開示。他老人家是佛菩薩再來的,如果不是佛菩薩再來,不可能將《無量壽經》會集得這麼好,超過了古大德。我們師父淨公上人現在也是專弘蓮公大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蓮公的入室弟子黃念老,黃念祖老居士對《無量壽經》也有一部精彩絕倫的注解,就是我們師父上人現在不斷在講的《淨土大經解》,師父上人加上科判,做了《淨土大經科注》。我今天講解蓮公大士的這個「深妙禅偈」,就采用黃念老當時在北京講解的「深妙禅偈講義」做復講,所以我們今天這個題目也可以改一改,就用蓮公大士這個偈的名字,叫「深妙禅」這三個字。我們來看看這個偈子,題目叫:
【深妙禅偈】
這是引用《大集經》裡面的話,《大集經》上講,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這是有出處的,是佛講的,不是蓮公大士自己安的名字。也就是說,我們能夠老實念佛的話,我們實際上也是在修禅,中國自古以來對禅宗都推崇到極處,認為禅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而念佛只是齋公齋婆、愚夫愚婦的法,好像沒有文化的、不懂經教只好去念佛。其實這都是顛倒見,真正能夠念佛的人,他不僅是修禅,而且是無上的禅,深妙的禅,這是佛講的。所以我們不能夠輕視念佛法門,要把這個法門看作是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無上至高、至深、至妙的法門,這是世尊的真正用意,也是世尊四十九年的真傳。我們能夠遇到了,這是無比慶幸的事情,真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我們對淨宗要有這種正確的認識,就不會為其他的說法而動搖,要對淨宗有堅定的信心,對念佛求生淨土有堅定的決心、堅定的願力,堅信切願求生淨土,這一生你就得度。所以這裡講『深妙禅』,不是讓大家去參禅,就是讓大家念佛。你能念佛就參了深妙的禅。那我們來好好來參,先看第一首偈,第一首偈四句,我們兩句兩句來看:
【有大福德始念佛。發菩提心修十善。】
有大福德始念佛,這第一句就好像是獅子咆哮震驚百獸,讓大家不能夠輕視淨土。誰能夠修淨土?有大福德的人才能夠修淨土。所以修淨土的人不光是那種愚夫愚婦,不是說根器很低沒別的法門修了,只好修淨土,不是這樣的,是有大福德的人他才能信受修行這個法門。縱然是那些愚公愚婦,好像沒有文化,但是他能夠老實念佛,這種人也是有大福德的人。就像《無量壽經》裡面講到的,「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不是過去多生多劫無量劫當中修行的福慧,福德和智慧,你想在這一生當中聞到淨土法門,能相信、能受持,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換句話講,你這一生能信這個法、能修這個法,也是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的大福德感召。所以我們應當有充分的自信,相信我們自己都是有大善根大福德。
《無量壽經》上舉了阿闍王子的例子,阿闍王子聽到淨土法門生起歡喜心,五百長者也一樣,一起供養釋迦牟尼佛,然後回到座位上,發願我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世尊就說,阿闍王子跟這五百大長者過去生中供養過四百億佛,所以今生能聞淨土法門,才能夠對這個法門生起歡喜心。可見得,你供養少過四百億佛可能對這個法門都沒有辦法聞,聽聞的機會都沒有。在座各位能夠在此地聽淨土法門的,就恭喜大家,你們過去生中這個福德不會低過阿闍王子、五百大長者這批人。如果能夠鼓起勇氣、振作精神,依這個法門努力的修行,你這一生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出三界六道,一生就作佛了,這是第一句。
第二句講說,『發菩提心修十善』,有大福德的人有什麼表現?這裡講的你能發菩提心,你能修十善業,這個人就是有大福德的人。《無量壽經》第二十四品講到三輩往生都須「發菩提心」。換句話說,如果不發菩提心,你連下品往生都往生不了,所以要求生西方,首要的就是要發菩提心。那什麼是菩提心?在《淨土大經解》裡面就講得很詳細,大家不妨去看看黃念老的概要,十門開啟裡頭就講到一經宗趣,就是講《無量壽經》的宗趣,宗就是修行的綱領。修行綱領是什麼?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定弘前年在香港《淨土大經解》學習心得分享會上,就以這八個字為題,做了五個課時的報告,大家也不妨拿這個光碟來聽一聽。