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圖解禅宗五家七派: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誰曾想這短短的四句偈竟成為禅宗中國化革命的標志,是禅宗進入成熟階段的開始。

    公元656年前後,唐朝武則天時代的某日清晨,一位身著灰色的打滿補丁,卻清洗潔淨衣衫的青年,肩挑一副柴擔,匆匆行走在鄉間小道上。由於青年身材瘦小,這原本並不算多的兩捆柴禾,使得這位尚且年少的青年步履顯得有些沉重。或許的確是累了,或許是這裡已經成為一個習慣的休息之地,這位青年便在他往返路過的一個宅子前將柴擔放下。這時,宅子裡傳來誦經的聲音,經文是《金剛經》中的一節,其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句子傳入這位青年耳中之後,讓這位青年渾身上下、裡裡外外產生了強烈感應。這朗誦經文的聲音或許已被這青年聽過無數遍,但往日也許沒大聽清楚,也許是疲於生計,而充耳未聞。今天不知怎麼了,這兩句經文就使得這位青年以其驚人的感受性接受下來了。就是這一天,青年便立即打問何處可以學習此經,也同樣在這一天,這位青年的命運即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立志出家。

    這位青年便是後來被稱為禅宗六祖的惠能。 

    惠能生於廣東省新興縣的新州,俗姓盧,三歲時其父因病去逝,其後的歲月便與母親相依為命。由於家境貧寒,生活困苦,靠賣柴、販菜謀生,因而不敢奢談讀書。

    但就是這位相貌平平,目不識丁的男子,卻是一位禅門才子。

    這位青年雖有出家之志,但一件難以解決的事情此時正困擾著他,那就是家中的老母無所依養。志向已定,決心已下,怎麼辦?於是青年便更加辛勤的勞作,他要為年邁的母親積攢下足夠日後獨自生活的費用。同時開始親近當地的佛師,參學佛法。直到24歲時,在智遠和尚的勸誨下,來到東山禅院,投身平素向往已久的五祖弘忍大師門下。

    這位盧青年是幸運的。弘忍大師不愧為一代宗師,除了具有淵博的佛法理論和宗法成果,他還慧眼識英才。

    初次相見,弘忍大師便劈頭就問:

    “你從何處,為何而來?”

    答:“我是嶺南的庶民百姓,拜您為師是為了成佛,別無所求。”

    又問:“嶺南卑賤的山猿,居然還想成佛?”

    青年隨即答道:“人固有東西,佛性無南北。”

    弘忍聞言,覺得這個青年脫俗不凡,是自己多年來尋求的慧才,便欣然應允他留下來,並將他領到舂米小屋。

    當時,集聚在五祖弘忍門下的修行者,多達七八百人,如此眾多修行者的生活自然得靠修行者們自我保障。也許是為了考察這位青年修法的決心和毅力,也許是所有進入禅門寺院的修行者必不可少的日課,盧青年被安排到舂米作坊。這之後,他便專心致志,不畏艱辛,日復一日,勞作不息。由於身體瘦小,無法將舂米的木杵壓起,他便找來石塊,將其系於腰間,以便增加重量。眾多修行者和僧侶,見這位青年如此勤奮,著實佩服,且感慨致深。就這樣,盧青年在舂米作坊一干就是大半年。

    這時的五祖弘忍大師年事已高,身體每況愈下,自感生命的余日不多,正著手考慮挑選嗣法的六祖,以便在在世之時將繼承衣缽之人敲定。五祖的挑選方法是讓七百余弟子將各自修行所悟的“境界”成偈示眾,這頗與當代從競聘者論文質量的高低來挑選人才的方式相同。

    五祖的旨意下達後,有志者不乏其人,他們苦思極慮作偈示眾,其中最優秀的是寺內首座、名為神秀的高徒,眾僧都認為他是六祖的當然人選。他作的偈被貼到了牆上: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淨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這首偈發表後,人們都以為神秀將會嗣法而為六祖,寺內僧眾,甚至小和尚也唱誦起他的偈來。舂米盧青年聽到小和尚哼唱的偈語,不以為然,於是也口唱一偈,並求人書於紙上張貼,這便是開篇提到的那首。偈雲: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大師聞偈後,翌日獨自悄然來到舂米作坊,目睹盧青年身系石頭舂米的模樣,無限感慨:“熱心求道之人,乃忘我者也。”於是問道:“米舂好了嗎?”這是暗中試問“已經悟道了嗎?”青年答道:“米早已舂完,只是尚未篩過。”意思是雖已得悟,但還沒有整理妥當。五祖隨即吩咐青年當晚前來臥榻之處。

