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周文王對他的父親王季很孝順,周武王起而效法,就是孝道傳家。周文王有一次剛好在新建一個工程,工人挖到了一些骨頭,就把它放在旁邊,文王一看到,馬上拿著這些骨頭把它埋起來,把它處理好,還祭祀。這樣的仁厚之心,不只對人,對已經去世的人依然恭敬,人民很感動,一一來歸附他。因為連對死人都這麼好,對活著的人一定會關懷,所以這個德風很重要。
周朝的悌,兄友弟恭也做得非常徹底。周朝太王他有三個兒子,泰伯,仲雍,王季。王季生周文王,周文王生了九個兒子,裡面包含周武王還有周公。太王當看到周文王出世的時候非常歡喜,覺得這個孫子有聖君之相,但是他的父親是老三。結果泰伯看到太王的心意,不等父親開口,他就找他的兄弟仲雍一起以要幫父親采藥的名義上山去,結果一去就不回來,讓父親可以很自然的傳位給王季,再傳給周文王。所以「一家讓,一國興讓」,泰伯、仲雍連天下都可以讓給兄弟,哪還有什麼不能讓。所以整個國家的風氣禮讓、謙讓。
這一讓成全了父親,盡了孝心;這一讓成全了兄弟,所以做到了悌。有孝有悌,還做到什麼?忠,這一讓,讓出了周文王,讓出了聖君,這是忠於全天下的人民。所以這一個讓,孔夫子贊歎泰伯、仲雍,德行不到極至,絕對做不出這樣的行為出來。不只泰伯、仲雍、王季他們做到了這個悌,武王跟周公也承傳了這個家風。當周武王生病很嚴重的時候,周公到了太廟祭祀他的祖宗,對著祖宗、對著自己的父親靈位,寫了一個祈文,祈禱折損我的陽壽給我的兄長武王,希望他的病趕快好。所以這一分至誠心很有感應,武王後來身體就變好了。而這個祈文(祈禱的文)就放在太廟裡面。後來武王去世了,周公輔佐周成王治理天下,治理得很好。
後來成王長大,有一些流言蜚語毀謗周公,周公也沒等侄子說話,希望他好做人,自己就離開國都,到山東魯國去了。結果周成王有一天走在路上,看到天空有異相,打雷,他自己就反省(所以古代的人很會自我反省),是不是我做了什麼不合天道的事,為什麼上天有異相。他自己就到太廟在那裡反省,結果發現自己的叔叔為了希望他的父親延壽,寫了這篇祈禱文,寧可損生命也要讓兄長能夠延長壽命。成王看了以後很感動,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帶著文武百官去把周公迎請回來;而且周公死後,周成王規定要以帝王之禮祭祀周公。
幸福人生講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集) 2005/3/18 澳洲雪梨大學 檔名:52-121-0005