簡要的來講,什麼是菩提心?黃念老講了三個心,是什麼?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這三結合,這樣的心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首先是智慧,沒有智慧就不能叫菩提心。除了智慧以外,還要有慈悲,慈悲是要發願普度眾生的心,憐憫眾生苦,讓眾生畢竟離苦得樂。什麼叫畢竟離苦得樂?就是讓眾生成佛,才叫畢竟的離苦得樂。沒有成佛他還有苦,連等覺菩薩尚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這一品生相無明就是他的苦。所以這個慈悲叫大慈悲。大願力是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將眾生度盡,願才方休;「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無盡,斷盡了我願才罷休;「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大願力,所謂四弘誓願。所以這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三結合。
菩提心裡面有順事發心,還有順理發心。從事上講的菩提心就是剛才講的四弘誓願;而順理就是你要有般若的智慧,了達宇宙人生的真理,在發願度眾生的當下,你也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像《金剛經》講,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實無有一眾生得度。我執、法執都破了,終日度生而沒有度生的相,這就是般若智慧。所以大菩提心要深具智慧,這是順事又順理,那麼經教學習就非常重要。除了發菩提心,還要修十善業,這是我們修行的基礎。十善業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口四,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三,不貪、不瞋、不癡,這個大家都很熟悉,這是我們修行的基本。
我們昨天很多同修受了五戒,五戒跟十善是一致的。換句話說,你至少要做到五戒十善,這是做人的起碼,連人都做不好了,你還想作佛嗎,你想往生嗎?所以發了菩提心,他要修十善才行。剛才講菩提心有大智慧,要覺悟,哪裡有說覺悟的人他還要造惡的?所謂覺悟日增,作惡照舊,沒有這種人的。所以覺悟的人一定是修十善業,一定是嚴持戒律,改自己的毛病習氣,這個人是真修行人,真覺悟的人。但是我們修十善,目標不是為了享人天的福報,而是為了求生西方,做為我們往生的助緣、助行。
除了自己修十善,還要幫助別人也要斷惡修善,自利利他,能如是行,這個人才叫發了菩提心。《無量壽經》裡面對十善、對五戒也有特別的強調,在第三十五品「濁世惡苦」裡面,你看這是四十八品裡面,可以說除了第六品以外這是最長的一品,佛在這個經裡面就講五惡、五痛、五燒。五惡就是什麼?就是殺盜YIN妄酒,開出來也等於是十惡,跟十惡業是相通的,五痛是五惡的花報,五燒就是將來果報是地獄,這是五惡的果報。所以《無量壽經》裡面就是勸我們要發菩提心、修十善,然後一向專念求生淨土。所以這首偈開頭這兩句就把《無量壽經》給總結出來了,該怎麼修。下面這兩句:
【佛說無上深妙禅。淺人當作淺法看。】
佛講念阿彌陀佛就是『無上深妙禅』,可是許多人看法就跟佛恰恰相反,認為這念佛是個淺的法,沒文化老太太才念,有文化的都學大經大論,《華嚴》、《法華》、《大智度論》這些才是深的法。那到底什麼法是淺的,他不懂,這『淺人當作淺法看』,原來不是法淺,是那個人淺,佛講這個法是無上深妙禅,淺的人就把它當成淺的法。所以我們對這個法不能輕視,要生希有難逢之想,聞到如此甚深法門,這是多生多劫難逢難遭的善緣,我們好好珍重,依教奉行。聞了之後就信,信了之後能解,能解了之後能行,能行就能證。一氣呵成,打鐵趁熱,趁著我們還有時光,還沒到命終,像太陽還沒落山,趕緊走到家,這就對了。下面第二首偈:
【四儀莊嚴三業淨。堅守重戒勿少犯。】
『四儀』就是行住坐臥這四威儀,我們念佛人這威儀也要注重,這是經上講的端正身心,「身心淨潔,與善相應」,我們的威儀莊重嚴整,我們的六根就容易收攝,所以三業就能夠清淨。三業是身口意做到清淨無染,這就跟淨土相應。做到清淨無染最重要的就是下面講,『堅守重戒勿少犯』。所以有的人認為念佛人不用持戒的,這種想法錯誤,你看蓮公大士跟蕅益大師、印光大師講的都是一致的,念佛人要堅守重戒,不能有少許的違犯。連少許違犯都不可以,怎麼還可以犯大的戒、犯重的戒?所以我們持戒應當輕重等持,重戒當然要堅守不犯,輕戒也應當堅守不犯,輕的戒是保護重的戒。