    當晚子時,五祖向青年宣講了《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青年對自身之悟有了絕對的自信,喜形於色。五祖見狀,欣慰地叮囑青年:

    “即使通讀萬卷經書,若不能認識自身,也是沒有任何益處的。一旦識得本心而開悟,即可稱佛。”說完便把“衣”和“缽”(即袈裟和法器)授予青年。

    由於青年既沒有出家,又沒有坐過禅,這樣就成了五祖的嗣法,其他僧眾自然是難以信服的。為了青年的安全,也為了日後好生護法,在五祖弘忍大師的安排下,青年便肩負行囊,攜帶五祖傳授的衣缽,星夜上路了。

    青年沒有辜負五祖的重托,在其後的歲月裡他隱遁修持,閉門研究佛法,直到十五年後,才落發登壇,正式出家,並取法名惠能。這便是禅宗六祖惠能最初求法弘道的艱難歷程。

    “禅”就是“禅定”的簡稱。“禅”這個字實際上是從梵文的“禅那”這詞音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屬於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種修行方法。

    從現代意義上來理解,“禅”應該是一種“冥想”,並用“冥想”的方法達到入定的境界。而實際上,“禅”的內容是很難以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必須去親身體證。

    六祖惠能與其師兄神秀的禅宗思想在那個時代各占據著一方領地。時稱神秀為北宗,慧能為南宗,有“南能北秀”之說。神秀一系宗《楞伽》為漸門,主張漸修主義,強調自低處漸次向高層境界修行。惠能一系宗《般若》為頓門,講頓悟即佛,身即是佛。

    在其後的禅宗發展過程中,南宗大盛而北宗隨即衰落。究其原因較為復雜,但以惠能為代表的南宗所以長盛宏遠,最根本的原因,應是南宗很好地把印度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之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有學者評論說:是惠能中國化了印度佛教,山林化了都市佛教,生活化了玄學佛教,實用化了義理佛教。惠能極力主張禅宗大眾化,平民化,世俗化,“人人皆有佛性”的觀點。並指出:“般若”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東西,禅其實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在修行者的喜怒哀樂中去修、去參、去行。修習佛法的關鍵之處在於明心見性,修行並不一定都要出家,在家信眾同樣可以修行。這種修行思想不但迎合了上層統治者和士大夫的需要,而且也受到下層廣大信教群眾的普遍歡迎和推崇。這就是禅宗得以在中國迅速傳播、廣泛發展的重要因素。

    時至今日,慧能所創立的頓門禅宗,已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他那富有哲理和智慧的思想始終給人以有益的啟迪,因而至今仍在佛學研究和佛門信眾中傳承,並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

   禅宗六祖惠能禅師把正法眼藏的如來慧命,傳付給懷讓和青原以後,禅宗的法派就從這二支發展起來.正應菩提達摩大師所預先囑付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偈語的道理。 
  南岳懷讓禅師(西元677——744年),金州安康(今屬陝西)人,俗姓杜。從嵩山來曹溪寶林寺參拜惠能禅師。六祖問曰:‘那裡來’。答曰:‘嵩山來’。祖再曰:‘憑麼物憑麼來’?就是說這個東西那裡來?答曰:‘喚作一物即不中’。祖師進一步問:‘還有修證也無?’答曰:‘修證即不無,可是染污即不得。’六祖當下就應許說:‘只此不染污是十方諸佛之所護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六祖大師就把正法眼藏付與南岳懷讓大師。懷師開悟以後,又到湖南衡陽南岳居住,在那裡大闡宗風。 
  又青原行思禅師(西元?——740年)來參禮六祖,恭敬虔誠的問曰:‘當何所務不落階級。’祖開示說:‘汝曾作什麼來’。就是說汝來這裡做什麼呢?答曰:‘聖谛亦不為。’祖曰:‘落何階級?’就是說,聖谛第一義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汝看究竟落什麼階級呢!答曰:‘聖谛尚不為,還有什麼階級’。六祖知道他是佛門法器,又傳法印與青原行思。他從六祖會下得法之後,就到吉州青原山般若寺安住精修,弘揚禅宗。
  南岳懷讓禅師再傳與馬祖道一禅師(西元709——788年).