例如不殺生這個戒,殺人就是重戒,要是殺人就破根本重戒了,昨天我們講五戒講得很清楚,上品不可悔罪。而輕戒,連殺一個螞蟻、一個蚊子我們都不殺,雖然殺個蟲蟻只是下品罪,但是下品罪都不犯,那當然上品罪就不可能犯。又譬如說YIN戒,我們如果能夠在男女交往當中自己好好檢點,不如法的,就是不符合正常禮儀的交往、過密的交往,我們都杜絕,我們怎麼可能犯根本的YIN戒?所以輕戒是保護重戒的,就像一個城池外面有護城河,敵軍先是突破護城河才會到城門口,護城河都不讓他過來,那你的城池就穩如泰山,不會被侵犯了。所以輕重要等持,就是這裡講的堅守重戒,勿少犯就是輕戒也不犯。所以念佛人要重視持戒。
蕅益大師講「持戒念佛本是一門」,不是二門,是一不是二,淨戒為因,淨土為果,你想往生淨土,你必須修持淨戒。我們在家的居士好好把五戒持好就不錯,你能持五戒,身口就不會犯惡業,再加上念佛,那意業也不會犯惡。這就是所謂都攝六根,眼耳鼻舌身這是身口,意,就是身口意這三業我們都攝,用什麼都攝?用戒法。你看戒法裡面,我起心動念,犯戒了,已經成為遠方便罪了。昨天我們講下品的遠方便罪,就是意上動了,這個戒就不清淨;意都不動,這戒就清淨。所以都攝六根就用戒法,然後你淨念相繼就有保證,否則,你這邊犯戒、那邊念佛,跟你講,不相應,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蓮公大士這裡提醒我們,四儀莊嚴,三業清淨,堅守重戒勿少犯。
我們昨天很多同修來受戒,是了不起,這個就是真正修行,受了戒要好好的護持戒體,護持戒體比護持自己的身命還要重視,真正到了身命有危機的時候,我寧願捨掉身命也不能夠破我的戒體,因為戒一破了你就是個漏器,就像一個碗都漏了,裝什麼東西都裝不住。所以我們要修道,要成為一個道器、一個法器,不能有漏,那就需要好好持戒。所以昨天受了戒,大家在隨行方面一定要重視,隨行就是護你的戒的行為。例如最好能夠半月半月誦戒,受了五戒的都可以要誦戒,菩薩戒那更應該誦戒,不誦戒那都是屬於犯戒了。有的同修受過菩薩戒的,假如沒有誦戒,那也要忏悔。從今以後要半月半月誦戒,每個月的十五,就是農歷的十五,還有月底那天,或者是三十,或者是二十九,就是月底那天。誦戒之前必須是忏悔清淨,回想這半個月來我犯了哪一條罪,那個罪的罪名,還有犯的輕重,是犯了中品,還是下品,你要知道,然後如法的發露忏悔。如果是犯了下品的遠方便罪,責心忏;下品的次方便罪,對一人僧忏;中品的罪對三人僧忏,這三人僧可以是比丘或比丘尼,或沙彌或沙彌尼都可以,出家的法師就可以。如果是上品不可悔罪的,那作法忏忏不了,只能靠取相忏,下午介紹的是取相忏。這就是教你怎麼行持,這都屬於堅守重戒勿少犯的內容,念佛人不能忽視的。下面第三、第四句:
【打破人我是非關。放下生平閒知見。】
有人就有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愛惜取捨,種種的差別對待,這些無非都是妄自分別。所以人有千千萬萬的煩惱,這些煩惱就像『關』,關,你很難出去。這個關誰設立的?自己設立的,沒人給你設這個關,所謂是畫地為牢,自作自受。而煩惱的源頭就是一個我字,有了我就有人,有了人就有對立,對立分別,在這裡頭永無出身之路。所以叫人我是非關,現在要把它打破。很多人他就是想要修行,覺得家裡不是修行的環境,就到廟裡面修,發現廟裡面也是這麼多人我是非,感覺到真是沒地方修了。其實問題不是在外面,是你自己的問題,是你自己看到這個對、那個不對,那個是、那個非,對錯是非自己打不破,你怎麼修,你上哪修?所以修就是當下你回光返照,打破自己的人我是非關,捨掉我見,不要老認為我是對的,人家就是錯的,把我捨掉,把自己的那個見捨掉。當然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古德所謂捨身容易捨見難。你把那個邪知邪見給捨掉,比捨命還難,可是這不能不捨。所以難行要能行,要放下自己生平的『閒知見』,這知見叫閒知見,就是沒用的,都是邪知邪見,讓你搞輪回的。現在要把它一掃而空,你才能安心念佛。下面:
【談玄說妙不相干。三字真傳老實念。】
『談玄』是口上談論玄妙的佛理,實際上心裡沒真正明白。語言高妙而行為卑劣,說得到做不到,縱然你口若懸河、著作等身,可能你可以換得一個佛學大師的稱號,可是對人對己沒有什麼實際的利益,跟生死大事一絲毫也不相干,到最後該怎麼生死就怎麼生死,該怎麼輪回就怎麼輪回,你所知的愈多,理障愈深。這個障有事障、有理障,那些種種的煩惱惡業叫事障,事上有障礙;對佛理執著,執法叫理障,理障比事障更難排除。有的人就是陷在佛理當中,作繭自縛,求升反墮。原因就是因為不肯務實,不肯認真的去實修。所以我們應當發起無上菩提心,不要只在文字上談玄說妙,真實的依教奉行,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唯一我們這一生可能了生死的路子。別的法門很好,可是我們未必能夠適合,我們的根性,可以說末法時代都是業障深重,唯有靠這個二力法門,不僅是自力,更靠佛力,才有可能解脫。
所以在阿彌陀佛大願海中我們就老實念佛,念佛當中我們就專持名號,持名念佛,就是這裡講『三字真傳老實念』。三字真傳,這三個字是哪三個字?就是後面講的「老實念」這三個字。什麼叫老實念?做到四個方面:第一、不求一心;第二、不除妄想;第三、不貪淨境,就是清淨的那個淨,不貪清淨的那個境界;不參是誰,不參念佛者是誰,這是禅宗他們用參話頭,念佛人,念佛的是誰,不用參這個。我也不求一心不亂,也不求除妄想,也不貪念佛輕安的境界,也不參念佛者是誰,就是老老實實、平平妥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的念,這就叫老實念,這就是無上深妙禅,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真傳。
善導大師講,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善導大師相傳是阿彌陀佛再來,我們淨土宗的第二祖,日本人對善導大師特別推崇,認為日本的淨宗初祖就是善導大師,二祖就是他們日本人。善導大師說,釋迦牟尼佛所以在我們這世間出現,像《法華經》上講的,如來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的什麼,這大事因緣是什麼?善導大師講,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為我們講阿彌陀佛大願,講淨土法門,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就是為這個的。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頭講,說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你看,講得再清楚不過,所以老實念佛不就是釋迦牟尼佛真傳嗎?他就是老實念佛得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現在又以這個法門教導我們這些眾生,跟他一樣求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老實念佛,就是世尊一代時教的真傳。
【只此即是長夜燈。苦海慈航斬魔劍。】
『只此』這個此就是指老實念,這三字真傳。大家得到了這個真傳,就如同長夜黑暗當中得到了明燈,我們出海需要明燈的指引,我們才能夠渡過彼岸。所以要出苦海這是『慈航』,這是渡苦海的大船,我們乘上這個大船就能夠超過生死的苦海。這是斬魔的劍,我們在六道當中就是在這個魔障裡頭,在魔網裡面。就像《地藏經》裡面講,如魚在網裡頭,「脫入暫出,又復遭網」,就是出不去。現在我們遇到這個法門,就好像得到了金剛寶劍,可以斬破魔網,可以出離。所以最關鍵關鍵的就是老實。老實、平常,這世間人都很輕視,而不知道這當中就是甚深的道理。所以下面一首偈說: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漢。】
我們這一生得到人身,能聞到佛法,更能夠信淨土法門,這是多生多劫修積的福德資糧,才有今天。我們現在遇到了這個殊勝的法門,要出輪回,要拔除多生多劫生死的根本。生死根本是什麼?就是分別執著,這個六道就是你執著變現出來的,十法界就是你的分別變現出來的。現在拔除它,怎麼拔除?就是用老實念佛。蓮公勸我們要有沖天的大志,來做多劫以來空前的壯舉,要發起自覺覺他的大菩提心,拔除這個生死根本。要有奮勇不惜身命的精神,就像一個猛將在敵人重重包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這是你死我活的戰斗,真刀真槍,不是在戲台上表演那個花拳繡腿。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就是要發這個勇猛心,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拼得『此身作呆漢』,這個呆漢就是講,不是那個賣弄聰明投機取巧的人,世間人都喜歡投機取巧、看風使舵,不肯老實,務虛不肯務實,這種人沒辦法出生死苦海。真正什麼人能出生死苦海?呆漢。看起來好像是一個愚癡的呆漢,實際上他心裡有主宰,我們要學這個。堅定不移的走我們的路,哪怕舉世之人都說我們愚癡,說我們傻,說我們糊塗,我們都不後悔。