  臨濟宗: 馬祖傳百丈,百丈傳黃檗,黃檗傳臨濟義玄禅師,師住鎮州沱河側,這是臨濟宗。


    沩仰宗: 百丈傳靈佑禅師,師傳潭州偽山,沩山傳慧寂禅師,師住袁州仰山,這是沩仰宗。
  青原行思禅師再傳與石頭希遷禅師(西元700——790年)。


  曹洞宗: 石頭傳藹山,藹山傳雲巖,雲巖傳良介禅師,師傳瑞州洞山,洞山傳本寂禅師,住撫州曹山,這是曹洞宗。


  雲門宗: 石頭傳天皇,天皇傳龍潭,龍潭傳德山,德山傳雪峰,雪峰傳文偃禅師,師住韶州雲門,這是雲門宗。


  法眼宗: 雪峰傳玄沙,玄沙傳羅漢,羅漢傳文益禅師,師住金陵(南京)清涼院,南唐中主李璟谥師為法眼火禅師,這是法眼宗。
  五家宗派的主要特點,天隱修祖概括為下面五句話:
  臨濟是‘怒雷掩耳’
  沩仰是‘光含秋月’
  曹洞是‘萬派朝宗’
  雲門是‘乾坤坐斷’
  法眼是‘千山獨露’
  這樣看來五家在度生方便,隨機接物的風格上,略有不同,而歸根到底,同出一源,本無差別,這真是‘等閒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圓瑛大師有一首詩。揭示了曹溪門下的禅風。‘轟轟烈烈似雷霆,捧喝交馳不暫停,迫得頂門開正眼,相逢原是本來人。’此外臨濟宗的行棒喝。沩仰宗的示圓相。曹洞宗的傳寶鏡。雲門宗的一字關。法眼宗的明六相等玄妙機鋒,這裡不再一一枚舉,只要我們老老實實蓦直參去,自然會有破顏含笑的一天。
  沩仰宗自從仰山禅師開始,只傳到第四代。到了宋朝初期就已經不大聞名了。法眼宗,自從永明延壽大師以後,也只再傳了二代,無人問津了。最興盛的可算臨濟宗。自從臨濟義玄禅師的最初法脈長沙楚圓大師以後,又分傳出二個法系,一是傳與南昌黃龍山的慧南大師。一是傳與宜春楊岐山的方會大師。這二位大師都是禅門宗匠,大弘法化,力闡宗風,盛極一時。因此黃龍和楊岐二家又成為二個小宗派。這樣連原來的五家宗派,曾有五家七派的說法。特別是臨濟宗法系的楊岐一派,最為興盛。所以庫房裡有‘楊岐燈盞明千古’的佳話,流傳至今;而臨濟一宗,真是燈燈續焰,源遠流長。到現在中國有許多名山古剎,多屬於這個法派。再說雲門宗。在宋代初期淨慈寺出了一個宗本禅師,此派也是非常旺盛。這個法統高僧大德人才很多,特別在中國北方更加得勢。就是傳承方面也比較長。到了南宋時期,這個宗才開始逐步地趨於衰微。最後煙消雲散。曹洞宗這個法系本來是由洞山良介禅師與曹山本寂禅師,他們師徒聯合創立,所以叫曹洞宗。在南宋才開始興旺起來,道風遠播,盛極一時。它對於法脈傳承,僅次於臨濟宗。

     “一花五葉”指禅宗宗派的源流。“一花”指禅宗之源——由達摩傳入中國的“如來禅”;“五葉”指禅宗之流——六祖慧能門下的五個宗派。語出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禅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淨土宗、華嚴宗、禅宗、密宗)之一,最具有民族特色。它以慧能南禅為主脈,首創於中唐,盛行於晚唐和五代。禅宗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它所體現的佛學思想,在我國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影響極為深遠。

  禅宗,因禅而得名。禅是梵語音譯,全稱為“禅那”,意思是思維、靜慮。禅宗重視修行禅定。它還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本有之佛性為目的,所以又稱為“佛心宗”。關於禅的起源,史載淵於釋迦牟尼拈花示眾的傳說。當年釋迦佛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惑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即開口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非相,微妙法門,咐囑迦葉。”並授以衣缽。迦葉即為禅宗一代開山祖師,衣缽為信,代代單傳。傳至二十八代達摩時,印度本土佛教日漸衰微,傳人難覓。於是,達摩托衣缽,航海東來,一葦渡江,棲止嵩山少林寺,是為中國禅宗初祖。達摩面壁九年,靜待法緣,終於有一博學善士,名叫神光,前來參谒。初時達摩默然端坐,不理不睬,後為神光立雪斷臂、捨身求法之志所感動,知是法器,遂收其為徒,取名慧可。