宋朝高峰禅師,這是我們很熟悉的中峰國師的老師。高峰禅師他在參睡眠中無夢時,主人翁在何處安身立命?參這個話頭,自己發誓說,拼這一生做個癡呆漢,「決要這一著子明白」,於是參了五年之後,果然大徹大悟。我們念佛也是要這樣,下一個狠心,放下萬緣來念佛,把這一生拼上來念這句佛都不後悔,那說不定三、五年你也一心不亂,甚至大徹大悟,理一心不亂等於是大徹大悟的境界。下面講: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覓方便。】
這個『五宗』就是講禅宗一花開五葉,禅宗裡面分出臨濟、曹洞、沩仰、雲門、法眼這五宗;『八教』是講教下,天台所立的化法四教、化儀四教,化法四教是藏、通、別、圓,化儀四教是頓、漸、秘密、不定,這是天台的教法。所以叫八教。蓮公這裡講,禅宗的五宗、教下的八教,全都收在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當中,換句話說,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等於通達這五宗八教。所以蕅益大師他有這麼個話,說「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講的就這個意思。三藏十二部經論,就是講教;千七百則公案向上機關,這講禅宗一千七百則公案;乃至於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這講的戒律,一切大小乘的戒律,全在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頭。所以這句佛號具足一切功德,就是總持陀羅尼。你能老實念這一句佛號,經律論三藏都通了。因此,『切莫念外覓方便』,絕對不要在念這一句佛號之外還想找什麼竅門,找什麼捷徑,找什麼方便的路子,統統叫庸人自擾,多余了。
有人會問,蓮公大士前面還講,說要「四儀莊嚴三業淨,堅守重戒勿少犯」,還要我們學戒律,那你念佛就好了,還要戒律干什麼?不是說念一句佛號都已經包含了所有的戒律,乃至所有教下,所有的禅門嗎?你看你又把持戒跟念佛分成二門。蕅益大師講「持戒念佛本是一門」,你老實念佛,當然戒就會清淨,你就不會犯戒;你還犯戒,說明你還不老實。所以看你有沒有老實念佛,用什麼標准?就看你有沒有持戒。持戒持到什麼程度?連持戒的相都沒有了,這真老實,持而無持,無持而持。這個是真持戒,心裡沒有貪瞋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那身當然不造殺盜YIN,口自然不造妄語、兩舌、绮語、惡口,所以三業清淨。我們還沒達到這麼老實,那用戒律就可以做為檢點自己的標准,如果有違犯戒律,趕緊忏悔,慢慢就能老實。
所以持戒是我們念佛很好的助行,不能疏忽。不是說念佛就不要持戒,不是,這個意思你們不要想歪、想偏。蕅益大師這裡講,說念得阿彌陀佛熟了,戒就清淨,戒也在裡頭。不是說讓你不持戒,是希望你念佛念熟,別搞偏了。剛開始下手,要持戒、念佛兩條腿走路,因為你還沒念熟。什麼叫念熟?二十四小時一句佛號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功夫成片以上,這叫念熟。這個時候當然你那個戒,你對照戒本你統統不犯。下面再看第九對,這個等於是第十七句:
【過緩過急同是病。強想一心心愈亂。】
這是指出我們念佛時候可能出現的毛病,這都是蓮公大士經驗之談,他老人家如果不是這樣念佛念過來的,這些話他說不出來。講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速度,念的速度不能夠太緩太慢,也不能夠太急。念得太慢,妄想就有機會進來,就造成輕忽養識的毛病,就是我們心就很放逸、放松,妄想進來自己就不覺察,養的不是智,養的是識。修行要轉識成智,你現在養的是識,不是轉識成智,這是個毛病。所以念佛不能念得太慢,譬如你在念「阿—彌—陀—佛—」,這樣念念十句,我跟你講,不到十句你的妄想就紛飛。也不能念得太快,念快自己耳朵都聽不清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子念的話,不行。要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所以念佛的節奏,速度要不快不慢,要很合適,每個人不同,自己量度,以什麼做標准?就是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以這個做標准,妄想不要讓它夾雜進來。
黃念老的念佛經驗,這老人家是一天能念十四萬,他的經驗告訴大家,說開始的時候要念慢一點,然後漸漸的不知不覺就很自然的增加速度,然後念到快到已經接不上來了,追頂追到最後自己已經感覺到吃力了,就突然停住,然後再從頭念起,也是從慢到快,他是這種方法,大家不妨去試驗。