  慧可問:“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答:“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曰:“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曰:“與汝安心竟。”

  慧可聞言,有所省悟,於是“奉達摩為師,畢命承旨。從學六年,精究一乘”。其後,達摩便將如來衣法及《楞伽經》四卷傳與慧可,即為東土禅宗二祖。傳法偈雲:

  吾本來茲土,傳法渡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此後依次相傳,經慧可、僧璨、道信,五傳而至弘忍。弘忍門下分“北宗”神秀與“南宗”慧能二派。北宗主“漸悟”,行於北地,並無分派;南宗主“頓悟”,行於南方,盛於中唐以後。慧能門下又有南岳懷讓、青原行思二支,為唐末以降,禅宗的主流。南岳門下出“沩仰宗”、“臨濟宗”;青原門下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是為五家。以後的禅學發展,大抵是不出這五家的范圍。臨濟門下又分“黃龍派”、“楊岐派”,合稱七宗。於是,“五家七宗”各立門戶,各有家風。宋朝以後,唯“臨濟”、“曹洞”盛行於世。

  一、沩山靈佑和仰山慧寂開創了“沩仰宗”;

  二、黃檗希運和臨濟義玄開創了“臨濟宗”;

  三、雲門文偃開創了“雲門宗”;

  四、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開創了“曹洞宗”;

  五、法眼文益開創了“法眼宗”;

  沩仰宗乃沩山靈佑禅師及其弟子仰山慧寂開創。沩仰宗有九十六圓相,家風較為溫和,不若臨濟守的猛烈。《人天眼目》雲:“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爾欲捧飯,我便與羹;爾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便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又法眼禅師《十規論》說:“沩仰則方圓默契,如谷應韻,似關合符。”可見其家風之溫和。

  臨濟宗乃黃檗希運禅師及其弟子臨濟義玄所創。臨濟應機多用喝,蓋二喝之中,俱三玄三要的賓主作用:“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五祖法眼禅師謂臨濟禅風為“五逆聞雷”之喝。是指一喝之下,似頭腦破裂,如五逆罪人為雷所裂。所以臨濟禅風如鐵槌擊石,火光閃閃;若五雷相鳴,震碎心肝,是以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的美稱。

  雲門宗的開祖文偃禅師,其禅風即所謂“函蓋截流”,是取“截斷眾流”、“師徒函蓋”之意。故雲門禅風有如奔流突止的氣概。《人天眼目》卷二雲:“雲門宗旨,截斷眾流,不容擬議,凡聖無路,情解不通。”這就是雲門的宗風。

  法眼宗創始者清涼文益禅師,其禅風以“六相”及“四料簡”接引後學。“四料簡”即:聞聞(放)、聞不聞(收)、不聞聞(明)、不聞不聞(暗)。《人天眼目》卷四雲“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種種機緣,不盡詳舉,觀其大概,法眼家風: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這就是法眼的家風。

  曹洞宗乃洞山良價禅師暨其弟子曹山本寂禅師所創。法眼禅師《十規論》稱“曹洞則敲唱為用”,知其家風一敲一唱,回互綿密,較之峻急之機,頗異其趣。《人天眼目》卷三雲:“曹洞宗者,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物,就語接人。”所以古的“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語。意指臨濟家風有如指揮百萬師旅的將軍,曹洞家風則如經營細碎田地的農夫。

  古人評論五家家風之說為:“曹洞叮咛,臨濟勢勝,雲門突急,法眼巧便,沩仰回互。”故知所謂“家風”者,即指祖師接引後學的權宜方便之法也。

  由以上陳述可知,禅宗的“宗派”形成,直到慧能大師才大放異彩,而後開演為五家七宗。其後發展,更是取代大乘各宗的地位而獨步當代。太虛大師曾說:“所謂宗門,實到慧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六祖南宗下始波瀾壯闊”。正應驗了“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用佛法智慧應對情感挫折
下一篇:學佛人三種地方切不可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