念的時候一定是剛才講的念佛四大秘訣,就是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貪淨境,不參是誰。因為你要求一心,或者要除妄想,所謂欲除妄想,去一添兩,剛想除妄想,你已經增加了一個妄想,添到兩。同樣的道理,要求一心,在念佛的時候你還有個想求一心的心,這已經不是一心,這不是老實念,變成有為法。所以『強想一心心愈亂』,不要求一心,就這麼老實念,一句一句聽得清清楚楚的,不知不覺就得一心。下面:
【志堅如鋼氣如綿。不間不雜自成片。】
我們求生淨土誓願要堅定如鋼似鐵,像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發願,「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就是我們的模范,給我們示現『志堅如鋼』,絕不動搖,絕不退失,在人生當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逆境、順境,我這個求生淨土的心決定不會退失的。志要剛,可是『氣如綿』,氣如綿是表柔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身心柔軟,不是那種剛強難化。所以我們自己平時要放下自己的成見,不要固執己見,要學會隨順他人、隨順境界,什麼都好,好也好,不好也好,我就阿彌陀佛,好也阿彌陀佛,不好也阿彌陀佛,這樣心就很柔軟。心一柔軟,容易入道。
『不間不雜自成片』,這就是講念佛貴在不間斷、不夾雜,這樣容易成片。我們要求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下品就是功夫成片,雖然還沒有斷煩惱,已經可以將煩惱伏住,見思煩惱不起來。見思煩惱,例如貪瞋癡,我們平常就要檢點,我平常還會不會起貪瞋癡?見到平常喜歡的東西會不會貪愛?見到討厭的人還會不會有瞋恨?如果有,自己要生慚愧心,要忏悔,這功夫沒成片。慢慢的把這煩惱伏住,真的在一切順逆境界當中、一切善緣惡緣當中,我都不起貪瞋癡,這就是好現象。再加功用行,你就煩惱伏住,功夫成片,成片了再努力達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的這種修證功夫等於是阿羅漢,斷見思煩惱,就是你現生就出六道,不用等往生,現生就出六道,你就是聖人。再努力一直念下去,放下能念所念的對待,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能達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大徹大悟,就等於別教地上菩薩,圓教初住位以上,天台所說分證即佛。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乃至於念佛能夠成佛,訣竅就是三個字「老實念」,這就是深妙禅。下面:
【因心果佛互感應。根身器界潛轉換。】
我們念佛的時候就是在因地中修行,這是我們的『因心』,剛起心念佛,這個心就是因心,我們念的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果覺,『果佛』。我們念佛時,我們的因心跟阿彌陀佛果佛互相的感應,這很殊勝。我們的心裡面包含著阿彌陀佛的萬德,阿彌陀佛無量劫所修行的功德融在這一句佛號當中。我們念的當下,這念佛的心就含有了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那佛的心也遍一切處。所以我們在哪?我們就在佛的心裡面來念佛。所以我們念佛,阿彌陀佛悉知悉見,他知道我們念佛是老實念、還是不老實念,他知道,不能弄虛作假的。
反過來講,我們的心,我們這個真心也是跟佛心一樣遍一切處的,所以阿彌陀佛也不在我們的心外,他也在我們的真心當中。我們為什麼能念佛?因為佛在念我們,念我們就是攝受我們,佛要是不攝受我們,我們就被煩惱牽移、纏縛,就念不了佛。所以我念佛的時候佛也在念我們,我在佛心中念佛,佛在我心中念我,因心果佛互相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於是就使令我們的『根身器界潛轉換』,根身是講我們的內,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器界是講外,器世間一切的山河大地、花草樹木,大到世界,小到微塵,全在我們念佛的時候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這個道理很深。《華嚴經》上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宇宙萬法,內而根身,外而器界,全是我們自心所變現。我們現在這個心在念佛,所以心所變現的所有境界就跟著在轉換。所以一個真正用功的人,這世間萬物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轉變,變得更適合於你,更適合你的修持,愈來愈順。譬如說本來那個怨家見到我就很瞋恨,現在見到我他生歡喜心,這怨恨化解了,這就是潛轉化。本來很多生活上、環境上的不如意,現在沒有不如意的,樣樣都很順,這就是說明我們念佛得力。
所以,如果遇到很多不如意事怎麼辦?老實念佛,不要管它,它自然就變。真有功夫的人,他可以造福一方,不僅把自己旁邊的環境轉了,大環境都能轉;不僅造福一方,他能造福地球,幫助地球化解災難;不僅造福地球,他造福法界,最後把整個法界變成極樂世界,靠什麼?靠他念佛,所以根身器界潛轉換。下面:
【煩惱未伏念不一。習氣不除佛不現。】
煩惱是我們多生多劫累積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哪是那麼容易伏得住?可是伏不住煩惱,念就不能夠專一,心就不清淨,怎麼辦?要有耐心,假以時日。就像這一盆水,很多的泥沙混在裡頭很污濁,怎麼辦?你就把水放著,讓泥沙慢慢沉澱,那水就變清。你不能著急,一攪和,那水愈攪愈渾濁。所以你只能就老實念,等著這個心慢慢的靜下來,伏煩惱。習氣這是煩惱的余習,比煩惱更難斷。像捨利弗證了阿羅漢,還有瞋恚的習氣,常常就會發怒,他不是真有什麼貪瞋癡,他就是習氣。可是習氣不除,佛就不現前,所以我們也要假以時日去念佛,有朝一日阿彌陀佛就會現前接引我們往生。更進一步講,這個佛是什麼?自己自性佛,朗然大覺,除掉習氣了,朗然大覺就現前。下面:
【千萬句如一句時。何愁不見彌陀面。】
就這樣老實念下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一句念,念到一千一萬句佛號,都念得像聽到一句佛號那麼清楚,你就成功了。我們每個人念阿彌陀佛,念一句都能聽得很清楚,對吧?可是讓你念一千句、一萬句,每一句都這麼清楚,這就不容易,一打妄想就不清楚。所以你要能夠念到這個功夫,這一千句一萬句,跟念一句都是那樣的清清楚楚的,那你『何愁不見彌陀面?』阿彌陀佛肯定來接你。再進一步講,千句萬句跟一句平等,打破數量,一多不二,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這就不能多說了,不可思議,說多無用,自己去參。最後兩句:
【此事非易亦非難。三昧全憑信行願。】
這念佛就是無上深妙禅了,非易也非難。就像唐朝龐居士全家都證悟了,龐公說,「難難難!十石油麻樹上攤」。把十石芝麻在樹上都一顆一顆的平攤上去,這多難!講這修行不容易。他的夫人龐婆說易易易,你說難,我說易,「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花草樹木都是祖師的意,都是如來的法身,哪有那麼難?到處都是。結果他女兒說,「不難亦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眠」。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也不難也不易。這是禅門的話,你不入這個境界你實際上不懂。那怎麼辦?老實念佛。你就是參無上深妙禅,『此事非易亦非難』,不用說難也不用說易,說難說易都不相干,古德所謂,誰和你說難道易?若論難易,古佛過去久矣。所以,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好好的老實念佛。這念佛三昧所謂是寶王三昧、三昧中王,憑的是什麼?信願行三資糧。深信,這是蕅益大師講的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切願,懇切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就是老實念阿彌陀佛。
全部的「深妙禅偈」我們就簡單的跟大家報告圓滿。希望大家聽明白之後,真正老實念,你這一生就決定是西方極樂世界座上客。我們恭祝各位放下萬緣老實念佛,深信切願求生淨土,將來都做蓮花國裡人。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深妙禅 定弘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14/4/21 台灣高雄六和淨宗學會 檔名:57-119-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